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勇武之士

勇武之士(以寡击众、死战不退)

勇武之士简介

勇武之士:土木堡之变后,明帝国对蒙古的战略转向防御。在明代中后期最重要的九边防御体系中,明军遭遇的最大难题就是在没有电话电报等现代联系工具的条件下,要守卫漫长的边境线。其结果就是明军面对蒙古骑兵的入侵,往往陷入兵力与机动的双重劣势。然而就是在如此困境下,却涌现出大量以寡击众、誓死捍卫边疆的勇武之士。

勇武之士·历史词解——

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蒙古的战略转向防御,而明代中后期的主要边防则是九边防御体系。此体系从东到西,把整个明朝牢牢包在里面。但是九边实在太长了,七千多公里,即便九边驻军员额达到七十多万,分散到各个堡垒、墩台、道关、隘口,还是捉襟见肘。基本上堡垒守军少的几十人,多的几百人,超过一千的很少。所以大部分时候,入侵的蒙军都能对明军形成数量优势。再加上蒙古人有远超明军的机动能力,明军一般很难有时间集合了优势兵力再出去拦截,因此很多时候,明军将领只能先带领手头上现有的士兵出去拦截,比如像大同左副总兵赵昶领兵350人拦截3000蒙古人,宣府守备赵瑛领兵480人追袭上万蒙古人,这种以少敌多的战例不在少数。

对于明军来说,这种出击,人多的时候也就一两千人,集结兵力一万以上再出战的情况相比之下很少。当时的边防形势导致明军将领只能在出击的同时散发战报,运气好能撑到援兵来,运气不好没援兵的话就只能力战殉国了。

那不出战不行吗?其实也可以。嘉靖年间,就有不少看着手里那点儿兵、心里叫苦不已龟缩城堡的将领。不过这些人按兵不救、坐视掳掠的罪名也跑不了,如果有友军出战败绩的话,那就再加一条坐视兵败。运气好了降几级,运气不好革职为民,掉脑袋的也有一些。

面对这种现实,为了保证整个九边防御的兵防主动性,明朝开始组建小规模机动部队,并大力建设策援体系。为了避免九边各地以辖地不同为借口,不救援临近的地区,明朝陆续增设了三边总制、宣大总督等官职,将多个防区串联起来。至于用来策援的部队则主要是游兵和奇兵两种(见附录)。

在长时间的以少敌多作战中,明军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故事的主角有世袭武将、以战功获职的行伍军士,也有通过武举成为军官的考试武将。在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虽然后期出现募兵制,但世袭的武将家一直是明朝军队中军官阶层的主流,笔者将他们称为“军功武人世家”。

接下来,笔者将介绍一些嘉靖时期宁死不屈、铁骨铮铮的英雄故事,希望他们的名字能被更多人知晓,他们的事迹能让更多人记住。

得胜图(局部),和平街火神庙壁画

刘天和

刘天和是明中期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著名人物。他是湖广麻城县(今麻城市)人,并不是武将出身,而是正德三年(1508年)的科举进士。笔者之所以先介绍他,是因为在嘉靖初期,他担任陕西三边总制时对陕西明军进行了具有较深影响的改革。

嘉靖六年到嘉靖十四年间(1527—1535年),刘天和在工部和边镇都有过任职经历。这些经历使他成了了解军事和技艺的技术官僚。嘉靖十五年(1536年),刘天和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嘉靖十五年春,刘天和到任陕西后,随即对当地军情进行了考察,并整理归纳了当时明军和蒙古军在战术上的差异和优劣。他认为当时的蒙古人接受了大量明军逃兵和工匠,其装备迅速提升到和明军同一水平。越来越多的蒙古人开始装备明盔、明甲,弓箭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蒙古人入寇一般都是丁壮尽出,少则数百,多则成千上万。明军在整个陕西的驻军也只有八九万,且分散在各地大大小小的军堡、墩台之中,多的不过数百人,少的只有十几人,无法对蒙古军形成人数优势。再加上当时陕西各地边墙还没有修筑完成,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动工,完全无险可守。于是刘天和经过考虑之后,最终确定了战车制敌的方略。

刘天和之所以选择战车,主要是因为明朝的火器优势。虽然当时俺答汗通过明朝逃兵也获得了一些火器,但由于火药的稀缺只能是聊胜于无。另外,战车满载弹药粮草,围成车阵,也可以大大提高步兵在野外的生存概率,不怕蒙古骑兵的骚扰和阻碍。正德年间仇越使用战车解围宁化寨,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军在舆武营用战车大败蒙古军,这两则成功战例也让刘天和认为战车是有很好效果的。

