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日战争)

将清翎推下悬崖的东洋强寇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东洋强寇日本强势介入朝鲜政局,搅动战争风云。清政府正式对日宣战。甲午战争开始,平壤之战、黄海海战、鸭绿江防之战、金旅之战、威海卫之战、辽东之战,清政府开始逐渐跌落无尽深渊。清军的海上樯橹灰飞烟灭,无数的血肉之躯永沉东海,而清朝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万劫不复。无数生活在大陆上的中国人也开始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过程分析——

战前风云,帝后两党政见分歧

一场沉痛的战争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将清政府的统治推向穷途末路。历时八个月的战争,精英良将战死杀场,用血与泪誓死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结果,清政府却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日本人统治台湾整整50年,台湾同胞整整当了50年的亡国奴。一切的一切要从110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开始说起。

当时的中国正值清政府统治,也许有人会说多年的闭关守国政策造成中国没有先进的科技,战败在所难免。可事实上,那场战争中国无论从地域、人口、兵数、海上作战良将都绝不逊于日本帝国,并且当时一部分外国人也这样认为。也许,战争前三个月双方都锐气十足,胜负难分,但若能坚持作战,胜利必将属于大清王朝。

在这场战争中,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有邓世昌、左宝贵这样的不畏生死的“海上雄鹰”,令人汗颜的是也有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缩头乌龟”,几乎每场战斗中都有不战而逃的将领和涣散的士兵。

而日本军队却是英勇作战,踏尸而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还能取得胜利。在这一点上,也值得人反思。

有句话说得好,“以史 为鉴,可以知兴亡”,我们有必要温故这场战争,冷静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不偏袒任何一方,任何一个人。无论是清朝,还是日本,无论是君主还是朝臣,或是普普通通的兵卒百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战争的发展局势。

当时大清王朝政权主要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当朝皇帝光绪相当于只有虚名,因此,大清朝廷中派生出两个政党,帝党和后党。

这两党对待甲午战争的政见不和,深刻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可以说,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清政府上上下下就没有团结一心,形成统一对抗的局面。

封建帝国统治的最大特点就是君主集权,上层权势之间的关系牵动着整个王朝的生死存亡。战争期间,皇帝虽然是光绪,但是慈禧太后却一手操控着权势, 是不容忽视的人物。慈禧太后是一个热衷权势的女人,不甘心做一个养尊处优的太后。她三次垂帘,控制实权长达半个世纪,玩弄中国命脉于股掌之间。

同治到了18岁亲政的年纪,慈禧不得不撤帘,但对于热衷于权势的她来说,根本没有打算把权力交给儿子。同治觉得坐这个皇位如坐针毡,索性不把自己当皇帝,用一种放任的方式来发泄对母亲的不满,最后,年纪轻轻早早离世。

之后,慈禧一个个排除劲敌,她害怕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抢了她的位置,就侮辱虐待她,以致阿鲁特氏在同治皇帝死后的第100天吞金自杀;慈安太后本身好端端住在养心殿,吃了一盒慈禧送过来的点心后就暴病身亡。

紧接着,她将朝廷中的军机重臣都换成了支持她的人,而光绪也就成了慈禧太后的傀儡,是慈禧能够继续垂帘听政的正统源泉。

慈禧想要掌握大权,需要光绪的配合,就像一出木偶戏,即使幕后的人再有能力操纵,没有木偶也够不成一出戏。

为了“驯服”光绪皇帝,慈禧可谓是下了一番工夫。光绪四岁进宫,慈禧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慈禧所做的一切都有她的目的,那就是与光绪形成“母子”关系,以便更好地控制光绪。

为了树立在光绪面前的威严,慈禧给光绪立下了一大堆规矩。每天早晨,无论刮风下雨,光绪都必须去慈禧的住处请安。给慈禧请安的时候,没有命令不能起身,有时慈禧不高兴了,光绪只能长跪不起。

慈禧太后对这种形式上的礼节斤斤计较,目的就是要让光绪对自己绝对服从,看她的脸色行事,也正因为如此,光绪从小就很畏惧慈禧,每每见到她都心惊胆战。

好在光绪有一位好老师,那就是翁同穌。在他的帮助和教导下,光绪皇帝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亲政的能力。

1886年,16岁的光绪终于到了亲政年纪,可想而知,慈禧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也不得不宣布光绪明年即可大婚亲政,但是退居颐和园的慈禧并没有放弃对权力的争夺。

光绪是一个很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事实上,从他的学识和能力上来看,他也称得上是一位够格的皇帝。但是,亲政后的他渐渐开始明白,他拥有的不过是一座空荡荡的金銮殿,权力永远掌握在颐和园的西太后手中,他不过是一枚棋子,西太后让他走哪里,他就要走哪里,完全没有施展抱负的自由。

清政府这种权力结构,直接影响战争大局。光绪皇帝从战争开始一直坚持主战,而慈禧太后只是一开始主战,不久见战争不顺,就开始主张求和。帝、后政见不和,朝廷势力也就分为两派,对外战争渐渐变为清政府内部矛盾的战争。绪是一个敢说敢做、坚持主见的皇帝,排除慈禧太后的干扰,战局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一切只是如果,历史不能重演。

翁同穌和李鸿章是帝后两党的骨干人物。李鸿章官居正一品,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对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在军事方面,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购置新型枪炮装备,修建军港,建造机械工厂,兴办学堂、轮船局、矿务局、纺织局等。

在他兴办洋务期间,与全国各地的高官都有直接来往,对国内外形势也有广泛了解,因此,李鸿章在国内外算得上是声名显赫。外来使者都称只知中国有李鸿章,不知道有大清朝廷。

也许正因为他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他才在一边加强海陆军事实力的同时,一边主张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保护清政府的统治免受伤害,即使到了甲午战争爆发之时,他也没有下定决心要与日军一决雌雄,但是面对日军强有力的攻势,退让也不是办法,只得希望列强能从中调停。在李鸿章的这种主张下,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陷入了被动。

而翁同稣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咸丰、同治两朝宰相,又是同治的老师,两位兄长都是朝廷的巡抚,这样的家世,在汉族官僚中算得上是凤毛麟角。翁同稣深得慈禧太后赏识,仕途一路青云。他两次担当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是清政府官僚中少有的清廉之人,罢官回家后,要靠门生救济生活。

从客观角度来说,翁同穌算不上出色的政治家,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贯主战,并不是有绝对取得胜利的把握,而是当时所有认为大清国即是天朝上国的文人们本能的反应。虽然他是帝党的领袖,但实质上他的力量非常薄弱。

甲午战争来临之际,帝后两党一个主战, 一个主和,朝廷大臣也夹杂着个人恩怨,明争暗斗,使得大清国本来就不强大的国防实力大打折扣。

岛国来袭,琉球朝鲜羊入虎口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岸太平洋中的岛国,它的崛起速度曾令世人震惊。日本明治天皇执政后,致力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政治、技术,“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在19世纪60年代同一时期,中国也曾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

从60年代起,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官 员就纷纷主持发展军事工业,设立矿务局,修筑铁路,制造轮船,扬起“富国强兵”的旗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虽然结果失败了,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明治维新”虽然只比洋务运动晚了八年,效果却要好得多。

洋务运动创办的大多是军事实业,从练枪、练炮入手,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让手拿长枪长矛的清兵吃尽了枪炮炸药的苦头。

李鸿章用西方军事训练方法操练清军,装上了洋枪洋炮,这在日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见到了成效。

对于彼岸的日本来说,1868年的明治维新对于日本来说有划时代的意义。自20世纪以来,日本帝国的政权实质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日本的封建程度不逊于中国。直到1853年美国叩关,日本才渐渐与外界接触起来,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的科技如此发达,感到大为震惊,于是主张推翻幕府的统治,富国强兵。

在冷宫住了两年多的天皇很希望亲政,与这些政党意见一拍即合,装上洋枪洋炮,按照西方的训练方式操练军队,结果天皇5000名兵卒就打败了1万多名幕府大军,幕府将军从此退隐,明治天皇从此掌握实权。

天皇亲政后,为了迎合西方文明,派使团前往欧美12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历时近两年,称得上是世界外交史上一大奇观。

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清朝的洋务运动就显得有些过于忸怩,而且日本政府大多数人都非常支持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则是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的,推行的人一开始就不多,特别是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又忙于平定叛乱,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相当于已经脱离了进程轨迹,每迈出一步都十分艰难,最后的结果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军事、国防都十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明治天皇开始学西方人放眼国外。

早在明治维新之初,明治天皇就提出要开“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现实吞并了大清的附属国琉球,改为“冲绳岛”,又不断挑衅大清国的属国朝鲜半岛。当时,清政府忙于成立北洋舰队,以及为陆军装备枪支大炮,根本没有意识到日本侵略的野心。

日本一个岛国,想要开万里之涛,该把哪里定为目标呢?当然首选地点当然是自己的邻居了。明治维新的先驱吉田松阴,在1855年就提出侵略中国东北、割取朝鲜、占琉球、收台湾以壮因力。待到明治政府成立后,吉田松阴就梦想着将这一理论付诸行动 。

