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宋统一战略

北宋统一战略(北宋统一战争)

北宋统一战略简介

北宋统一战略: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统一战略。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但也基本统一古代中国。二次讨伐辽国失败,幽云十六州和辽西、辽东还在契丹手中。党项李继迁及其后代后来控制了夏州、灵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交州建立的交趾国,也只是成为宋朝的藩属国,即越南的独立。

北宋统一战略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963年一979年

参战方:宋军、地方军

战场:中原

主要将帅:赵匡胤、高继冲

战争回放

李筠和李重进叛军的先后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国胤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能表示屈服。到建隆元年(960) 末,北宋已基本上稳定了原后周统治区的局势。

虽然,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北宋的辖区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和它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14州的武平、占据两川、汉中45州的后蜀、据有岭南60州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等割据政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一个庞大的统一计划在太祖的心中渐渐形成。

宋太祖每每想到到这些割据政权时就非常头疼,不止一次的对百官发火。然而,此时的北宋政权虽有后周奠定的基础,但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战乱不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实力还十分衰弱。因此,统一战略是否合理得当,便成为北宋统一事业成败的关键。

一开始, 宋太祖曾经想把北汉作为首要目标,但文武百官都不赞成先攻北汉,认为这样做有害无利,于是太祖就放弃了先攻北汉的打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太祖和他弟弟赵光义走访宰相赵普共商国策。赵普听了太祖试探他的话“欲收太原”之后,思考良久然后说,先攻打太原有害无利,为何不等到先平定南方诸国之后再攻打北汉?到那时,“太原那块小小的弹丸之地,将无处可逃”。这一分析正符合太祖走访赵普的初衷,使他颇为高兴。

于是,一个先消灭南方各地割据势力、后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立了,这也就是后人归纳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北宋的统一战争基本是按照这个站略方针进行的,对于攻打辽和北汉,在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选派宿将,率领重兵,镇守北部要塞,并适当对来犯之敌予以反击。同时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友好关系,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稳定。对南方各国则密切注意它们的政治动向,寻找时机,准备找到适当的突破口。这一战略的立足点是先弱后强,贏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强敌。

因此,赵匡胤选派宿将率领重兵守卫北方要地,分别防备北汉、党项和契丹。在北面的防御加强后,才挥旗南下,一一击灭南方各地割据势力。

一、假道伐虢

宋建隆三年(962) 九月,武平统治者周行逢大病去世,年仅11岁的儿子周保权继承权位。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看到幼主年龄还小,便起了狼子野心,毅然发动了兵变,叛军占领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直逼朗州(今湖南常德),局势相当威急。武平统治者一面派兵反击张文表, 一面派使者向南平和北宋求援。

无巧不成书,这一年的十一月,南平统治者高保勖也大病身亡了,他的侄子高继冲继位。此时,图谋南下已久的赵国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连发生丧乱,政局动乱,他认为这是消灭南平、武平的大好时机一于 是他当即对大臣们宣布“ 迅速南下,扫平南平和武平”的决定。

他首先派遣酒坊副使卢怀忠去南平刺探情况,卢怀忠回来报告说:“ 南平的军队虽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兵力不足3万;粮产虽然丰饶,但是人民苦于暴政,怨声载道。

陛下如果出兵攻取的话,胜算很大。”卢怀忠的情报给了宋太祖很大的鼓舞,这坚定了他迅速出兵的决心。他决定采取一箭双雕的计谋,以借道为名消灭南平,以援救为名灭消武平。

建隆四年正月,宋太祖一方面答应出兵援助武平,一方面又向南平借道,并要求南平派水军3000名助攻潭州。对于北宋借道的要求,南平朝野猜忌重重,大臣们分为两个派别,主张各不相同,争吵不休。

反对派以兵马副使李景威为代表,他有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忧心忡忡地对高继冲说:“大宋对我们觊觎已久,这次的情形下恐怕宋是以借道为幌子,事实上是想偷袭南平,臣请求率军3000在荆门依险设伏,攻宋军于不备。”

保守派的代表节度判官孙光宪则认为:“大宋实力强大,南平为宋军所灭已是大势所趋,抵抗无益,不如趁早投降,免除战祸。”

高继冲听后,说:“孙爱卿说得有道理,朕决定不做抵抗。李景威含恨自杀。

正月初七,宋军开始行动。太祖赵匡胤下旨命令慕容延钊、李处耘统领安(今湖北安陆)、复(今湖北天门)等十州兵马,借南平之道向武平进军。众将士领命而去。

二月初,宋军进军襄州,李处耘派人通知南平,说:“ 请南平为宋军准备军粮。”

此时,高继冲对宋太祖是否会吞并南平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派使者以犒劳宋军为名,刺探宋军的真实意图。使者在荆门找到了宋军,慕容延钊怎会不知道使者的来意,他一方面假意殷勤招待,拖住使者,另一方面暗中让李处耘率领数千轻骑,连夜进军江陵。

