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斯塔夫·阿道夫

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国王)

古斯塔夫·阿道夫简介

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瑞典国王,军事家,军事改革家,杰出的军事统帅。为谋求瑞典在波罗的海霸权,1611—1629年间先后同丹麦、俄罗斯和波兰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三十年战争中,于1630年率瑞典军队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在1631年的布赖滕费尔德会战、1632年的列克河会战和吕岑会战中,指挥瑞典军队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军队。但不幸在吕岑会战中阵亡,终年38岁,他是历代瑞典国王中惟一被国会封为“大帝”(den store)者,清教徒则称之为“北方雄狮”。

古斯塔夫·阿道夫传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瑞典,在17世纪到18世纪初的一个多世纪里,曾拥有能在欧罗巴呼风唤雨的辉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 ,这位集国王和军事统帅于一身的欧洲名将,通过划时代的近代军事改革,在三十年战争中开创了瑞典辉煌的帝国时代。

北欧雄狮

1592年,瑞典国王约翰三世 去世。约翰三世的弟弟,也就是古斯塔夫的父亲,信奉新教的卡尔九世 与信奉天主教的侄子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开始争夺权力。

◎“我信赖上帝,以后俄罗斯人必将难跨越雷池一步。”——古斯塔夫二世

1598年,西吉斯蒙德率领军队,联合芬兰向瑞典发动进攻,但被卡尔九世打败,只得逃亡波兰。次年,瑞典议会废黜西吉斯蒙德,其支持者皆遭到杀戮,这就是瑞典历史上的林雪平 惨案。这场宗教之间的斗争,耗费了瑞典大量国力。之后,卡尔九世摄政。1603年,卡尔九世被拥立为瑞典国王。

卡尔九世虽大权在握,但瑞典与芬兰、波兰、丹麦的关系完全破裂。为了控制北冰洋沿岸和波罗的海,卡尔九世与丹麦开战,但他日益憔悴,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他甚至要求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四世与其决斗,而后者拒绝了他的决斗要求,并派丹麦军队攻下了瑞典的卡尔马要塞。

1611年10月,卡尔九世与世长辞,国内的天主教派贵族在高压政策的阴影下准备复仇。年仅16岁的古斯塔夫斯·阿道夫,成为瑞典新一任国王,称为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登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赋予参政会和上层贵族许多权力,从而获得了他们的支持。相当于首相的参政会主席,则由年仅28岁富有才干的年轻贵族亚赛尔·奥辛斯赛纳担任。他在日后成了古斯塔夫的得力助手。

不过,这一时期的丹麦人没有放松他们的攻势。丹麦陆军攻陷了瑞典的埃尔夫斯堡,丹麦舰队也开到了斯德哥尔摩群岛。于是,瑞典迅速媾和,并付巨款赎回了埃尔夫斯堡。

1614年,古斯塔夫亲征俄国获胜,并与俄国签订了一个对己方有利的条约。这场战争不仅给瑞典带来了波罗的海的口岸,还给古斯塔夫带来了威望。这让他能够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创建了上诉法院。同时,瑞典的采矿业也得到了有力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瑞典采用了改进的采矿设备,另一方面是因为西班牙在1599年采用铜币,使瑞典铜矿石变得供不应求。一切都向着好的一面发展。

1617年,瑞典和俄国签订《斯托尔博伐条约》,瑞典获得了拉多加湖周围的一片领土。同年,瑞典通过了《厄勒布鲁法规》,禁止任何瑞典人与波兰产生联系,明确了新教在瑞典的地位。这一年,瑞典开始进攻波兰。因为战事顺利,瑞典的领土成功向南扩张,国内形势也没有被战争拖累,改革得以继续推进。

古斯塔夫在瑞典国内推行的改革涉及许多方面。

在政治上,古斯塔夫在上诉法院推行“部务会议制”,它是一个由若干政府机构组成的委员会。这种改革获得了成功,以至于其他政府部门也纷纷效仿,陆续实行了现代化改制。

在宗教上,古斯塔夫改进了教会制度,使主教们能够正常履行职务。此外,他还创办了学校和神学院。

◎瑞典当时的大面值铜质货币

在经济上,瑞典于1627年采用了铜币。不过由于货币的价值仍然使用银来衡量,这就导致了一种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状况。因为当面值较大时,就要铸造一大块像是铜板的铜“币”。

不过,这样难以使用的货币,竟然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因为货币难以携带,人们习惯前往银行兑换成银行券,银行券相当于欧洲最早的纸币。

瑞典在政治、经济大发展后,开始完成几代人未竟的梦想——组建一支完全由瑞典国民组成的陆军。虽然改革后的军队仍有大量雇佣兵,但瑞典的征兵制度得到确立。这支近代化的陆军增加了瑞典的财政开支,但为瑞典日后的扩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更带动了欧洲军制改革。

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以装备滑膛枪的线式步兵战术最为著名,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军事革命。除此之外,古斯塔夫发现炮兵的射程和炮管的长度无关。虽然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新发现。他使用轻量化的炮兵,而瑞典工业家路易斯·德·吉尔生产的新式火炮可以在战场上移动,并且更轻,射速更快,极大地配合了瑞典炮兵。由古斯塔夫亲自率领的骑兵,也强调猛烈的冲锋而不是在原地回转射击,以摧毁敌人的阵型和斗志为第一要务。古斯塔夫的这些军事改革,使瑞典军队在此后的战争能够傲视其他欧洲军队。

瑞典与波兰的战争到了1929年,以瑞典与波兰签订《阿尔特马克和约》告终,瑞典最终控制了立窝尼亚和普鲁士的部分土地。用参政会主席奥辛斯塞纳的话来说:“瑞典掌握了从卡尔马起,通过立窝尼亚和普鲁士,直到但泽的所有波罗的海港口。而由于这些港口在波罗的海商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瑞典已成为欧洲政局中一个重要因素了。”

后世辅佐克里斯蒂娜女王 的约翰·阿德勒·萨尔维乌斯也表示:“其他国家发动战争,是由于富裕,而瑞典发动战争,却是因为贫穷,需要通过战争来获得财富。”

总之,瑞典在数年的征战中获得了波罗的海的贸易收益,国力变得强盛,已有能力插手欧洲大陆的事务。古斯塔夫看到了三十年战争背后蕴藏的巨大利益,于是于1630年6月,率领一支13000人的军队,登上了德意志的土地。

行动之初,古斯塔夫稳定了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的桥头堡,使瑞典军队能够向南方富饶的德意志地区进军。然后,他一路招兵买马、扩大队伍,向德意志奔去。神圣罗马帝国天主教的统帅蒂利伯爵则向北进军,企图与北方的雄狮展开决战。

1631年5月20日,蒂利率领的帝国军攻陷马格德堡,屠杀了2万余新教居民。这样的举动非但没让新教联盟妥协,反而使舆论倒向新教一方。蒂利继续向前,在梅泽堡附近安营扎寨、扫荡乡野。随后,蒂利通告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首先,他要供养帝国军队,裁减其新近招募的军队,并将军队置于蒂利的指挥下;其次,正式承认皇帝的权威,切断与瑞典人的所有联系。

对于蒂利的强势要求,约翰·乔治举棋不定,于是蒂利直接向萨克森进军了。在马格德堡,蒂利经过一番威胁后,占领了富裕的萨克森城市莱比锡。他的种种做法,将萨克森逼得倒向瑞典一方。

莱比锡的陷落让约翰·乔治别无选择,他提出与瑞典人并肩作战。古斯塔夫立刻接受了他的请求。9月15日,在小镇杜本,瑞典军队与萨克森军队会合。次日,瑞典—萨克森军团从杜本行进到沃尔库。他们与莱比锡只隔着一个平坦、开阔、树木稀少的平原——布赖滕费尔德。17日清晨,布赖滕费尔德会战爆发!

