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英鸦片战争

中英鸦片战争(Opium War)

中英鸦片战争简介

中英鸦片战争:近代史上,中英鸦片战争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840年至1842年,英国殖民者因为向中国倾销鸦片受阻而发起的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第二次是在1856年至1860年,英国仍是主谋,法国充当帮凶,此外还有美、俄等国趁火打劫,支持英、法的强盗行径。两次鸦片战争,都让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开放口岸、允许外国军舰在内河自由出入,使得中国向着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及大量战争赔款,使得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致使中国经济快速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中英鸦片战争过程分析——

一、鸦片战争导火索

鸦片,俗称大烟,从罂粟果实中提取汁液提炼加工而成,是毒品的一种。中国人在明代就发现鸦片中镇静、止痛的药理功能,故而少量用来治病。明代后期直至清代,罂粟渐渐成为官僚和瘾君子的宠物,吸食鸦片一度成为贵族的时尚。到了清代中晚期,大量中国人吸食鸦片上瘾,在给身体造成极大损害的同时,也耗尽资财,甚至酿出家破人亡的悲剧。

18世纪末叶,英国完成产业革命,阔步迈向近代化,并在世界各地扩张殖民地,拓展利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清朝统治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不思进取,顽固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和西方世界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英国通过派遣使团等活动,打探清楚中国的虚实,试图将中国变成它下一个侵略目标,而鸦片则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一种特殊武器。

英国从18世纪初开始便向中国输人鸦片,到了19世纪,规模越来越大。当时,英国的鸦片贩子不顾清政府禁止鸦片的法令,一面重金贿赂清朝官吏,悄悄打开经商之门;一面则利用特制快艇进行武装走私,让清政府的禁令形同虚设。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财政状况由此发生巨大改变。就社会风气而言,瘾君子大量出现,败坏了社会风气。沿海兵丁也开始吸食毒品,士兵的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甚至无法完成正常训练,遑论保卫万里海疆。

朝野上下都逐渐意识到鸦片的危害性,禁烟呼声日渐高涨。道光皇帝也意识到鸦片是政权和军队的腐蚀剂,如果任由其蔓延,会造成军队腐化、财政枯竭,于是也下定决心开始严禁鸦片。1838年十二月,道光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赶赴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深知责任重大,而且难于推行,一度坚辞不受。结果道光连续八天召见林则徐,表明了其禁烟的立场和态度。看到道光帝意志如此坚决,林则徐终于答应就职。

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林则徐在广东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鸦片清剿行动。1839年六月三日至二十五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走私鸦片两万余箱集中销毁,禁烟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中国严令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殖民者发现财路受阻,便以阻止正常商贸为借口向中国发难,悍然发起了一场旨在保护鸦片走私的侵略战争。十月一日,英国内阁在经过紧急磋商之后,做出“派遣舰队到中国作战”的决定。1840年二月,义律被任命为侵华英军总司令,率领舰船四十余艘及士兵四千人,声势浩大地抵达中国东南海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自1840年开始,前后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初始阶段,清军依仗地形优势和兵力优势接连取得胜利,但随着英军侵华规模的不断扩大,清军渐渐处于下风,最终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终。

1840年七月初,英军行驶至福建海面,用重炮向厦门发起猛烈进攻。

清军惊慌失措,向厦门调集军队。但厦门其实并不是英军的主攻方向,在佯攻一阵之后,英军很快便改道北上,计划夺取定海。此举完全打乱了清军的布防。七月四日,当英军抵达定海水域时,清军水师毫无戒备。

英军气焰非常嚣张,限定清军必须于次日下午二时前投降,并将周边海岛和炮台一律交出。面对如此无礼要求,清军将领未予理睬。七月五日下午二时,英军看到清军并无献城投降的迹象,便立刻发起进攻。面对侵略,清军水师奋起抵抗。但由于船小炮少,射程又近,交战完全处于下风,只得向镇海方向撤退。英军攻占定海城东南的关山炮台,并攻占定海县城。

七月二十八日,义律率领英舰继续北上,于八月九日进驻天津大沾口外。道光皇帝考虑到天津海防力量不足,不敢下令进行任何抵抗,反而命令清军不得随便开枪开炮,只需如实传达英军的要求和条件即可。

就这样,道光帝很快便得知英国要求赔偿银两和割让岛屿等条件,便开始研究与英军和谈的可能。

琦善受道光帝委托,与英军接洽。琦善并没有外交经验,为了尽快完成退兵任务,他早早地向英军交底:只要舰船返回广东一带,就会尽量满足所提条件。其实当时英军北上军队不多,加上天气转冷,士卒生病也多,所以顺水推舟同意撤军南下,要求将谈判地点也放在广州。

