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魏统一北方战争

北魏统一北方战争(结束十六国分裂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战争简介

北魏统一北方战争:北魏统一北方,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打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拓跋珪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于是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北魏统一北方战争过程分析——

北魏最终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一百三十五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战争档案

时间: 386 一439年

参战方:北魏等

战场:北方

主要将帅:拓跋焘

战争回放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指的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玮登国元年(386 年)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 年),北魏为统一黄河流域所进行的一系列争夺战。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的复杂局面,但最终依然能审时度势,并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在具体战争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终于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他们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 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后为前秦符坚所灭。北魏登国元年(386 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玮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玮即太祖道武帝。北魏道武帝拓跋琲皇始元年(396 年)八月,拓跋理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拓跋理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就在其统治期间,便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拓跋焘,字佛狸,“聪明大度”,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他继位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汉人参政,旨在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这些又使北魏国势日盛,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北魏建国和发展时,正处于十六国的后半期。及拓跋焘即位并日益强盛,南方的东晋已为刘裕的刘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则还有西秦、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的并立与纷争,北魏的北边还有蠕蠕( 又称柔然、芮芮)经常南下侵扰。拓跋焘君临中原,即把平定北方提上议程,但关于先取何方,统治集团内部一直争论不休。 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三年(426 年),西秦主乞伏炽磐遣使朝魏,请讨夏国。北魏大臣们仍意见不同,有的说:“我们应该先讨伐蠕蠕,消除后顾之忧。”有的说:“我们应该先讨伐北燕。”

北方士族出身的崔浩则不同意这些看法,他说:“赫连氏(夏主)土地不过千里,政治残暴,刑法很重,老百姓早就厌恶透了他的统治,上天肯定也不会保佑他,我觉得应该先讨伐他才是。”

这时的拓跋焘,举棋不定。同年九月,拓跋焘闻夏主赫连勃勃已死,子赫连昌嗣位,内部不稳,于是便决定先攻夏国。

夏国立于关中,建立者赫连勃勃,属匈奴族铁弗部,其父刘卫辰就是拓跋部的死敌。赫连勃勃先依后秦姚兴,后自立,取长安,占有关中,称帝,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因任性屠杀臣民,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国力衰弱。北魏先伐夏国,应该说是正确的选择。拓跋焘进攻夏国的部署,是分兵二路。一路攻长安。一路趋统万。这年(即始光三年)九月,遣司空奚斤等人率四万五千人袭浦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指向长安。

十月,拓跋焘自率主力攻统万。十一月,奚斤一路尚未至浦坂,夏守将赫连乙升即弃城西逃长安。奚斤轻取浦坂后,进抵长安,夏长安守将赫连昌弟赫连助兴即与乙升等弃长安西奔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十二月,奚斤占领长安。但拓跋焘进攻统万,以其城坚固,未克,后来就掠牛马十余万,徒其民万余家而还。始光四年(427年)正月,赫连昌进行反击,遣其弟赫连定进攻长安,与魏守将奚斤对峙。拓践焘听说后,就在阴山砍伐树木,大造攻具,再次讨夏。他一方面增兵长安,加强防守,另一面,部署兵力大规模进攻统万。四月,命司徒长孙翰等率三万骑为前驱,常山王素等率步兵三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率步兵三万负责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领精兵三千为前锋,担任搜索之务。五月,拓跋焘亲自离都西进。六月初,拓跋焘率轻骑两万兼程抵统万城下,马上分军埋伏。当时夏主赫连昌坚守不战,企盼长安赫连定来援,以便实施内外夹攻的计划。拓跋焘为诱之出战,伪作退却以示弱,又遣军士诈降谎报说:“魏军的兵粮已经吃完了,能打仗的兵也没剩几个了。我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所以就来投降大王您了!”