萨克森的18000名士兵中,有一半是缺乏训练的民兵,他们几乎无纪律地列阵在瑞典军队东面。瑞典军队拥有15000名步兵,他们并排成两条战线,而骑兵则集中在步兵西面。瑞典人唯一值得骄傲的便是炮兵的数十门野战炮,虽然这些火炮的口径只有6磅或3磅,但每门炮的射速却是帝国军重炮的3倍。

◎布赖滕费 尔德战役中,神圣罗马帝国军进攻示意图

◎布赖滕费尔 德战役中,帕本海姆败退示意图

帝国军拥有17个1500人的方阵和26门火炮,部署在两翼的分别是帕本海姆元帅和福斯腾堡伯爵率领的帝国精锐——黑色胸甲骑兵。

在瑞典人炮击了两小时后,帝国骑兵冲向瑞典的两翼。在东面,福斯腾堡伯爵的骑兵一举击溃了组织松散的萨克森军——这是双方统帅都预料到的结果。古斯塔夫早已将霍恩元帅的预备队调去顶替。

另一侧,帕本海姆的骑兵虽然向瑞典人发起了一次次冲锋,但瑞典的炮兵已调转炮口轰击帕本海姆。于是,蒂利命令帕本海姆撤退,同时将主力压向瑞典的左翼,霍恩元帅再次陷入苦战。然而,鲁莽的帕本海姆丝毫不顾命令,顽固地向瑞典军队发起冲锋。帝国骑兵的浪潮肆虐地扑了过去,一次,两次……七次,整整七次。可瑞典军凭借火枪和长矛的配合,仍然屹立不倒。接着,矮小的瑞典骑兵发起了反击,帝国军溃退了,狼狈不堪地向西南方的哈雷逃去。

蒂利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瑞典炮兵刚刚在右翼轰击帕本海姆,又凭借高超的机动性,在尚未散去的烟雾掩盖下,将炮口转向了左翼,向蒂利的方阵开火。瑞典步兵也从侧后逼近帝国军的侧翼。

瑞典的矮脚骑兵——这些被骑着高头大马的帝国骑士嘲笑的战士,与古斯塔夫一起,迅速扫平了帝国炮兵,彻底击溃了腹背受敌的帝国方阵。

这一刻,古斯塔夫,成了军事史上的伟大统帅。他用这场辉煌的胜利证明了自己创立的线式步兵与骑兵配合战术的优势,表明了线式步兵的实用性,也向世人宣告瑞典已成为能与神圣罗马帝国对抗的强大国家。战后,新教联盟纷纷倒向瑞典,将古斯塔夫视作信仰的守护者。但是,他们错了。打垮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政权,显然不是北欧雄狮的梦想。

古斯塔夫,这位伟大的征服者,并不打算收容德意志新教诸邦,他将目光投向了德意志的富饶土地。他要扩张瑞典的势力,使瑞典能够真正立足于欧洲,甚至取代哈布斯堡,成为德意志的控制者。

10月18日,古斯塔夫占领维尔茨堡,推进到美因河边的法兰克福,接着行军到美因茨。经过两天的围攻,美因茨投降了。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古斯塔夫就征服了全部莱茵地区。他组建同盟,指派政府,迫使莱茵地区所有天主教君主都保持中立,并把西班牙部队赶回了尼德兰。他在莱茵河中游的两岸——阿尔萨斯、下巴拉丁和科隆等地都已站稳脚跟。这些成就使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大为不快,他对古斯塔夫征服的迅速和彻底性感到颇为震惊。红衣主教说:“必须设法阻止这个西哥特人,因为他的成功对法国和皇帝都是严重威胁。”他的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古斯塔夫的目的明显是组成一个新教同盟,以他为领袖。这会完全毁灭帝国,而黎塞留并不想毁灭它,只想帝国不能再与法国抗衡。

由于蒂利伯爵在之后与瑞典军队的作战中重伤身亡,惊恐的哈布斯堡皇室不得不再次启用著名的佣兵王华伦斯坦,以对抗步步紧逼的古斯塔夫。

华伦斯坦的第一个目标是争取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第二个则是动摇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的信心。但他的两个目标都未成功。1632年4月,他开始进军被萨克森人占领的波希米亚。之后,他攻占布拉格,强迫萨克森人撤退。6月27日,他又与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的部队会合,总兵力增至6万人。他前进到安堡,并在纽马克与瑞典人发生了冲突。随后,古斯塔夫撤往纽伦堡。华伦斯坦跟踪追击,于7月16日到达菲尔特,在附近掘壕安营。

◎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战役前祈祷的油画。“骰子已经掷下,不能放过华伦斯坦。”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会战前一日的军事会议上,这样引用恺撒的名言

老练的华伦斯坦寄希望于寒冷的冬季,企图拖垮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却没有像华伦斯坦预计的一样原地扎营停止进攻,而是向维也纳前进,他的实际目标为萨克森,但被华伦斯坦识破。至此,双方的行动意图已经相当明显,没有再进行欺骗的余地了。

11月16日清晨,瑞典军队开始进逼驻扎在吕岑的华伦斯坦,欧洲当时最伟大的两个统帅将在这里决出胜负。吕岑会战爆发了!

两军对峙的吕岑平原地势低平,其西南到东北,中间有一条莱比锡大路贯穿,这条道路的路基较高,两面都有沟渠。吕岑以东约2英里处有一条曲折的小溪叫米尔格拉本,它有许多地段都可以徒涉。

◎吕岑会战示意图

华伦斯坦想在纽伦堡那样,再打一场纯防御战,所以他在莱比锡大路北面不远的地方将兵力一线展开。他的右翼倚在吕岑城北一个小高地上,这里有几个磨坊,他的左翼则直达那条叫米尔格拉本的溪流。他把沿着大路的沟道掘成战壕,将火枪手配置在里面。他的兵力准确数目已不可考,可能有25000人,此外还有向这里驰援的帕本海姆骑兵。他把全军分为中央、右翼、左翼三部。中央部分由四个步兵大“方阵”组成,由他自己指挥。右翼由柯罗里多指挥,左翼由皮科洛米尼指挥,他们都是骑兵。华伦斯坦据守着吕岑城,而这个城市已被他纵火焚毁。他的火炮有60-66门,分为两群,一在右翼前方,一在中央右端前方。

古斯塔夫于拂晓时分开始进攻吕岑城,但在约8点钟的时候,天空突然起了浓雾,进攻被迫终止。古斯塔夫趁机向部下训话。他的目的是切断华伦斯坦与莱比锡的联系,这不仅可以让华伦斯坦丧失基地,而且还可以使约翰·乔治自由使用这条道路,这支部队是他昼夜盼望的援军。古斯塔夫的总兵力可能为18000人。瑞典人中央两线的兵力是4个旅的步兵,分别由布拉赫伯爵和克尼法森指挥。两翼为骑兵,队形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时相同。古斯塔夫指挥右翼,伯恩哈德指挥左翼,在中央后方只有一支骑兵预备队,由欧姆上校指挥。瑞典步兵前方摆了26门重炮,40门团属火炮则分布在火枪手前面。

浓雾一直覆盖着战场。10点左右,浓雾散去。古斯塔夫率领右翼骑兵发起突击,随后是左翼骑兵和线式步兵的进攻。此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帕本海姆率领3000名骑兵赶到,立即向古斯塔夫率领的骑兵冲杀过来。华伦斯坦目睹了帕本海姆的勇猛,高呼道:“这就是我的帕本海姆!”