广州和谈期间,英国人时时以武力相威胁。琦善一度自视为退兵功臣,却只能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他先是擅自同意赔偿英军五百万两白银,当得知广州防御工事毁坏严重、兵丁招募困难时,只得对英军更加迁就,私自同意追加一百万两赔偿款。英军则趁势紧逼,坚持要求割地作为赔偿。对此,琦善不敢同意,只得报告道光皇帝。道光帝大怒,一面呵斥琦善“毋得示弱”,一面命令部队做好作战准备。

英军看到清廷态度趋于强硬,也开始布置进攻计划。1841年一月初,义律下令向虎门沙角、大角炮台发起突然进攻,清军奋起抵抗,打死打伤英军一百余人。但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清军伤亡惨重,副将陈连升阵亡,六百余人死伤。不久,英军强占香港,随即将目标瞄准虎门。二月二十六日清晨,英军组织三千多人向虎门发动猛烈攻击,琦善明知虎门守备不足,却拒绝派兵增援。水师提督关天培和数百清军英勇战死,虎门炮台及林则徐当初购置的二百余门大炮全部为英军夺取。

道光虽下令将琦善革职查办,但已不能改变英军逼迫广州的现状。道光决心调集人马增援广州,并委任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负责指挥广州会战。同时任命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军队一万七千人开赴广东。

殊不知这靖逆将军奕山昏庸无能又胆小怕死。他先是不敢接战,后来察觉不战则无军饷可拿、无军功可邀,便抱着侥幸心理试图与英军一决雌雄。五月二十一日,奕山组织军队出城,向英军发动偷袭。没想到英军事先得到情报,做好了防备,清军偷袭没有取得什么效果。英军随即组织反攻,利用先进的火炮向清军发起猛烈攻击。清军迅速溃败,往城内撤退。英军则乘势进攻广州城,并且迅速占领城北越秀山炮台,夺取了制高点,居高临下,往城内发炮攻击。广州城内虽有万余清军,却毫无还手之力,奕山等人则是惶惶无主,乱作一团,不久便向英军竖起白旗。

之后,奕山与英军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和约规定清军必须在一周之内交出“赎城费”六百万两,并且撤出广州城三十公里之外。

和约签订之后,清统治者天真地以为中英战争已经结束,遂下令各地酌情裁撤调防官兵。英国政府在获悉后,认为他们从条约中所得权益太少,愤怒之下撤换了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决意扩大对华侵略规模。

璞鼎查到达香港不久,便率兵进犯厦门。厦门总兵江继芸组织守军抵抗,难以抵挡英军的猛攻,最终连同副将一起战死沙场,厦门宣告陷落。英军进人厦门之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道光皇帝接这才意识到战事并未结束,于是慌忙下令沿海各省加强防备。

英军留下少许人马驻扎厦门,继续北犯。1841年九月,英军进犯定海。定海守军组织了顽强抵抗,总兵王锡鹏、葛云飞、郑国鸿等英勇战死。英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成功登陆,定海宣告失守。

此后,英军继续进攻镇海,镇海守军多次打退英军进攻,与来犯之敌展开肉搏战,终因英军火力猛烈,招宝山、金鸡山两座炮台相继失守。

负责督战的钦差大臣裕谦率部死战,眼见大势已去,投水自尽,等被部下救起时,已经气绝身亡。

十月十三日,英国军舰抵达宁波,宁波提督余步云望风而逃,将宁波城拱手让出。

东南沿海城市的相继失守,给了清政府当头一棒。为挽回败局,道光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从江西、湖北、四川等省调集军队前往浙江,试图收复失地。不料奕经-路游山玩水, 勒索财物,直到第二年二月才抵达绍兴。三月上旬,各省援兵也陆续抵达。奕经等人认为兵力雄厚,制定收复定海、镇海、宁波三城的计划。可是,英军已经知晓清军的作战意图,并做了充分准备,清军的反攻计划先后失败。

奕经等人狼狈逃回杭州。为了推卸责任,他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除了强调英军“船坚炮利”之外,还刻意夸大了汉奸的作用,浙江巡抚刘韵珂则借机提醒道光皇帝注意民变。道光帝由此而开始放弃对英国的强硬态度,派投降派耆英、伊里布等人赶赴浙江,办理乞和事宜。

