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丁家洲之战

丁家洲之战(元军瓦解宋军主力)

丁家洲之战简介

丁家洲之战:丁家洲之战是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在忽必烈灭宋之战中,元军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击败宋军水陆阻击,瓦解宋军主力的作战。丁家洲之战,宋军虽众,然而,多次援救襄樊失利,吕文焕投敌,诸军自是气夺,将领各怀异志,不齐心协力,统帅贾似道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招致惨败。元军伯颜采取疲而攻之、水陆合击的战法,以少胜多,取得了歼宋最后抵抗余力的重大胜利。

丁家洲之战过程分析——

襄、樊陷落,宋廷大震。当时,忽必烈由于西北爆发海都之乱,东北“辽阳行省国王特默格扰民”等,准备将灭宋计划暂时放下,同意贾似道在鄂州提出的议和条件,与南宋“划江而治”(《续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但元朝将相大臣都不同意把灭宋大业放下,“阿里海牙、阿珠、刘整等言,汉水上流已为我有,顺流下驱,宋必可平”,“今之不取,时不能再”(《多桑蒙古史》上册第300页)。

忽必烈单独召见丞相史天泽商议,史天泽也同意灭宋。于是,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决定继续进行灭宋之战。为此,着手下列各项准备。(一)下“伐宋诏”,列数贾似道负约扣留蒙古使者郝经之罪,争取舆论主动。(二)组织指挥机构。将荆湖、淮西两个枢密院改为两个中书行省,成为两个并行的军事指挥班子。丞相史天泽对忽必烈说,这样不行,同一场战争决不能有两个司令部发号施令。为了保证号令统一,只能听从一个最高指挥官统一指挥。他力荐左丞相伯颜担任统帅。忽必烈采纳了史天泽这一建议,将淮西行中书省改为行枢密院,比荆湖伯颜的行中书省低一格。忽必烈请史天泽担任统帅,史天泽说自己年老多病,已无力胜任,但愿意当副帅同行。史天泽随军至郢州病情加重,被召还大都,途中死于河北真定。他临终托人转奏忽必烈:“臣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三)命四川总帅汪惟正、淮东都元帅博罗欢[9],负责牵制两翼宋军,不使出动增援。(四)委派素有威望的老臣廉希宪为北京[10]行省平章事,去抚定东北辽、金故地臣民,稳定后方。(五)造战船八百艘于汴梁。(六)采纳阿里海牙建议,新增签兵十万。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宋度宗崩,年三十三岁。朝臣都认为应立其长子赵昰,贾似道为了便于自己专政,立其四岁的幼子赵㬎,是为宋恭帝。由太皇太后、宋度宗母亲谢氏临朝称制(《续通鉴·宋纪一百八十》)。

绕过郢州南下: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九月,各路元军会师襄阳誓师出征,总兵力二十万。统帅伯颜亲率元军主力从襄阳入汉水南下,至郢州遇阻。郢州老城在汉水东岸,是一座石头城;汉水西岸又筑起一座郢州新城。两城在汉水中以巨木铁索浮桥相连,水面密布战舰炮弩。伯颜统帅部驻于郢州以北二十里盐山。阿珠以万户武秀为前锋,但郢州久攻不下,过不去。后来从当地老百姓口中得知,三里之外有条小河通藤湖,从藤湖可入汉水。伯颜决定拖船入藤湖,绕过郢州南下(《多桑蒙古史》上册第301页)。

元军破竹铺地,在竹子上推船前进,“席地荡舟”,入藤湖,下汉水。诸将担心郢州不下,“恐为归路患”。伯颜说:“用兵缓急,我则知之,大军之出,岂为一城哉。”伯颜的决策是对的。大兵团作战,应观照全局、着眼整体,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目标,不能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阳逻堡渡江之役:

伯颜主力绕过郢州南下,十一月攻克复州(治今湖北仙桃西南)。这时,阿珠所率另一路军也已推进至仙桃以西六十里的蔡店,阿珠派阿里海牙来问渡江日期,伯颜不答。第二天又来问,又不答。第三天阿珠自己来问,伯颜对阿珠说:“此大事也。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余人知之乎!”由此可见,伯颜是十分严谨、沉得住气的人,可办大事。史天泽生前力荐伯颜担任统帅,确有识人之明。

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战舰万艘分据要害”,都统制王达“守阳逻堡”(今湖北武汉以东长江北岸阳逻镇),京湖宣抚使朱禩孙“以游击军扼中流”,宋军三员大将扼守武汉江段,“元军不得进”。