不过,两翼的瑞典骑兵还是击垮了帝国军的防御,并在混战中杀死了火速驰援的帕本海姆,只是亲自冲锋的古斯塔夫也负了伤。紧接着,瑞典中央阵地的步兵被帝国军击退,古斯塔夫只得率部驰援步兵。这时,浓雾又笼罩了一切,古斯塔夫在浓雾中与帝国的骑兵相遇并不幸战死。

瑞典人的右翼停止了进攻,古斯塔夫的死讯迅速传开,但这没有让瑞典人退却一步。左翼军统帅——萨克森—魏玛的伯恩哈德立即接过指挥权,瑞典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准备为国王复仇。黄昏时分,帝国军的中央炮位失守,华伦斯坦全军撤退。对华伦斯坦来说,这不算一次失败,因为它断送了北欧雄狮的梦想。但一心想实现和平的他开始遭到宫廷的猜忌,兔死狗烹。1634年2月,他被杀害。

此后,即使神圣罗马帝国在纳德林根会战中重新控制了南部德意志,并与瑞典签订了《布拉格和约》,但虎视已久的法兰西与瑞典联手,连续在罗克鲁瓦和约考赢得了两次光荣的胜利。

霸权之争

古斯塔夫的征程结束了,但瑞典的争霸之路仍在继续。亚塞尔·奥辛斯塞纳继续了古斯塔夫未竟的事业。他23岁成为瑞典外交官,28岁成为瑞典参政会主席。1626年,37岁的他成为普鲁士总督。

◎亚塞尔·奥辛斯塞纳画像

从古斯塔夫·阿道夫登位的那一年起,奥辛斯塞纳就一直主管国内政治。当古斯塔夫率领军队四处征战时,奥辛斯塞纳则致力于外交斡旋,使瑞典能够与波罗的海诸国保持和平。

吕岑会战前,奥辛斯塞纳正在为古斯塔夫准备一支援军,但当他率军赶到时,却得到了国王的死讯。当时,他肩上担负的是整个瑞典的命运。

古斯塔夫仅有一名幼女,即6岁的克里斯蒂娜,所以怎样在她成年之前领导政府,成了瑞典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在奥辛斯塞纳的提议下,古斯塔夫生前所设的五个部门——高等法院、大法院、陆军部、海军部、财政部的最高首脑组成了摄政会议。陆军和海军的首脑确定后,高等法院院长和财政部部长交由奥辛斯塞纳的哥哥和堂弟担任。这使奥辛斯塞纳能够完全掌控参政会的权力。

这样的贵族政治虽然在国内不受欢迎,但反对者也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因此,奥辛斯塞纳的新宪法获得了通过。而贵族政治在瑞典的兴起,和古斯塔夫在世时对贵族宽容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接下来,奥辛斯塞纳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在德意志的战事。当时,瑞典在诺德林根被帝国军击败,而与波兰的停战协定马上就要到期。瑞典国内停战呼声高涨,人们已经厌倦了战争。但奥辛斯塞纳不能就此罢休,他要充分利用瑞典军人、国王古斯塔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

“我不愿我的国家在牺牲声誉、尊荣、利益、友谊和其他一切的情况下摆脱战争。”奥辛斯塞纳在古斯塔夫死后,面对国内要求迅速停战的呼声时如是说。并且,他在阐释自己的战争政策时持相同观点。

1636年秋,班纳尔元帅,古斯塔夫最优秀的追随者,成功在韦特斯托克击溃了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但他不久就去世了,没有机会继续一展才能。所幸托尔斯滕森,这名在布赖滕费尔德扬名的炮兵指挥官,也保持了古斯塔夫时代的风格。瑞典军队的纪律和风气在国王死后几乎消失,唯独他的部队纪律严明。

1643年,托尔斯滕森和霍恩从陆路向丹麦发起进攻,丹麦苦心经营的舰队成了摆设,瑞典与丹麦在波罗的海长时间的争夺终结。瑞典得到了波罗的海的霸权,丹麦割让果特兰岛和奥塞尔岛,失去了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

这时,克里斯蒂娜已成为瑞典的女王。面对刚刚移交权力的摄政贵族们,尤其是奥辛斯塞纳家族,年仅18岁的克里斯蒂娜怎样才能让帝国走向繁荣?

1626年12月8日,克里斯蒂娜生于斯德哥尔摩。她出生之前,古斯塔夫的两个女儿都已夭折,其中一个也叫克里斯蒂娜。所以,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王后怀有第三胎时,举国都十分期待。她诞下孩子时,王宫充满了欢呼声。由于克里斯蒂娜出生时长满毛发,且哭声雄亮,接生的人误认为她是男孩。克里斯蒂娜在自传中这样说道:“在场的女士发现这错误时,都感到万分尴尬。”国王却十分欢喜地说道:“她捉弄了我们所有人!”

古斯塔夫对克里斯蒂娜寄予厚望,将她当王子抚养。在率兵登陆德意志之前,国王申明若自己不能回国,克里斯蒂娜将成为王位继承人,由她的姑母卡塔丽娜照顾。克里斯蒂娜的母亲由于霍亨佐伦家族的传统和无常的脾气,不能接受古斯塔夫把女儿当男孩,所以对她十分冷漠。这可能是古斯塔夫决定让卡塔丽娜抚养女儿的原因。

1632年,仅仅6岁的克里斯蒂娜接到了父王的死讯,平时很少流泪的她痛哭了整整三天。根据古斯塔夫的遗愿,克里斯蒂娜应该立即即位,由姑母来照顾,但她的母亲一改常态强烈要求抚养克里斯蒂娜。可是,奥辛斯塞纳拒绝了她的请求,将她放逐至格里普斯科尔摩城堡。这样,克里斯蒂娜与姑母一家度过了童年,直至1639年卡塔丽娜去世。

神学家约翰内斯·马蒂亚·哥图斯教授克里斯蒂娜宗教、哲学、希腊语和拉丁语,参政会主席奥辛斯塞纳教她政治。她在各方面的天赋令人惊叹,而且还擅长与各界名流交往。1645年,法国大使皮埃尔·赫克托·沙纽来到斯德哥尔摩时曾惊叹:“她的法语(说得那么好),就像是在卢浮宫出生的!”曾在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之女莉奥诺拉·克里丝蒂的宫廷中担任医生的奥托·斯伯林,于1653年冬在瑞典拜见过克里斯蒂娜。在意大利生活过四年的斯伯林用意大利语与年轻的女王交谈,称赞她虽然从未到过意大利,意大利语却说得跟当地人没两样。而奥辛斯塞纳在女王14岁时,这样评价道:“女王陛下不像一个女流之辈,她有胆略、有见识,所以她要是不被人诱坏的话,她将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完美。”