此时,英国侵略者已经对清军战斗力非常了解。他们相信战场武力是谈判要价的最佳手段,便决定继续发起进攻,以此胁迫清政府接受其漫天要价,追求最大利益。

1842年六月中旬,英军开始进入长江,向吴淞炮台发起猛烈进攻。

两江总督牛鉴未战先怯,偷偷逃跑,此举不仅影响整体布防,也导致士气受挫。面对来犯英军,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英勇抵抗,亲自站在炮台组织指挥炮击。英军死伤二十余人,炮舰也被清军炮火击伤。英军很快发现,清军防线只有陈化成西炮台炮火猛烈,旋即集中力量攻打。激战五个小时之后,西炮台终于失守,陈化成身负重伤,失血严重,气绝而亡。同时阵亡的还有士兵百余人。很快,吴淞口失陷,英军侵占上海。

七月下旬,英军由长江逆流而上,进攻镇江。在副都统海龄的率领下,镇江守军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城门失守之后,清军与侵略者展开艰苦的巷战和肉搏战,与敌人拼尽全力。最终,清军用伤亡、失踪六百余人,让英军付出死伤百余人的代价,副都统海龄督战到最后- -刻自杀殉国。对此,恩格斯曾经感慨说道,如果其他各处清军都像镇江守军这样勇敢,英军“绝对到不了南京”。

镇江失守,让清政府不得不加紧乞和的进程。道光催促耆英、伊里布等赶赴江苏,加紧议和。此时,英国军舰已闯人南京江面。耆英、伊里布等便赶往南京与英军议和。议和的结果,清军被迫接受英国所提出的条件,在英国军舰上订立了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香港由此被割让给英国,此外还有高达两千一百万两银元的战争赔款,以及开放诸多通商口岸等不平等条款。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借助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占有了中国部分市场,因此而获取巨额利润。通过这次战争,法国等西方列强看到清政府的赢弱,也对中国垂涎欲滴,企图获得和英国一样的特权。英国欲壑难填,更希望从中国获得足够多的利益,便效仿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验,通过武力胁迫的方式诱迫中国就范,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于是英、法结成联盟,于1856年至1860年联合发起了新一轮侵华战争。 这次战争实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习惯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时清政府已由咸丰皇帝主政,赢弱不振一如既往,可谓换汤不换药。1854 年,英国寻找借口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扩大利益。对此,清政府予以断然拒绝。英国恼羞成怒,叫嚷着要诉诸武力解决分歧。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战争,无力在中国另外开辟战场,“修约”问题于是被一度搁置。

但是侵略者的野心却没有因此得到满足。到了咸丰六年(1856),英国见发动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积极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

很快,英国便借“亚罗号事件”,找到了借口。“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船只。1856年十月八日,广东水师在黄埔抓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十名涉嫌贩卖鸦片的船员。不料,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机生事,声称说该船属于英国,蛮横地要求中国方面立即释放相关嫌犯并赔礼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很快同意释放嫌犯。但巴夏礼不依不饶,继续无理纠缠。十月二十三日,英国海军悍然开动军舰闯人珠江内河,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面对英军咄咄逼人的进攻,叶名琛不仅没有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此举让英军轻易地长驱直入,并将珠江内河沿岸各炮台迅速占领,众多火炮被毁。当英军进入广州城内时,部分爱国官兵在广州人民的配合下,对进犯之敌进行了英勇抵抗。在中国军民的打击之下,已经登陆的英军也被迫折返船。上,并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等待援军。在撤退之前,英军不忘在广州城内四处放火,竭尽破坏之能事。

英军在广州战事不利,便开始走马换将,并试图与法国联合作战。

1857年春,英国政府一方面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军来到中国,一方面加强与法国政府的联系。此前,法国曾经借口“马神甫事件”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在接到英军的邀请之后,便立即派遣军队参与对中国的战争。与此同时,美国、俄国也表示了对英、法军事行动的支持。

1857年冬天,英、法已经组建成一支五千多人的联军。额尔金和葛罗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限其两天之内让出广州城。叶名琛以为英、法只是虚张声势,未予理睬,更不作任何防御准备。十二月二十八日,英法联军开始炮轰广州,派兵攻城。负责四方炮台的清军,也曾组织炮火拦截,但效果不很理想,只是毙伤少量敌军,并没有把敌军击退。

二十九日,广州失陷。城内军民与侵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以劣势装备顽强地与敌人搏斗。1958年一月五日,叶名琛被联军俘虏,被押往印度加尔各答。1859 年五月,叶名琛绝食而亡。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之后,连同美、俄在内的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聚集,要求清政府委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此间,美、俄一度装扮成调停者角色,动摇了清政府与侵略军决战的决心。