日本第一个打算征讨的就是琉球国。琉球当时和朝鲜样,都是清朝时期中国的附属国,每年要向中国朝贡,就连新君登基也要得到大清皇帝的册封,行文通文都要同时注上大清的年号。

1872年,日本见有机可乘,就宣布琉球为日本的第一个藩国,夺取了琉球的外交权。之后,又盘算起进攻台湾的计划。1874年, 日本兵分三路从枫港、石门、竹社开始进攻台湾,当地居民手中只有长枪、长矛、弓箭等落后的武器,但由于台湾人民熟悉地形,采取了类似于游击战的方式,埋伏在树丛之间,给日本侵略军以突如其来的打击,因此,日本此次侵略并未取得成功。

台湾这片土地自古富有灵性,它给予了闯人其中的外来强盗严厉惩罚。6月正值炎热,日军先是大批患上肠炎,后又得上痢疾,每天都有人员因病而死,最多一天就死 去14人。日军派出的3600多名士兵, 侵台期间病死多达500多人,日军内部厌战情绪高涨,高呼撤兵。

然而,日方又不甘心这样撤离,就命大臣大久保前往北京向清政府索取一定赔款,体面撤出台湾,自打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已经习惯花钱买平安,因此于9月10日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条》,支付日本10万两白银,承认日本侵台是为了保民,也承认了琉球是日本的领土。

随后,日本废除琉球向中国朝贡的制度,也无需继承王位时要受中国的册封,一改琉球国号为日本冲绳县。琉球国王曾多次派密使向清政府求援,结果清政府只是动动口舌抗议,并未诉诸任何行动,结果,大清附属国琉球就这样成为了日本冲绳县。

通过这件事,日本侵略军已经完全认清中国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更加坚定了他们对外扩张的强国策略。

在这之后,日军战舰“云扬”号突然驶人朝鲜海域,就像进了自家庭院一样自由航行,对朝鲜海岸线进行测量,逼迫朝鲜与之签订修好条约,承认自己拥有和日本一样的自主权,从朝鲜一方来讲, 这份条约意味着朝鲜承认自己不是大清国的附属国,也为朝鲜日后侵略朝鲜种下了祸根。

条约签订后,朝鲜对外敞开了大门,日本商人在朝鲜海域横行霸道,对朝贸易出口完全免税。为了控制朝鲜政局,日本开始在朝鲜培育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一开化党。 精心准备10年后,1884年末的一天,开化党纵火挑事,出兵占领王宫,杀死大臣,建立开化党政府,颁布各项改革方针,这就是有名的“甲申政变”。

政变发生后,驻朝清军的总理袁世凯联合朝鲜军队于政变第三日就进宫赶走了日军,恢复了朝鲜的统治,日本不得不承认此时和中国的兵力还尚有一定差距。

但事后,清政府竟与战败的日军签订了“共同出兵”的合同,就是当中日两方任何一方向朝鲜出兵,另外一方都有权同时出兵交涉。这实际上已经承认日本对朝鲜也有军事统领权限。

这点甜头远远满足不了日军,他们开始打算与西方列强交好,想要步人欧洲行列,主张像西洋人那样对待中国一割地夺款。 于是,野心勃勃的日本正朝着它的目标步步逼近。

当时,大清国国内硝烟四起,法国侵略大清藩国越南,又进攻台湾,偷袭福建水师,继而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8月,福建水师在受到法国舰队的重创后,损失惨重,11艘兵船全部被毁。这一战争结果深深刺痛了清政府,于是第二年,清政府舍利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讓为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

李鸿章在海军衙门的支持下,开始筹建北洋舰队。很显然,想要依靠中国当时的生产水平制造出新型巡洋舰和铁甲舰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从国外引进。

从这一年开始,北洋舰队先后购置14艘新型军舰,至1888年9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大大小小船舰共22艘,兵将4000余人。其中,“定远”号和“镇远”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雄风的铁甲舰,有“亚洲巨无霸”之称,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航空母舰,李鸿章亲自为这两艘战舰命名。

这两艘战舰上的巨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恐慌, 也正因为“定远”和“镇远"两艘巨舰,北洋舰队整体实力提升不少,位居亚洲第一,世界排名第四。此外,在甲午战争前,旅顺军港已经竣工,堪称“远东第一海军基地”,成为北洋舰队的修治之所,与此同时,威海的海防工程也已全面展开,后成为北洋舰队的停泊之地,再加上正在建设中的大沽口,基本形成了北洋海军的防御体系。

清政府面对此项成果颇有成就感,1891年北洋舰队曾出访日本,在横滨驻留半月,收到了天皇的隆重礼遇。日本天皇见识了“定远” 号的威容,朝野上下立刻掀起一阵轰动,“中国实力绝对不能小觑, 如此优越战队定能雄飞东洋海面。反观我国,仅有几艘巡洋舰,实在无法与之相比,令人羞愧难当!”

第二年,日本就从英国购买了当时航行速度最快的“ 吉野号”,说起“吉野”号,英国曾有意卖给清政府,但清政府此时已经停止购买战舰,英国就将它卖给了日本。

1893年,日本天皇传谕,决定每年拨款30万元补造军舰,分析清朝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利于弊,专门制造出能够对付它们的战舰——三景观主力舰(严岛、松岛、桥立)。“一定要战胜定远”是日本海军的流行口号。

1894年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共拥有31艘军舰,37鱼雷艇,总数量比北洋舰队多出了一半,实力自然也超过了北洋舰队。

日本海军迅速发展的这件事,大清朝廷并非全然不知,刘步蟾等人留洋时早就看出了北洋舰队日后的危机,他们上报给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丁汝昌。上报给李鸿章“中国海军规模需要逐渐扩充,自上一次购买军舰已经两年已久,机械渐滞,运转不灵,与日本新样式快船相比相差悬殊,一旦有事恐怕不能及时备置,请增购船炮以备防御”。

清王朝上层领导人也想过增建船炮,但是穷途末路的清政府天灾人祸不断,已经捉襟见肘,为镇压太平天国等各地方起义,共消耗4。3亿两白银,对外战争的军费只比其多而不比其少。况且,自李鸿章筹备北洋海军以来,就多次受到朝廷的批评,毕竞船舰花销太大,又无实用,因此在北洋海军成立后就未添一船一舰。

当然,把北洋海军停建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清政府财政紧张也是不客观的。若说没钱,大清宫廷在摆阔排场上扬手撒钱之势令人咂舌不已:“光绪大婚花费黄金400多万两,白银近500万两;慈禧修建颐和园以及三海工程,花去的钱更是难以统计。而继续扩建北洋海军,几年的开销下来也不如清政府一次活动花掉的钱数。就连李鸿章自己都说:“ 如果将此款数拨给北洋海军,不出10年,大清军舰可甲地球。”

再之,李鸿章对待外战一贯主张一个“守”字。他在北洋舰队创建之初时就曾说:“造船意在守疆土、 保和局,无驰骋海外之意。”因此,他自然也很满足北洋舰队的现状,也就没再上报朝廷请求拨款扩建。

这一点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最大的不同,日本蓄意进攻,志在取胜,而中国却是盲目满足,退守求和。

就战争前的准备来看,李鸿章曾亲自对北洋舰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检阅,认为北洋舰队简直是完美无瑕。在这近20天的检阅里,大沽口、旅顺港、大连湾、威海基地、烟台等地的炮台打靶都非常灵准,鱼雷艇施放鱼雷也是百发百中。但是,李鸿章却没有看到检阅背后的一面。检阅时许多都是摆的花架子,射击打靶时,预先测好距离,设置浮标,这样的训练方式对即将实战的北洋舰队百害而无一利,也为日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而清军的将领素质也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海军军火供应环节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多少贪婪的眼睛盯着这个利润丰厚的行当,从国外引够的枪火炮弹被人私自倒卖了一环又一环,不择手段贿赂各级官员从中抽条,战争似乎离他们的生命很远很远,完全把军火供应当成了发家致富的手段,以至于在战争中我军一次又一次用炮弹击穿了敌人的军舰,却发现徒令敌军虚惊一场,炮弹都是哑巴弹,根本不能爆炸!

在上述种种历史环境下,甲午战争走近了,它会去验证洋务运动的成与败,验证北洋舰队的强与弱,验证曾经创造下无数辉煌文明的封建帝国是否已是明日黄花。

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的开端

自从上一次朝鲜“开化党”引发的内乱被清政府平息后,日本一直没有机会再次向朝鲜挑衅。终于,朝鲜国内发生了农民起义,日军才获得可趁之机。大清的附属国朝鲜的门户被打开后,命运与大清极为相似,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朝鲜统治者软弱无能,所有的重担都由百姓来承受,久而久之国内居民就连生存都是问题,于是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境内后,日军因有1885年签订的条约在先,当然也不请自来,以协助平乱的名义进军汉城。朝鲜起义军认为日军是外来侵略军,便与朝鲜政府讲和,请大清和日本一同退兵。

起义军与政府讲和后,全部撤退,而此时的日军也不得不承认陷入了尷尬的境界。朝鲜的官员和商民,内心早已默认是中国的属国,并相信清政府出兵是朝鲜国王的请求,而清军的驻扎地离起义军较近,很明显是为了帮助平定内乱,可日军却恬不知耻驻进了汉城,还占领了军事要地,即使打着“平定内乱”的旗号,朝鲜国人如何相信?