克里斯蒂娜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国君主的职责。她反感贵族任意摆布王室,但作为一个毫无执政经验的女王,在王室缺乏直系继承人时,最好的出路就是结婚。虽然和表兄卡尔结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女王自己却厌恶婚姻。得知表兄卡尔对自己有意,克里斯蒂娜于1648年任命卡尔为瑞典陆军总司令,并在1649年公告立卡尔为王位继承人,表明自己没有结婚的意愿。此举受到以奥辛斯塞纳为首的贵族反对,但其余国民都十分赞同。

此后,奥辛斯塞纳发现,克里斯蒂娜的政见与自己完全不同。他本人赞同继续战争,而女王却支持和平。事实上,瑞典国民已无力负担长期战争带来的沉重赋税,特别是在粮食歉收的情况下。但不管怎样,凭借托尔斯滕森在后期的辉煌胜利,瑞典的地位得以继续提升。并且,托尔斯滕森的继任者兰耶尔率军与法兰西组成联军,接连在楚斯马尔斯豪森和朗斯取得胜利。1648年,瑞典将领柯尼斯马克率领军队劫掠了布拉格的西岸市区。最后,瑞典人在查理大桥上遭到了帝国军和市民的抵抗,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攻破大桥,被迫撤军,但收获颇丰。以上这些胜利让瑞典获得了大量收益。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德意志的三十年战争。瑞典作为欧洲新的霸主,获得了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莱梅—韦尔登两个教区。这使瑞典向波罗的海霸权迈出了一大步。

当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了瑞典面前,是继续靠战争获得领土和财富,还是接受和平?瑞典贵族在战争中得到了大量利益,自然会热烈支持再战,但瑞典农民们可不这么想。

在瑞典,农民拥有很多自治权,没有出现过农奴制度。但只有直接向王室纳税的农民才拥有完全的自治权。当时,瑞典国内赋税日渐沉重,成片的土地被赏赐给贵族。这是古斯塔夫和克里斯蒂娜处理政治矛盾的有效方式,贵族有权向农民征收捐税,所以贵族土地上的农民经常遭受残酷的压榨。

女王克里斯蒂娜面对国内王室土地大量转让的现象,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将其当作政治筹码:利用各阶层的分裂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样的不作为,必然会导致冲突的爆发。

1650年,在粮食数年歉收后,瑞典的财政困窘暴露无遗。人们要求王室收回土地的呼声愈发强烈,甚至爆发了一次叛乱。但克里斯蒂娜仍将重心放在她的政治目的上,她利用自己的威望让表兄卡尔成为世袭亲王,而对下层民众的呼声,只给出了笼统而敷衍的保证。

尽管财政困窘,但瑞典王室的生活反而比以前更加奢华。作为一个新生强国,瑞典第一次有了与欧洲老牌强国同步的宫廷生活。宫廷娱乐和酒宴,是1650年后瑞典宫廷的主要内容。但女王的心思却不在于此,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逊位。

◎正在讨论的克里斯蒂娜女王(中)与笛卡尔(右)

克里斯蒂娜年幼时,她的教师约翰·马赛阿是一位对待宗教十分温和而宽容的人。女王后来赏识的外交家皮尔·强努特和哲学家笛卡儿,是法国天主教徒。受他们的熏染,女王在逊位之前已皈依天主教。根据瑞典法律,背离国教的人不允许保有瑞典王位,于是她在宗教和国家之间选了前者。这时,人们终于明白女王扶卡尔登上王位的原因了。

1654年,克里斯蒂娜女王正式退位,她的表兄以卡尔十世 的尊号登位。早年,卡尔十世在奥辛斯塞纳家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理解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并将此视作国内穷困问题的根源。1655年的一次议会中,卡尔十世为王室收回了保证行政所需的土地,废除了土地赠与制度,而且向贵族征收四分之一的土地税。这个方案激起了上层贵族和中下层贵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让过去的旧冲突白热化,但这些矛盾又一次被搁置了,因为波兰爆发了赫梅利尼茨基起义。

当时,俄国与起义的哥萨克结盟,波兰—立陶宛联邦节节溃败。对于这种乱局,瑞典作为欧洲大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卡尔十世,职业军人出身,曾在1642年随托尔斯腾森元帅在布赖滕费尔德征战沙场。现在,他准备趁机进攻波兰,在波兰的背后狠狠插上一刀。1655年7月10日,卡尔十世率领50000人和50艘军舰进入波兰。波兹南省长立刻投降,将大波兰地区送给瑞典。随后,整个波兰几乎望风而降,波兰国王约翰·卡齐米日也逃到西里西亚。卡尔十世顺势一举夺取华沙。但瑞典军队在围攻亚斯纳古拉修道院时被击退,同时,波兰人民开始自发反抗瑞典,组成了支持流亡国王的联盟。

波兰人民的游击战让瑞典人头疼不已。1656年,波兰人奇袭并夺回了华沙,卡尔十世只得调走主力,在维斯瓦河东岸与波兰军队展开战斗。瑞典步兵凭借顽强的战斗纪律顶住了波兰翼骑兵的猛烈冲锋,迫使波军撤退,但没能消灭波兰主力,而卡尔十世则在战斗中被刺成重伤。

瑞典虽然在波兰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但已不可能压制得住波兰人民的抵抗。此外,俄国、神圣罗马帝国和丹麦相继对瑞典宣战,卡尔十世不得不放弃波兰。眼见瑞典即将被孤立,卡尔十世做出了进攻丹麦的大胆决定,尽管这个计划看起来不那么可行。

瑞典军队仅用两个月便拿下了日德兰半岛,但绰号“大选侯”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背叛了瑞典。随后,丹麦也在哈兰取得胜利,瑞典的海军慑于荷兰的威胁不敢接近丹麦。这样一来,瑞典军队的补给便中断了。

◎瑞典帝国极盛时期的版图

但瑞典军队仍在坚持战斗。1658年2月初,瑞典军在严寒中通过封冻的小贝尔特海峡,抵达锡兰岛,迫使丹麦签订和约。通过和约,瑞典夺取了斯康耐的一些地区以及博恩霍尔姆岛、博胡斯伦和特隆赫姆。这样,瑞典的波罗的海势力就连成了一片,它一方面为进入德意志地区提供跳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瑞典控制波罗的海的出口。加上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独立,瑞典开始包围丹麦,但此举威胁到了荷兰的海上贸易。

虽然瑞典和丹麦已经签订和约,但卡尔十世却执意撕毁它,继续和丹麦作战。他打算将丹麦的领土全部并入瑞典,甚至想推平哥本哈根要塞。如此,瑞典将彻底控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将臣服于瑞典,丹麦也将成为瑞典的省份。届时,瑞典将雄踞欧洲,独自坐拥波罗的海巨大的利益。这正是百余年前丹麦国王克里斯蒂二世想实现的统一的斯堪的纳维亚王国。

1658年7月,卡尔十世率军从基尔出发,不宣而战,进军丹麦的锡兰半岛。但卡尔十世对丹麦的入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659年,荷兰舰队开始支援丹麦,将舰船开进了松德海峡。在瑞典的后方,日德兰半岛也被勃兰登堡公国攻下。卡尔十世围困哥本哈根6个月后,试图依靠一次突袭攻入城中。