随后,刘天和开始调查陕西各边的战车情况,发现甘肃拥有战车1159辆,宁夏有1000辆,固原有128辆,加起来已经超过了2200辆。虽然战车众多,但车型大小不一,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制造的老式双轮大车,每辆战车都需要20名士兵推动,机动力低下,而且越野能力极差,并不适合陕西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于是刘天和放弃了双轮大车,根据弘治时期的战车——“全胜车”改造出了“全胜战火轻车”。全胜战火轻车是一种车体较小的单轮车,与双轮大车相比轻一些,全重只150多斤,由5个人轮流推车。每车营,步兵1000人、骑兵200人,机动力和越野性能大大增加。其火器装备也更强,每辆车装备熟铁小佛郎机1门、流星炮1门、一窝蜂1架、神枪1支、三眼铳1把、飞火枪筒1根以及配套的火药铅子。

从现存实物来看,嘉靖年间的熟铁小佛郎机和流星炮都是一种小型的佛郎机铳,重20斤至30斤,配有子铳3门,子铳口径在2.5—2.7厘米之间,使用实心铅弹,重约104克,可以看作重型火枪。部队在作战的时候,就把战车环绕起来结阵,骑兵在车阵中心,步兵在战车内四周。在蒙古骑兵冲锋过程中,明军火器、弓弩依次投射;等蒙古人逼近战车,步兵就以车体为依托和蒙古人进行肉搏;若是蒙古人败退了,那就骑兵出阵追杀,跟以往的战车战术并无不同。但刘天和指出,他的车营不是为了跟蒙古主力进行决战,而是要充分利用地形把车营当作城墙等工事,来削弱、阻挡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

征战图(局部),和平街火神庙壁画

战车改造完毕之后,刘天和还偶然在陕西省城城楼上发现了数百张前代遗留的神臂弓。这些神臂弓臂长四尺五寸(约1.44米),拉力在150斤到90斤不等。不过他只发现了神臂弓,却没发现弩箭,于是便自己设计了一种长三尺五寸(1.12米)、重六钱(23克)、箭头开四棱的弩箭。经过试验,这种神臂弓最远可以射300步(约450米)。刘天和认为,神臂弓不分边防腹里,皆可布防,于是大量制造装备于马步、战车、边墙、墩台、城堡士兵。

另外,据《钦定续文献通考》统计,“(嘉靖)十五年九月,以铜铁佛郎机铳二千五百副分给陕西三边;十六年正月,又给熟铁小佛郎机三千八百副、铜旋风炮三千副” 。可见刘天和在陕西三边至少装备了4800辆战车和9300门小佛郎机铳。

武器装备整顿完毕后,刘天和开始着手修建边墙。他认为边墙长城是必要之物,如果没有边墙阻挡,那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会更加强大,防御难度要提升数个等级。在各地建好边墙,那么蒙古军入时要面对守军的打击,出时要提防守军的尾随,可以让蒙古人的劫掠成本提高数个等级。

因此,刘天和从朝廷那儿支取了20余万两白银,先后在延绥、乾清、乾涧修筑边墙60余里,又在定南八墩到宁朔17里以及舆武营一带修筑了78里的三段边墙。他认为,这几段边墙一造好,那么只需要调集步兵和少量骑兵以及战车,就足以对进犯的蒙古骑兵造成沉重打击。在完成对明军的改造后,刘天和也数次率领车营与蒙古吉囊汗部交战,检测实战效果。明朝所称的吉囊汗,是蒙古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的首领济农。他是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的哥哥,是俺达汗之前嘉靖朝边境的主要敌人。

如嘉靖十五年,吉囊汗率领骑兵6000人入寇宁夏。宁夏总兵事先侦得消息,率领战车埋伏在山口处,等到吉囊汗骑兵走过一半时,明军火器齐发、战车冲突,将蒙古骑兵一分为二。吉囊汗猝不及防之下大败,慌忙渡河逃窜,而明军早有准备,用在河上部署的战船追杀,吉囊汗损失惨重。

之后,吉囊汗又率兵入寇甘州山丹卫。总兵姜奭率领车营前往驱逐,却被团团包围。于是姜奭把100辆战车环绕起来作为掩护,以火器、强弩猛烈打击,蒙古骑兵冲锋无果,只好撤退出境。

