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刀

唐刀(唐刀的真容)

唐刀简介

唐刀:近年来,“唐刀”一直是古代军事爱好者经常讨论的一种武器。“唐刀”与“山文甲”甚至可以说是中华古典武备的代表。那么,到底什么是唐刀?或者说唐刀应该是什么样?日本正仓院所藏的金銀鈿荘唐大刀又跟唐刀有什么渊源?一起来探讨下唐刀的真容。

唐刀·历史词解——

0215-01

近年来,“唐刀”一直是古代军事爱好者在网络上经常讨论的一种武器。在一些爱好者的心目中,“唐刀”与“山文甲”可以说是中华古典武备的代表。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唐刀不光是日本刀的祖先,而且是一种唐朝特有的优秀武器,并随着唐朝的衰落而消失了!”不过,本文并不想陷入“唐刀是否是日本刀的祖先,而且是不是随着唐朝的衰落而消失”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本文的主旨是想理清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唐刀?

到底什么是唐刀

很明显,如果按网友的习惯来讲,唐刀应该特指某一种刀,但其实,在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并没有所谓“唐刀”这个名词以及其特指的某种刀。从字面意义讲,唐刀应该是指唐代(618—907年)所使用的刀,即《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的唐代军队使用的四种刀——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甚至从广义上讲,唐刀的概念可以包含隋代(581—618年)、唐代以及五代(907—960年)早期所有带有唐代特征的刀具,可能还包含一些北朝周代(557—581年)的刀具。

具体到刀的形制,先看看文献描述。

《唐六典·卷十六》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释名》曰:‘刀末曰“锋,其本曰“环”。’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0216-01

陕西三原淮安靖王李神通墓石障浮雕

这段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四种刀的用途,但由于《唐六典》是唐朝官方编写的行政法典,具体的关于刀具的使用规定以及制作规定很可能都会分发到相应部门去实施,遗憾的是这些资料基本未能流传至今。因此,研究人员也无法对唐代四种刀的形制做出准确的定义。目前大多数关于唐代刀具的理论和文献,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猜想成分。从壁画上看,唐代使用的刀包括两类,一类为普通环首直刀,另一类为刀首无环的直刀。既然如此,那么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这四种刀,其形制也不会超出这两大类的范围。

仪刀是仪卫使用的刀,刀装华丽,环首上铸有龙凤的形状。唐代的壁画和画像砖上有大量手持环首刀的仪卫形象。有人认为这些仪卫手中的刀便是仪刀。如果这种猜测属实,那么仪刀便是普通的环首刀,顶多是装饰多一些罢了。

再看障刀。武库令中说“鄣身以御敌”,有人认为“鄣身”是防身的意思,因此认为障刀应该是防身使用的短刀。但也有人认为,障刀的“鄣身以御敌”包含两种含义,鄣通障,意为遮挡,这说明障刀的长度足够挡住身体,御敌则含有搏斗杀敌之意,因此障刀应该是士兵在战场上用来格斗的刀,刀刃不会太短。

横刀是士兵日常佩带的刀,也称佩刀。《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四十一》中就记载了一段有关于横刀的事情:王及善是洺州邯郸人,其父王君愕为人深沉有谋略。唐高祖李渊入关,王君愕与王君廓一起归附唐朝,高祖任命王君愕为大将军,封为新兴县公,此后他又多次升迁,官至左武卫将军。王君愕跟随唐太宗征讨辽国,统领左屯营的士兵,与高丽军队在驻跸山作战,战死在阵前,朝廷追赠王君愕为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少陵。王及善因为父亲死于国事,被授任朝散大夫,继承邢国公的爵位。皇太子李弘被立,他提拔王及善为左奉裕率。太子在宫中设宴,命令大臣翻跟头,王及善推辞说:“殿下本有艺人,臣如果奉命,不符合辅佐的美行。”太子向他道歉。高宗听说后,赐给王及善绢百匹。王及善被任命为右千牛卫将军,高宗说:“因为你忠诚恭谨,所以提拔你任三品要职,众臣如不带卫队搜索和清道,不能到达朕所在之处,你身佩大横刀站在朕的身旁,知道此官的尊贵了吗?”有人据此认为,横刀体型较大,因此高宗才有“大横刀”之说。也有人认为,横刀体型较小,王及善由于受到高宗信任,才能佩带较大型的横刀,因此高宗才会专门指出他所佩的刀是“大横刀”。

至于陌刀的形制,则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长柄大刀,有人认为应该是双手中短柄长刃刀。

除了陌刀之外的其余三种刀虽然没有准确的证据来揭示它们的形制,但起码有个别实物或疑似实物存世。所以,网络上“唐刀”的概念,其实就是指仪刀、障刀、横刀的统称,而且这些刀应该都属于短柄单手刀范畴。