1659年2月10日午夜,瑞典军队开始猛攻,丹麦守城部队与自发武装起来的平民依靠城墙,准备了一切可用来防御的武器:火枪、长矛、钉头锤、镰刀、煮沸的开水和沥青,以及大块儿的冰。瑞典人虽然攻上了城墙,但伤亡惨重,丹麦的守城军民几乎没有什么损失。最后,丢下几百具尸体的卡尔十世于次日凌晨率军仓皇撤退。也许是由于进攻失利,卡尔十世突然一病不起,于1660年2月13日凌晨撒手人寰了。

当时指定的继承人,卡尔十世之子卡尔十一世 只有5岁。在17世纪,这已是瑞典第三次面临组建临时摄政院的难题了。1672年,为了结束外交上被孤立的状态,摄政院决定与法国缔结联盟。同年,法国对荷兰宣战,瑞典不情愿地卷入了这场欧洲大战。

1675年,瑞典军长途驰援勃兰登堡附近的法军。在费尔贝林,瑞典军队惨败于勃兰登堡—普鲁士军队,率领普军的正是之前反对瑞典的“大选侯”腓特烈·威廉。此战是瑞典军队自古斯塔夫二世以来的第一次大败。同年,丹麦趁机对瑞典宣战,企图夺回瑞典在1658年抢走的斯康耐省。

◎哈尔姆斯塔德会战

当时,瑞典两面受敌,而年轻的国王卡尔十一世看上去又令瑞典人感到不那么放心。意大利作家洛伦佐·马加洛蒂伯爵曾经游历至瑞典,他在著作《1674年的瑞典》中评价当时的卡尔十一世:“对一切都感到恐惧,难以和外国人交流,甚至不敢正视任何人。”

雪上加霜的是,瑞典海军完全不是丹麦海军的对手,丹麦海军在博恩霍尔姆、厄兰、默恩和克厄湾赢得四次海战后,彻底取得了制海权。夺取制海权的丹麦军队于1676年6月登陆赫尔辛堡。8月,丹麦将军雅克比·邓肯率领一支4000人的部队围攻哈尔姆斯塔德,期望与北面的挪威军队会合。8月17日,邓肯发现了前来支援的瑞典军队的先头部队,却不知道后面是瑞典军主力,于是贸然决定调头将这些部队歼灭。

对面的瑞典军队统帅,就是年轻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看起来不怎么可靠的卡尔十一世却拥有不逊于祖辈的果敢和勇气。他先派出一支小分队拆掉了邓肯撤退时必须通过的桥梁,然后前去迎击。邓肯的部队经过费林河上的一座桥梁时,卡尔十一世的主力部队已经在河对面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了。邓肯命令部队继续过桥前进,此时,他犯了兵家大忌,他将背水一战。

◎隆德会战中的卡尔十一世

邓肯的部队全部过了桥,在立足未稳、阵型散乱时,卡尔十一世率领他的骑兵部队冲杀过去,击溃了丹麦军队的侧翼。不到一个小时,瑞典人就利落地结束了战斗,无路可退的丹麦士兵大多成了俘虏。之后,双方没有再爆发大规模战役,直到12月4日。

12月4日,卡尔十一世发动了隆德会战。战役一开始,卡尔十一世就率领骑兵追杀丹麦的侧翼部队,将其逐出战场。战线中部的丹麦国王自恃兵力雄厚,向瑞典阵地发起了总攻。在瑞典军队即将溃败时,卡尔十一世正好率骑兵赶回,直击丹麦大军的背部,扭转了战局。双方在这场战役中各自折损近一半兵力,以致隆德会战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战争史上最凶残的一场血战。通过此役,瑞典重新夺回了斯康耐,作为统帅的国王卡尔十一世也为自己赢得了威名。

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赢得了法荷战争的胜利后,基于和瑞典的同盟关系,在1679年《圣日耳曼昂莱条约》签订过程中,坚持要求不割让瑞典领土。虽然这个要求由于勃兰登堡极力反对而作罢,但由于法国的庇护,瑞典仅将波美拉尼亚的一小块土地割让给了勃兰登堡。接下来,法国乘胜向丹麦施压。于是在《枫丹白露条约》中,丹麦归还了侵占瑞典的所有土地。

战事结束后,卡尔十一世开始着手整顿国内政治。他将贵族和地主手中本属于王室的土地收回,王室得到了全国35%的土地权,而这些资产被用来支付陆军军费,以及重建遭受重创的海军。通过这些改革,卡尔十一世能够在保持财政稳定的情况下减免其他阶层的税收。这样,瑞典又经历了近20年的和平。在此期间,以铸铁业为主的手工业迅速发展。虽然贵族阶层的利益因此大大受损,可他们对此却无能为力。

卡尔十一世在位末期,瑞典王室的统治基础已根深蒂固,贵族的权力和地位被大大削弱。一个名为约翰·加布雷尔·奥辛斯塞纳的贵族写道:“但愿伟大的王室经济学家卡尔十一世遭受天谴。他从我祖父手里夺走了五个庄园。愿上帝别让他在世界末日走进有福者的行列,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就只会有手织的麻布,不会再有我们应穿的洁白如雪的衣服,只会有杜松的细枝,不会再有原来说好的棕榈长枝。为了撙节,万能之神也将被他抛弃。”

大北方战争

1697年4月5日,卡尔十一世逝世,终年41岁。他的继承人是时年15岁的卡尔十二世 。年轻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即位后,瑞典对丹麦贯彻了半个世纪的包围政策以及在波罗的海的统治权受到了挑战。刚刚登基的波兰国王“铁腕”奥古斯都与从瑞典逃亡到波兰的立窝尼亚贵族帕特库尔联合起来,企图夺取立窝尼亚。远在俄国,同样刚刚登位的彼得大帝也开始觊觎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

在帕特库尔的斡旋下,丹麦、波兰、俄国进行了多次谈判,渐渐形成了一个与瑞典对抗的五国同盟 。彼得大帝终止了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将军队调回北方。丹麦于1699年摧毁了瑞典的亲密盟友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外围据点。之后卡尔十二世率领瑞典军队进驻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准备对抗丹麦。战争一触即发。

不过此时,俄国和波兰仍都在向瑞典政府示好。但他们的示好只是为了掩护针对瑞典的备战行动。也是在1699年,奥古斯都、彼得大帝和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制定了共同进攻瑞典的计划。此时,瑞典正面临被包围的危机,强大的波罗的海帝国即将迎来暴风雨的考验。

1700年2月,五国同盟夺取立窝尼亚的计划开始实施。首先是奥古斯都的萨克森军队不宣而战,袭击了立窝尼亚的里加,但未能成功。3月,丹麦发动了对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战争。在英国和荷兰的海军援助下,卡尔十二世率领瑞典军队登上了锡兰半岛,采取类似“围魏救赵”的手段,直逼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逼迫丹麦签订和约。丹麦国王——卡尔十二世的表兄弗雷德里克四世被废黜。同盟看似暂时被瓦解,但事实上,这次战争只是“大北方战争”一系列战火的序幕。

同年秋季,卡尔十二世准备解除来自波兰的威胁。但此时彼得大帝率领4万俄军入侵了英耶曼兰,包围了该地区的中心城市纳尔瓦。卡尔十二世只能搁置对波兰的战事,在立窝尼亚采取守势,抽出军队迎击俄军。

11月,卡尔十二世和卡尔·古斯塔夫·伦斯彻尔德中将率领1万人左右的军队在波罗的海沿岸登陆,向纳尔瓦进军。伟大的卡尔十一世国王留下的是一个强盛的国家和一支新锐军队,而卡尔十二世——这名刚满18岁的瑞典国王,将把目光指向了东方。今天矗立于斯德哥尔摩的卡尔十二世铜像,右手执剑,左手遥指东方的敌人——遥远广袤的沙皇俄国。

◎卡尔十二世铜像

◎这一天无疑是他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在这一天看出他能做得最好的,而且最喜欢做的事是指挥军队作战。——《瑞典史》

卡尔国王,年轻的英雄,

伫立在战场的硝烟中。

他拔出腰间的长剑,

在战火中大步向前。

“随我前进,让他们瞧瞧,

瑞典的钢铁多么强!