高继冲正在等候使者归来,忽然听说宋军到了,惊愕万分,慌乱之中只好赶紧到城外迎接。

李处耘对高继冲说:“ 请主上就地等候延钊大军吧。”

高继冲不敢不从,只好命文武百官原地等候。李处耘率兵捷先人城,迅速攻占江陵城内要地。

眼看大势已去,高继冲仰天长叹:“ 这是天要灭亡我啊!”于是他彻底放弃抵抗,向大宋投降,南平灭亡。

宋军消灭南平后,迅速以此为基地,扩充军饷粮草,又从这里征调军队数万人,一起前往武平。

此时,武平的军队在杨师瑶的指挥下,虽然已经消灭叛将张文表,平息了内乱,但战乱之后已是满目疮痍,官员百姓厌战情绪高涨。

然而,宋军还是昼夜兼程直趋朗州( 今湖南常德)一战争一触即发!

武平执政周保权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惊慌,急召群臣谋议。

观察判官李观象献计,说:“宋师目的显然是要夺取湖、湘之地。现在南平高继冲已经東手待毙,唇亡齿寒,朗州难以单独反抗,臣以为还是投降吧。’

指挥使张从富等人立即反对,“臣等一定要抵抗到底!”

这时,宋将慕容延钊派使者前往武平诱降,张从富拒不接受,高喊,“ 你们快快滚回去吧!”并派兵严守要地,以防备宋军攻势。

随后,太祖又亲自派人劝降。周保权沉思良久,依然拒绝投降。

于是,宋将慕容延钊分兵两路,从水、陆两路向武平进军。两路将士一路。 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并于三月初到达澧州南,攻占朗州,擒杀张从富,俘虏周保权。九月,就已将湖南全部收归宋军囊中。

宋军消灭南平和武平后,为了稳定民心,太祖对高平和武平两地采取安抚政策,接连派出得力官吏,对两地进行管理。周保权被押到京城,太祖念他年少无知,赦免了他的罪,并封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并将京城旧邸院修茸一新,让他与家人居住。周保权长大后,太相还提拔了他的官位,最后封到右羽林统军,并出任并州的长官。

与此同时,太祖又数次减免租税,从而很快稳定了局势,当地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二、西灭后蜀

扫平了荆襄,等于已清除了攻下南唐的最大障碍。许多宿将也都跃跃欲试,准备渡江大战。太祖也是如此想法,但谨慎的他还是决定发兵之前,先听听赵普的看法。

出乎他的意料,赵普竟然反对此时攻打南唐,他说:“南唐地广民富,就好像百足之虫(一种多足多节的爬虫),虽然看上去似乎已经死了,其实还未僵硬,急切很难攻打下来。”太祖问:“ 那怎么办好呢?”赵普伸出三根手指,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陛下尽管强过司马昭父子万倍,但他们统一天下的步骤, 您不妨参考一下。” 太祖马上就明白了,赵普是想让他先灭蜀再吞吴( 南唐处于三国吴的故地)。这与既定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八字方针也更为吻合。

此时荆、湖已尽被囊括在内,大宋现已西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后蜀东、北两面完全暴露在北宋的大军之下。自从听取了赵普的意见后,太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攻取后蜀。

消息传到成都,后蜀主孟昶十分惊慌。丞相李昊劝孟昶向宋朝觐纳贡,避免战乱。

然而掌握军政大权的武将王昭远则认为人蜀道路艰险,宋军无法抵达,不必称臣纳贡。力荐道:“臣以为不可坐以待毙,要先发制人。”并建议和北汉联合, 夹攻宋。

孟昶心中权衡了一下,决定采纳王昭远的建议。因此,后蜀一方面派兵驻扎在三峡地区,并在涪(今四川涪陵)、泸(今四川泸州市)、戎(今四川宜宾市东)等州扩充水军,作为后援。另一方面派人联合北汉,准备同时起兵联合攻宋。

宋乾德二年(964,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十月,孟昶命大程官孙遇、军校赵彦韬等出使北汉,和北汉相约夹击宋军。不过,赵彦韬中途叛蜀投宋,将本要送去太原一封用蜡封的信带到了汴京。

赵彦韬向太祖密报了后蜀实情,并奉上后蜀的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于是,太祖决定增加水陆兵马,防守要塞……赵匡胤非常高兴,说:“终于找到攻击后蜀的借口了!" 。

十一月初二,太祖发兵分两路攻蜀。北路由王全斌、崔彦、王仁赡率领步骑3万从凤州出发,沿嘉陵江南下;东路由刘光义、曹彬率领步骑2万,沿长江西上。两军分进合击,在成都会师。

孟昶也是一位明君,他也实施了相应的对策。他命忠心武将王昭远为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李进为正、副招讨使。王、赵率兵约3万从成都北上,扼守广远、剑门等要地;韩、李率部数万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与他们配合。王昭远甚至夸下海口说:“这次出兵不但要打败宋军,就是进军中原也十拿九稳。”

