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努尔哈赤建后金)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简介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至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复仇并相继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努尔哈赤的统一战争,结束了女真族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努尔哈赤的名号亦逐步从“聪睿贝勒”发展至“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再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尊号“昆都伦汗”。而明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查,甚至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过程分析——

遗甲十三副,起兵打天下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女真贵族家庭出身。他青年代,祖父觉昌安任明朝女真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是觉昌安的第四子,任女真建州左卫指挥使。他本人也在建州卫当兵,后被俘没入明军辽东总兵李成梁部[2]。努尔哈赤年轻时勤于接触汉人,爱学汉文典籍,尤喜读兵书。但接连发生的两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一是外祖父王杲被明廷处死,二是祖父、父亲同时被明军“误杀”。

努尔哈赤外祖父王杲,原为明朝女真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屡犯明边。先后杀死明军指挥、把总数十人。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其部属三十余人投降明朝,王杲屡次向明廷索要。这些人遣返肯定会被王杲处死,明廷拒绝遣返。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王杲为了报复,诱杀抚顺备御裴承祖等朝廷命官。明军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六万骑前往镇压,王杲失败。次年,王杲藏身于阿哈纳寨,再次谋犯明边,被明军俘获,押送京师处斩(《清史稿·王杲传》)。

王杲被杀,激化了明朝与建州女真的矛盾,王杲的儿子阿台屡犯辽沈。阿台是努尔哈赤的舅舅,明军前来镇压阿台,导致努尔哈赤祖父和父亲被“误杀”。在这起“误杀”事件中,夹杂着女真内部的矛盾冲突。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女真苏克素护河部(苏克苏浒部)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暗中勾结明军辽东总兵李成梁前来进攻阿台。李成梁授予尼堪外兰兵符,让他率领辽阳、广宁明军去攻打阿台所在的古哷山寨(也称古埒城,地点失考)。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担心孙女——阿台的妻子(努尔哈赤的舅母,同时又是他伯父的女儿、他的堂姐)被害,就同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一同去救援。觉昌安让塔克世在城外等着,他独自进城,“欲携孙女归,阿台不从”。塔克世久等不见父亲和侄女出来,进城去看个究竟。由于古哷城傍山而建,阿台守得顽强,尼堪外兰久攻不克。李成梁斥责尼堪外兰“起衅败军”之罪,尼堪外兰惧怕,表示愿意亲往招抚。尼堪外兰向城内大喊道,官军既然来了,不能空手而还,谁能把阿台杀了,官军就任命谁当城主。“城中人信其言,遂杀阿台以降”。李成梁“诱城中人出而屠之”,尼堪外兰又挑拨明军把觉昌安、塔克世父子杀了。其实,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早于“嘉靖三十八九年即通款于明”,是明军的“内线”。这一次,觉昌安不仅是为了去救孙女,他和儿子也是去为李成梁部当向导、并去劝降阿台的。可是阿台拒绝投降,于是双方交火,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亦死于火”,父亲塔克世“为明军所杀”(萧一山著《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2页)[3]

当年努尔哈赤二十五岁,血气方刚,祖父、父亲同时被杀,他激愤无比,诘问明军为何“滥杀”?明军无法回答,只把他父亲的尸体、从他家抄获的赐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退还给他,并任命他接替父亲的指挥使职务。努尔哈赤要求明军把害死他祖父和父亲的罪魁祸首尼堪外兰交给他,明军表示办不到,并威胁他说,你再提过分要求,朝廷就将为尼堪外兰筑城来统治你们。女真人信以为真,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西南)诸贝勒子孙,包括努尔哈赤家族的堂兄弟和他们的儿辈们,都反对努尔哈赤,“而媚尼堪外兰”。尼堪外兰乘机来招降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愤怒回答道:“尔,吾父部下人也,搆明兵,害我祖、父,恨不能手刃汝!”努尔哈赤家中突遭如此重大的打击和变故,对他的刺激可想而知。他在回家途中“遇额亦都,以其徒九人从”(《清史稿·太祖本纪》)。

当年五月,努尔哈赤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攻尼堪外兰”(《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3页)。努尔哈赤起兵的资本就是“遗甲十三副”、“徒九人”。英雄伟业,从此开始。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清朝的满族,同此前建立金国的女真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真正的女真族建立金国后已南迁,多与汉人杂居,渐渐与汉人融合。而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山林和河滨地区,还散居着许多属于女真族系的、更原始的氏族、部落,受金国统治。