复刻绘制过程

目前出土的唐刀文物,极有可能都是仪刀一类的。壁画或文物上的一些刀具形象,而且有的也存在争议。壁画上画的刀具,有可能是仪刀,也有可能是横刀,或许还有可能是别的,所以很难去判断是属于四种样式的哪一种。最终,这里选择于1992年在陕西长安县窦皦墓出土的唐代水晶坠金柄环首刀作为复刻绘制的原型。关于这把刀,有人认为它就是一把仪刀,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把横刀。

由于能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很少,所以刀具很多地方的尺寸都是靠搜集到的图来估算的。为了估算方便,将全长84厘米换成了85厘米。进而估测出刀柄全长17.5厘米,刀刃长度为67.5厘米,环首长直径6厘米、短直径4厘米,刃长63.5厘米。通过对实物刀柄与环首部分的观察,环首下面的金属下半部分应该比上半部分短与宽。于是这里先画出了刀柄的草图。

刀身方面,偶然找到了一张离刀尖较近的实物图,通过观察,这里认为单面刃的可能性极高。至于刀尖部分的形状,由于图片太少,不好判断。不过看了陆锡兴的《论汉代环首刀》这篇文章,里面列举了不少出土的汉代环首刀,摘录了其中几个图用来做说明。里面画的图,有的刀尖是斜直,而有的看起来很像弧形,这就导致对刀尖部分的形状不好做出判断:到底是斜直的,还是弧形的,抑或是原为斜直后被锈蚀而变成弧形的?所以这里又查阅了时昀的《汉代环首刀的作用及工艺探究》,在“环首刀特点分析”这个段落中有这么一段话:“杨泓所著的《中国古兵器从论》一书中对环首刀的形容:‘形制简约,直身,一侧开锋利刃口,另一侧为厚重的刀背,刀尖斜直,刀身与刀柄无明显界限,柄端连铸一铁环,固有环首刀之称。’”

0223-01

窦皦墓出土铁刀刀尖附近的近距离实物图

0223-02

刀柄与环首草图

0218-01 0218-04
窦皦墓出土铁刀刀柄与环首部分的实物图 窦皦墓出土铁刀实物图

0219-01

刀身草图

0219-02

陆锡兴的《论汉代环首刀》中的汉代环首刀图

不过这里还想起曾看到的一篇名为《汉代环首刀的国内首次研磨研究报告》的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刀刃边缘与刀尖边缘形成一个大约135度的钝角”;这里又看了《论汉代环首刀》中的一些图,感觉刀尖角度也很像是135度,于是这里就按照135度的角度画了刀尖,得出了刀身的草图。

在思考如何绘制刀鞘部分的时候,这里想起了1983年在宁夏固原发掘的北周李贤夫妇墓,此墓出土了一把铁刀,与窦皦墓的那把十分相似。于是这里查阅了韩兆民的《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在文章的第12页与第14页中,有描述此刀的内容与图片,最为重要的是,配合这段文字描述所用的图片是带有比例尺的。

关于研磨的这把环首刀,《汉代环首刀的国内首次研磨研究报告》是这么描述的:

“此环首刀,为广西水坑器物。初看锈蚀不深,除刀身表面有锈蚀砂土外,器型状态基本完好无损。环首刀全长1210毫米,刃长1010毫米,茎长200毫米;上部厚6毫米,下部厚9毫米;上部宽20.2毫米,下部宽28毫米;内弧弯度4毫米;重1000克。此刀重心位于环首向前530毫米处,单手持握有前倾的感觉,使用起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自如,此刀的持有者应是一位身强体壮的武士。

此环首刀经山西省古代刀剑文化艺术保护协会专家理事们的多方考证、查阅资料、对比相关器型,初步判定此器物为东汉中期环首刀。经过商讨,此刀可做技术性研磨处理,通过研磨来探究其当年的锻造工艺,恢复她初始的钢铁容貌,向世人展示她的千年风采,并在此过程中留取研磨资料,弥补国内古刀剑研究空白。”

原文如下:

“铁刀1件。环首,刀把包银,单面刃,已锈蚀不能拔出刀鞘。刀鞘木质,外表涂褐色漆,下部包银。银质双附耳,铜质刀珌,通长86厘米。”

根据文中给出的通长与图上的比例尺进行了估算:下部包银长度为14厘米,高3.33厘米;耳长10.67厘米,高6.67厘米。

用所能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对比,发现窦皦墓出土的环首刀与李贤夫妇墓出土的铁刀在环首下面的那个金属部分十分相似,于是猜测两个出土文物的鞘,极有可能在外形上相似,于是便绘制了刀鞘的草图。