到嘉靖十六年春正月,吉囊汗又率数万骑兵入寇宁夏,被王效用战车击败;之后转而入寇延绥,总兵任杰带领车营出战,斩获首级40而明军无一伤亡。八月,宁夏明军500人出塞遭遇吉囊汗,被8000蒙古军队包围。明军急忙排布战车自守,结果蒙古军队损兵折将之下竟然痛哭离去,500明军得以保全。

根据《名山藏》的统计,刘天和担任陕西三边总制的4年间,与蒙古一共交战27次,累计斩获首级数千,可以说发挥了相当大的功效。

总之,刘天和将佛郎机运用于战车之上,可以说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佛郎机的轻便和快捷,使明军在对付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时更加得心应手,配合战车掩护缓冲,使得明军的野战效率大大提高。数次对吉囊汗的胜利,证明了佛郎机配合战车使用的正面价值。明朝也基于此,继续对佛郎机进行改进,发展出多种轻型佛郎机。

周尚文

周尚文,字彦章,陕西西安后卫人。他出身于武将之家,幼时喜好读书,粗晓大义,且多谋略,精骑射。16岁的时候,他承袭家中指挥同知的职位,后来屡出边塞剿杀蒙古游骑,因屡获战功,升职为指挥使。正德年间,安化王朱寘鐇造反,周尚文率兵控制黄河渡口,抓获叛贼丁广等人。后来,他牵扯进御史刘天和与中贵 (1) 廖堂的斗争,被逮捕入狱,并被要挟,要其污蔑刘天和犯有罪行。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后来被释放出狱,前去守备阶州。后因计擒叛番,升为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

嘉靖十九年(1540年),吉囊汗在八月二十一日率领右翼蒙古数万众,从延绥西路的定边营一举进入明朝境内。当时明军各路兵马分散在各处堡垒、墩台防守,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前去拦截。于是吉囊汗这数万人凭借着兵力和机动上的优势,一路突进到固原城下,之后分兵四处劫掠财物、人口。在蒙古人四下劫掠的时候,天气忽变,大雨滂沱,蒙古人的弓都被淋坏了,而且道路泥泞也影响了骑兵的速度。再加上劫掠到的财物已经不少,以及陕西总兵魏时集结了军队前来剿杀,吉囊汗担心事久生变,于是决定退军出境。

征战图(局部),和平街火神庙壁画

一开始,明军这边由于兵力分散各处,根本无法有效拦截,而各部明军很明显也不想靠自己这点儿人出去送死,所以一时间几乎都龟缩在城堡内。时任陕西三边总制的刘天和在得到吉囊汗入寇的消息后,马上拟定军令下发,严命各地明军集结作战,但还是有一些顾虑畏缩者。于是刘天和将不听出兵号令的指挥使牛斗、郭卿以军法斩首示众,同时找到了当时已经奉旨革任的周尚文来统领军队。周尚文接受职责后,带着已经集结完毕的明军,赶到黑水苑堵住了吉囊汗。随后两方展开大战。自巳时到申时的七八个小时里,双方相互冲锋逆战,连续组织三次会战。明军士气高昂,蒙古人多势众,结果就是三次会战后双方依然不分胜负。这个时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鏖战,一些人极为兴奋,比如说吉囊汗的一个儿子,明朝称为小十王的,他肾上腺素飙升,带着三十多个亲兵劲卒就朝着明军的中军大帐冲去。他可能是想搞个斩首行动尽快结束这场战斗,也可能就是打红眼了,颇有些亚历山大冲击大流士的味道。不过很明显,他不是亚历山大,这三十多人连带着他自己很干净利落地被明军全部斩杀。小十王的死,加上屡战不胜的低迷,让蒙古人的士气更加衰败。大部分人已经无心再战,吉囊汗无奈之下也顾不上给儿子报仇,率军撤退了。

不过吉囊汗在跑路的时候也不轻松。宁夏总兵任杰和副总兵陶希皋早就挑选了一些精锐,准备好了痛打落水狗。明军在铁柱泉碰上后一路蒙古人,并追到境外。这一战,明军斩获首级四百四十多,加上个吉囊汗儿子,吉囊汗掠夺的财物辎重也被明军抢回来一大半。毕竟东西多了不好跑。

这一次的成功让刘天和加太子太保,给儿子也捞了个世袭的锦衣卫正千户职。周尚文和任杰、魏时一起升任都督同知;赵廷瑞、尹嗣忠升为兵部侍郎;游击以下军官、军士,或升职,或赐银币。