阿珠部将马福熟悉这一带地形,他说从沦河走武湖,可从阳逻堡以西沙芜口入长江,但沙芜口也有宋军把守。伯颜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引兵围汉阳,放风说要从汉阳渡江。沙芜口宋军迅速前去增援汉阳,伯颜派出奇兵袭取沙芜口。这时元军船只都在汉口以北汉水中停泊待命,伯颜下令从汉口以北开坝引船入沦河、入武湖、至沙芜口。元军屯兵数十万于江北,随时准备渡江。十二月十一日,伯颜遣使招降南宋阳逻堡守军,守将王达坚拒不降。伯颜下令“以白鹞子(快船)千艘攻之,三日不克”。

伯颜对阿珠说,阳逻堡坚固,宋军防守顽强,硬攻不是办法,不如绕过它。他命阿珠用捣虚之计,当晚以铁骑三千乘船溯江而上四十里,停泊到宋军防御间隙江心洲南岸的青石矶(今湖北武昌以东二十五里青山镇江心洲),明天就从那里渡江。阿珠于黄昏率军出发,溯流而上,成功抵达青山矶停泊。当夜大雪,黎明时,阿珠望见南岸露出的沙滩,立即下令渡江,步兵船只先渡,载运马匹的船只跟进。元、宋两军在滩头激战。元军先锋万户史格被南宋荆鄂都统程鹏飞击败。史格身中三创,丧师三百,仍坚持战斗。阿珠率军“攀岸步斗,散而复合者数四,出马力战,追至鄂东门”。宋将程鹏飞身被七创,败走,不允投降。阿珠缴获宋军船只千余艘,“遂起浮桥,成列而渡”。阿珠派人报告伯颜渡江成功,伯颜“大喜”,指挥江北元军猛攻阳逻堡,八千宋军被全歼,阳逻堡陷落。接着,伯颜率领后续部队渡过长江,与阿珠会师。

占领鄂州:

元军渡江成功后,伯颜与阿珠召集诸将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有的将领主张乘胜东下,直捣黄州。阿珠说,如果直接顺流东下,“退无所据”;不如先攻取上游的鄂州、汉口,虽然要多花个把月时间,但这样就无后顾之忧。伯颜同意阿珠意见,亲率大军攻鄂州。十二月十七日夜,元军“焚战舰三千艘,烟焰涨天,城中大恐”。南宋京湖宣抚使朱禩孙得悉阳逻堡已被攻克,知道鄂州已难守住,连夜逃往江陵。十八日,南宋汉阳守将王仪举城投降元军。鄂州守将张晏然已孤立无援,也向元军投降,元军顺利占领鄂州。十二月二十八日,伯颜派遣南宋降将程鹏飞前去招降下游黄州守将陈奕。陈奕人格很低下,他派人前来请降,同时“且求名爵”。伯颜鄙夷地回答道:“汝既率众来降,何必虑及名爵!”马上“以沿江大都督许之”,“奕大喜,遂以城降”,黄州又下(《续通鉴·宋纪一百八十》)。

略取江淮:

元军统帅伯颜命阿里海牙以四万人守鄂州,并在鄂州取粮四十万斛,“以充军饷”。伯颜与阿珠统领大军顺江东下攻临安。打仗历来如此,一旦打顺了,越打越顺。元军将士得到节节胜利的鼓舞,又从占领区得到充足的军粮补充,士气暴涨。宋军节节溃败,望风而逃,官兵心理完全崩溃。元军攻取鄂州、汉阳、黄州后,顺江东下已成破竹之势。进入江淮地区,虽然也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战斗,但都没有太费周折。

元军从襄阳出发时,以南宋降将吕文焕、刘整二人为先导。这时,伯颜命吕文焕沿途招降旧部,吕文焕旧部望风来降;又派刘整领兵一部去淮南牵制宋军。刘整一再要求渡江攻临安,伯颜不准。伯颜对他说,我受诏时,皇上只明确两淮地区的任务是牵制宋军不使西来,没有南渡长江任务。刘整一向狂傲偏激,投降蒙古军后本来与阿里海牙一起守襄阳,两人不合,忽必烈只得“分军为二”,让两人“各统之”。这一次,刘整百般要求渡江攻临安争立战功而不得,竟被活活气死在无为城下(今安徽无为)。

南宋奸相贾似道一向怕刘整,不敢出师。他听说刘整死讯,喜曰:“吾得天助矣!”于是“上表出师,抽诸路精兵十三万以行,金帛辎重,舳舻相衔百余里”,排场搞得极大。至安吉州(治今浙江湖州),贾似道所乘大船搁浅,“刘师勇以千人入水拽之,不能动”,只能换乘小船。贾似道领兵十三万出征,压根儿不想同元军交战,他到芜湖住下后,立即派人向元军求和,却遭到元军统帅伯颜坚决拒绝。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二月,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引兵会贾似道于江上”,从袖筒里抽出一张纸条递给贾似道,上面写有一行字:“宋历三百二十年。”贾似道看后低头无语,双方心领神会:大宋王朝即将寿终正寝。