面对各国联合声讨,日本自己也觉得理屈词穷,一面用言论周旋各国大使之间,一面派更多的军队驻进朝鲜。

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继续驻扎在朝鲜的借口,那就是改革朝鲜的内政。“朝鲜 为何总发生内乱?就是因为治理朝政不明嘛!我们就是为了帮助朝鲜改革内政的!”

然而,世人心里都明白,日本这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提出的改革策略只会以加大日方利益为主,削弱中国在朝鲜的力量,清政府若是提出异议或坚决反对,势必会与日本发生冲突,这就为日军侵略中国和朝鲜制造了良好借口,日军也正是奔着这点去的。

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气势,李鸿章依然无意与日军一决高下,他希望通过列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他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群疯狗争夺肉骨头,谁都想得到肉骨头,疯狗们互相掐架,拼个你死我活,肉骨头就安全了。

“肉骨头理论”也有那么一点道理,问题是疯狗们掐架时肉骨头暂时是安全的,可当疯狗们打累了就该商量平分肉骨头,到最后猎物的命运是一样的。

李鸿章最先寻找的靠山是俄国,因为它离中国最近,野心自然最大,当然不会眼看着朝鲜落入日本手里。起初,俄国的态度的确令李鸿章感到欣慰无比:俄国要求日本与中国一同撤兵,如果日本不照做,就采取一定措施压服日本。

但是日本并没有立刻畏惧俄国的示威,这令俄国也有些恼火,于是再次支会日本,要求与中国同时撤兵,日本方面也感到十分紧张,向俄国表示并没有侵略朝鲜的意图,俄国也不想与日本发生冲突,调停之事就此告终。清政府又请英国出面,英国只关心在中国利益,全然不在乎朝鲜,英方表示,如果中日开战,只要日本不进攻上海就好,因为英国在上海有巨大的利益。而德法两国则表示,只有通过战争给中国一击,才能让他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

光绪皇帝见时局日渐紧张,再次催促李鸿章备战增兵,李鸿章依然没有采取行动,还在盼望俄国能够再次出面调停,直到这些希望完全化为泡影。

而日本见列强都间接支持自己,就彻底撕破脸皮,与中国关系就此决裂。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决定对华开战,并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日本天皇认命海战经验丰富的桦山接任海军部长,桦山接到命令后立即组建联合舰队,并派人到朝鲜西岸巡弋,占领了丰岛附近有利的作战基地。

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军机处寄给李鸿章的谕旨明确指出“中日关系已经决裂,形势已经不可挽回,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负重任,熟谙军事,当布置一切出兵事宜,若再顾虑不欠,错过作战时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直到这一天,李鸿章才遵旨命卫汝贵率6000兵卒,马玉昆率2000兵卒,左宝贵率3500兵卒开赴朝鲜,进军平壤。

7月23日这天,驻朝日军发动事变,于深夜凌晨用大炮轰击朝鲜的守卫军,攻人汉城,劫持国王,使朝鲜王宫成为亲日的傀儡政府。

清政府因为依赖调停,未派一兵一卒驻入朝鲜, 使日本人一开始就占了便宜,就连英国税务司赫德也曾很惋惜地说:“外交调停可把中国骗苦了。”

如今,清政府只得加紧派兵,北洋舰队派济远、广乙、威远三舰队由方伯谦带队护航。出发前,曾有人向提督丁汝昌请示,若途中遇到日军挑衅,该如何应付?丁汝昌指示道:“现在中 日两国还未正式宣战,切不可轻举妄动,倘若日军率先开炮,你等可纵兵回击,岂能坐以待毙。

清政府看似隐秘的出兵,实际上早有间谍向日本报告清军的行踪。

日本大本营接到情报后,立即派联合舰队率松岛、吉野、浪速等15艘军舰,从佐世保港沿朝鲜西安进发,袭击中国兵船。

海军部长桦山亲自为联合战舰送行,高高挂起“发扬帝国海军”的信号旗,桦山昂首挺胸,日军官兵更是信心十足,松岛舰!队的回答是“坚决发扬帝国海军荣誉”;吉野舰队的回答是“完全准备就绪,等我凯旋归来”。

7月23日,午前11点日军开船,并迅速进人战斗准备状态。同时,北洋舰队也接到了日军来截的情报,丁汝昌向李鸿章致电,请求海军大队护航,并令各舰海员同样作好战斗准备,然而李鸿章认为,日本虽然主动备战,但我军若不先开战,日军不会先动手,谁先开战谁就理亏,这也是当时的万国公例。丁汝昌只好下令海员熄灭战火。

济远、威远、广乙护航队先后抵达牙山湾,方伯谦派遣威远去仁川发电报,在途中威远舰的船员得知日军可能于明日进攻中国后,立即回航向方伯谦报告。

方伯谦决定令舰队装卸完武器兵力后尽快返航,由于威远是木质材料军舰,战斗能力较差,因此威远先行至大同江口,等待济远、广乙到来后再一同返航。

当晚,清军爱任号和飞鲸号都已成功返航至天津,方伯谦带着剩下的舰队立即离开牙山湾,而此时,日本舰队坪井航三正率领浪速、吉野、秋津等舰侦察牙山湾一带, 并下令说“若遇清军援兵,立刻攻击。”

在茫茫牙山湾,有一处并不起眼的岛屿,叫“丰岛”。这座岛屿因为中日在此激战,从此在中、日、朝三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甲午战争也由此拉开序幕。

7月25日这天,日军在丰岛海面远远望见清军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于是即时下达战斗命令。

当时,中日两方军事实力相差悬殊,清军战舰总吨位不足日军的1/3,日军共有80多门大炮,而中国还不到30门,日军兵卒共有1000多人,中方只有300多人,清军要以一敌三赢得战斗,简直是难上加难。

丰岛海战前,日本舰队还耍了一个花招,由于附近海面南宽北窄,容易造成舰队不能顺利回航,于是日军命迎着清军而行的舰队故意转舵向东航行,仿佛无意与清军为敌。方伯谦见日军舰队向东航去,而清军舰队则是一路向北,两军方向不同,便真以为日军无意作战,待到日军行驶到丰岛南岸海面宽阔处,突然转舵向清军的济远、广乙打来。

当时,双方距离只有3000千米,日军吉野舰一声号响, 三艘日舰一齐开炮,集中火力轰击济远。

霎时间,丰岛海面炮声轰鸣,水柱四起,硝烟滚滚,浊浪滔天。敌我双方5艘战舰,往来奔驰,奋力搏击。

济远号发射的炮弹多次命中日军的浪速和吉野,其中一发炮弹正好击中吉野舢板,贯穿铁甲,打在发动机上,最后滚落到机器间。敌军吓破魂胆,大叫一声等死,结果这枚炮弹并没有爆炸,吉野船兵惊慌一阵后,胆战心惊到机器间检查,发现炮弹完好无损躺在地板上,敌军拆开一看,发现清军竟然没有在里面装上炸药。

很难想象敌军此时此刻是该蔑视我军的粗心大意,还是该庆幸我军作战疏忽,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敌军更加大胆猖狂发动炮火,以致击中济远前方炮台,大副将深寿昌不幸中弹身亡,以身殉国。

之后二副将柯建章立即代替指挥,英勇奋战。日军盯住一处不放,再次击中济远前炮台,柯建章胸部被击穿,壮烈牺牲。

济远前炮台遭到日军重创后不能运转,仅依赖尾炮微弱的攻击力边战边走,日军乘胜追击,气焰嚣张。吉野号舰速23海里,比济远号快8海里,很快就追上了我军。

当两舰再次相距3000米时,日军下令猛烈轰击,济远号头目方伯谦惊恐万分,不但不再抗战,反而下令悬挂白旗,吉野全员笑声琅琅,没想到清军这么快就要投降。

方伯谦怕敌人再战,又挂起了日本的海军旗。但是,日军并没有停止攻击,继续前行了500米后,加大了炮火攻势。

此时,大副将、二副将皆已战死,方伯谦汗流浃背,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何人能战? ”残兵的自信心早就大受打击,个个面面相觑。

“我来!”一名普通的水手挺身而出,他就是王国成。他三步两步跨上炮台,装好弹药,让另一名水手李仕茂协助,向吉野连发4炮,这4炮堪称济远的救世主,有3炮命中,特别是最后一炮击中吉野要害, 造成日军27人当场毙命!吉野舰首进水,被迫转舵慢慢前行,济远全员趁机逃回威海军港。

至此,我军战场上只剩下广乙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广乙舰是一艘国产巡洋舰,铁骨木皮,没有护甲,防御能力还不及济远,与日军开战后损失惨重,不一会儿就死伤70多人。

林国祥指挥广乙全体船员,全速冲向吉野,准备距离再近一些时施放鱼雷,结果在行驶途中不幸被侧翼的秋津号击中鱼雷发射管,桅杆也被击毁。

连中数炮后的林国祥只得下降龙旗,向东北方向撤离。广乙归航失败,林国祥怕军舰被日军俘虏,命人将军舰上数尊大炮自行销毁,之后,他双手颤抖,亲自点燃火药库将广“乙号焚烧殆尽,率领残卒登岸,寻找驻扎在牙山湾的清军。

