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晏

刘晏(唐朝宰相)

开河通漕

刘晏简介

刘晏生平:刘晏(715~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明朝时列名《三字经》。自唐玄宗天宝末年开始,经肃宗、代宗至德宗,任财政使臣达20年之久。掌管财赋以后,革故鼎新,兴利除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疏浚运河,实行南粮北调;改革盐政,使国家盐利激增;以经济手段管理常平仓,平抑粮价,改善了唐“安史之乱”后混乱的财政状况,为唐后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得“管(仲)、萧(何)之亚”,史有“唐中偾而振,晏有劳焉”的评价。

历史评价:刘晏懂得增加财政收入的前提在于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史书上称刘晏“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的20年中,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他初受命为转运使时,全国才230万户,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0万缗。到了779年,户口增加到380万户,财政收入达1300万缗(其中盐利过半),而国家并没有增加农民的税收,刘晏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的贡献是巨大的,难怪人们经常将其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

刘晏大事记

715年 出生。

725年 向玄宗上《东封书》,玄宗读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被授予秘书省正字,号称“神童”。

748年 接任夏县(今山西夏县)县令。

762年 重任京兆尹,兼任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

769年 再次擢任吏部尚书,知三铨事。

777年 因宰相元载专横,多纳贿赂,其他人共同负责审判元载一案。

780年 正月,被罢免转运、租庸、盐铁等职责。二月,又被贬为忠州刺史。

被小人杨炎诬陷,被德宗赐自尽。

人物关系

刘晏传记

七岁为官 一生清正

▲刘晏画像

刘晏家世普通,出身于地主家庭。其曾祖刘郁为弘文馆学士,祖父刘恭为县令,父刘知晦为县丞。刘晏幼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赋文章写得都很好。725年,唐玄宗封禅泰山途经曹州一带时,刘晏向玄宗上《东封书》,玄宗读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遂命宰相张说试其才能。张说测试后,大为称奇,对玄宗说:“国瑞也。”当即被授予秘书省正字,号称“神童”,名震一时。秘书省正字是负责校勘朝廷藏书的官,刘晏利用这一便利条件,饱读诗书,增长知识,为以后参与治理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玄宗赏给他象牙笏板和黄文袍,准许他上朝言事。

▲唐朝经济繁荣场景

贤良方正

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二年,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

748年,刘晏接任了夏县(今山西夏县)县令。他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巡问乡里,廉洁奉公。由于为政宽厚,虽未曾督责赋税,却“输无逋期”。他也通过了“贤良方正”的考试,接任了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刘晏兴利除弊,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不久又升为侍御史。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刘晏深知民间疾苦,这对其日后照顾百姓利益的财政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调任侍御史,说明他为人正直,居官廉明,适宜担任“肃正朝廷”的重任。这些都为刘晏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后来,肃宗调刘晏任彭原(今陕西镇原东)太守、陇州(今陕西陇县)、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接着调任为河南尹。不久,刘晏升任御史中丞及度支、盐铁、铸钱等使,不久又兼京兆尹之职。他“总大体不苛,号称职”。但再如何清正廉洁也抵不过小人的陷害。司农卿严庄下狱,刘晏负责审问追究,这原本是京兆尹分内之事,严庄出狱后却记恨在心,在皇帝面前诬劾刘晏泄露朝廷机密,宰相萧华也嫉妒刘宴的才能,说了刘宴一些坏话,于是刘晏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

代宗即位后,于762年将刘晏调回重任京兆尹,兼任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刘晏把户部侍郎一职让给了颜真卿,改任国子祭酒,后来又把京兆尹一职让给严武。第二年的正月,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然兼任诸使职。764年正月,因与宦官程元振交通的罪名,仅做了一年宰相的刘晏被贬为太子宾客,罢知政事。不过这次还好,不久他又进官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全面负责河南直到江淮的财政事务。

769年,刘晏又一次被提拔为吏部尚书,知三铨事。他明于吏治,有识鉴能力,官员百姓都很佩服。

777年,因宰相元载蛮横霸道还常贪污受贿,代宗想要治元载的罪。刘晏与其他人共同负责审判元载一案。元载最终被处死刑,元载的党羽杨炎也遭外贬。

代宗死后,唐德宗李适继位。元载在当年太子即位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所以他上台后有意为元载翻案,杨炎也因德宗一跃成为宰相,这对处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中的刘晏极为不利,他的政治厄运由此开始了。

以杨炎为打赌元载的党羽首先从挑拨刘晏与德宗的关系入手。德宗做太子的时候,代宗宠爱独孤妃,又喜爱其子韩王李迥,据说刘晏曾秘密上书代宗,劝其立独孤妃为皇后。尽管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杨炎却以此为由,上奏德宗:“依赖祖宗的保佑,先皇与陛下才没有被奸人所离间。不然的话,刘晏、黎干等人,早就干扰国家社稷,后果已经不堪设想了。现在黎干早已伏法,但是刘晏却还掌握着大权,臣作为宰相,不能正确处理此事,罪当万死。”另一宰相则反对说:“陛下您虚怀若谷,不应抓着这些小事不放,何况还没查清事情的真相。”但德宗从此还是对刘晏生了嫌隙。780年正月,刘晏被罢免转运、租庸、盐铁等职责。二月,又被贬为忠州刺史。