最后,在对比实物图的时候,发现绘制刀鞘草图的过程中似乎出现了偏差。于是仔细观察窦皦墓出土铁刀刀柄与环首部分的实物图,发现刀环下面的金属所包裹的木质若是向刀尖处延长,则会比刀柄要高。这一点通过观察窦皦墓出土铁刀刀柄与环首部分的侧面图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有一本1993年第6期的《考古与文物》杂志,在该期杂志上有一篇由贠安志所写的名为《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与咸阳飞机场出土大量隋唐珍贵文物》的文章。这篇文章在描述窦皦墓出土铁刀时提到:

“铁剑1把。窦皦墓出土。直刃、平背、宽茎、环首。剑把处有两条带纹包金,原有刀鞘,系皮革制成,出土时尚清晰可见。剑有剑坠,坠为水晶雕刻成的小猪形,大眼突嘴,双耳后伏,卧姿,腰部有一小圆孔,便于系结。刀长84厘米。”

0220-01

北周李贤夫妇墓出土铁刀实物图

0220-02 0220-03
刀鞘与整刀草图一 韩兆民的《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中的出土铁刀图

0220-04

刀柄与环首部分的侧面图

0221-01 0221-02
刀鞘与整刀草图二 窦皦墓环首刀还原图

顺带一提,按照文中描述的“平背”以及搜集到的图片来看,称其为刀是比较合适的,所以将窦皦墓出土的铁质兵器称为刀。

以上通过参考原文以及对实物图的分析,环首下面的金属包裹极有可能是刀鞘的一部分。即刀收入刀鞘的时候,整把刀只露出刀环于刀鞘之外,刀的其余部分,包括刀柄在内,均收于刀鞘之中。

于是对草图进行了修改,在全长85厘米不变的情况下,对一些尺寸进行了调整。为了方便绘图,对其中一些尺寸数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与小幅修改。绘制的CAD图可能存在数据不准确的情况,所以此图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至此,对窦皦墓出土的唐代铁刀的复原图的绘制算是基本结束了。

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存在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指正。

附录一:关于唐刀的一些想法

日本正仓院所藏的金銀鈿荘唐大刀是不是唐刀

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唐刀产品原型,应该是日本正仓院所藏的“金銀鈿荘唐大刀”。按照日本正仓院官网“正倉院—宮内庁”的说法,此刀“全長99.9、把長(鍔含)18.5、鞘長81.5、身長78.2、茎長13.6(厘米)”;刀把为鲨鱼皮缠卷;白色皮制刀挂;刀鞘为木制贴皮,上黑漆,末金缕 ;镂空金属装饰为银底镀金;饰珠为彩色玻璃与水晶;紫皮带执 。按照其官方描述,唐大刀是指唐朝风格的大刀,外装豪华,主要用于各种仪式典礼。按日本《国家珍宝账》的记载,曾经有100口大刀,现存的则只剩下本品和2口杖刀了。

对于这把刀究竟是不是唐朝舶来品,也是有各种说法。

《正仓院刀剑》《图说日本刀大全》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记录,明确地指出这把刀是唐朝舶来品;小笠原信夫在《刀剑》一书中也写道,国家珍宝账里所写的“唐大刀”是指舶来品,而“唐样大刀”指仿照唐刀风格制造的日本刀。

另外,日本国宝级的漆艺家室瀬和美曾经参与过这把刀的刀鞘修复工作。他认为,刀鞘使用的末金缕工艺是日本奈良时期独有的漆工技法,此种技法目前只在日本有明确的文物证据。以此为依据,日本网络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把刀是当时的日本匠人仿制的唐风刀。所以,正仓院的官方说明中,使用了“唐风的大刀”这一词语,非常暧昧。不过,也有人认为,以奈良时代的刀工技法是不可能做出这种刀的,而且刀鞘是可以后配的。

0222-01 0222-02
正仓院所藏金銀鈿荘唐大刀实物图1 正仓院所藏金銀鈿荘唐大刀实物图2

所以按照主流说法,这把金銀鈿荘唐大刀就是难得一见的“唐刀”遗存,属于仪刀范畴。

环首刀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追溯环首刀最早出现的时期,秦延景在2012年2月的《轻兵器》杂志上发表了名为《汉魂唐魄:细说环首刀(上)》的文章,他在“追溯——环首刀的起源”一段中说到:“环首刀起源于战国时期,以史为证。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战国墓中除了出土大量剑、戟、铁甲、铁盔等文物之外,还出土了一件残缺的环首刀。该刀残长30.3厘米,柄长12厘米,刀厚1厘米。整刀由铁材制成,刀身、刀柄及刀环为一体锻造,刀柄较刀身窄,刀身断面呈等腰三角形,刀柄断面呈长方形。1982年湖北出土了一件战国晚期的环首刀,该刀全长77厘米,刃长62厘米,刀身、刀柄及刀环也是一体锻造,刀身略向刀刃方向弯曲。该刀刀身断面呈等腰三角形,刀柄及刀环断面均呈长方形。”