清军不知道中日海军已经在丰岛海面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激战,装载20万两军饷的“操江”号和载有1200多名兵卒以及重资军火的“高升”号正要驶人丰岛海域,战败的济远向操江号发出信号,“我已开战,尔等速回。”

“操江”号转舵回航,但为时已晚。这艘老船已有30多年的船龄,只有400马力,5门船炮,不仅无法快速逃命,而且也没有能力与日舰抗衡。很快,日军的秋津舰荡波而来,追上了操江号。

将领王永发将重要的军事文件全部烧毁,并将送往牙山的军饷一白花花的20万两白银全部倾人海中。

秋津舰派来24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抓获了全部海员,将领王永发被押走,其余水手拘禁在后舱,80多名官兵全部沦为战俘。

“操江”号被掳,“高升” 号的命运可想而知。当“高升”号进入作战海域时,日舰浪速很快就过来拦截,日军命“高升”号听从指挥,随他们走。“高升” 号的船长是个英国人,他对清军说,如今抵抗已经无用,日军一发炮弹击中高升,清军就可全军覆没。他建议全员听从日军指挥,但是全体清军官兵无一同意,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死也不会听从日本人的命令。

浪速舰上的日军失了耐性,六门大炮一齐向高升开火,同时释放数枚鱼雷,先后击中了“高升”号的煤库和锅炉房,清军官兵顿时感到白天变成了黑夜,空气中全部是煤渣、碎屑,混合着水蒸气的热度,活活熏死了不少人。

当炮击开始后,英国的船员很快跳海逃生,船面上的清兵除少数跳海外,大部分都顽强抵抗,拿起手中的枪支向日军射击,枪支对大炮,伤害力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但是这些清军依然坚持到“高升”号沉没的最后一刻。

“高升”号沉没后,残暴的日军并没有放过落人水中没有一丝抵抗力的清兵,除了用大炮继续轰击外,还派人驾着小船来往于海面上继续捕杀,除了少数洋船员和个别清兵被德法的船舰救起外,1000多名大清国海军全部葬身大海。

两天后,李鸿章得知丰岛海战的消息后,对自己雇请英国商船运兵的举措颇为得意,“高升号 是英国轮船公司的船,日军无故击毁,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

日本方面听说这一事后也很紧张,于是捏造了一份电文,说是吉野、浪速、秋津三舰偶然与中国军舰邂逅,正准备施放礼炮表示欢迎,无奈清军先做起战斗之势,遂以炮火相见。

英国得知本国的商船竞被日军击毁,态度一开始也很强硬,说日本有意侮辱大不列颠帝国,叫日本予以赔偿,并对此次事故负全部责任。

日军惧怕英国国威,不敢与大英帝国为敌,而英国也不愿与日本闹僵,因为还要利用日本钳制俄国东侵,当然不会为了一只被击沉的商船就和日本翻脸,况且船员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英国实质上并没有大的损失。

当时英国有两位著名的国际公法学权威人士认为“高升”号帮助中国运送军队,实际上对日本不敬在先,日军使用强制手段也没有不当之处。英国政府采取了两位博士所主张的态度,对这件事没有追究,也没有要求日本赔偿。

丰岛海战,日军击败大清国海军,但是日本依然没有满足这样的战果,发动陆军同时挑衅。

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清军的同时,大岛义昌率领4000陆军进攻牙山湾,那里驻扎着由叶志超、聂士成领导的大清国陆军。

叶志超和聂士成进驻朝鲜不久起义军就已撤军,因此他们在牙山湾一带除了赈济一下贫困百姓外,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聂士成曾经要求效仿日本,也进驻汉城,但袁世凯怕引起纠纷未准。之后又要求回国,以免日本借机挑衅,清政府也没有应允。既然如此,那就作好战斗的准备,再多派些援兵,可是李鸿章也没有同意。

叶志超和聂士成就在此地毫无作为逗留了两个多月,直到李鸿章见调停无望,才命二人速速作好战斗的准备。

牙山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不利于防守。聂士成左思右想,只得先率领主力部队移师到成欢,让叶志超率领1000多人去成欢南部作为后备军。

成欢位于牙山东北20公里处,由汉城通往全国州郡的必经之路就在这里,此地东面靠山,西有高地,地势易守难攻。根据地形,聂士成左右各分布两条防线,左阵地为主阵地,并做了许多战前准备。

7月29日夜晚,日军兵分两路进攻,主力军却先进攻防守薄弱的右阵地,尽管在进攻过程中有部分日军被困在山下沼泽地,淹死战死伤亡较大,但因右阵地本身防守就很薄弱,又没有大炮等群攻武器支撑,堡垒很快被日军占领。

聂土成亲率援军赶往右阵地,日军两股大军集中火力攻击聂士成的援军,尽管聂士成英勇奋战,拼死冲击,但敌我力量相差太过悬殊,左右阵地先后都被日军占领。

聂士成召集残部赶到成欢南部,与叶志超一同绕道去平壤与左宝贵大军会合,至此,朝鲜南部再无清军驻扎。

事已至此,光绪和慈禧太后都无法继续容忍岛国日本的得寸进尺,认为大清国虽然打不过西方列强,但是对付日本应该不成问题,因此开始倾向主战。况且现在日军水陆并进,不宣而战,清政府不战也得战。

8月1日,光绪皇帝颁布对日宣战诏书,“朝鲜 为我大清国邦属200余年,中外所共知,近10年来,该国多此发生内乱,朝廷派兵前往勘定,合乎情理。日寇无故派兵,突人汉城,迫令朝鲜更改朝政,种种要挟,不可理喻。朝廷添兵保护,反遭日军袭击,又乘我不备,在牙山海面 。开炮轰击,伤我船只兵卒。该国不守公法,肆意嚣张,挑衅大清,特布告天下,明示朝廷办理此事已是仁至义尽,实为日寇无理至极。著李鸿章派出各军,迅速剿灭,拯救朝鲜于涂炭之中。”

同一天,日本天皇也发布了对清国宣战的诏书,“ 兹对大清国宣战,力达国家目的。清国之于朝鲜事件,失信之举在先,朝鲜自属独立之国,而清国称其为属邦,干涉内政,索要贡输。今又乘其内乱,出兵朝鲜,为使朝鲜免于祸患,维持大局和平,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清国设词拒绝,暗中百般妨碍,更派大军击我船舰于丰岛,狂妄至极。为宣扬帝国荣光于海外,不得不公然宣战。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不宣而战,中国被迫从战,由此,这场战争进人了对峙状态。

平壤之战,中日大碰撞

宣战后的第二天,光绪帝即催促李鸿章进军作战。“待等何时作战?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各军今已行至何处?速速电催,星夜前进,直抵汉城,与叶志超、聂士成合力夹击,勿得拖延!”

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恨不得马上给日本以致命打击,一振天朝之威。但是光绪对叶志超等战败之事还未知情,朝鲜南部已经没有大清一兵一卒,南北夹击只是光绪的一个愿望罢了。

北上的援兵共有四路大军,卫汝贵统领的6000人盛字军;马玉昆统领的2000人毅字军;左宝贵统领的3500人奉军以及丰升阿统领的2000人练军。

这四路大军冒着酷暑,忍着饥渴,甚至不敢多休息,全速抵达平壤。8月11日,左宝贵等四路大军的将领联名给李鸿章发了一份电报,汇报了平壤的军事情况,建议先守后攻,稳扎稳打,李鸿章同意了此建议,认为此时大军刚抵达平壤,旅途劳累,需要休整,先在要隘口埋设地雷,探明虚实后再进军。

5天后,光绪皇帝心急如焚,实在没有耐心再等下去了,眼看平壤各军已经休息10多天了,也该恢复体力了。他让军机处通告李鸿章,命令平壤各军迅速进兵,但身在朝鲜的马玉昆、左宝贵、丰升阿、卫汝贵四人却认为,平壤与汉城相距千里有余,山路崎岖险恶,许多关卡已被日军占领,攻取实在不易,即便是攻下来了,也要留下至少3万多人防守,这样大军才能无后顾之忧。

光绪接到四人的电报,十分不满,“李鸿章要守, 平壤军也要守,总是守,想要守,恐怕朕再多派3万人都不够守!”在光绪看来,如果立足在“攻”字,迅速挥兵南下,根本无需那么多守兵。

他连下两道谕旨,让李鸿章命平壤大军先发制人,迅速进剿,若一直坐守,只怕失去良机。

光绪火烧眉毛,恨不得亲自率领大军攻入汉城,可惜他不能直接指挥,只能一次又一次催促李鸿章进军,可是李鸿章没有攻取汉城的想法,能守住平壤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对于李鸿章一味拖延,主战派非常不满,纷纷上奏批评他,要求易帅。“一味迁延,导致朝鲜南路清军叶志超陷于绝境,关隘统被日军占领。”还有说李鸿章身体衰败不堪,难以担当统帅之职,一时间朝野上下掀起一阵弹劾李鸿章的旋风,当然这些声音也掺杂着不少争权夺利的成分。