俄国佬,滚到一旁!

蓝衣军,万夫莫当!”

——瑞典诗人埃萨亚斯·泰格纳尔为卡尔十二世写的诗

◎纳尔瓦战役示意图

俄军为了抵御前来解围的瑞典军队,在纳尔瓦城外沿着防线修筑了一列长长的堡垒、壕沟和工事。彼得大帝自信能击败瑞典人的进攻,他甚至认为瑞典人不会进攻拥有4倍人数优势且拥有防御工事的俄军。虽然自己军队的素质不如瑞典军队,但彼得大帝完全相信麾下富有经验的将领能够抵御瑞典人的进攻。于是,他离开了纳尔瓦。但他的对手,卡尔十二世和8000名瑞典士兵决定发动进攻。

大约在11月30日,卡尔十二世的进攻开始了。当时,战场上肆虐着暴风雪,瑞典人只能暂缓进攻。在接近中午的时候,风将暴风雪引向了俄军一边,猛烈的风暴让俄军睁不开眼。这时,年轻的卡尔十二世就像他的先辈,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一样,立即发起了决定性的进攻。瑞典的主力步兵分两队集中攻击俄军防线,2000名骑兵紧随其后。瑞典步兵在暴风雪的掩护下成功将防线分割为三段,包围了俄军。在肉搏战中,俄军被击溃,两翼向后方的纳尔瓦河逃窜。就在俄军争相过桥时,桥梁突然坍塌,士兵顿时乱作一团,而此时瑞典的骑兵又追了上来,抓到了这群现成的俘虏。

纳尔瓦一战中,瑞典军队俘虏了比自身部队人数多得多的俄军。由于不能控制过多的俘虏,卡尔十二世释放了除军官外的战俘。此外,瑞典军队还收缴了俄军全部的火炮和补给。这一战几乎消耗了俄国全部的兵力,以至于当时的俄国,甚至无力抵抗任何一支军队的入侵。

于是,多国联盟进攻瑞典的计划,因瑞典的两次胜利而完全破产。

对瑞典来说,这一战使欧洲对瑞典的重视度大大提升。当时欧洲的另一场战争正在酝酿。觊觎西班牙王位的法兰西、英格兰和荷兰都渴望争取到瑞典成为同盟国。因此,瑞典掌握着主动权,可以选择继续或停止对俄战争,抑或是完成之前进攻波兰的计划。

最终,卡尔十二世选择向波兰进军。1701年夏,他率领瑞典军队进驻里加,在杜伊那河与波兰国王奥古斯都的军队隔岸对峙。很快,他就做好了渡河准备。

◎里加之战

7月19日,瑞典军队的近200艘船在黑夜中出发了,由6600名步兵、500余名骑兵和一些火炮组成的第一波攻击部队渡过了杜伊那河。其余的瑞典炮兵在里加向对岸倾泻火力。除了舰艇和陆地火炮的支援外,瑞典人还点燃了一些小型船只用来照明,引导登陆。最先上岸的瑞典军队对岸边的萨克森人营地发动了奇袭,但瑞典军因缺乏组织,进攻受挫。于是,卡尔十二世亲自上岸激励军队进攻,一举清除了岸边的萨克森军队,稳固了桥头堡。

当瑞典军队后续的3000人陆续登陆后,萨克森人终于发起了反击。滩头的瑞典军队死战不退,硬是击退了萨克森军。之后,萨克森的帕库将军与史丹努将军接连发起两次反击,企图在瑞典人得到更多支援前击退他们,但均未成功。最后,史丹努将军决定撤退,他进行了最后一次用来掩护主力撤退的进攻。之后,瑞典控制了杜伊那河,卡尔十二世和奥古斯都决一死战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但这时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奥古斯都在和瑞典的战争中,一直都是以萨克森选侯的身份出场,瑞典如果进攻波兰,就要受到国际法的约束,而且瑞典和波兰的关系一直都很和睦。

于是,卡尔十二世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要波兰废黜奥古斯都,他就罢手。波兰人表示拒不废黜奥古斯都后,卡尔十二世开始进攻波兰。波兰与萨克森则共同抵御瑞典。

◎克里斯佐夫战役示意图

1702年7月19日,在凯尔采南部的克里斯佐夫,卡尔十二世的8000步兵和4000骑兵,与波兰—萨克森联军遭遇。波兰人拥有6600名左右的骑兵和600余名步兵,萨克森拥有7500名步兵和9000名骑兵,总兵力是瑞典军的两倍。

卡尔十二世计划从两翼包抄敌军侧翼,于是将步兵加强到自己的两翼。14点,瑞典的骑兵在卡尔十二世的表兄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的带领下发动了攻击。但公爵后来被火炮击中,不幸战死,进攻受挫。

之后,波兰和萨克森的军队分别发起了反击。瑞典军队击退了波兰的反击,并使萨克森骑兵逃离战场。瑞典骑兵趁机袭击萨克森暴露的侧翼,但被占有人数优势的萨克森骑兵缠住。

波兰和萨克森的反击结束后,卡尔十二世带领一支部队从左翼只用了半小时就杀进了萨克森军队的营地。他们将奥古斯都的步兵赶入沼泽,随后又占领了萨克森的炮兵阵地。面对瑞典军队的包围,萨克森的舒伦堡将军苦战不止,最终带领主力部队成功撤退。此战,瑞典人取得了胜利,但奥古斯都仍统治着波兰。

卡尔十二世继续进军,他围攻了波兰的梭尔恩要塞,俘虏了将近5000名萨克森士兵。此后,奥古斯都逃往萨克森。卡尔十二世如果选择继续追击,就不可避免地要穿过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于是,他一边陈兵西里西亚,做出进攻的态势;一边鼓动波兰贵族分裂,反抗奥古斯都的统治。1704年,在卡尔十二世的怂恿和威胁下,一部分波兰贵族成立了“联合会”,脱离了奥古斯都的统治,他们推举波兹南贵族斯坦尼斯瓦夫为新国王。此后,瑞典为波兰提供大量的贸易支持,同时,波兰和俄国的矛盾开始显露。结果,瑞典和波兰成为盟友,共同对抗沙皇俄国。

卡尔十二世在会战中经常使用步兵和炮兵联合突进的战术。瑞典炮兵常常在射击后即刻向前推进,以便进行第二次抵近射击。向前推进不仅增加了精度,还可以避免步兵阻挡炮兵的射界。瑞典步兵分为六排,前两排和后两排是火枪兵,中间两排是长矛兵。瑞典步兵喜欢在敌人开火后才开始快速冲锋。前两排“在看清敌人眼白的地方”才开火,之后继续冲锋;后两排则在更近的地方才开火,以形成如屠杀般的密集火力。最后是全队的猛烈冲锋,一举击垮敌人。防御时,中间的两排长矛兵,特别适合抵御敌人的骑兵,布赖滕费尔德之战就证明了他们的价值。长矛兵在冲锋时威力强大,可以吓退使用刺刀和短剑的任何敌人。