赫连昌信以为真,开城以步骑三万列阵,与魏军对抗。等到两军对战的时候,拓跋焘亲临战场,不顾马倒身伤,镇定指挥。时值风起东南,飞沙扑迎魏军,有人建议收兵避风,大臣崔浩斥而阻止,指出决胜就在于一日之中,建议分兵夹击。拓跋焘接受崔浩计策,分兵两侧,夹击夏军。结果,夏兵大溃,赫连昌带数百骑逃走上卦(今甘肃天水市),拓跋焘率军入统万,掠获牲畜珍宝无数。进攻长安的赫连定闻统万为魏军所破,也忙退军到上邦。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麇元年(428 年)二月,魏军追击到上郵,夏主赫连昌中伏被擒。赫连定收夏军余众奔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西),于此称帝,旋竟击退魏军,反攻奇取长安。此时北魏北边的蠕蠕不断南下,侵扰严重,拓跋焘只好暂停攻灭夏国的战争,转而北击蠕蠕。蠕蠕,是一支游牧部族,游猎于大漠南北,经常南下犯边掠杀,威胁北魏边境的安全,千扰北魏统一北方的计划。 神鷹二年(429 年),拓跋焘决定大规模反击蠕蠕。这年四月,便亲自率军北伐。魏军深人大漠,大败蠕蠕,又破归服于蠕蠕的另一游牧部族高车( 又称敕勒),获牲畜人口数以百万计。此后蠕蠕残余势力虽仍不时犯边,但为害程度减轻不少。

在基本上解决了北方边患之后,拓跋焘又回头收拾夏国残余力量。这时夏主赫决定联络南方的刘宋,以共商计划共同对魏进攻,并进而瓜分魏土。神麝三年(430 年),拓跋焘一方面分军抗击打破南方刘宋的北上进军,同时恢复对赫连定的进攻,不久即收复长安,略取平凉,占有关中。神麇四年(431 年),夏主赫连定灭西秦,掠其民十余万,随即欲北击北凉,于半渡黄河时,被吐谷浑王遣军捉拿,下一年(魏延和元年)被送至魏京师平城,拓跋焘杀之,夏亡。接着拓跋焘掉转兵锋,东指北燕。

北燕系汉人冯跋所建,在今东北辽宁一带。冯跋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祖父时迁居上党( 今山西长子县西),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徒和龙(又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仕后燕。后燕主慕容熙暴虐无道,苛取于民,冯跋与高云杀之,并推高云为主。寻高云被臣下刺杀,冯跋遂自立,称燕天王,建都和龙,史称其国为北燕。冯跋废除苛政,“ 下书省徭薄赋”,社会经济渐有发展。冯跋死后,弟冯弘夺位,杀冯跋诸子百余人,国势日衰。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延和元年(432 年)六月,魏帝拓跋焘亲征北燕,同时遣使与刘宋通和,以防其北上。七月,魏帝率军经濡水,至辽西,进围和龙。冯弘严兵固守,但燕属州郡纷纷降魏。魏军又分兵攻占四周燕土,孤立和龙。九月,因久攻和龙未下,拓践焘引军西还。延和二年(433年)六月,拓跋焘遣水晶王健、尚书,左仆射安原督诸军续攻和龙。

延和三年,魏以冯弘拒绝以子人质,再攻和龙,芟其禾稼,徒其民,以此进一步困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元年(435 年)正月,北燕遣使求救于南方的刘宋王朝,刘宋赐冯弘燕王封号,但无力援救。六月,拓跋焘遣乐平王不等五将率骑四万,又攻和龙。燕主冯弘深感孤立无援,遣使于高丽,欲往避之。太延二年(436 年)二月,拓跋焘拒绝燕的求和,又遣将与辽西诸路魏军会攻和龙,同时遣使通谕高丽等各方,进一步孤立北燕,但高丽仍派兵迎冯弘。五月,冯弘弃和龙奔高丽(居二年后被杀),北燕亡。这时北方的割据政权就剩下北凉了。

北京据于河西(今甘肃一带),系匈奴族卢水胡祖渠蒙逊所建。蒙逊祖上是卢水(今甘肃黑河)部落西帅,父仕前秦符坚,死后,蒙逊继统其部曲,雄踞一方。旋蒙逊起兵反后凉吕光,拥立京兆人段业,后又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先都于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后迁都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蒙逊之时,灭西凉,尽有酒泉(今甘肃酒泉)、敦煌(今甘肃敦煌西)等地,西域三十余国向他称臣,强盛一时。蒙逊死后,子牧犍继位,没过几年,北魏即兵临其境了。

魏太延五年(439 年)五月,拓跋焘治兵于平城西郊。六月,率兵西讨北凉,以永昌王健等督诸军与常山王素二道并进,为前锋,乐平王不等另督军为后继。魏军进展顺利,北京军望尘退却。八月,拓跋焘率魏军进抵姑臧城下,牧犍兄子祖面城降魏,魏军即展开围城之战。九月,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缚降于北魏军前,魏军占领姑臧,又分兵追击北凉残余势力于张掖、酒泉等地,北凉亡。

历史影响

北魏最终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一百三十五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