火炮队(局部),和平街火神庙壁画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正月间,大同明军侦骑探查到,俺答汗即将率蒙古诸部入关劫掠宣府等地。总督翁万达接到警报后,随即展开部署。因为当时的宣府总兵赵卿为人怯懦,翁万达担心他不敢出战拒敌,于是上疏请求革任赵卿另换他人,同时调派已升任大同总兵的周尚文代宣府总兵前来作战。到二月十一日,俺答汗果然率领蒙古诸部数万人入关,很快就移动到了滴水崖,与当地驻守明军爆发第一战。结果指挥董旸、江瀚、唐臣、张淮等因众寡不敌,在血战之后一同殉国。首战得胜,俺答汗马不停蹄一路南下在隆庆石河营扎营,并派遣游骑分别向永宁、川南、岔道、灰岭、柳沟以及大小红门诸口侦查明军动向。这时候,游击王钥和大同游击袁正领兵经过,跟俺答汗在隆庆州桥南遭遇。明军迅速摆好阵形与蒙古军大战并将其击退,明军士气稍振,俺答汗则往南退走。巧合的是,周尚文此时正带着大同的一万名精锐骑兵倾巢而出赶来支援,与参将田琦一千多人在南路会合,正好碰上南下的俺答汗。于是双方在曹家庄对阵搏杀,从早至晚打了整整一天却不分胜负。到第二天,明军再次出阵,军士奋勇作战,当阵斩杀俺答汗部下首领四人,并夺取蒙古将旗,蒙古军士气大衰。这时候,翁万达带领西路参将姜应熊部自怀来前来增援,看到蒙古军气势低弱,于是命令士兵顺风大声喊杀。一时间杀声阵阵、尘土漫天,俺答汗惊慌之下以为明军集结了大部队来围剿他,于是急匆匆向东撤走了。宣府新任总兵赵国忠已经带兵守在岔道,他派参将孙勇率领士兵一千余人,在大滹沱截杀俺答汗。蒙古军狼狈之下也不多做纠缠,损失部分人马后继续逃窜。赵国忠随后与周尚文会合,分道追杀。至此明军三战三胜,一路将俺答汗赶出边境。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大同明军还干过一件险事儿。当年八月,驻守在大同的明军集合起一支由500名官兵组成的小股机动部队,组织这支部队的目标是出塞寻找附近地区的零散蒙古据点,并加以打击剿灭。这支部队连续行军3天到达凉城附近,并剿杀了一些蒙古游骑,斩获首级8颗。不过形势转换不由人意,凉城附近忽然出现蒙古大部队,500明军见势不妙并没有死拼烂打,而是边打边跑,在移动中作战,作战中移动。就这样,他们转战200里路途终于摆脱追击。明军虽然成功逃脱,但损失也不小,把总刘钦、旗牌官范世杰均战死,军士也有200人捐躯沙场,战死人员达40%。嘉靖皇帝得到消息后,虽然略嫌损伤不小,但士卒血战的勇气依然值得嘉奖,于是下旨地方生者加以奖赏,死者从优抚恤。

张达

张达是陕西白水人,年少时候不爱读书,长大了也认不得几个字,但他天生神力,被称为膂力绝人。成年后,张达在凉州参军入伍。当兵后的张达如鱼得水,每次作战都冲在第一线,凭着这份勇猛也慢慢积攒了一些战功。嘉靖十七年(1538年),张达还是个因战功接受封赏的普通官军,到了嘉靖十九年,他已经升为都指挥佥事充延绥游击将军。同年十月,经陕西三边总制刘天和介绍,他进入嘉靖皇帝的视野,此后一路升到总兵、都督同知。张达也因为自己好离营陷阵且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勇猛作风,在陕西边军之中和另一个外号叫“王千斤”的武将,一起被称为“陕西两将”。张达的三个儿子张世英、张世俊、张世杰也都投身军伍且有军功傍身,因此也被边人称赞“张门一家,皆为武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大量蒙古骑兵从小莺圪塔墩口破口,进入山西,侵犯大同等地。镇守大同的总兵张达眼见兵临城下,随即点兵集合部下军士200人,出城拦截蒙古骑兵。《国朝献徵录》中有一种说法,时任宣大巡按御史的胡宗宪晚上醉酒,得到蒙古入寇的消息后,以弹劾罪失逼迫张达连夜出战,张达无奈之下只好从命。但这种说法疑点颇多,因此笔者略微一提。