易帅谈何容易,李鸿章是淮军的创始人,又是慈禧太后的肱股之臣,要说除了他之外,满朝上下还真找不出第二个像他一样出色的主帅。因此,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中,统帅一直都是李鸿章。但是他又不能到前线指挥作战,事关帝都危机,他只能坐镇北洋,于是,朝鲜前线急需一个统兵,肩负起大军生死存亡的重任。

该让谁统领朝鲜大军呢?这个人说出来恐怕要让人大跌眼镜,那就是败将叶志超。这位败将似乎觉得自己虽败犹荣,谎报国内说是清军大捷。“7月25日 与日军开战,日军3000人死伤1000人,清军只伤亡100多人。

李鸿章信以为真,光绪皇帝也大力赞扬叶志超。如此天大的谎言,李鸿章和光绪皇帝怎能轻易相信,依现代人的想法恐怕怎么想也想不通。

当时,朝鲜人民都拥戴清兵,憎恨日军,一心盼望清军能大获全胜,难免编造出清军大胜日军的神话,这种百姓制造神话的故事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所以李鸿章核实战况时,也这么听说的。

但令人费解的是,叶志超自己也编造神话,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我军以少敌多,伤亡仅200人,在撤退途中冒烈日酷暑,攀崇山峻岭,在艰苦万状的情况下又连续击退日军。本来是惊弓之鸟的败将,在电报里竟把自己描述成过五关斩六将的大英雄。

撒谎的叶志超由此也得到了丰厚的奖励,光绪皇帝先是赏他两万两白银,又谕令嘉奖他,夸他是“奋勇御敌,异常出力”,光绪皇帝哪里知道在赏他银两的同时搭上的将是平壤大军的生死存亡。

主战派一直想要选出一名优秀的统领,继而削弱李鸿章的势力,正在犯愁该选谁的时候,叶志超捷报频频传来,不选他选谁?

当叶志超的搭档聂士成听说叶志超被任命为统领的时候,不禁大惊,败军之将怎能当统领?当然惊讶的不止他一个人,就连叶志超本人都被吓了一跳。他只是为了掩饰败绩,谁知却惹了一场大麻烦,他早就没有了统领大军与日军作战的勇气,况且进军平壤的左宝贵等人论资历、能力都不逊于他,又怎能听从一个败将的指挥。

但无论如何,朝廷都寄予了叶志超很高期望,希望他尽快与日军一决雌雄,叶志超骑虎难下,于9月2日向李鸿章发了一份电报,认为现在还不是进军的时候,农人正在丰收,若此时交战,不利于储备军粮。后来,他又给李鸿章发了一份电报,认为还要再增派一些援兵才有胜算的把握。

光绪看后十分不满,对叶志超的能力开始怀疑,当初他孤军奋战都能大获全胜,如今大军会合了,怎么反倒懦弱起来了,光绪亲自发了一份电报给叶志超撑腰,告诉他有谁敢不听他的命令,立刻电告,严惩严办!

叶志超自知无力统军,也不进军,也不占地,挨过一天算一天。当然,平壤大军也在作一些战争的准备, 比如修筑防御工事、勘测地形等。

为了与中国决战,日军开始召开作战会议,任命山县有朋为第一军司令官,并发动全国人民共同筹款。当时日本人口总数不足4000万,但是短短一个月时间政府居然募集到7700万的日元,可见当时的日本国民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

日军启动了作战计划,兵分四路进攻平壤。第一路由大岛义昌率领3600人从正面进攻平壤,吸引清军的精锐部队;第二路5400人绕到平壤西南进攻;第三路2400人绕到平壤北面进攻;第四路4700人从西面进攻,并预先占领好清军的后路顺安。

日军的围攻战略是一次十分冒险的作战计划,各路大军若是配合不好,很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如果清军占据有利地形对日军进行歼击,日军很有可能全线崩溃,即使清军击败其中一路,其余各路也很难发起围攻。

但是,山县有朋摸透了对手的底细,早就看出清军有只守不攻的癖好,因此,他命手下将领大可放心攻击。

事实证明,老奸巨猾的山县有朋是正确的,攻城之路险关重重,日军奋勇而上,只碰到了几处不堪击的清军哨所 。

日军最大的冒险在于后勒供应严重不足,四路日军同时挺进,后勤保障的质量自然会下降不少,况且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作战道理,朝鲜平壤四周地势险要,运行粮草弹药十分艰难,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日军就会陷人弹尽粮绝的处境,只能退却。也就是说,我军只要坚守城池两天,日军自然崩溃败北。

但即便日军清楚这些弊端,依然决定冒这个险,日军这种背水战的勇气不得不令人佩服。

9月15日,日本天皇亲到大本营自坐镇指挥,用事实向国民表示日本的决心和信心,民众激动地高呼:“我皇万岁! ”

这天,四路大军发起向平壤的总攻。

日军包围平壤的消息传人叶志超耳中,叶志超如惊弓之鸟,急忙发电报给李鸿章,说自己重病来袭,心力交瘁,希望李鸿章把他调回。

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李鸿章自然清楚得很,叶志超只得遵命守城,手下将领一看统领叶志超都坐立不安,不禁也开始害怕起来,主张弃城逃跑。叶志超巴不得大家和他一起逃跑, 当天晚上,他召集部下说:“敌人大势已至, 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足,地势不熟,不如暂时退守别处,养精蓄锐,日后再攻。

众将领一看统领都没有信心战胜,一时间大眼瞪小眼,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候,左宝贵一句“我不同意”打破了僵局,“敌人悬军而来,既不见粮草供给,也不见弹药装备,养兵千日用兵时,眼下正是将其毙命的好机会,怎能退缩?大丈夫征战沙场,虽死犹荣,若我等今日不战而退,何颜面对朝鲜民众?

左宝贵的一番话说得叶志超无言以对,为了防止叶志超逃跑,他派亲信密切监视叶志超。

当晚,日军发起总攻,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凌晨4时,日军右翼不部队已经前进到西南方向的堡垒附近,这时候敌军一声令下, 炮声齐鸣,战斗正式开始。

月光下,一片片火光穿行,大炮小炮不断轰击,全军集中火力乱轰清军堡垒,雨点般的炮弹震动天地,立刻涌起滚滚硝烟。

日军原以为在这样猛烈的炮火红几下,清军会立刻崩溃而退,然而,日军前进一步,清军就前进一步。距离越近,战斗就越激烈,日军除了加大炮火外,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清军堡垒坚实,只需躲在里面伸出手和枪支就能射击,而日军周遭能够隐蔽的地方很少,若再往前行,势必会将身体全部露在外面,反倒不利。此时,月亮渐渐暗了下去,红日渐渐在东方升起,日军发觉作战形式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只好撤退。这一仗,日军伤亡惨重,死伤人数加起来有350多名,大岛义昌也被击伤,西南攻取计划失败。

与此同时,平壤北部的战争是日军的主力战争,也是平壤保卫战最激烈的战场。日军共率领7800人攻城, 与之应战的是左宝贵的3000兵众。这一处地势上,清军共有5座堡垒,城内北角山头一座,城外还有四座。

凌晨4时半,日军猛轰城外四座堡垒,清军连连还击,坚持三个多小时后,4座堡垒均被日军占领。

北角山头那一。座堡垒位于平壤成最高点,若是此台落人日军手里,全城都会受到威胁。左宝贵亲自率领大军守护炮台,连连发炮给日军以猛烈打击,但由于先前4座堡垒均被敌军占领,敌军集中火力后,威力更加猛烈,堡垒的胸墙被炸毁,射炮被击坏,士兵伤亡惨重,半个多小时后,炮台失守。

此后,清军士气大受影响,为了鼓足士气,年近花甲的左宝贵穿上御赐的黄马褂,登上玄武门督战,士兵见统领拼命,也都重新振作起来。

左宝贵身穿黄色黄马褂,颜色十分明显,日军又集中炮火向玄武门轰击,裨将建议左宝贵躲一躲,左宝贵将其一掌推开,一块铁皮崩伤左宝贵肋下,他用布裹伤继续督战,又一弹片飞来,正中左宝贵喉咙,这位老英雄登时阵亡。

清军大炮被日军炸毁,左宝贵又战死,清军斗志骤减,日军快速潜奔城下,攀附玄武门绳梯进入玄武门,清军见日军突如其来,一时间全部惊散,玄武门就这样被日军占领。

由于日军不知城内虚实,不敢贸然前进,就在此与剩余的清军对峙。三个战场只有这一处战场失利, 马玉昆率领的毅军在西南方向获得大捷,卫汝贵率领的盛军与日军难分高下,而此时的日军粮草弹药已经十分匮乏,如果清军再坚持一两天,日军将不战而退。

但是,清军连半天也没有坚持下来,统领叶志超一开始就没有信心,左宝贵又壮烈牺牲,这使得他更加惊恐,他不与众将商议,直接命令马玉昆、卫汝贵迅速撤军,并于午后4时在七星门亮出了白旗,表示投降。

之后,日军约莫清军会趁今晚雨夜逃跑,就在几条要道上设下埋伏,等待清军自投罗网。果不出日军所料,夜里清军冒雨奔逃,被日军逮了个正着,清军内心本来就惶恐不安,南北不分,雨势还大,都分不清是敌人还是战友,一通乱砍,致使血流成河,死尸遍地,场面十分混乱,最后死伤惨重,共歼灭清军1500多名。

平壤这一战,日军伤亡仅700人,而清军则在2000以上,且大部分不是在战斗中死亡,是在逃跑中被围杀!