王昭远自比诸葛亮,手拿铁如意,指挥大军起程进军。他刚到罗川,王全斌已攻占了万仞、燕子二寨,又进军兴州。王昭远派韩保正、李进率5000兵马前去抵抗。

韩、李领军到三泉寨,遇见宋军先锋史延德。李进、韩保正双双被史延德俘获,5000蜀兵被全部歼灭。30万石军粮成了宋军的囊中物。

王昭远听说此消息,在罗川布阵迎战。史延德等到崔彦进前来会师后才继续前进。

他们大老远就看见蜀兵沿江安营,江上还有浮桥。宋军占领浮桥,争先恐后冲过桥去。

王昭远吓得魂飞魄散,退守漫天寨。

崔彦进兵分三路,同时出发,在漫天寨打败王昭远。王昭远向西逃离。宋军获得许多武器粮草。崔彦进带领部队继续向成都进军。后蜀军节节失败,退守剑门关。

刘光义、曹彬率领另一路宋军, 攻破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县),继续西行,沿途万州(治今重庆万县市)、施州(治今湖北恩施)、开州(治今重庆开县)、忠州(治今重庆忠县)均纷纷投降。

王全斌听说东路军大捷,立刻进攻益州,途中俘获蜀中侦察兵,探听入蜀道路。

王全斌从来苏直奔到青强,同时分兵给史延德,让他偷袭剑门关。王昭远听到青强告急,让偏将留守剑门关,亲自率领大部队到汉源坡,阻击王全斌;还没看到王全斌的影子,剑门失守的消息就已经传到。王昭远吓得魂不附体,行动失常。

王全斌、崔彦进已从青强杀进,大败蜀军,俘获了都监赵崇韬和王昭远,蜀军已无力反击。

孟昶正与宠妃饮酒取乐,收到大败的消息,酒都吓醒了,赶忙招募士兵,任命太子玄喆为统帅,李廷玮、张惠安等为副将,直赴剑门关,支援前军。孟玄喆领着美女行军,好像是在游山玩水,刚到绵州就听到了剑门沦陷的消息,仓皇逃回成都。

孟昶向群臣问计,丞相李昊提议献土投降。孟昶让李昊写降书,派伊审征送给王全斌。王全斌派康延泽带领100骑兵,跟从审征回到成都,宣读太祖的圣旨,查封府库。第二天,孟昶亲自走出宫门,到郊外升仙桥宋营,用亡国之礼拜见宋军统帅王全斌。王全斌立即率大军进入成都,刘光义的兵马也前来会师。当时是乾德三年(965)正月。第二天晚上,孟昶突发疾病,胸口仿佛有东西堵着,无法吞咽东西,医生换了好几拨,没有任何效果。数日后,一命鸣呼。为此,太祖罢朝5天,由朝廷出资厚葬孟昶,追封他为楚王。

三、岭南之战

赵国胤攻克后蜀以后,在南方占有今四川、湖南地区,南唐、吴越也纷纷臣服于宋,这就为宋军进一步南下造就了有利的形势。但是远途出征并非易事,所以赵匡胤思虑良久,也没有付出行动。然而此时南汉很是嚣张,连年骚扰来的边境。

于是太祖赵匡胤对南唐国君李煜说,“爱卿写信给刘韦长,劝他臣服于我吧。”

南唐国君李煜领命写信给南汉君主刘韦长,但是刘韦长不听,依然继续派兵攻掠宋的道州( 今湖南道县)等地。

赵匡胤见劝降不成,很是生气。于是决定攻打岭南。宋开宝二年(969) 六月,北宋命王明作进军南汉的物资准备。第二年九月初一,派潘美、尹崇珂、王继勋率军向贺州进军,计划由南汉中部突人腹地,迷感敌军,稳定两翼,随后东击兴王府。而南汉,由于宦官专权和刘韦的长残暴统治,能千的大臣将相已被杀害殆尽,士兵缺乏训练,武器、战舰、装备等都损坏不堪,对于宋军的进犯毫无准备。

九月中旬,宋军沿路拿下冯乘( 今湖南江华西南),越过萌渚岭,途经白霞(今广西钟山西北)、芳林(今广西贺县北),直达贺州城。

贺州刺史陈守忠急忙向朝廷求助,请求援兵。

刘韦长于是命大将伍彦柔率水军北援贺州。九月十五日,宋军包围贺州,同时分兵南下,获悉南汉援军即将赶到的消息后,宋军主动后退20里,在南乡(今广西贺县信都)埋下三重伏兵。九月二十一日清晨,援兵刚刚登岸,就被宋军伏兵杀了个揩手不及,全军崩溃。宋军乘胜攻破贺州。攻下贺州后,宋军原本可以长驱直进,然而西北面的富(今广西钟山)、昭(今广西平乐)、桂(今广西桂林)和东面的连(今广东连县)、韶(今广东韶关)、英(今广东英德)、雄(今广东南雄)等州都有南汉军队驻扎,宋军侧后方受到严重威胁。