◎模型展示的卡尔十二世时期瑞典步兵的六排阵型

1706年,瑞典终于开始进攻萨克森。瑞典的伦斯彻尔德元帅在弗劳施塔特(今波兰弗斯霍瓦)取得了一次辉煌胜利,证明了瑞典骑兵的强大战斗力。他率领的瑞典骑兵在和萨克森—俄国联军的战斗中占尽上风。元帅通过迅速包抄两翼,配合步兵歼灭了兵力是己方两倍的敌军。萨克森—俄国联军的士兵有一半被俘,7000多名被杀,其中有些是在投降后被屠杀的。逃亡的奥古斯都被迫签订和约,从此波兰对瑞典再无威胁。这时,卡尔十二世拒绝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兰西和反法同盟分别发出的与瑞典结盟的请求。很显然,他对欧洲战事不感兴趣。而且,在卡尔十二世对奥古斯都穷追猛打之时,俄国卷土重来了。彼得大帝夺下了纳尔瓦,并屠杀了当地的瑞典居民,此后更占领了纳尔瓦以西的瑞典领土。彼得大帝还在涅瓦河口建立了喀朗施塔得要塞和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圣彼得堡。

1706年春,瑞典高层在商讨下一步行动时,有人主张保存瑞典的实力,只以收复被俄国占领的失地为作战目标。但卡尔十二世决定一剑刺向沙皇俄国的心脏——莫斯科。

卡尔十二世对波兰赢得胜利之后,立刻扶持了斯坦尼斯瓦夫为波兰国王,并且将一部分部队驻扎在波兰,协助斯坦尼斯瓦夫抵抗俄国。他本人则计划率军向北沿着一条便捷的道路直扑莫斯科。瑞典的雷文豪普特将军则从里加向南,准备和卡尔十二世的军队会合。

1708年1月1日,经过近两年的布局和准备,卡尔十二世率领着45000人的大军向俄国发起了进攻。

6月底,卡尔十二世率领军队在霍洛夫津准备渡河,他将与有己方两倍兵力的俄军交战。由于下雨,瑞典军队准备的皮制浮桥进水后变得沉重,携带困难,于是他们挑选了河段的一处浅滩过河。28日午夜时分,瑞典步兵利用黑夜的掩护,踩着草垫开始在浅滩渡河,骑兵随后跟进。29日凌晨2点,炮兵开始轰击俄国阵地,俄国的雷普宁将军发现了正在渡河的瑞典步兵,立即命令步兵阻击,同时向两翼的俄军将领戈尔茨和谢尔米帖夫求援。河两岸的滩涂非常泥泞,瑞典的步兵渡河之后,还要在泥沼中缓慢前行。如果此时他能够组织兵力反击陷在泥沼里的瑞典步兵,这无疑是击退卡尔十二世大军的最佳机会。但是在夜幕中,他的指挥变得一团糟。结果在这个间隙中,瑞典的步兵从泥沼中解脱出来,于是雷普宁只能向后方退却。正在瑞典步兵分散进攻时,俄军戈尔茨的龙骑兵从侧翼向瑞典步兵发起了冲击。幸而在工程兵的帮助下,伦斯彻尔德率领的瑞典骑兵顺利通过沼泽,及时截住了戈尔茨,并将其击垮。姗姗来迟的谢尔米帖夫右翼部队,在目睹俄军的溃败后,只能选择撤退。

卡尔十二世的胜利,打开了通往斯摩棱斯克的大门。只要他通过斯摩棱斯克,就可以直捣莫斯科,实现他之前所说的“我要在莫斯科收拾沙皇”。

但俄国人随后实施的焦土政策使卡尔十二世的部队难以获得补给。本来雷文豪普特将军携带了大量物资补给,将从里加向东南与其会合,但在10月9日—10日的耶斯拿会战中,雷文豪普特被俄军击败,丢弃了所有物资。卡尔十二世只好率兵向南,以期得到哥萨克领袖马泽帕的援助。但此举引起了俄国人的怀疑,导致马泽帕的计划败露了。大部分哥萨克人,并不愿意同马泽帕一起反对俄国。彼得大帝得知马泽帕叛变后,命缅什科夫元帅率主力部队踏平了乌克兰。俄军在瑞典人到达之前,摧毁了哥萨克都城巴图林。但乌克兰仍可以为瑞典军队提供过冬的庇护所,至少在当时看起来是这样的。于是,骑虎难下的卡尔十二世与败退下来的雷文豪普特、马泽帕会师,继续前往靠近南方的哥萨克领地。但是,他们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1708-1709年的冬季,在欧洲史上非常特殊。当时,欧洲遭遇了1500年一遇的寒潮,平均气温比往年低5-8摄氏度。泰晤士河和威尼斯河都结了冰,柏林1月正午的气温只有零下10摄氏度,法国爆发的饥荒饿死了数十万人,瑞士的饿狼跑进居民区觅食……

◎波尔塔瓦战役中,瑞典发起了进攻

卡尔十二世率领的瑞典大军,只能在寒冷和饥饿中等待春天的到来,盼望波兰人遥遥无期的援助。11月初,瑞典军队进入乌克兰,这时他们还能找到一些食物,但是之后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气温变得更加寒冷,他们再也找不到足够的补给了。在这场千年一遇的寒潮面前,卡尔十二世的梦想彻底破碎了。

瑞典军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仅在圣诞节那一天,就有二十五六名士兵被冻死。据雷文豪普特将军统计,被冻死、饿死的瑞典士兵已经超过了4000人。俄国人虽然也承受着同样的寒冬,但是他们的处境要比孤军深入的瑞典人好得多。胜利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

最终,有13000多名瑞典士兵在寒冬中死去,卡尔十二世只能向奥斯曼土耳其和鞑靼人求援。他决定孤注一掷,逼迫彼得大帝与自己展开决战。于是,他继续向南进军。为了吸引彼得大帝出战,他率军包围了维普里克,全歼拒绝投降的守军后将村庄毁于一旦。之后,在沃克斯科拉河畔的奥皮什尼亚,瑞典军遭遇了缅什科夫的6000名俄军骑兵。卡尔十二世趁俄国人吃饭时,率领2000名骑兵突然杀进城。俄军惊恐逃窜,瑞典军队则成功渡河。

1709年6月,瑞典军队围困了沃克斯科拉河畔的波尔塔瓦要塞,以吸引彼得大帝的主力。卡尔十二世之所以孤注一掷,都是因为他别无选择,只有在这里歼灭俄军主力,才能扭转颓势。

20日深夜,卡尔十二世在探查俄军阵地时,发现了一群烤火的哥萨克士兵。久经沙场的他按捺不住,亲手击毙一名哥萨克兵,对方立刻举枪还击。战斗中,卡尔十二世的脚被击伤,随后他发起高烧,只能在担架上行进,部队改由伦斯彻尔德指挥。

◎波尔塔瓦战役中,罗斯掉队,俄军准备反攻

乌拉!追击!瑞典人已输掉。光荣的时刻!光荣的情景!