1894年9月16日,日军占领了平壤,各路大军蜂拥入城,高呼天皇万岁。

至于叶志超这个罪臣,事情败露后被革职,次年判斩,因有李鸿章做后台,叶志超最终没有被斩,老死在家中。

黄海海战,英雄的悲歌

丰岛海战,中国战败,1000多清兵葬身大海,20万两军饷投人海中,光绪皇帝迫切希望北洋舰队能够与日本海军再打一仗,以雪前耻。

北洋提督丁汝昌也希望能与日军一战,但李鸿章却认为要先保住战船,因此他命令丁汝昌无论如何都不得再到山东成山角与鸭绿江口海域巡逻。

北洋舰队不断缩小防守海域,而日本海军却一直寻找作战时机,准备进攻。

日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将大同江口作为临时根据地,部署了从渔隐洞到、小鹿岛、威海卫、旅顺口、大沽口、山海关的巡弋计划,力求与清军速战速决。

9月17日这天,中国运兵船全部卸毕。上午9时, 舰队开始战斗操练,到了正午,哨兵报告发现敌舰,于是各舰立刻发出战斗警报,声音响彻云霄。

北洋舰队全体成员各就各位,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战斗的准备。定远号高悬信旗,召唤平远、广丙前来集合,参加战斗。

于是,定远、镇远、致远等十艘军舰及两艘炮艇、四艘鱼雷艇在定远的率领下,排成两列向日舰迎去。

实际上,日本舰队也惧怕北洋舰队铁甲舰的威力,船员个个心神不宁,向天祷告,伊东佑亨下令允许士兵随意抽烟,缓解压力。

这日,12艘日舰同时起航,吉野、浪速、秋津、高千穗组成第一游击队,松岛、桥立、扶桑等为第二游击队,两游击队首尾相接,驶向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的火力主要集中在舰首,要充分发挥威力,必须使舰首尽量靠近敌人。丁汝昌发现日军舰队纵向而来,立即下令北洋舰队一字排开,舰首一律对准敌人。

日军的炮火主要集中在两侧,只能继续保持首尾相接的阵型,但狡猾的伊东佑亨很快发现北洋舰队外围攻击力较弱,于是下令第一游击队快速驶过北洋舰队正面,转攻外围的杨威、超勇两舰。

快近下午1点时,双方距离相距5000多米,清军定远主炮向敌舰发射了第一炮,由此,黄海大战正式打响。

之后,北洋舰队其他各舰也开始开炮,但因距离较远,没有命中。

当双方距离4000米时,日军开炮还击,第一~批炮就将定远的望台击毁,打落了帅旗,当时丁汝昌正在望台。上观战,因此身受重伤。

日军转攻清军外围后,自己也陷人了麻烦之中,北洋舰队的舰首主炮正好对准了日军的舰腹,比睿和赤城两舰航速较慢,来不及躲闪,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特别是比睿被打得走投无路,被北洋舰队包围起来,受到四面猛烈轰击,樯头上的军旗被炸飞,舰体被轰得体无完肤,军官军医等10余人连喊带叫,葬身于清军猛烈的炮火中。赤城舰上的军官几乎全部被击毙。

北洋舰队从大战一开始就保持舰首对敌的阵型,给日军以猛烈打击,在战争之初,我军捷足先登,占据了主动地位。

激战一个小时后,日本海军司令部长桦山意识到比睿、赤城的处境不利,便召唤其他军舰救援。第一游击队立即调头营救比睿、赤城,第一游击舰队航速较快,火力较猛,比睿、赤城趁机逃跑。

此时,日军第二游击队已经驶过北洋舰队右翼,绕到了清军背后,而前面还有第一游击队不断轰击,形成对北洋舰队夹攻之势,战争局势开始扭转。

清军旗舰定远号的信号索具被击毁,海战的整个过程缺乏统一高效的指挥,各舰完全处于自主战斗的状态,没能很好地配合起来,以致超勇、扬威两艘舰队先后起火,却得不到有力的掩护,扬威将领林履中驾驶“火舰”离开战场,超勇则在20分钟后沉没。

下午2时40分,平远、广丙两舰率领鱼雷艇前来驻站,恰好与桦山、伊东佑亨等人乘坐的西京丸相遇,我军鱼雷艇高速逼近,释放鱼雷,伊东佑亨感到万分绝望,以为必死无疑,谁知,我军发射出的三颗鱼雷一发也没有命中!

腹背受敌的北洋舰队损失越来越大,邓世昌统领的“致远”号已经伤痕累累,残破不堪,并且舰上弹药枯竭,再也没有继续作战的能力,而此时又恰巧与日本游击舰队的“吉野”号相遇,邓世昌紧握双拳,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光,他对副将陈金揆说:“吉野是日军的旗舰,若是撞毁它日军再不敢嚣张,且对我军非常有利!”副将陈金揆也十分支持他的做法。

于是,他决定撞向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他大声对士兵们说,“我等从军为国,早置生死与度外,如今再无弹药可杀敌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破釜沉舟,奋勇向前,撞沉吉野!

吉野见致远奋不顾身冲向自己,一边逃跑一边施放鱼雷,致远被鱼雷击中,锅炉爆炸,舰身破裂,于3时30分 在黄海海面沉没,全舰250多人,只有7人生还。

邓世昌落水后,他的爱犬曾咬住他的手臂,试图救他,他见部下都已死亡,自己无意生还,愿以身殉职,抱着爱犬一同沉人海底。

“济远”号的统领方伯谦见致远已经沉没,吓得再不敢在望台指挥作战,贪生怕死的他立刻命人转舵逃跑,结果慌不择路,把刚刚扑灭大火的“扬威”号撞开了一个大洞,水流汨汨而入,片刻沉人海底,扬威舰上所有船员除了65人获救外,其余官兵全部以身殉国。

“广甲”号一看“济远”号逃走,认为有理可循,于是也跟着逃走,北洋舰队的战斗力大减,下午3时52分, “经远” 号在日舰高千穗和吉野的夹击下,也沉没了。

此时此刻,清军战场上只剩下定远、镇远、来源、平远四舰,而日军还有吉野、浪速、秋津等九舰,实力超过北洋舰队二倍还多,清军的处境十分艰难,但依然凭借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强大实力顽强应战。

5时左右,伊东佑享见比睿、赤城、西京丸、扶桑、松岛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而剩下的千代田、桥立、岩岛三舰完全不是定远和镇远的对手,况且激战一天下来,士兵疲劳不堪,斗志涣散,伊东佑亨只好发出信号,命令所有舰队归航,黄海大战至此结束。

大战结束后,壮烈牺牲的邓世昌受到光绪皇帝垂泪悼念,而临阵脱逃的方伯谦则在旅顺黄金山下被斩首。虽然,有人认为方伯谦被杀是一场冤案,他掉头驶向旅顺不是逃走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但无论如何,他和邓世昌的气节比起来,多少有些相形见绌。

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的损失远大于日本舰队的损失,这其中有太多的原因值得后人思考,为什么指挥失灵?为什么弹药不足?为什么炸弹。

不能引爆?为什么鱼雷击不中目标?

这些问题的答案要说复杂是真复杂,要说简单也很简单,大清国的统治如同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即便是身体的某个器官依然生机勃勃,但也无法使整个身体都迸射出火力,北洋舰队算是一个颇有活力的器官,但是长在大清国这棵老树上,也只有枯萎的命运。

辽东半岛保卫战

历经平壤和黄海两次大战的失败,光绪皇帝大感烦恼。

本来,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对于这个刚刚亲政的皇帝来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若是处理得当,也能借此机会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治世才能,也让一直拿他不当正统主子的慈禧太后刮目相看,但是,偏偏李鸿章不肯配合他。战争一结束, 光绪皇帝就下旨收回李鸿章的黄马褂,拔去李鸿章的三眼花翎,李鸿章为此也很受打击。

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坚持主战了,开始动起了求和的心思,况且1894年十月初十是她的六十大寿,10年 前的五十大寿就因为中法大战而没过成,轮到这次六十大寿,慈禧太后说什么也要好好庆祝一番,因此召见李鸿章去和日方谈判。

李鸿章借助英俄两国从中调停,但英俄两国提出的条件是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并允许朝鲜独立。而日本方面完全没有停战的意图,他们认为平壤、黄海大战已经激起了大军对战争的狂热,对将来的胜利没有丝毫的怀疑,余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拒绝议和。