潘美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便宣称要沿贺江顺流东下,直取兴王府。刘韦长获悉此消息后,十分惊慌,召集大臣议事,决定起用被停职多年的宿将潘崇彻,命他率兵5万驻守贺江口(今广 东封开西北)。潘崇彻是南汉唯一尚存的善战之将,所率军队战斗力也比较强。然而由于多年被解除兵权,潘崇彻心中存有怨恨,他想,“还是先看看形势再说”,于是他观望不前。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进,于是率军西上。

十月下旬,宋军攻克开建寨(今广西平乐县东南)后,连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顾之忧。十一月,宋军迅速向东进军,攻占连州。

刘韦长判断失误,他说:“ 既然宋军占领昭、桂、连贺等十四州后,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不会再向南进攻了,我等不必再加强防备。”

十二月,潘美乘虚东进,直达韶州。韶州是广州的北大门,韶州告急,刘韦长连忙派遣都统李承渥率兵10万保卫韶州。李承渥擅长在军中使用象阵,每头大象载兵十余人,战时列于阵前,以壮士气。

与宋军交战时,李承渥很有自信,说:“用象军向宋军发动进攻。”

潘美说道:“我自有破象阵之计”。

潘美名弓弩手猛射象阵,大象负伤逃回,冲乱了南汉军阵势。宋军乘势进攻,大获全胜,李承渥侥幸逃脱,宋军顺利攻克韶州。韶州陷落,使南汉举国惊恐。刘韦长更是惊讶不已,他下令加紧修建兴王府城池,谋求固守。然而此时,满朝上下没有可以任用的将领,后经宫媪推荐,起用郭崇岳为招讨使,和大将植廷晓率兵6万驻扎在马迳(今广州北,亦名马援山、马鞍山),护守兴王府。

开宝四年(971) 正月,宋军为消除侧后的威胁,率军连克英州、雄州,屯驻于贺江口。潘崇彻见败局已定,于是率兵投降。

宋军解除翼侧威胁后,从韶州转兵南向,直逼兴王府。

刘韦长见形势危急,立即派使者向宋军求和,使者对潘美说:“ 请宋军停止进军”。

潘美回答道:“不能”。

潘美挟持南汉使者率军疾进,渡过各个险要关口,正月二十日,宋军抵达马迳。

刘韦长因请和失败,担心被宋军所俘,因此赶紧收拾了金银财宝,企图逃亡海外,不料船只被宦官和卫兵劫去,逃跑未遂。刘韦长无奈,只好投降,宋军接受投降。然而不久后,刘韦长反侮,命郭崇岳等严兵戒备。二月初一,他对弟弟刘保兴说,“寡人派你动用所有兵力到马迳增援督战。”刘保兴领命前去。二月初四,宋军进军马迳,植廷晓战败身亡,郭崇岳退守保营栅。当天夜间,宋军发动火攻,汉军溃败,郭崇岳死在乱兵之中,刘保兴逃回兴王府,宋军追击到城下,汉军已失去战斗能力。

二月初五,刘韦长再无兵可战,只好投降,宋军占领兴王府。赵匡胤封刘韦长为。

右千牛卫大将军,改兴王府为广州,任命潘美、尹崇珂主持广州政务,下令废除刘韦长的酷刑和重赋,岭南各地终于得以平定。宋军消灭南汉之战,其特点是以长驱直人之势,吸引汉军远离腹心,逐次加以攻击或歼灭,然后直逼都城,迫其投降。这一作战方针是成功的。

首先,长驱直人贺州,给南汉以自西向东顺势直取兴王府的假象,迫使南汉精锐潘崇彻部调屯贺江口进行阻击。接着宋军转锋西攻昭、桂、连诸州,不但巩固了自己翼侧,又使对方摸不清企图,认为宋军不再南进。随后乘虚直逼韶州,吸引南汉主力北上,一举将其消灭。

远在贺江口的潘崇彻精锐,看见大势已去,不战而降。宋军连战大捷后,直逼兴。

王府,又在外围要塞马迳消灭了南汉最后所能调动的兵力。从而不战而取兴王府,逼迫南汉投降。在战法运用上,宋军也比较灵活:围贺州打援之战,以伏击的手段,重创敌军,令其后续之敌株守江口,不敢前进韶州之战,用强弓劲弩破敌象阵,乘敌混乱而击,歼敌10余万;马迳之战,依据汉军以竹木列栅而守的情况,采取火攻破敌。

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敌情,采取不同战法而制胜的。

南汉先后投人作战的兵力约20余万,比宋军为多,他所以失败,除了和、战不定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统筹全局的统帅,也没有坐镇一方的 良将,以郭崇岳之流充任前敌指挥,当难成事。唯一的名将潘崇彻又拥兵自重,不愿效命,见大势已去,不战自降。南汉败亡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四、击灭南唐