元朝时,在混同江[4]南北建立了五个军民合一的万户府:桃温、胡里改、斡朵怜、斡脱怜、孛苦江,分领当地军民。

明朝的女真:

明永乐年间,开始在辽东建立卫所,管治当地女真人。这一时期女真的大体分布为三大部分:

一、建州女真。主要分布在浑河、苏子河上游(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共有五部:苏克苏浒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另有长白山三个分支:讷殷部、鸭绿江部、珠舍哩部。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凤州(治今吉林公主岭北)置建州卫,以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先祖)为建州卫都指挥使。后来又增设了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合称建州三卫。

二、海西女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邻建州女真,西接漠南蒙古各部。海西女真共四部:叶赫部[5]、乌拉部、辉发部、哈达部。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叶赫部以四部首领自居。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向明朝入贡,明朝在此设立兀者卫。以后又增设了塔山卫、塔木鲁卫。

三、野人女真。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中下游至库页岛等地,分布着更为原始的部落,明朝泛称他们为野人女真。明永乐元年,朝廷派遣使者邢枢、张斌等至奴儿干(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口附近地区),招抚各部落。第二年在该地区设立奴儿干卫。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朝在此设立奴儿干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率领辽东兵二百人管治该地区。

明朝对女真各部落、氏族首领分别授予都督、指挥使、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敕书和印信,以示授权统领各自部落。后来,建州女真成为最早向外掳掠扩张的势力,“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0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一建州女真: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首先向挑唆明军错杀父祖的尼堪外兰发动进攻。尼堪外兰逃离图伦城,逃往嘉班城寨。努尔哈赤进攻嘉班,尼堪外兰又逃往鄂勒浑城,努尔哈赤立即追到鄂勒浑城,不仅杀死了尼堪外兰,而且兼并了以他为城主(首领)的苏克苏浒部。

努尔哈赤对建州各部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两手策略,至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他成功地统一了建州女真五部(建州三卫),“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盛”(《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01—306页)。

第二阶段,统一海西女真:

努尔哈赤对建州女真各部取得节节胜利,引起海西女真各部贝勒恐慌。以海西女真四部首领自居的叶赫曾派人向努尔哈赤施压,向他索要土地,令他归顺叶赫,结果遭到努尔哈赤无情的嘲笑和坚决回击。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九月,海西女真叶赫部贝勒布寨、纳林布禄,纠集海西女真四部,长白山女真珠舍哩部和讷殷部,以及漠南蒙古科尔沁部、锡伯部和瓜尔佳部,组成九部军事联盟,兵分三路,向努尔哈赤发动进攻。努尔哈赤拥有兵力一万五千人,九部联军兵力三万人。努尔哈赤以寡击众,毫不慌乱,首先派人侦察情况,然后对部将分析形势说:“来兵部长甚多,杂乱不一,谅此乌合之众,退缩不前”,“伤其一二头目,彼兵必走”,“我虽兵少,并力一战,可必胜矣”(《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16页)。

古勒山之战:

努尔哈赤选择地形比较有利的古勒山(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乡胜利村)布阵,道旁伏兵、山崖备石,严阵以待。叶赫部贝勒布寨领兵冲在最前面,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布寨被一箭射死,叶赫部顿时大乱。努尔哈赤下令对叶赫部穷追猛打,并擒获了乌拉部贝勒布占泰。其他各部争相溃败而逃。这一仗,成为统一女真各部的关键之战。

乌拉部贝勒布占泰三年后获释,但他并不死心,又在暗中勾结海西女真叶赫、辉发和蒙古几部谋划报复努尔哈赤。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努尔哈赤派遣舒尔哈齐和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前去征讨野人女真,途中遭到布占泰袭击,发生了乌碣岩之战。努尔哈赤察觉布占泰已成为海西女真乌拉部新的头目,下决心除掉他。四十一年,努尔哈赤亲率三万大军征讨乌拉部,攻克乌拉城(今吉林永吉北乌拉街满族镇),布占泰逃往叶赫部,乌拉部灭亡。以后又经过几次战斗,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统一了海西女真各部。

第三阶段,征服野人女真: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努尔哈赤派遣长子褚英率领千人进攻属于野人女真的东海女真,攻占了二十多个村屯。到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基本征服了东海女真,取代明朝对东海女真实施管辖。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多年准备的基础上,出兵征服了库页岛附近的一些小岛,黑龙江野人女真相继归附。