张达与蒙古骑兵相遇后即展开战斗。张达顶盔披甲挺身阵前,一骑绝尘先入敌阵,部下军士受到主将激励,士气勃发,纷纷逆血搏战。蒙古军凭借兵力优势,绕到明军后方把张达部包围数重。在发现自己被重重包围之后,张达即率领身边的军士拼死突围,但蒙古军人多势众,张达往东突蒙古军就往东边增兵,张达向西走蒙古军即往西边增兵。尽管张达连续组织几次突围,却依然被死死围在阵中。这时候副总兵林椿正带着部分明军在弥陀山搜剿零星逃躲的蒙古游骑,接到张达被包围的消息后,也没有多想,就带着这部分明军急往救援。蒙古军看到林椿人少,也没有在外围拦截,直接放林椿部明军进入包围圈中与张达会合。之后蒙古军围绕着阵中明军,骑射如雨。张达和林椿全部中箭战死,一军尽没,只有张达的儿子张世杰带领部分士兵血战突围而出。

征战图(局部),和平街火神庙壁画

张达、林椿战死之后,嘉靖皇帝追赠张达为左都督,赐谥号“忠刚”,追赠林椿为都督同知,赐谥号“忠勇”,并给两人分别建立祠庙祭祀,且各荫一子为世袭指挥佥事。张达的死给后来的明帝国边防造成了一些不好影响。因为他战死之后,暂时找不到接替的人选,于是兵部重新任命因曾铣案罢居在家的仇鸾,接替张达的职位,并复其太子太保头衔,命其镇守大同统领敢勇营。至于这位咸宁侯后来在大同的表现,只能用“不尽人意”四个字来表示了。

辽东前屯诸将

嘉靖三十一年四月,蒙古首领把都儿和俺达汗的儿子辛爱一起,纠集蒙古诸部兵两万余人入寇。他们本来是计划劫掠锦义等处,但发现锦义等处明军防御严密,担心踢上铁板,于是临时决定改寇别处。

之后,二人带着两万多骑兵一路来到辽东前屯附近,从新兴堡进入境内。当时的新兴堡守堡百户常禄和指挥姚大谟接到烽火后,当即率领堡内守兵200人(新兴堡全部守军为315人)前往三道沟布置,以防守拦截入寇的蒙古军。蒙古骑兵抵达后,发现竟有200人挡住前路,于是也不二话,直接把常禄军团团包围。常禄部临危不惧,就在包围圈里跟蒙古骑兵展开血战。不久之后,接到战报的提调指挥刘栋和团练指挥刘启基也赶来支援,不过由于正军数量不够,只带来了四百多名军余舍丁(相当于预备役)。虽然如此,他们却毫不怯战,这四百名军余竟然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溃围而进,与常禄部会合。不过他们人数还是太少了,在两万多蒙古兵围攻之下,常禄、姚大谟、刘栋、刘启基四人相继阵亡,六百多名士兵也死伤大半。不过蒙古军也不轻松,血战之后亦“创甚”。可能是损失超过了预期,蒙古军没多做纠缠就退走了,剩下的明军得以保存。

巧合的是,这时候还有一支明军部队正在赶来:备御指挥王相也是接到战报后,就带领所部士兵400人赶来支援,结果正好在寺儿山碰上了正退走的蒙古军。当下又是一场血战。蒙古人估计也很郁闷,出来抢个劫而已,锦义不敢去,觉得前屯是个软柿子吧,还碰上的都是硬点子,也不恋战就又退了,双方“杀伤略相当”。不过王相受伤略重,胸口和脑袋都受了重创,于是转移到沙河驿休整养伤,在这里也得到了千户叶廷瑞的一百多名团练壮丁补充部队。包扎之后,王相不顾伤势,当即点兵又要出战。有人劝他说:“达虏入寇,人多势众,我们只有这几百寡残伤病,如果出战那必死无疑。”王相的反应就是明代军功武人世家的缩影,他回答:“王家世世代代皆为武将,没有别的才能,只有这一腔热血可以拿来报效国家。”然后他又给士兵打气说道:“达虏主要是为劫掠而来,兵无纪律士气焦躁,即便人多势众也没什么好怕的。”

第二天,王相带领这支由伤兵和团练壮丁组成的仅几百人的队伍出发寻找蒙古军。后在蜡黎山碰上了携金载银、唱歌归还的蒙古骑兵。仇敌见面分外眼红,蒙古骑兵全军冲来,王相即令士兵立阵死战不退。王相本人持大刀搏杀在外,创伤十余处,最终力竭战死。而经过一番昏天黑地的大战后,指挥张策、百户程克改、胡镇以及麾下士兵300人捐躯沙场,叶廷瑞脸上被砍了数刀,因伤势过重昏了过去,明军士兵所剩无几且人人负伤,却无一人胆怯离队。看着这些无畏的勇士,蒙古军动摇了,退兵出境。笔者当时看完这段史料,脑中只有八个字:“慷慨激昂,熊罴之士!”