再一次进攻——敌人在溃逃:骑兵在飞快地追踪突进,利剑砍杀得已经发了钝,草原上满满地盖着尸体,就好似一群黑色的蝗虫。——普希金《波尔塔瓦》

28日,彼得大帝的军队一步步逼近瑞典军队,波尔塔瓦会战爆发。此战,彼得大帝吸取了俄军在纳尔瓦、弗劳施塔特和霍洛夫津惨败的教训,并不急于进攻。为了加强防御,他在阵前修筑了10多座多面堡。这些多面堡呈T字形布局,T字形的底端一边为俄军阵地。这些多面堡构成的防御地带,是瑞典兵进攻的必经之地。

瑞典军选择的正是这条难以进攻的道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俄国人的多面堡到底有多少,其具体的位置也不是很清楚。此时,瑞典人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伦斯彻尔德命令部队直扑俄军大本营,很多军官却认为应该先拿下这些多面堡。雪上加霜的是,最前方的罗斯少将率部进攻多面堡,发现自己与大部队脱离后,在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率部向南撤退,然后遭到缅什科夫的追击,投降了。

直到伦斯彻尔德准备对俄军主力发动突击时,他才发现罗斯的部队不见了。他认为罗斯只是慢了一步,于是就在原地等候。就这样,他丧失了最好的进攻时机。俄军得知罗斯的部队投降,顿时士气高涨。20000余名俄军步兵与4000名瑞典步兵展开激战,瑞典步兵试图突破俄军的战线,但因数量差距太大,没有成功。最后,瑞典军队溃败了,雷文豪普特将军率领17000人的部队撤退至佩雷伏罗季那,并在那里向俄军投降。之后,俄国人处死了瑞典军中的所有哥萨克人。罗斯一部的掉队,使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俄军。

彼得大帝取得胜利后,高兴地接待了瑞典俘虏,并向他们打听卡尔十二世的下落,更在宴会上向瑞典的将军们祝酒,称他们为自己“战争艺术的老师”。毕竟,能够战胜曾经纵横东欧的卡尔十二世,对屡次被击败的彼得大帝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波尔塔瓦战役的失败,断送了卡尔十二世击败俄国的梦想,而且使瑞典国内的状况雪上加霜,黑死病的肆虐已使人民不堪重负,连年战争又使人们背负了高额的外债。

帝业凋零

趁着瑞典战败,丹麦重新进攻斯康耐,曾经屈服于瑞典的波兰流亡国王奥古斯都夺回了波兰王位,彼得大帝则乘胜而进,攻下了维堡、里加等瑞典版图上的重镇,进而彻底吞并芬兰。虽然在瑞典国内,临时国防委员会组织了一支军队,于1712年2月击退了丹麦对斯康耐的进攻。但是,瑞典已经不复当年那样强大了。

卡尔十二世听说了雷文豪普特投降的消息后,就一直向奥斯曼土耳其求援,期望煽动一场奥斯曼土耳其和俄国的战争。虽然卡尔十二世此番煽动确实引起了奥斯曼土耳其和俄国三次开战,但在这几次战争中,俄国不断对奥斯曼土耳其让步,并没有让瑞典分到什么好处,实质上也没有对俄国造成多大的压力。

1712年,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签订和约。在奥斯曼土耳其国内,卡尔十二世成了一种祸害。1713年1月,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入本德雷,俘虏了卡尔十二世。

1714年,俄国和普鲁士结盟,普鲁士吞并了原属瑞典的大部分波美拉尼亚地区。卡尔十二世被俘期间,听说了瑞典战胜丹麦—萨克森联军的消息,于11月准备逃亡回国。他逃走后一路策马狂奔,仅用了15天就回到了波美拉尼亚。当时,卡尔十二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国内统治。得益于他一生的赫赫战功和得力助手耶尔茨男爵,卡尔十二世很快重新掌握了统治权。为了撑过困难时期,瑞典发行了紧急货币,这是一种面值较高的货币,并且强制要求按照面值使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卡尔十二世开始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来应对外部的敌人。

◎瑞典当时发行的紧急货币

在俄国,耶尔茨男爵建议彼得大帝的侄女,后来的俄国女皇安娜一世 与卡尔十一世的外孙荷尔斯泰因公爵结婚。虽然这桩婚事没有促成,但耶尔茨男爵仍利用英国和俄国的嫌隙,与俄国斡旋,促使瑞典与俄国达成和约。

在丹麦和挪威,卡尔十二世领军攻下奥斯陆,接着进攻腓特烈哈尔德,并且试图围攻腓特烈斯顿要塞。挪威的居民坚壁清野,烧掉了城中的房屋,使瑞典人没有立足之地。卡尔十二世从后方海运了不少攻城重炮,可这些重炮在半路就被挪威海军阻截,他被迫撤军。

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借款,耶尔茨男爵前往荷兰游说。同时,他还和瑞典驻英国大使于伦保持秘密联系,暗中扶持英国国内反对英王乔治一世的旧王室成员,但他们的行动败露了,反而使瑞典与英国的关系转冷。

1718年,在耶尔茨男爵的斡旋下,瑞典和俄国的关系大致稳定。于是卡尔十二世准备再次起兵,扫除瑞典“家门口”的祸患。10月,瑞典4万大军进攻挪威,卡尔十二世希望利用半年时间彻底征服这个国家。

卡尔十二世不顾严寒的冬天,重新围攻腓特烈斯顿,并命阿姆费尔特将军领兵支援。在艰苦的围城战中,一些士兵冻死了,剩下的士兵却没有抱怨,因为他们的国王也在忍受同样的痛苦,有时甚至亲自去战壕检查土木工程作业。

11月30日,卡尔十二世在战壕观察战斗时,头部突然被子弹击中,一位伟大的军人在这里倒下了。他的死因扑朔迷离,有人说他和两名法国工程师视察战壕,结果被敌人击中;有人说,他死于渴望争夺王位的荷尔斯泰因公爵之手,而且根据他头部中弹的情况来看,他极可能是死于近距离射击。

卡尔十二世死后,这次出征被迫结束。正向前线进军的阿姆费尔特将军立即将部队撤回瑞典。他选择了一条穿越山脉的近路,但遭遇了强大的暴风雪。向导被严寒冻死,部队在大山中迷失了方向,最终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成功回国。

瑞典国内也陷入了权力争夺战,黑森伯爵和荷尔斯泰因公爵都想成为国王。最终黑森伯爵的妻子乌尔里卡·艾雷沃诺拉 成为女王,她随后将王位传给了丈夫,黑森伯爵成了瑞典国王,称为腓特烈一世 。新国王为了巩固权力,将卡尔十二世的得力助手耶尔茨男爵,以所谓“教唆建立专制政权”的罪名处死了。

就此,瑞典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乱趋于平静。同时落幕的,还有原属于瑞典的波罗的海霸权。古斯塔夫二世开创的北欧霸业画上了休止符。

此前,瑞典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辉煌时代。数代瑞典君王围绕波罗的海发展其自身势力,通过战争攫取贸易利益以及地区霸权,让战争成为开拓商业和保护贸易的工具。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往往是经济的延续。此后,欧洲人为了攫取经济和政治利益,在战争上的投入愈来愈高,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拿破仑时代,上百万士兵在欧洲的土地上互相厮杀;仅一个世纪后,6500万士兵被投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又过了20年,1亿多人拿起武器投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