宋吞并了南汉后,不但拥有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区,又攻占了珠江下游地区。这使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南唐失去了长江天险,在局势上处于宋的三面包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很焦虑,他与大臣们商议,说:“咱们主动提出削去南唐国号,自称江南国主,向北宋臣服吧,这样会阻止赵匡胤消灭南唐的脚步;当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暗地募兵备战,采取坚守防御战略,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各要地, 派重兵驻扎在湖口(今江西湖口)、金陵和润州(今江苏镇江),以防备宋军进攻。另外,应当联合吴越王钱俶共同抗宋。”

然而此时,吴越王钱俶担心与南唐联合会引起宋的仇视,引火上身,坚决拒绝与南唐联合。

太祖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不能容忍南唐继续存在。对于李煜的请求,他说:“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大睡?”

然而,由于南唐是江南实力最强的政权,再加上一直对北宋恭敬服从,赵匡胤考虑良久,还是暂时决定对南唐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在吞并南平、武平、后蜀、南汉之前,一直对其实行安抚政策,以暂时笼络和稳定南唐。灭南汉以后,赵匡胤立即从多方面着手,作攻打南唐的准备。

开宝五年(972) 二月,太祖将南唐使者李从善留京,他对李从善施加压力,劝说道:“你还是劝你哥哥入北宋王朝吧”。

闰二月,太祖又使用离间计诱骗李煜鸩杀了南唐的重要将领林仁肇。

开宝六年三月,宋与北方的辽国交好,停止双方的军事冲突,以免进攻南唐时两面受敌。

四月,北宋找到了一个借口,对南唐说:“大宋计划重修天下图经,请南唐献上南唐十九州的形势图,以便了解屯戍、交通、户口多寡等情况。”南唐没有办法,只好听从行事。这样宋朝便完全了解了南唐的地理形势。

从开宝五年冬至开宝六年春,赵匡胤进行了大举用兵的物资准备,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并常常亲临观察实战演习。

开宝七年七月,宋军在荆湖地区制造巨舰战船数千艘,以备于水战。

八月,赵匡胤告诉吴越王钱俶,宋军将进军江南,要求吴越助宋攻唐。

九月,派大将曹彬、潘美、曹翰率兵10万,分别抵达荆南江陵等地待命。

赵匡胤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开始寻找出兵攻打南唐的借口。于是派使者宣李煜人朝,李煜知道自己千万不能去,他明白,北宋朝野怎么可能容得他卧榻,此去必然是凶多吉少,于是就称病告辞不去。

宋以李煜不肯来朝、有不臣之心为理由,下令发动进攻。

赵匡胤任命曹彬为统帅,作出战斗部署,以曹彬、潘美统率的水、步、骑兵为主力,主攻方向选择在和州与采石之间,强渡长江进抵金陵;东路京师水军和吴越王钱俶作为助攻,王明率西路军作为牵制。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荆湖水军,从长江靠北岸一带顺流东下。南唐军各屯成部队看到了宋国部队,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没有发动阻击,宋军顺利通过了南唐屯兵10 万的要地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 今安徽贵池西),水陆并进,攻克池州,池州守将戈彦弃城逃走。闰十月初五,宋军攻占池州,在石牌口(今安徽安庆西90里)把巨舰、大船连结起来,做成桥,继续东下,接连攻破铜陵、芜湖、当涂,进军采石。采石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

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击败唐军2万余,攻夺了采石。十一月中旬,宋军将桥转移到采石,潘美部队由江北率领步骑由桥过江。宋军主力渡江后,立即发起猛烈攻击。

自十一月下旬起,连续攻占了金陵西南之新林寨、白鹭洲和新林港口。开宝八年。

正月初三,宋军攻下溧水,全歼南唐军1万多人。

正月十七日,宋军开始攻打金陵。潘美率兵打败唐军;与此同时,曹彬命部下火攻焚烧唐军水寨,配合潘美部队的攻势。在这场战役中,宋军歼灭唐军数万人,迫近金陵城下。不久,又攻克金陵外关城,多次击败唐军的出击。在金陵城郊三面扎营,形成对金陵的包围之势。

金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开战以来,唐军以持久作战作为战争策略,以达到使宋军疲惫的效果。

南唐国君李煜则是每日讲易诵经,不问军政,以致于金陵被围困数月了他竟全然不知,直至开宝八年五月,李煜登城巡视,见宋军已经逼近城下,才大惊失色,惊恐万分。这时,赵匡胤乘机采取迫降手段,命令曹彬等暂缓攻城,派留京的南唐使者李从善回金陵劝服李煜投降。

李从善说:“主上,臣在宋居留多日,以臣的观察,大宋国富民强,兵强马壮,统一大计已经筹备已久,横扫天下,征服南唐势在必得,我们根本就不是对手,投降不过是早晚的事啊!'李煜听了,徘徊不决,想开城[ ]投降。

此时,大臣陈齐、张洎劝谏说:“臣等认为我金陵固若金汤( 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防守极为牢固),又有长江天险,宋军如果久攻不下,必然撤兵。”

李煜心中一动,说道:“祖上的江山败在我手中,让我怎么面对列祖列宗,投降是万万不能的!”他拒绝了赵匡胤的劝降。

然而,李煜并不想双方战争。于是他数次派使者去开封,对赵匡胤说:“ 我主愿罢兵言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赵国胤志在一统江南,如今已是箭在弦上,非发不行了!