消息传到北京后,嘉靖皇帝震动不已,追赠王相为都督同知,荫一子为正千户军职,赐祭葬如例;追赠张策、刘栋、刘启基、姚大谟为都指挥使,常禄、程克改、胡镇为指挥佥事,子孙承袭军职并升二级。叶廷瑞就有些曲折了,本来嘉靖皇帝以为他重伤死了,就定的死事封赏,后来得到叶廷瑞复苏的消息,又给改了赏格。

黑春、杨照

黑春是嘉靖时期辽东镇守将领,官至副总兵,但生平不可考,记载于史料中的仅仅几次战场搏杀而已。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辽东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勾结蒙古部落一起入寇明朝。女真—蒙古联军分两路入境,一路从东州堡进犯,一路从抚顺核桃山进犯。副总兵黑春得到消息后,率领部下游击徐维忠和备御刘普,同样分两路前去拦截。

黑春部负责拦截东州堡方向的敌军。黑春率军赶到东州堡后,很快就找到了劫掠的鞑虏部队,随即冲杀过去。黑春一马当先冲入敌阵,连接砍杀数十人,明军将士紧随其后死命搏杀,鞑虏部队在明军的拼杀下逐渐支撑不住,丢下抢夺的辎重财物和身上盔甲纷纷逃窜离境。东州堡敌军被清除,备御刘普也传来捷报,将核桃山鞑虏击溃。此战一共斩首149级,获取完好战马50匹。督视军情侍郎葛缙、总督杨选、巡抚吉澄和总兵吴英随即将捷报上传兵部,嘉靖皇帝批准各奖赏葛缙、杨选、吉澄、吴英银50两、纻丝2表里,升黑春三级,升徐维忠、刘普二级,各赐银币。

虽然此次战役明军胜利,但蒙古人却并没有打消入寇的念头。同年五月,蒙古部落再次聚集大量骑兵进入辽东,围攻凤凰城。眼见凤凰城防守严密无法攻克,蒙古军转移到阳站堡周围劫掠。副总兵黑春像上次一样率兵前往救援,但蒙古军这次有备而来,知道黑春勇猛异常,因此并不死拼,稍作抵抗之后诈败引诱黑春追赶。黑春中计,结果路上遇伏,被蒙古军以优势兵力团团围住。黑春与把总田耕数次突围均告失败,在蒙古军的包围圈中力战两日夜,最后战死疆场。黑春的死讯传到兵部,嘉靖皇帝认为黑春死战可嘉,于是追赠他都督同知职位,荫一子世袭正千户,立祠祭祀。

黑春战死后,副总兵的职位由杨照接替,杨照担任副总兵后很快就取得了一次战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二月,蒙古骑兵再次进犯,来到辽阳附近劫掠,之后跑到清河扎营休整。杨照便率兵悄悄来到清河,对休整中的蒙古军展开突袭,蒙古骑兵仓促之下大败出逃。之后,杨照又在长安堡设伏,将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的蒙古骑兵击溃,斩获首级75颗、俘获战马50匹。后来杨照因功升为总兵。

但就像他的前任黑春一样,有时候世事难料。同年八月,大批蒙古骑兵忽然出现在辽东广宁边境,明军得到战报后迅速集结机动兵力,总兵杨照率领游击线补衮、郎得功等军官挑选精锐铳卒 (2) 由镇夷堡出发,离开边境进入塞外。明军分两部分相互掩护、交替前进,但因为夜里天黑无光,杨照部明军迷失道路,到天亮时发现已经深入塞外60里,并且直接与大量蒙古骑兵遭遇。蒙古骑兵发现这伙明军后,随即冲锋而来,明军猝不及防之下只好慌忙应战。在战斗中,总兵杨照不幸被一发流矢命中战死。但剩余明军在主将身死的情况下,并没有崩溃逃散,反而继续顽强作战,将蒙古骑兵死死黏住。终于,线补衮带领明军赶到,与杨照部军士里应外合将蒙古骑兵击溃。最终明军带着杨照的尸身,以及从战场上砍下的220颗脑袋归去。事后清点,明军部队战死及失踪的,一共损失了50多人。