这里还查到了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刘世枢的一篇名为《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的文章,在第229页与第234页里面确实提到了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了一把环首刀:“刀1件。6号窄身、环首,刃部锈蚀已钝,残长30.3、首和柄长12、背厚1厘米。”

由此可以看出,秦延景说的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战国墓所出土的环首刀与《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中所描述的出土环首刀是同一把刀。

而青铜环首刀的出现就早得多了。据抚顺市博物馆发表的名为《辽宁抚顺市发现殷代青铜环首刀》的文章来看,环首刀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极有可能是殷代:

“一九七五年九月,抚顺拖拉机配件厂在修建工程中,于距地表1.4米黄土中,挖出青铜环首刀一件,仅刃部残。基本完好。这是抚顺地区首次发现殷代青铜器。出土地点位于抚顺市西部,介于抚顺、沈阳间,北距浑河二公里。

青铜环首刀,双范合铸,长24.1、最宽处3.2厘米。刀身作弧形(弧背曲刃),环首。环近似椭圆形。环上有三钮,环首上半圆铸羽状纹。柄扁平,柄身铸两趟羽状纹,两花纹间有两槽,槽长8.4厘米,柄下端有小圆环,似备穿绳用。刀尖微上翘,刃残。柄背两侧铸羽状纹。”

这里认为,一定程度上来说,环首几乎可以看作是汉族武器的流传最广的样式之一。

唐代的刀是否都有环首饰

0224-01

懿德太子墓壁画局部

从唐代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画来看,唐代的刀有不带刀环的。也就是说环首不是确定是否为唐代刀具的依据。

不过,唐代也有大量关于环首与刀的诗歌存世。如,“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李白《从军行》)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柳中庸《征人怨》)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高适《入昌松东界山行》)

环首的作用

根据《汉代环首刀作用及工艺探究》中所描述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增加砍杀敌人时刀头的力度,二则是防止在战斗时刀具脱手。引用原文如下:

“当世界上尚未出现马镫……加上环首之后为的不仅仅是美观,也是力道的制衡。有了环首之后相较于实心刀把,重心更向前,那么在手下同一力道时,刀头的力越大,对敌军的伤害越大。

但是在刀剑劈砍……而环首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出现的,环首上缠有短绳或绸缎布匹,在作战时缠于腕部,这样即使刀剑脱手,由于腕部的绳与刀相连,不会使士兵失去兵刃……”

附录二:关于窦皦墓

这把出土的刀,这里在很早之前就知道,当时的资料说是唐代。这里对唐代刀具很有兴趣,因为唐代出土的刀具很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一睹唐刀的样子。但是这里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各方描述墓主的名字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分为三种:窦皦、窦曒与窦皓。

这里查阅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在第14卷陕西卷的第182页描述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的文章中写的是“窦皦”,但是在第201页描述水晶猪形坠的文中写的却是“窦曒”,不过两篇短文中都写的是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为了确定《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14卷陕西卷中描述的水晶猪形坠和玉梁金筐真珠蹀躞这两个文物是不是就是1993年第6期《考古与文物》里贠安志说的金花金带跟水晶剑坠,这里把从两个地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两个地方所描述的两个出土文物是相同的,只是命名不一样。而且《考古与文物》这个期刊还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在贠安志的文章中将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称为金花金带;对于水晶猪形坠,文中只描述了材质和样式,并未命名,只称为剑坠。

有关此墓的最早的资料就是1993年第6期《考古与文物》中贠安志所写的《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与咸阳飞机场出土大量隋唐珍贵文物》,文章中将此墓墓主认定为窦皦。通过文章可知,此墓的发掘日期为1992年2月,地点是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韦皇后家族墓之西南侧。这里就引用贠安志所写的原文进行描述:

“窦皦,唐书无传。根据墓志记载,与史书查证,窦皦,字师明,扶风平陵人,其父窦抗,太穆皇后之从兄也。窦皦与其父窦抗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随同唐太宗李世民征讨薛举、薛仁皋等,授上柱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被授秦王府右亲卫车骑将军。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征讨刘武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征讨王世充。死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可算得是李唐的皇亲国戚了。”

0225-01 0225-02
水晶猪形坠,出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窦皦墓环首刀水晶猪吊坠还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