赵匡胤毫无余地的拒绝了南唐的请求。

此时,李煜唯一的希望是部将朱令赞前来支援,下诏令都虞候朱令赞救援金陵。

令赞从湖口率领15万大军顺流而下,想烧毁采石浮桥。曹彬获知消息,让王明领计而去采石防堵令赞。

朱令赞一路行来,天色已晚,远远望见前面帆樯林立,将近有几千艘战舰,心中疑虑,立刻停靠在皖口。半夜时分,听得战鼓声响,水陆相应,江中来了许多挂着“王”字旗的敌船,岸上又有无数步兵,都举着火把,军旗上有一个“刘”字,不清楚究竟来了多少宋军。朱令资命士兵放火烧宋军的船只,谁知,北风大起,竟将自己的船烧着了,全军溃败。朱令赞被活捉。

事实上,宋军的水军是由王明组织的。朱令赞看见的那些船,其实是王明命令在浮桥上树起的木杆,上面挂着旗帜, 当作疑兵。步兵由刘遇带领。两路军加起来不超过5000人。

朱令赞被俘获,金陵失援,李煜派学士徐铉到汴京请求退兵。徐铉到了汴京,拜见太祖。太祖不听徐铉解释,责备李煜违背命令,并要求李煜立即投降。徐铉说:“像李煜这样恭顺的国主,还要被讨伐,陛下未免寡恩。”太祖听了,拔出剑来摔在龙案上说:“不用再多说!江南虽没有什么大罪,怎奈天下一家,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能战就战,不能战就降,你再饶舌,可看见了这柄剑?”徐铉不得已就回到江南。

李煜见宋不肯退兵,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又传来吴越王钱俶攻打常州的消息,李煜只好写信给钱俶,说:“今天灭了 我,恐怕你不久后也要作宋的百姓了。”钱俶也不回信,先后攻占了江阴、宜兴、常州,江南的地盘已所剩无几了,金陵越来越紧急。

曹彬派人劝降李煜。李煜仍在犹豫不决,曹彬又想攻城,但又怕有人违命伤害百姓,于是称病。将领们听说主帅病了都来探望,关心病情。曹彬告诉众将:“ 我的病不需要任何药物,只想要大家发誓不妄杀一人, 我的病就好了。”众将随即焚香发誓。

第二天,曹彬督军攻城。次日,攻进了城中。李煜率领臣僚到军门请罪。曹彬对他非常客气,好言抚慰,让他治办衣装进京。李煜带着臣僚40多人一起抵达汴京。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南唐灭亡。南唐自李异代吴称帝,共历三主,39年。

太祖在明德楼召见了李煜。楼上有人宣读太相的诏书责备李煜,随后开恩赦免众人,并封李煜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封李煜的夫人为郑国夫人。李家子弟和众大臣也都被授予官职。曹彬因功升任枢密使,潘美荣升宣徽北院使。

李煜擅长写词,堪称晚唐五代词中翘楚。他在汴京其实过着囚徒似的生活,郁闷之时,写下《虞美人》一首,最后两句即是今人耳熟能详的佳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传说宋太宗听到末句后,十分不快,下令将李煜毒死,当时是宋太平兴国三年(978), 李煜42岁。

宋灭南唐是北宋统一南方的最后一战, 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江河战役。

宋军在这次战役中,五路出师,水陆并进。从东、北、西三面对南唐实施分进合击。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在于对渡江作战有充分准备。

长江自古称天堑,南北相战历来以渡江为难。赵匡胤很注重制造舰船和水军的训练,又占据巴蜀荆湖,对南唐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但南唐兵力数量多,水师强大,仅湖口即屯兵10万,加上金陵、润州等地之兵,总兵力约有30余万。倘若宋军主力以舟船强渡,在渡江之际,必会遭到南唐水军的顽强阻击,难保胜算。由于准备充分,尤其是赵国胤采纳樊若水预制浮梁之策,对保证宋军主力迅速渡江,直指金陵,起了很大的作用。

樊若水对采石一带地形相当熟悉,往来大江南北数十次,对一年四季的水位变化和两岸广狭了如指掌,才得以铸造出“不差尺寸”的浮梁。

这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的确难能可贵,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其次是主攻方向选择恰当。宋军主力曹彬乘唐军麻痹无备之际,顺利地越过南唐赖以屏障金陵的沿江要地武昌、湖口一举夺占池州,攻占江南铜陵、芜湖、当涂等地,导致南唐湖口与金陵之军首尾不能相救。