杨照战死后,嘉靖皇帝下令,因杨照杀敌有功,给予奖赏,追赠为少保左都督,荫一子世袭指挥同知,建立祠庙祭祀。

王效、梁震

王效是延绥人,人称其读书能文辞,娴韬略,骑射绝人。不过他并不是世袭武将,而是考中武举后从军的。嘉靖中期,他官至都指挥佥事,并在充任延绥右参将时,率军出神木塞捣寇于双乃山,大胜而还,升为延绥副总兵。嘉靖十一年(1532年)冬,他升为都督佥事,充总兵官。周尚文离任后,就由他接替镇守宁夏。

梁震是陕西榆林卫人,出身武将世家,成年后袭职榆林卫指挥使。梁震平生廉洁勇猛,好读兵书,善于训练军队,能力挽强弓远射命中。嘉靖七年(1528年)升为都指挥佥事,协守宁夏兴武营,后来又担任延绥游击将军。他后升延绥副总兵,与总兵官王效一起防守镇远关。

嘉靖十二年(1533年),蒙古以二千余骑兵进犯宁夏。总兵王效和延绥副总兵梁震率军前往拦截。两人先是在兵柳门堵住蒙古骑兵将其击败,随后追赶至塞外蜂窝山。蒙古骑兵被河水阻挡,无奈之下回马与明军交战。结果背水一战的效果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凸显出来,没过多久便被明军击溃。蒙古败兵被明军驱赶,仓皇无措之下纷纷跳入河中,结果溺死无数。王效和梁震割取了一百四十多颗首级凯旋。

嘉靖十三年二月,吉囊汗、俺答汗带兵入犯,梁震率军在偏头关与之大战,将其击败出境,斩获首级53颗,获得赏银30两。同年七月,吉囊汗不甘失败,再次领兵数万入犯宁夏,梁震带兵在东乾沟设伏击败蒙古军,吉囊汗随即转向奔固原而去。固原总兵刘文和、参将崔天爵部下士兵只有8000人,因此不敢与吉囊汗死战,结果造成蒙古军深入安定、会宁等地大肆劫掠,给百姓带来很大损失。这时候,王效带着所部士兵800人在鼠湖击败吉囊汗侦骑1000余人,随后快速赶到灵州援救。虽然只有800名士兵,王效却没有任何犹豫,同正在灵州劫掠的万余蒙古骑兵展开殊死搏斗,随后吉囊汗离境而去。

战后清点斩获,梁震部功最多,斩首185级;王效部功次之,斩首130级;刘文和部再次之,斩首127级;把总刘致中部最少,斩首20级。

征战图(局部),和平街火神庙壁画

之后的嘉靖十四年,梁震被升为镇守大同总兵官。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二月,他率军伏击入寇大同的蒙古骑兵,于二十八日率领诸将,在宣宁湾击溃蒙古骑兵数千人,后在三月八日又于红崖儿击败蒙古游骑数百人,一共斩获首级104颗,再立战功。他的老搭档王效也在同年于芹菜河、蒺藜川、打硙等处击败蒙古骑兵,一共斩获首级180颗,升为左都督都指挥使。嘉靖皇帝为了嘉奖梁震,便封赏他的一个儿子为百户职位。嘉靖十七年,王效逝世,嘉靖皇帝为嘉奖王效戎马一生、屡立战功,赐其谥号“武襄”;一年后梁震亦逝世,嘉靖皇帝追赠太保,赐谥号为“武庄”。

笔者这篇短文所列举的数位武将只不过是大明王朝勇猛死战武人里的一小部分,即便在嘉靖一朝也并非全部。他们有家中世代为将的将门子弟,有胸怀天下、以身许国的热血少年。他们的人生或捐躯于沙场,或老死于床榻,但相同的是那一身百折不弯的铮铮铁骨和一腔奔流不息的滚烫热血。

附录

游、奇兵在刘景纯先生的《明代九边的军事策应与救援》一文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笔者就引用文中内容加以叙述。

