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丁汝昌

丁汝昌(清末著名海军将领)

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200名北洋水师官兵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丁汝昌传记——

丁汝昌(1837~1895),清末著名海军将领。原名先达,宇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将士奋勇抗日,在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一、荦负奇气统领海军

丁汝昌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丁汝昌就表现出倔强的个性和聪明的头脑。父亲丁灿勋务农种田,家境贫苦,无力供他上学,只得把他送出去给人当佣工。丁汝昌给人家干活,常常是没有工钱,只管吃饭,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哀怨。咸丰初年,庐江地区久旱不雨,荒情越来越重,年少的丁汝昌无力赡养自己的父母双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贫病交加中饿死。

咸丰三年(1854)十二月,丁汝昌的家乡庐江被太平军攻克,17岁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隶属程学启部下。后来跟随太平军到安庆驻守。咸丰十一年夏,安庆被清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陈玉成率领太平军再次援救安庆,但战斗失利。这时,程学启率部下300人投降了清政府,投靠了曾国荃,丁汝昌因此也一同被编入了湘军。安庆失陷后,曾国荃让程学启带领开字营,丁汝昌此时为哨官,授千总之职。第二年,程学启部受上级调遣,拨归了李鸿章的淮军,丁汝昌亦随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不久,又隶属刘铭传,丁汝昌此时升任营官,领队。同治三年(1864),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三营,参加镇压东西捻军。同治七年,因镇压起义有功,授总兵之职,同时又晋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同治十三年(1874),丁汝昌因事得罪顶头上司刘传铭,刘传铭企图把他召去杀掉。丁汝昌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一刻未敢停留,星夜赶回家中避了起来。刘传铭见他逃走,也未追杀。丁汝昌本以为很快就能复出,没想到一闲便是五年。

光绪五年(1879)四月,清政府确定创设北洋水师,派李鸿章具体督办北洋水师事宜。李鸿章因为十分赏识丁汝昌的才干,所以请留丁汝昌在北洋水师差遣。丁汝昌终于又重返军队。不久,北洋水师在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来华交货,丁汝昌被派为督操。从此,丁汝昌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

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丁汝昌受命率管带林泰曾、副管带邓世昌等,去英国督带“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回国,途中他考察了法国、德国的军事、工业等情况。这次出行,也是清政府的龙旗第一次航行海外。第二年十月三十日,“超勇”、“扬威”号军舰抵达天津大沽港。李鸿章见丁汝昌任务完成得好,对他更加器重,奏请丁汝昌改督操为统领北洋海军。光绪八年,因丁汝昌巡南海有功,赏头品顶戴,换“西林巴图鲁”勇号。次年,义授天津镇总兵,赏穿黄马褂。

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被授为北洋海军提督,统率大小舰艇四十余艘,约五万吨。为了培养急需的海军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丁汝昌的建议,又于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设水师学堂于刘公岛(在今山东威海外黄海上),由丁汝昌兼领总办。光绪二十年(1894),丁汝昌被赏加尚书衔。丁汝昌深知海军在抵御列强、保卫祖国海疆上的重要,很重视北洋海军的建设,平素督练认真,营规也较为严明,官兵有一定的近代军事素质,而且爱国热情很高。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远胜过当时清政府的陆军。

二、积极主战抗击日寇

光绪二十年春天,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而早已处心积虑的日本看到有机可乘,就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出大批军队在仁川登陆,进入汉城,与驻朝清军形成对峙。清政府多次建议中日同时撤军,都被日本政府蛮横拒绝。

丁汝昌对局势的认识一直比较清醒,他曾上书朝廷,请求率海军主力出海,为援朝的“高升”号兵船护航,但李鸿章没有同意。结果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高升号遭到日本侵略者不宣而战的袭击,船被击沉,死伤七百多人,两艘护航舰受到攻击,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日军又在陆上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进攻,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八月一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但北洋海军一直被李鸿章视为私产,他采取“避战保船”的消极方针,严令丁汝昌只可守大同江至威海卫一线,后来又缩小到成山角至鸭绿江口一线,决不准“滥进袭击”。丁汝昌受制于李鸿章,虽积极主战,但无法施展。丁汝昌愤慨不已,却难以违抗,只能在划定的区域内游戈,不能越雷池一步。朝中的一些主战派不明真相,就弹劾他“畏葸无能、巧滑避敌”,于是朝廷下令将他革职。只是由于无人替代和北洋海军将士的反对,才改为暂免处分,戴罪立功。对于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丁汝昌心情十分难过,但他依旧勤勉认真,忍辱负重,锐意备战。