再次,宋军不仅攻城与打援上处理得较好,而且不失时机地发展胜利,扩大战果。

各路宋军先后攻拔金陵外围的大部分城邑后,在金陵孤危待援之时,宋军及时调转一部兵力增强阻援部队,因此能一举歼灭从湖口而来的朱令赞10余万援兵。使宋军主力得以攻陷金陵,迫降南唐。

南唐之失,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抵抗的决心,一再寄希望于求和。在防御战略上,又过分依赖长江天险,企图用“坚壁以老宋师”的办法,迫使宋军兵疲言和,这纯属主观臆断。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唐军一再失去利用宋军渡江的时机,或在各路军未会合金陵时,予以有力的反击,各个击破。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唐军一再失去利用宋军渡江的时机,或在各路军未会合金陵时,予以有力的反击,各个击破。

例如,当曹彬自荆南东下时,朱令赞如以湖口之10万唐军阻击前进,毁其预造浮梁的巨舭,就可破坏宋军的全盘作战计划。当宋军在采石架设浮梁时,李煜若是能集中兵力反击,也还能夺回采石,毁断浮梁,阻宋军主力于江北。金陵被围初期,朱令赞能趁早东下赴援,尚有改变金陵被困局面的可能。因为单纯防守金陵,一误再误,终致坐困而亡。

五、围城打援

北汉依仗辽的支持,经常南下袭扰宋境,双方冲突一直没有间断过。赵国胤虽然确定了先南后北的方针,但从未忘记北汉的存在,一有机会就企图向北进取,以消除榻边之患。赵匡胤在世期间,曾先后三次对北汉发起攻击。

开宝元年(968, 后汉天会十二年)七月,北汉主刘承均去世,养子刘继恩即位。大将郭无为乘刘继恩居在丧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在九月派人刺杀了刘继恩,立刘承钧另一养子刘继元即位。同时,郭无为向北宋传去消息,愿意对宋称臣纳贡。

赵匡胤怎么可能安于此,便和朝臣商量攻汉事宜。

这年八月,赵匡胤派李继勋、党进、曹彬、何继筠、康延诏、赵赞、司超、李谦溥等诸路将领,率兵分东、西两路进军北汉。刚即位的刘继元听说宋师来犯,经过思考后决定:“我们一面向辽求援,寡人派刘继业、冯进珂、马峰等将领率兵扼守团柏谷(在今山西太谷西言)。咱们誓死力抗宋军。”众将军听命而去。

随后,宋、汉两军前锋在洞过河畔相遇,宋军打败汉军,俘获汉将张环、石斌等,迫近太原城下。11月,辽派大军南下救援北汉,宋军长时间攻不下太原城,加上援兵已到,于是退兵。

开宝二年二月,赵匡胤亲自领兵进攻北汉,并安排曹彬、党进、李继勋、赵赞等部直逼太原,韩重赞、郭延义等部从北面赴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州东)二州,派何继率兵驻守在阳曲,以阻击辽的援军。

二月十七日,赵匡胤亲领主力由开封出发北进,进驻潞州。这时,北汉将刘继业、冯进珂也率兵进驻团柏谷,以阻止宋军向太原进发。他们商量道:“为 了了解宋军情况,咱们派先锋去探察宋军动静吧。”陈廷山领命而去。

陈廷山与宋军相遇,看到宋军来势汹汹,吓得还没打仗就投降了。刘继业、冯进珂听了以后,惊慌失措,没了先前的气势,于是召集军队返回太原。于是,曹彬、李继勋所部直抵太原城下。宋军旋即对太原城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展开围攻。

从三月至闰五月,宋军围困太原4个月,赵匡胤说:“ 寡人决定采取持久战,不信汉军不投降。”然而汉军顽强坚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此时,辽的援军虽然都被宋军击败,但很快又派来新的援军展开新的援助。形势对宋军越来越不利,加之阴雨连绵,宋军生病的人很多,战斗力下降,赵匡胤看见眼前的情形,大叹一声:“时机未到,你们速速撤兵!”

开宝三年八月,赵匡胤消灭南唐后,仍旧对北汉的存在耿耿于怀,决定第三次派军攻打北汉,决心征服北汉。赵匡胤派党进、潘美、杨光义、牛思进、米文义等分兵五路进攻。北汉在危急情况下,又求助于辽,辽很讲义气,派兵营救。十月,赵匡胤病死,朱军撤退。赵光义攻汉,连败辽援,进抵太原。赵光义即位后,鉴于先前进攻北汉失败的情况,做了进一步充分的准备。他思考到:“ 我们不仅要加强整训军队,还要制造大批兵器,贮备粮草,以保障作战的需要。”宋军时刻准备着进军北汉。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后汉广运六年)正月,赵光义下令再次进兵北汉。他作了详细而周密的战斗部署:“寡人命大将潘美从北路进攻太原;令大将郭进在太原北石岭关阻击辽军;派田仁朗、刘绪负责侦察太原城,并检查攻城的各种器材;令侯陟、雷德骧、刘保勋为东、西、北路转运使,负责战斗物资、军粮的运输。寡人要亲自统率军队,牵制辽军的支援。”