游兵在明朝中后期是专门为策应救援而组建的战守力量,它源自明初组织具体战役或战术安排中的军事策应形式。土木堡之变后,北边战事吃紧,对游兵的需要日益迫切。之后,随着九边的逐渐形成,游兵在各边镇普遍设立,并成为一支重要的策援力量。据《皇明九边考》记载,九边诸镇均设有游击将军,统领游兵。其中宣府、大同、榆林三镇各设两员;辽东、蓟州、三关、宁夏、甘肃、固原六镇各设一员,分别驻扎于辽东广宁城、蓟州建昌城、三关老营堡、甘肃永昌以及其他诸镇的镇城。蒙古入寇主要以小规模骑兵为主,因此游击将军一般也就统领2000至3000名士兵,数量并不多,追求的第一要务还是快速增援或截击。游击将军或负责分路,或负责全镇,或被调遣他镇,往来截击,战守策应,俱听镇巡官安排。如,宁夏镇游击将军“统领义勇土兵三千员名,常年依期分布清水营按伏,如遇花马池、灵州一带地方有警,俱听镇巡官调遣策应用防虏患” 。甘肃镇游击将军“常在永昌驻扎,东至庄浪、西至甘州,往来应援,剿杀贼寇。仍听总督、镇巡等官节制” 。关镇游击将军“务要将选定游兵,精加训练,以作其气……如遇三关并临境各镇有警,统兵应援截击,不许逗留失误”

游兵开始是从各地卫所军中抽调士兵进行训练编组,后来由于蒙古入寇次数日益增多,以及军户的大量逃亡,已有卫所兵员不足以应对各地警情,于是逐渐开始由募兵补充。募兵在明朝中后期被广泛用于北方边疆防御中,成为游兵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宁夏镇游击统领的“义勇士兵三千员名”中,就包括募兵。

据《明史》统计,蓟州镇有游击将军6人,又有“统领南兵游击将军” 3人、“领班游击将军” 7人。其他各镇游击将军人数:昌平2人、保定6人、辽东8人、宣府3人、大同2人(又有入卫游击4人)、山西1人、延绥2人(又有入卫游击4人)、宁夏3人(又有入卫游击1人)、甘肃4人、陕西4人。可以看出游兵在明中后期的策援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奇兵是游兵之外另一种专门为策应和救援而组建的力量。明人所称的“奇、游兵马,专为应援而设” 中的“奇”指的就是奇兵。像游兵一样,奇兵也是早年具体战斗中明军边将“用奇以致胜”思想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奇兵在明朝初年的多次战斗中就已经有了运用,但大多为临时选取,并没有形成专门的防卫和作战力量。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边境对作战兵力及其作战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所以各镇开始不同程度地组建奇兵力量。正统九年(1444年)宁夏镇总兵官黄贞奏请:“乞简选宁夏卫,分旗军马匹等为二等,上等者充奇兵,专委勇略都指挥一员统领之。无事则操练,有警则调发;次等者按季更番,哨守营堡” 。大同镇作为边防重镇同样设置奇兵部队,“成化以来,因于大同在城并各卫沿边选取游兵、奇兵,以听延绥调用”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二十一卷》) 。弘治十二年(1499年)兵科给事中蔚春也建议京营:“请令各营举武艺之精者为教师,立格验试以赏罚之。有警出征,就于教师内选充头目,别为奇兵”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一百五十二卷》) 。弘治以后,游兵、奇兵成为比重最大的策援部队,也出现了专门建置的“奇兵营”,如大同奇兵营、宣府奇兵营、保定奇兵营等。由此可知,当时各边镇已经比较普遍地组建了奇兵部队。

奇兵主要由各镇精选体质健壮、武艺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士兵构成,并经专门的军事训练。在很多情况下,它与游兵的作战任务一致,所以往往并称为“游奇兵”或“奇游兵”。

虽然各地的主要策援力量是游、奇兵部队,但并不是说城堡卫所守军就可以坐着看戏了。因为游、奇兵的调集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明朝是不会容许各地守军坐视蒙古人掳掠而毫无动作。明朝的另一种主要策援方式便是就近策防,即各地相邻城堡防区在有战斗发生时,要互相救援策应。但一开始明朝就近策应命令过于笼统,造成各地守军往往相互推诿扯皮。于是后来明朝政府严令,各地只要接到战报警情,就必须带兵出城策应救援,凡是推诿不从的,事后一律治罪,不分官职。除非是遇到蒙古人大规模入寇,那么可以先防守城堡,同时上报总制、镇守等长官调兵策援,而长官们集结好部队与敌军接战时,守军亦要出兵策应。明代中后期,面对蒙古骑兵的入寇,朝廷对明军有三个要求:上等是第一时间将入寇敌军驱逐出境,中等是夺回被掳掠的人口财物,下等是虽有斩获首级却没能把敌军驱赶。

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明中后期这种占主流的骚扰与反骚扰作战是低水平的治安战。其实也没错,大部分战斗还真就是治安战。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环境就是这样,明朝想打大规模高水平的大兵团会战,也得蒙古人跟你打才行。而在缺乏电报、电话通讯的古代,面对漫长的边防线,明军也只能采取这种策略与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