努尔哈赤从明万历十一年至四十七年(公元1583—1619年),三十六年奋战不息,终于统一了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各部,“诸部始合为一”(《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58页)。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为他建立后金政权奠定了基础。他为筹建后金政权办成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创建八旗制度。“旗”是建制单位,最早记载出现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古勒山战役(努尔哈赤攻打海西女真纠集的九部联军)。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开始属于奴隶制社会的兵民合一制度,后来发展为军、政、民合一制度,以军为先。

第二件,创制满文。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借用蒙文字母,按女真语音,拼读成句,称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文字的创造,不仅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推动一个民族走向更大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件,筑王城。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就在费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筑城称王,但名义上仍属明朝建州左卫。征服长白山三部后,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迁都至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

努尔哈赤在完成统一女真各部之前,表面上一直向明朝称臣纳贡。当他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之后,便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在赫图阿拉正式称汗登基,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场面,《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中华书局影印本,十卷本)是这样描述的:

丙辰(后金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春正月,壬申朔。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及八旗贝勒大臣率群臣集殿前、分八旗序立。上升殿、登御座。众贝勒大臣率群臣跪。八大臣出班跪进表章。近侍侍卫阿敦巴克什额尔德尼接表,额尔德尼跪上前宣读表文,尊上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于是上乃降御座焚香告天。率贝勒诸臣行三跪九叩首礼。上复谨御座,众贝勒大臣各率本旗行庆贺礼。建元天命,以是年为天命元年。时上年五十有八。

这是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改过的官修本,多了许多美誉之词。据成书更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故宫博物院排印本,四卷本)记载,文字要简练得多。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

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来源于女真人原始的牛录制。牛录,即基层小头目。女真人出兵校猎时,以族居村屯为单位出动,各村屯出十人为一组,每组出一人为“大箭”,率领另外九人,“令毋离队越次”,这位小头目称“牛录额真”,牛录即“大箭”,额真即“主”。随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人众大量增加,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始编三百人为一牛录”。不久,牛录额真改称牛录章京(佐领),每五牛录章京之上又设一位甲喇章京(参领)。随后又在每五甲喇章京之上设一固山额真(都统);每固山额真配备左右两名梅勒额真(副都统)。这样,就形成了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设副都统二,领兵七千五百人,为一旗。这是八旗兵制的纵向组织系统。

八旗兵制的横向组织,就是把以牛录制为基础的军事组织,分编成八个兵团,以旗帜为标识。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设黄、白、红、蓝四旗。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后金随着军队数目增加,又增设四旗。仍以原四旗为底色,各镶一条边,即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编制序列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共八旗。以后又增设蒙八旗、汉八旗[6]。每旗设总管大臣(即固山额真、都统)一人、佐管大臣(即梅勒额真、副都统)二人。中下层仍由甲喇、牛录掌部属。由于清兵入关前女真族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各旗所属官兵对旗主属于人身依附关系,下级对上级自称“奴才”。

八旗兵军服,坚甲为铁甲,轻甲为棉甲。铁甲以缎或木棉做衣裳,以一寸四分至二寸的薄锻铁片连缀成衣里,可防箭矢锐器。轻甲衣里没有铁片,但分不同阶别样式,以便于战场识别上下级关系(《清代通史》第一卷第56—57页)。

八旗兵已有初步的军规军纪,后来逐步完善。如行军之法,地广时八旗分为八路行进;地狭时八旗分为一路行进;八旗军士不得混杂穿插,士兵禁止喧嚣,等等。

努尔哈赤重视研究兵法,他强调“不劳己,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攻城时,强调“视其可拔则进攻之,否则勿攻,若攻之不克而退,反损名矣”。八旗兵的列阵原则,披坚甲执长矛大刀者,为前锋;披轻甲善射者,从后冲锋;精兵立马他处,相机接应。八旗兵战阵,“死兵(敢死队)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敢死队)披重甲,骑双马,冲前,前虽死而后复前,莫敢退,退则锐兵从后杀之”。八旗兵冲击明军时,明军以弓矢急骤射击也很难抵挡(《明实录》万历四十八年正月熊廷弼疏)。

由于八旗兵组织系统严密,军规军纪严格,已完全不同于女真人原始状态下作战的散漫冲击,因而具有很强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