众将见部署严密,都非常激动,高呼:“我主万岁”。

辽景宗耶律贤在获悉宋大举讨伐北汉的消息之后,派使者前来责备宋朝出师无名。

赵光义坚决地回应道:“若辽不出兵干涉,宋辽可以和好如初;否则,只有在战场上见。”

辽军见宋军如此果断,也做了支援北汉的准备。二月十五日,赵光义率军由东京出发,阻止太原周围地区汉军对太原的增援。

期间,刘继元向辽求助。辽这次也改变了战略:“对汉军既给予南部的支持,也从东路增援。”

三月中旬,郭进已率军抵达石岭关,开始与辽援军作战。北汉统治者刘继元在二月期间向辽求助,辽以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塔尔为监军,率兵先行,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枢密副使耶律抹只率军继后,由东路增援;又命左千牛卫大将军韩悖由大同南下,途中听说东路败退,他一想,我大辽没必要再冒这个风险了,于是也自动撤退。北汉再次向辽求援,辽这次因为白马岭大败,又见宋军大举出兵,不愿再被北汉火中取栗,于是转而着手加强幽蓟一带的防御,以防卫宋军进攻。

四月中,宋军攻取盂县、隆州、岚州等地后,以数10万之众围困了太原。四月二十六日赵光义亲临太原城下,四面巡视督战。刘继元在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形势下,于五月初五出降。

赵光义任命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宋军所过之处免租两年。未到之处免税1年;为防止武将拥兵割据,毁掉了太原旧城,改为平晋县。在北宋的统一战争中,数攻打北汉所付出的代价最大。

北汉只有“户35220,兵3万”,之所以能前后战斗了20年,关键在于辽的大力支援和太原城汉军的顽强固守。北汉是宋辽之间的缓冲地带。北汉若是继续存在,则辽国控制的幽州、云州等要地可保无虞;北汉如果覆亡,则宋即可东攻幽州,北指云州,以实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既定目标。

赵光义此次进攻北汉,吸取了前几次的失败教训,把牵制和阻击辽军增援放在重要位置,部署了较大兵力,因而取得了白马岭重创辽东路军,迫使辽北路军不战而撤的胜利,这就陷太原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此外,这次作战宋军准备充分,兵力占优势;分兵夺占太原外围要地,最后会师太原城下。如此一来,北汉在困守孤城、外援断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北宋的统一战 争至此基本结束。

北宋在迅速平定了后周方镇的武装叛乱之后,立刻发动了统一战争。此战起自乾德元年(963), 迄于太平兴国四年(979), 前后持续了16年。期间,北宋先后平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六个割据势力。

而据有两浙十三州的吴越及据有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二州的陈洪进两个割据政权,亦震慑于北宋的强大军事力量,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主动献出境土。

至此,北宋统一战争获得 了完全胜利,赵匡胤“天下一家”的夙愿如愿以偿,终于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 北宋统一战争的胜利完成,结束了自唐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余年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广大人民得以在统一和较为安定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其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

北宋是在后周全面振兴的形势下,通过兵变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在它建立之前,地处中原的后周,较之当时周围的各割据政权,不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实力也较为强大。代周而立的北宋,不但承袭了这样良好的基础,又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削弱了藩镇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同时,还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采取了兴修水利、减免租税、鼓励发展生产等措施,从而使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也稍稍缓和。尤其是,它所采取的改革军制,加强军事训练和淘汰冗兵等巩固军事建设的措施,进一步增强 了军队的战斗力。所有这些,都使北宋的国力明显地强于当时诸国中的任何一国。这一较为强盛的国力,就为其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割据各国政治腐败、国力日益衰退。不堪一击的南平、武平国乱兵弱,就连具有一定实力的后蜀、南汉、南唐诸国,也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在其统治集团中,有的嗜好走马击球,每天寻欢作乐;有的昏庸残暴,百姓深受其害;还有的迷信佛法,天天礼佛斋僧。北汉政权虽然内有精兵,外有强援,然而地狭产薄,以岁输契丹,故国用8削抑。割据各国政治腐败,国势日衰,也为北宋造就了有利的形势,使其统一战争进展比较顺利。

再次,顺应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唐末五代以来,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备受奴役和压榨,他们急切要求国家的统一,盼望有个开明的君主来“救此一方之民”。而北宋统一战争正是反映了人民这一愿望和要求, 顺应了民心,因此统一战争获得了胜利。

历史影响

北宋对于统一战争的通盘部署十分成功,以后的历次战争均是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八字方针进行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北宋次第有序,攻无不克,顺利的完成了统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