大清国的实力人物们将心思全部花在求和身上,忽略了中日两国还处在战争中,不久,新一轮的战斗即将打响。

两次大战结束后,朝鲜境内再没有清军一兵一卒,日本把握时机,将驻扎的在朝鲜的军队变为第一军,准备随时跨过鸭绿江。

日本觊觎中国东北已久,清政府也很清楚日本的企图,于是下令四川提督宋庆率毅军火速进驻九连城,加上黑龙江地区的练军,镇守九连城附近的鸭绿江清军已达到3万人。

宋庆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商议作战计划,以九连城为中心,沿鸭绿江各镇分兵防守,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特别是九连城中心地区,大大小小堡垒加起来有40多座,皆有三四米高,一米多厚,日军很难摧毁,可以说,清军的工事绝非不坚,兵力绝非不足,如果将领指挥得当,全军上下一心,完全可以抵抗日军,但清军除了工事坚固,兵力十足外,再也没有任何优点。

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仔细研究清军布防阵地后,决定10月25日拂晓发动总攻。日军的作战计划是先占虎山,再全力进攻九连城。

为了架桥队夜里架好军桥,日军派出少量人马偷袭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以达到迷惑清军的目的。

安平河口的防守薄弱,不一会就被日军占领,依克唐阿也顾不得整个鸭绿江作战计划,领兵退守宽甸,鸭绿江左翼防线就这样被日军攻破了。

24日晚,日军已架好浮桥,部分大军趁黑夜渡过大奖占领虎山高地,守城的清军竟然丝毫没有察觉到日军的行动,更不走运的是,次日早晨是大雾天气,日军借茫茫大雾越过军桥,从正面向虎山发动进攻,而夜晚埋伏在此的日军也发动攻击,虎山立刻陷人了围攻。

位于九连城东北的虎山防御体系十分重要,它东临鸭绿江,南望叆河,与九连城声讯相同,占领后可有效控制鸭绿江江面,在制高点上可以炮击九连城。

清军统领宋庆知道虎山的重要性,他的部下马金叙选出500多兵卒登山筑垒防守,当日军突然发动进攻后,他镇定自若,激励部下说,“今日大战,关系重大,虎山存亡直接影响战争成败,我们须齐心协力,共同御敌!”士卒们高喊“誓死守卫虎山!”

此刻,虎山只有五六百名清军,加上聂士成山外的2000人马,也不到3000人,与日军力量相差悬殊。

7点左右,日军占领了虎山东面的高地,清军腹背受敌,处境危急。宋庆派马玉昆率领两千名毅军支援虎山,日军统领山县有朋发现清军派出援兵,立即下令立见尚文率兵阻截援兵,无奈之下,马玉昆只好撤兵。

于是,聂士成、马金叙陷入了日军重重包围之中,尽管日进发起的四次冲锋都被马金叙进退,但清兵人员已经死伤过半,自身也受伤20余处。

宋庆又命铭军前去支援,可铭军抗命不遵,只是隔着叆河放炮,不但没有起到援助作用,反而误伤了许多清军。

马金叙见虎山无法继续镇守,只得对部下说, “我军虽然勇敢,但是寡不敌众啊!

与其同归于尽,不如暂留此身日后恢复,况且援兵不至,也非我等之过。”马金叙说完,就率领数百人度过瑷河撤离战场。

上午11点半,日军占领虎山,但是想要攻击九连城还有叆河相隔,叆河水流湍急,河面宽70多丈,且九连城四周有炮台数座,后方高地上还有堡垒控制着鸭绿江江面,攻取九连城着实不易。

即便是这样的优越条件,清军当中也不乏胆小怕事之人,刘盛林率领的铭军见日军在虎山高地叫嚣喧哗,吓得丢了枪炮,不战而逃。宋庆的毅军也已死伤众多,无力抵抗,于是放弃了九连城,逃到了凤凰城。

日军还以为清军在城内部下了许多埋伏,精心部署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九连城,炮火攻击城池,唯见硝烟滚滚,鸟雀惊飞,不见一声枪响回击,日军攀附城墙窥探,发现城内没有一个清军,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九连城。

至此,苦心经营半个月的鸭绿江防线,不到两天全部崩溃。

鸭绿江防线崩溃后,日军将目标锁在了辽东半岛,打算占领金州、大连湾以及北洋舰队的军港旅顺口。

辽东半岛的地势十分重要,它和山东半岛如同两只强有力的手臂拱卫着国都北京城,占领旅顺口等于勒紧了中国的喉咙,封锁港口,一个冬天即可把北京城内150万人口全部饿死。

但是,旅顺是北洋舰队的军港,防御能力极强,想要正面进攻占领绝非易事。于是,日军定下的作战计划是先占领金州、大连,之后袭击旅顺的后路。

10月24日,日军在花园口登陆。花园口附近的海滩底面是泥沙,浅而平坦,适合登陆。当日军到达花园口后,发现这里竟然没有兵卒守卫,让日军大感惊讶和欣喜。

清军难道没有发现日军登陆吗?绝对不是。

日军登陆当天,清军曾在巡逻时抓获了一名日本间谍,经审问庆军将领荣安得知日军意在花园口登陆,荣安立即将情况报告给都统连顺,连顺再审日本间谍,确认日军进攻目标是金州和大连,于是马上向李鸿章请求援兵。

然而,金州是盛京将军裕禄的防区,李鸿章动了私心,不愿意让自己的兵为别人立功,连顺又向驻扎在旅顺的大军求援,谁知,旅顺一方也不愿意分兵,之后李鸿章将支援旅顺的大军指派去支援金州、大连,然而日军马上就要到达金州,如果清军此时快速进军还来得及,但是,无论连顺怎么催促,也催不动援军大驾。

此时,令连顺略感欣慰的是拱卫军统领徐邦道的积极配合,只有他表示愿意和连顺一同防守金州。

其实,金州、大连、旅顺三地清军加起来与日军的兵力不分上下,若是有得力将领统一调度,团结作战,也许辽东半岛保卫战就是另外一种结局。

日军通过登高观察得知金州的将防御重点是石门子一带,于是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就向金州发起总攻。

当晚,徐邦道彻夜难眠,在寒风中等待援军的到来,他看到日军人数众多,不禁大吃一惊,在了解日军的一些情况之后,他再次请求赵怀业的援兵加快步伐,赶往金州。

次日凌晨,日军各部队分头向清军阵地进发,一部分向徐邦道镇守的石门子发动攻击,清军顽强抵抗,日军第一次冲锋被打退。

之后日军加大火力,在高地上布置了更多兵炮,一齐向清军的堡垒轰击,清军坚持了40多分钟后,石门子阵地失守。

与此同时,金州城西北角也被日军攻克,总兵徐邦道等了一夜的援兵仍然未到,他感到大势已去,于是烧毁重要文件,退守旅顺。

接下来,数路日军集中进攻金州城,但城内炮台数目与日军的炮火相差悬殊,日军36门,而清军只有17门,开战30分钟后,金州城内炮台全部被毁,日军开始向金州城发起总攻。

此时,赵怀业的援兵才拖沓而至,见金州已经被日军占领,头也没回就逃回大连。金州和大连唇齿相连,唇亡则齿寒,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赵怀业的大连湾。

大连湾是旅顺后方的要地,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海港。军港的炮台是欧洲最新式的大炮,海上袭击的敌人可开海岸炮攻击,陆路进攻的敌人刻有旋转炮攻击,日军战前曾认为清军若有一个连死守在此,可以敌过日军一个师团。而英国人则认为倘若清军有3000敢死之士,即使日本全军齐攻,也很难攻陷,但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样无比坚固的炮台,精锐的火炮,清军竟没有进行任何防御就逃跑了。日军曾打算要付出数百人的生命,没想到只打了一两发炮弹就占领了大连湾。

敌军兴致勃勃享受收获的战果,枪支百余,大炮129门,子弹3000多万枚,炮弹240万。

日军下一个猎物就是北洋舰队的重要基地——旅顺。旅顺港东有黄金山,西有鸡冠山,进港后水深浪阔,便于设防。旅顺军港的建成历时10个年头,先后在东岸修建了四座炮台,又在西岸修建了七座炮台,时人称之为铁打的旅顺。

不过,战争不能仅仅依靠坚固的防御设施,还要有誓死如归的防守部队。当时镇守旅顺的清兵共1。4万人,却隶属7位统领,缺乏统一指挥,一支没有统一指挥的军队,战斗力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日军休整几天后,于11月17日兵分三路进军旅顺口,当时旅顺大军中唯一一个敢于作战的将领徐邦道说服程允等人出兵迎敌,敌军恰好中了清军的埋伏,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由于清军事先在此设好圈套,日军作战十分吃力,奈何突破不了包围圈,就连前来支援的日军也陷入了清军的包围,日军大败撤退。

这次战斗,是甲午战争以来清军难得的一次胜利, 不过,它仅仅证明了清军若是顽强应战,一心抗敌,主动出击,清军也绝非是不堪一击的。

打这之后,日军又进行了周密的部署。12月21日,日军分三路向旅顺后方的炮台发起进攻,因为,椅子山和案子山是旅顺后路的重要基地。

日军凌晨开始在这里架好炮台,7时开始轰击清军阵地,程允指挥还击,日军第一次冲锋败给了清军的炮火,于是绕过椅子山从两侧迁回前进,清军冲出堡垒与日军展开厮杀,8时左右,椅子山不幸失守,片刻过后,案子山也失守,至此,旅顺后路防线崩溃。