九月初,朝鲜平壤吃紧,清政府决定从海道派援军到鸭绿江边的大东沟。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航。护航任务完成后,返航途中,遭遇了日本舰队的袭击。丁汝昌在旗舰“定远”号铁甲舰上,与总兵兼旗舰管带刘步蟾等议定,以“分段纵列”的阵势,起锚迎战。顷刻之间,战斗准备井然就绪。这时,北洋舰队开足马力,破浪前进。在距敌舰5000米时,旗舰“定远”号首发一炮,紧接着各舰大炮相继怒吼,颗颗炮弹飞向敌舰,激战开始。清军舰队摆成“人”字阵,丁汝昌与刘步蟾乘坐的旗舰“定远”号恰在“人”字尖上,冲锋在前,将日本舰队拦腰截断。战斗中,丁汝昌面对强敌,冷静沉着,指挥果断,开战不久就击中敌舰一艘。鏖战中,丁汝昌正在旗舰“定远”号飞桥上指挥,因飞桥年久失修,被敌人炮火击中舰身后震动破裂,不幸从空中跌落,身受重伤,不久帅旗也被打落。丁汝昌拒绝随从把他抬入舱中,坚持坐在甲板上,鼓励士兵为国英勇奋战。但是,丁汝昌此时只能鼓励“定远”号甲板上的士兵,已不能指挥全舰队。这样,清军舰队的各舰几乎就成了各自为战,处于不利的地位。尽管如此,清军舰队的广大将士都能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双方激战了五个多小时。日军的旗舰“松岛”号被“镇远”号所发的两枚大炮弹击中,使其弹仓爆炸,船体倾斜,死伤达一百多人。另外,日方的“吉野”舰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赤诚”号等三艘日舰受重伤,几乎沉没。“赤诚”号的舰长海军少佐坂元八太郎被击毙。从而迫使日军首先退出战斗。这次战斗,清北洋舰队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军舰。

三、劲节励冰殉身报国

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为了保存他的实力,在奏报中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强调中国舰队不及日本,以此为理由,命令舰队避战于港内,不准出击。从此,把黄海的制海权拱手交给了日本。

这样一来,日本侵略者更加肆无忌惮了。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和准备,十月下旬又分海陆两路进犯旅顺、大连。由于清朝的腐败,数万陆军在日军登陆前六天就不战自溃,望风而逃。十月二十四日,日军三万余人在花园口登陆,辽东陷入敌手。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驶离旅顺,避往威海卫。丁汝昌亲自跑到天津去见李鸿章,要求率领舰队出战,进援旅顺,受到李鸿章的训斥。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月,日军又在山东荣城登陆,企图抄北洋舰队驻地威海卫的后路,造成海岸夹击之势。日军两万余人在海军的护送下,进犯威海卫。一月二十日,日军在威海卫的东侧成山头登陆,即日攻占荣城县,兵分两路,扑向威海卫。日军先攻南岸炮台,丁汝昌亲自率舰发炮支援,战斗了两昼夜,击毙了日军第六师团第十一旅团长、左翼司令陆军少将大寺安纯,杀伤了不少日军。但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炮台相继失守。于是,刘公岛成为孤岛,北洋舰队全被困在了威海港内。

二月九日的海战,丁汝昌亲登“靖远”舰指挥。战至中午,“靖远”为敌炮击中搁浅,丁汝昌被水手救上小船,幸免于难。日军先后发动8次进攻,都被击退,多艘军舰受伤。日军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诱丁汝昌率舰投降。丁汝昌断然拒绝。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嘱告:“我已经以身许国了,请你们不要挂念。”

日本侵略者见战不成,劝降也不成,就采取了对北洋舰队长期围困的方针。北洋舰队陷于重围之中,形势越来越险恶。丁汝昌认为,此时只要陆上援军赶到,水陆夹击,刘公岛之围还可解除。为此,他派一名水手怀密信凫水到威海北岸,潜去烟台求援。趁这危急之时,北洋海军副提督英国人马格禄和顾问美国人浩威等,勾结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唆使士兵、水手哗变,胁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严词拒绝。

二月十一日,日军水陆进行夹攻,丁汝昌接到密派外出联络求援的水手的回报,知道山东巡抚李秉衡已由烟台逃往莱州,等待陆上援军已不可能。此时,岛上已近弹尽粮绝,北洋舰队到了最后时刻。右翼总兵刘步蟾自沉“定远”舰,然后自杀殉国。丁汝昌决心与军舰共存亡。为了防止有人盗印降敌,严令召牛昶晒等当面把提督印截去一角使其作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十一日夜,愤而服毒自杀殉国,时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