1858年五月二十日,英法联军抵达天律,并限令清军在两小时之内交出大沽炮台。当时,大沽附近的清军共有八千多人,做好了抗击英法联军的准备。当英法联军攻击南北两岸炮台时,各炮台官兵奋起还击,打死打伤敌军一百余人,并一度逼迫侵略者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清军并没有组织及时有效的增援,而且部分军官贪生怕死,率先逃跑。

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英法联军先是攻占北炮台,接着又攻占南炮台,重要防守地带先后失守。联军很快逼近天津,并扬言马上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被迫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自六月四日起,清廷与英法进行了多轮谈判,咸丰皇帝和一些大臣都不愿意接受侵略者的苛刻条件,联军则不时以武力为威胁。到了二十六日,中英签订《天津条约》,第二天,中法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英。法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军舰可以在内河行使,并将南京。

镇江等设为通商口岸。此前,美、俄两国也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俄国还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抢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清政府几乎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英法联军达成既定目标之后,退出天津,准备南返。咸丰皇帝则倍感屈辱,一面派人与英法代表商议修改部分条款,一面下令整顿水师,重修炮台,防止敌军再犯。而英法联军则预感清政府会有反悔之举,第二年就早早赶回大沽口外,试图再次使用武力過迫清政府就范。英、法公使先是要求清政府拆除白河沿岸防御,接着又要求乘军舰入京。面对这些无理要求,清政府坚决予以拒绝。于是,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爆发。

1859年六月二十四日晚,英法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二十五日,英国舰队突袭大沽炮台。让侵略者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大沽炮台经僧格林沁整治之后,增强了战力,兵力得到了加强,装备也得到改善。当侵略军目中无人地发起进攻之时,大沽守军奋起反击,经一昼夜激战,联军军舰被击沉四艘、击伤六艘,毙伤四百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少将也身受重伤。经此一战,联军被迫狼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政府获悉联军战败的消息之后,大为恼怒,再次组建英军一万八千万人和法军七千人的庞大队伍,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 年五月、六月,侵略军分别夺占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并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八月一日,英法三十多艘军舰在北塘附近海面完成集结。联军事先得到情报,北塘一带并没有清军设防,于是立即组织由北塘登陆,并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主要交通线,完成了架桥渡河的任务。八月二十一日清晨,联军集中炮火攻打大沽炮台。清军在付出阵亡一千人的代价之后,仍然没能保住炮台。僧格林沁只得下令部队撤退,联军占领天津。

清政府看到战事不利,随即派人乞和,英法联军故意不予理睬,一直进逼到通州。清政府只得再派人到通州求和,联军继续不依不饶,一直攻到八里桥。眼看北京不保,咸丰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属河北承德)。十月六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一番大肆抢劫之后,将圆明园烧毁。

这时候,清政府若是再求和,只能接受侵略者更为苛刻的条件。除了接受此前《天津条约》的所有条款之外,还另外签订《北京条约》。俄罗斯则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四、中英鸦片战争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开放口岸、允许外国军舰在内河自由出人,使得中国向着半殖民地的道路又前进了一步;鸦片贸易合法化及大量战争赔款,使得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使中国经济快速走向衰败;允许外国划定势力范围,并任由传教士前往内地自由传教,也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加剧了社会动荡。总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刻影响。

为推销毒品而向一个国家宣战,英国的做法泯灭人性,丧失良心。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暴露出其贪婪本性和流氓嘴脸,用重炮敲开中国紧闭的国门,为的就是保护其鸦片贸易,牟取暴利。在战争中,英国人为了争取利益的最大化,一直以打促谈,以武力相胁迫,逼迫清政府就范,进而漫天要价。

清军虽在本土作战,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却最终抵挡不住侵略军的坚船利炮,除了少数战场占据优势,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直至迎来全面而又彻底的失败。在战争中,清军没有得到民众有力地支持,甚至有一些民众充当了侵略者的帮凶和内奸。清军缺少有效的战前动员,清政府与百姓长期对立,对战争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清军失败的原因可以找出很多,比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不明敌情、将领无能、装备落后等。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军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清政府的虛实及清军布防情况,对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有着清楚地认识;。

在双方交战过程中,更是了解到清廷对外妥协投降的媚骨。与英军积极主动的情报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清军长期闭关锁国,对于外部情势完全不明。面对先进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侵略军,清军的装备落后,作战方法落伍,与侵略军相比差距甚远。落后就会挨打,清政府的没落,让中国人民在战争中饱受伤害,教训不可谓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