元载(?~777),唐朝中期政治人物,因助代宗杀了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宦官受到皇帝信任,最后因为贪贿被杀。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杨炎仍不肯罢休,他把与刘晏有私怨的庾准擢任荆南节度使。庾准对杨炎的意图心领神会,于是上书诬陷刘晏曾给朱泚写过一封信,言语中诸多不满,而且还曾命令士卒随意拿朝廷的东西,试图谋反等,杨炎出庭作证。德宗未加详察,780年七月,赐刘晏自尽。过了19天,赐死的诏书才下达,宣布了所谓的罪状。刘晏的妻子、儿女也被充军发配到岭南,受株连者多达几十人。而查封刘晏家财时,这位掌管财政几十年的官员,全部家财“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而已,“人服其廉”,“天下以为冤”。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理财、功勋卓著的一代名臣,竟落得如此令人痛心疾首的下场。

几年后,德宗方渐渐悔悟,允许刘晏归葬。后又诏赠郑州刺史,追加为司徒。

司徒

官职名称,被列为六卿之一,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

开通漕运 整顿经济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局不稳,经济萧条,人口锐减,财政困难,可以说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首先面临的就是粮食短缺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和战乱破坏,再加上长安关中—带人口增加,每年缺上百万石粮食。粮价飞涨,每斗米的价格甚至高达1 500文。此时,江淮流域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般每年调运100万石粮食到北方。常走的线路是由淮河经汴水入黄河,再转渭水到长安。但这条线路从洛阳到陕州(今河南陕县)一段约有300里水路,水湍礁多,粮食十分难运,一半多都沉入河里。有些水道年久失修,船速很慢,兵匪出没,破坏极大。如果改走陆路,又恰逢山区。当时设置八个运输站交替接送,要动用无数民工和车马,费用十分昂贵。

战乱一停,漕运问题成了头等大事。为解决这个问题,刘晏不辞艰辛,对过去的漕运路线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尽得其病利”,弄清了漕运中的“四利”“四病”,果断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计划。

▲曲辕犁

刘晏最先做的是派人疏通河道,清除泥沙。刘晏亲临现场指挥,解决遇到的难题。“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长年淤积的河段得到了治理。为改善运输设备,刘晏在扬子(今江苏仪征)建造了10个船场,打造了2 000艘坚固耐用的大船,每船可装千石米。

不仅如此,刘晏还改进运输方法,一是实行分段运输。把全程分成四段,在各个河段的接口处设立4个中转站,每个河段使用各自的船只及船工,各级船工分段负责,熟悉自己段内的河道,这样就增加了航行的安全性和行船的速度;二是各个河段都可以在河水深浅适中时行船,既可使原船免除旷日久等,又可在中转站集中管理粮食,减少损耗;三是在不同河段用相应大小的船只,避免因水的深浅不一导致船只搁浅的问题。过去漕运由州县富户督办,船工由百姓被派差役而承担运送租调任务,无偿劳动,积极性很低。为解决这个弊端,刘晏改民营为官营,船工由士兵担任,军官负责押运,10艘船为一个编队,“不劳丁男,不烦郡县”。史书称赞说,此举使民不困于转输,“盖自古未之有也”。

经过刘晏部署筹划,江淮粮食终于通过漕运源源运抵长安。过去是“斗钱运斗米”,改革漕运后,每石米运费才需700文,一年能运40万石,多的时候达百万石,京师米价立即得到了平抑,京城百姓交口称赞。代宗亲派乐队到东渭桥迎接刘晏,称赞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含嘉仓

漕运

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理财之策 长昭后世

作为古代著名的理财专家,刘晏“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俭于家而利于众”,其“民不加赋,而国丰饶”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唐朝中兴做出了卓著贡献。刘晏的理财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

史书评价刘晏:

“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一日中决之”。

刘晏善于处理经济与财政的关系,把握规律、协调发展。理财以养民为先,主要利用商品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反对竭泽而渔的敛财行为,通过实行有利于人民休息的政策,以促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扩大税源。把理财重点放在盐法改革等非农业租税方面,从而做到“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作为掌握国家财政的重臣,刘晏在一系列工作中都体现着改革创新这一主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刘晏开创了中国盐业官收商营的历史。改革前,食盐官收官营,机构臃肿,渠道不畅,资源利用率极低,既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害及百姓。刘晏的改革在制度上对食盐的专卖有所创新,变官收官营为官收商营,这一政策实施后,国家收入增加,盐业生产发展,盐价稳定,商人活动方便,走私活动平息,人民生活改善,“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第二,刘晏实行了最早的雇役制度。在整治漕运的过程中,刘晏以带有平等交易色彩的雇佣劳动取代建立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基础上的徭役劳动,变派役制为雇役制,船工由国家发给报酬,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

刘晏能够妙选人才,用人有方,为成功理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其经济管理政策得以顺利贯彻实施。鉴于不同人对利益追求的层次性,刘晏提出对待士人通过影响其仕途前程,荣之辱之,作为控制其为我所用的手段;而对胥吏则通过影响其经济利益,贫之富之,以实现对其管理。刘晏理财采取“大器藏身,兼容周旋”的策略开展工作,凡请托融通之人,“使俸给多少,迁次缓速,皆如其志,然无得亲职事”,用优厚的待遇把他们养起来,不让他们掌握实权,以小利换得“任人唯贤”的原则不遭破坏。

刘晏之所以能改革成功与他的榜样示范作用密不可分。他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刘晏几十年如一日,为国理财,殚精竭虑。对漕运、救荒、榷盐无不精通,“自言如见钱流地上”。到江淮催办漕运路过曹州,也无暇回家探望。一个久掌财经大权、号令各方经济的重臣,始终廉洁自守,生活俭朴,居食从不考究,常说:“居屋安便,不务华屋;食取饱适,不务多品;马取稳便,不务毛色。”他死后全部财产不过书籍两车、米麦数斛(每斛十斗)而已。作为一名出色的理财家和经济改革家,刘晏的经济及理财思想将永垂不朽。

▲刘晏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