占领后路炮台的日军将所有炮火集中在徐邦道镇守的鸡冠山,徐邦道领兵作战,奋勇杀敌,连续发炮不止,炸死日军14联队大队长,灭了几许日军的气势。但是鸡冠山前后受到夹击,寡不敌众,近正午时,鸡冠山失守。

此时,清军还有白玉山阵地,但是将领卫汝成见后路炮台失守,于是弃军乘船由海路逃走,留守的清兵无人指挥作战,很快就被日军攻克。

眼看日军就要攻克旅顺市区,徐邦道等将领虽然有心抗战,但宋庆的援军迟迟不到,徐邦道认为只要黄金山的将领撑到援军到来,清军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因为黄金山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山上炮台的火炮可以三百六十度随意回转,然而雪上加霜的是镇守黄金山的将领黄仕林根本没有死守的打算,早在11月中旬就把值钱的东西装好运走,见后路防线已经崩溃,就慌慌张张地逃跑了。留守的其他官兵见将领逃跑,纷纷也跟着逃亡,只有少部分的士兵留下来抗战,但是坚持到傍晚5时左右,也无力再战,黄金炮台就这样失守。

徐邦道见援兵不来,孤军奋战也无济于事,于是带着各路溃军向金州退走,与宋庆的大军会合。

次日清晨,日军正准备发起总攻,竞发现清军阵地已是“万径人踪灭”,兵不血刃占领了旅顺各个炮台。

旅顺被日军占领后,顿时陷入了黑暗之中。日军在这里进行了整整四个昼夜的大屠杀,两万多中国人死于日本暴军的屠刀下,这个弹丸之国征服了比它更加庞大的国家后,心里真的变态了,全城不管是男人、妇女或儿童,没有一个能够幸免遇难,旅顺城内遍地都是残缺的尸体……

威海卫,北洋舰队对日最后一战

位于山东半岛最顶端的威海,是北洋舰队两大军事基地之一,海岸由南向北有三岛,共建有15座炮台,备炮85门,且刘公岛与南北岸之间还装置铁链木排,布防水雷200多颗,日军要从海上直接进攻,难度很大。

日军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威海与旅顺样,弱点在陆路。自甲午战争开始后,清政府把防御重点放在了东三省,对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根本没子以重视,不但不加强兵力,反而从山东调走了不少功臣名将。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可以登陆的地方很多,日军对威海的形势非常清楚,决定采取和进攻旅顺一样的军事策略从后路进兵 :

12月23日,日军第一游击舰队先炮轰登州附近的炮台,造成在登州处登陆的假相,而日军的主力部队则在军舰的护送下登陆荣成,这里和花园口样,几乎没有清军防守,日军没费吹灰之力就成功登陆。

我们不禁要问,大清国的北洋舰队呢?怎能坐视不管?要知道,威海到荣成,不过30海里,就是现出兵都来得及。

然而,李鸿章接到日军登陆消息后,就让英国水师提督率领八艘军舰到威海附近观战,结果英国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日军登陆荣成后,丁汝昌就主张立刻迎头出击,给敌人以重创,而李鸿章却认为海军船少,不善远战,只能近守,这样才能保住军舰,因此,他下令北洋舰队不准出战,不得离开威海一步 。

事实证明,李鸿章聪明反被聪明误,就连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都说,当时清政府若依J汝昌的意见,日军恐怕有大危险。

日军完成登陆后,立即向威海卫南岸炮台进攻。那天正好是除夕夜,孙万龄率领1200多名清兵(其中700人是临时招募的)前去阻击,虽然孙万龄英勇奋战,但敌多我少,不久,只好撤退。

之后,日军继续向西进攻,包围了威海南岸炮台,这一年的1月30日,日军全副武装,发起总攻。

南岸炮台中的摩天岭是威海卫制高点,这个地势也成为了中日主要争夺地点。据当时!位目击战争的老人回忆,这仗清军打得 十分顽强,日军攻上来三次,清军又夺回来三次,炮台上的清军大旗倒了三回,又竖起来三回。

因作战的清军都是刚刚招募的新兵,经验不足,力量也不足,坚持到最后时几乎是全军覆没。

日军占领摩天岭后,用大炮掩护步兵进攻,继而占领威海南岸所有炮台。

休整一天后,日军开始重点进攻威海卫城和北岸炮台。防守的清军将领有孙万龄、阎得胜等人,孙万龄率军抵御,重创敌军,七八个小时中屡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敌人见正面进攻十分艰难,就企图包抄孙万龄的后路,因李楹带军前来支援,因此敌人未能得逞。恰是这大好时机应该将敌人全面击毙,然而阎得胜却不听从孙万龄的命令乘胜追击,擅自率领清军撤退,孙万龄两面受敌,最后只得撤退。

这次战斗中创造下的战绩是值得歌颂的,缴获了日军470多挺机枪,如果阎得胜能够按计划行事,造成的伤害会更大,第二天孙万龄处死了不止一次临阵脱逃的阎得胜。

北岸炮台的官兵一直以来纪律涣散,大多数军官都是聚赌嫖娼、不务正业之人,在日军进攻北岸炮台时,丁汝昌曾派200名勇士登岸助战,但镇守炮台的士兵早已溃散不堪,丁汝昌知道后气得不成样子。

北岸炮台失陷后,威海后路全失,已经处于日军水陆夹击之下,但是丁汝昌依然坚持守住威海卫,期待援军的到来挽回这一切。

丁汝昌亲自指挥,舰队和炮台配合得十分默契,日军连续进攻三天都没能进人港内。日军见强攻不成,就改为夜间偷袭。

2月4日晚,日军派10艘鱼雷艇沿南岸航进港内,但被北洋舰队发现后,击伤数艘,还有一艘慌乱中触礁,北洋舰队的“定远”号不幸中了敌军的鱼雷,丁汝昌下令关闭放水密门,但是缝隙太大已经来不及了,很快,定远舰体开始倾斜,丁汝昌转舵向刘公岛南岸行驶,步人浅滩搁浅,铁甲舰定远从此只能当做炮台来用。

第二天夜里,伊东佑亨又派鱼雷艇偷袭,由于探照灯反射使得日军能更好地看清北洋舰队的军舰位置,因此当夜来远、威远、宝筏三舰被击沉。

丁汝昌也决定开始效仿日军的做法,令鱼雷艇夜里偷袭敌军,他命令王平率领13艘鱼雷艇出港袭击,然而这位将领没有作战的勇气,与其他水军管带一起 密谋逃跑,在逃跑过程中,日军派出巡洋舰追击,结果,除了王平的鱼雷艇逃到了烟台外,其余舰艇不是被击毁就是被俘获。

此时,威海已经身陷囹周,丁汝昌急切盼望援军的到来,若援军不至,北洋舰队只有全军覆没,而近一个星期以来,镇守刘公岛的清军白天要与日军激烈奋战,晚间还要提防敌舰偷袭,昼夜抗战,煞是辛苦,且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能继续抗战的人已经为数不多。

8日晚上,英国人泰来曾去劝说丁汝昌投降,丁汝昌没有答应,面对此种境地,他和刘步蟾商量,在定远舰上装上炸药,万一威海失守就将该舰炸毁,以免被敌军俘获。

刘步蟾曾在战前发誓,誓死守卫定远舰,若舰亡,则自裁。当定远舰被敌军击毁后,他悲愤难禁,当即服食鸦片自杀。

丁汝昌依旧对援军抱有希望,他安抚兵将说,再坚持三四天,援兵就到了,大家要坚持,再坚持!之后,他又连连送信给总兵陈凤楼,请求援兵。

第二天,威海卫以及北洋舰队水陆两面受日军炮轰,而清军此时已经弹尽粮绝,如果援军再不到,威海就真的要沦陷了。就在这时,他收到了总兵的回信,信上说援军已经在两天前就撤离了,根本无意奔赴战场。丁汝昌又接到李鸿章的电报,李命其突出重围,逃往上海。

如今的北洋舰队已经是伤痕累累,想要突出重围又谈何容易,丁汝昌陷人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当然,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投降。伊东佑亨曾寄给丁汝昌一封信,说大清国运数已尽,叫他投降,丁汝昌直接回信说道:“我决不 负大清国之义,愿以死尽职!”

他抱定与舰队共存亡的决心,在北洋舰队大势已去之时,服下大量鸦片,在绝望和痛心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丁汝昌死后,他的部下假借丁汝昌的名义拟了一份投降书,丁汝昌到死也没能捍卫住北洋舰队的尊严。

曾经声势浩大的北洋舰队在这一战中,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以来,清军一败再败,如今北洋舰队也已全军覆没,清政府终于被逼上了绝路。纵使光绪皇帝内心深处一千个一万个不愿议和,他也改变不了战败的结局。

1895年4月17日,中日全权大臣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并赔款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马关条约》是签订《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卖国条约,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两年半的财政收人,清政府从此国库亏空,负债累累,而命运更悲惨的则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很难想象那逝去的灰暗岁月里,多少人因为战争、因为饥饿早早流逝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