丁家洲水上大战:

丁家洲在今安徽铜陵东北二十里,这里长江中有一个大沙洲。贾似道“请和”不成,命孙虎臣率精锐七万余人布防于丁家洲;又命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贾似道“自将后军”屯于今安徽芜湖西南鲁港。二月中旬,伯颜命元军做了几十个大筏,上面堆满柴火,扬言要火攻南宋舟船,以此牵制、疲惫宋军。实际上,伯颜已命元军步骑“夹岸而进”,与江中战舰合势冲击南宋孙虎臣水军。双方靠近后,元军以巨炮轰击孙虎臣军,阿珠率船数千艘乘风直进,“呼声动天地”。孙虎臣钻进小妾乘坐的小舟准备逃跑,被宋军水兵发现,讥讽地高叫:“步帅遁矣!”南宋水军顿时大乱。夏贵见状,也不战而走,乘扁舟掠过贾似道的指挥舰,向他喊话告别:“彼众我寡,势不支矣!”贾似道大惊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元、宋两军“舳舻簸荡,乍分乍合”。阿珠以小旗指挥元军水兵“左右掎之,杀溺死者不可胜计,军资器械尽为元所获”。第二天,南宋“溃兵蔽江而下”,贾似道派人登岸用小旗招呼他们停下登岸,没有一个响应,只闻“恶语谩骂”。丁家洲一役,南宋江淮地区主力几近全歼。贾似道因此役大败被罢官,遭到贬逐,同年八月,被押送官郑虎臣杀于漳州,结束了他误国殃民的一生。

伯颜占领建康:

这时,忽必烈想召伯颜回北方去对付海都叛军。伯颜回复说,眼下南宋据江临海,命悬一线,必须一鼓作气把它消灭掉。忽必烈只得同意伯颜继续进攻。伯颜“分兵四出”,南宋江、浙、皖三省所属的镇江、宁国、隆兴、江阴守臣“皆弃城遁”;太平、和州、无为“俱相继降”。

南宋江淮招讨使汪立信驻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他深感已无力回天,“乃置酒召宾僚与诀”,自杀,“建康亦入蒙古”(《多桑蒙古史》上册第302页)。三月初二,忽必烈诏伯颜以行中书省驻建康。

阿珠向扬州进发,沿途攻克滁州、真州。南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统重兵守扬州,阿珠、张弘范率领元军与之激战,暂时未克,筑长堤包围扬州。

五月,忽必烈召伯颜回大都议事,暂由阿喇罕权行建康中书省事。

焦山之战:

七月,宋将张世杰、刘师勇和孙虎臣,率领战船万余艘,布防焦山,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焦山位于镇江东郊江心洲上,是镇江江防要点之一,兵家必争之地。镇江是建康东部门户,镇江一旦有失,必将威胁建康。这时伯颜北上回大都见忽必烈去了,前线战事由副统帅阿珠指挥。阿珠登上石公山(与焦山对峙)观察敌方水军阵势,看后说了一句:“可烧而走也。”阿珠挑选善射健卒千余人,亲率攻击战船居中,靠近宋军船队,下令火箭齐发,宋军船舰篷帆起火,“烟焰蔽江”,宋军溃不成军,三将逃脱。焦山之败,引起南宋朝廷内讧,互相攻讦。前方战事,却无一人进策。

阿里海牙攻克江陵,略定荆湖:

当伯颜指挥渡江大军向东迅猛进攻之时,驻鄂州的阿里海牙向忽必烈上奏说,“江陵,宋巨镇,地居大江上流,屯精兵不啻数十万”,如果不及时攻下,鄂州、汉阳将受到威胁,请求准奏出兵攻克。忽必烈准奏,阿里海牙留下宣抚使居贞守鄂州,亲率元军西上,强攻、招降两手并用。宋将高世杰统领岳、复、郢三州(治今湖南岳阳、湖北仙桃、钟祥)兵力及长江上游诸军战船数千艘,扼守荆江口[11]。阿里海牙督诸翼水军屯于荆江口东岸,宋将高世杰当夜将水军转移至洞庭湖,阿里海牙分道击之,高世杰兵败投降。阿里海牙将高世杰斩于岳州,岳州总制孟之绍举城投降。阿里海牙乘胜攻江陵。南宋湖北制置副使高达、京湖宣抚使朱禩孙力战不敌,四月初七举江陵城投降。阿里海牙进入江陵,命朱禩孙传檄所部归附,荆南十五州皆降。攻克江陵,略定荆湖,长江中游局面大定(《续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