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史禄

史禄(灵渠构建者)

史禄简介

史禄生平:史禄(生卒年不详),曾经做过秦朝的监御史,秦始皇发动统一百越的战争时负责转运军需,为了运输军需的方便,他主持开凿了灵渠。

历史评价

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灵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提水通航工程,史禄和他的同僚功不可没,利传千秋。

史禄大事记

公元前219年 史禄开凿灵渠。

人物关系

史禄传记

史禄与灵渠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南方百越各部,命令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向百越进军。当部队进入今湖南、广西交界的地段时,陆路坎坷崎岖,水路湘江和漓江又不连接,给部队行军作战、粮饷补给带来一系列困难。秦始皇于是让史禄开凿沟渠,连接湘江和漓江,为粮饷运输提供方便,以便深入百越。

▲灵渠图示

▲广西桂林丹青水街灵渠纪念碑

可是,漓江水位高而湘江水位低,如何使北水翻坡,北舟南行逾越呢?在人类人工开凿运河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湘江,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注入长江,属长江水系。漓江,发源于兴安的猫儿山,向南注入漓江,属珠江水系。两者南辕北辙,互不相干。而且两条江落差32米,要引湘入漓,必须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史禄画像

在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技术,也没有那么专业的设备,只能用目测、步测的方法来决定地势的高低,只能用铁锥、铁钻来钻取石块,用锄铲来开凿渠道,只能一次一次地探索,一次一次地目测,一次一次地搬运。史禄及其同僚翻山越岭,察勘地形,反复对比,科学地运用地学和水力学知识,在湘江上游海阳河上构建一个分水塘。分水塘的拦河石呈“人”字形结构,它前端尖锐如犁,故称铧嘴。它把海阳河水分为南北两渠。南渠接漓江,北渠一侧长380米,叫“大天平”;南渠一侧长120米,叫“小天平”。枯水期,石堤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如遇山洪,水可越过堤顶,泄入湘江故道,在南北渠上设有陡门(相当于现代的船闸)。据记载,全渠共有陡门36道,其作用为拦渠蓄水、提高水位,以便于船只来往。进一道陡门,便关闭下一道陡门,等水积满后,船再前进一级,这样就可利用水力使船逐级向上坡航行。

灵渠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把中原和岭南连接了起来,解除了秦军行军、补充粮饷的种种困难,对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促进各民族的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禄还在渠道里修建堰坝,灌溉农田,恩泽百姓。

灵渠解决了秦军粮草补给问题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重新部署统一岭南的战争。秦尉任嚣任主帅,率领赵佗等楼船之士即水军南攻百越。秦军人力和粮草充足,加上楼船之士(水军)的参战,战斗力大为加强,秦军很快完成了统一岭南的事业,岭南地区自此纳入秦朝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史禄之后,历代相继修复灵渠,前后共达24次。灵渠初名秦凿渠,因漓江上游为零水,故被称为零渠,唐代以后改名灵渠。

▲广西桂林兴安灵渠

▲广西桂林兴安四贤祠

灵渠见证了中原甚至北方与岭南的交通,促进了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发展。当时,北方的金银铜器皿、陶瓷、丝绸,都要经过灵渠进入岭南。岭南的南珠、象牙、犀角、玳瑁、翡翠、银铜矿产以及土特产,也要通过灵渠远销全国各地。

灵渠改变了岭南各族人民生产落后的状况。昔日的岭南百越,被称为“化外夷蛮炎方”,一些地方还是刀耕火种,猎事繁而农事少。灵渠的开通不仅使农民学到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而且大大加强了岭南各族人民与中原人民之间的交流。一些粮食、蔬菜水果的优良品种在交流中得以传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史禄和历代重修灵渠者的业绩,在灵渠旁为他们建立了灵济庙,后改称四贤祠,奉祀其中功绩最大的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