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遇春

杨遇春(清朝名将)

杨遇春简介

杨遇春:杨遇春(1761—1837),字时斋。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将。乾隆年间的武举人。先后跟随福康安、额勒登保等镇压贵州苗民、川楚白莲教军,屡立战功,自把总升至提督。后为参赞大臣,跟随那彦成镇压林清、李文成起义。道光时期为陕甘总督,赴新疆平定张格尔叛乱。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1837年4月3日)病逝于成都南门外“望禾亭”别墅,终年七十八岁。宣宗闻讣讯,追赠为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祀贤良祠、乡贤祠,谥号“忠武”,故后世又称为“杨忠武侯”。

杨遇春传记——

杨遇春(?~1837),清代将领。字时斋。四川崇庆(今属重庆)人。杨遇春武举出身,从武以来,他是靠镇压人民起义而受到朝廷赏识的,可以说他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但同时,他在戍边时尽力竭力,为国家的安定也做出了贡献。死后追赠太子太傅,谥号“忠武”。

一、镇压苗民消灭义军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肃石峰保回民举兵反清,四川总督福康安率领军队前往镇压,杨遇春随从前往,因军功提升为龙安营把总。乾隆五十三年(1788),杨遇春又随从福康安出师台湾,攻打反清的林爽文部,叙功赏戴蓝翎,升为茂州营千总。乾隆五十七年(1792),杨遇春又随征廓尔喀,因军功提升为四川城守右营守备。

嘉庆元年二月,杨遇春升为四川普安营参将。十月,因为攻打平陇起义军大本营奋勇出力,嘉庆下旨提升为广东罗定协副将。十一月,苗民起义军领袖吴延义被擒,起义被彻底镇压。

当时,湖北教徒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川陕各省都有人响应。嘉庆皇帝命额勒登保移兵镇压苗民起义的军队,到湖北攻打林之健、覃加耀等部的农民起义军,杨遇春也随同前往。嘉庆二年(1797)五月,在长阳县的廖家台打败了农民起义军。六月,又在打子台打败了起义军。闰六月,起义军转移到宣恩、建始等县,杨遇春带兵跟踪追击到羊公头、峦长坪,将起义军悉数擒抓斩杀。又在官店口打败了起义军,起义军转移到金果坪,逼近了金鸡口粮台。杨遇春带兵绕道赶去护守,果然起义军窥伺粮台,杨遇春将其打退,又追击到白鱼寨,斩杀了无数起义军士兵。

起义军转移到归州的终报寨。嘉庆三年正月,杨遇春带兵进攻终报寨。这里四面都是悬崖绝壁。杨遇春乘夜间攀着绳子登上去,率领士兵冒着矢石奋勇前进,活捉了起义军首领覃加耀、元帅张正潮以及头领覃加师等一百多人,斩杀士兵无数。

这时,农民起义军有青黄蓝白绿等号,又设置掌柜、元帅、总兵等称号。嘉庆皇帝命额勒登保移军赴陕西商雒一带攻打襄阳白号高均德、黄号姚之富、齐王氏部。杨遇春随着清兵进入陕西,转战川陕甘各地。从嘉庆四年到嘉庆九年,川陕甘三省起义军全部被杨遇春消灭。杨遇春因此屡受朝廷嘉奖,官职也一路飙升,历任甘州提督、固原提督,先后晋封云骑尉世职、骑都尉世职,赏赐他的财物更是丰厚。

二、处理兵变镇压工人

起义军被镇压之后,差领侍卫内大臣德楞泰等建议,在三省边界添设新兵巡逻弹压。因为杨遇春声威素著,兵勇悦服,请求让他暂且驻扎汉中,稽查训练。嘉庆帝批准了这一建议。

嘉庆十一年(1807)二月,杨遇春回原籍四川给母亲守孝,百日孝满之后,他由原籍到京城觐见皇帝。七月,杨遇春来到西安,听说宁陕新兵陈达顺等闹事,就会同陕西巡抚方维甸带兵驰往查办。嘉庆因为杨遇春能以公事为重,给予嘉奖。九月,起义的士兵从眉县的斜峪关向南逃到桃川五里坡。杨遇春带兵迎击,杀死了多名,抓住了他们的头领彭贵等人,然后分兵紧随在他们的后边追击。起义士兵形势窘迫,其中的头领满大若率领他手下的人请求投降,并缚住其首领陈达顺、陈克伦、向贵献给清兵。陈达顺等被在军前车裂而死。事情平定之后。当时投降的人中有原为起义士兵的二百多人,德楞泰让他们仍回到原来的队伍。

嘉庆皇帝认为德楞泰如此处理极其错谬,将坏法养奸,杨遇春竟然不听劝阻,又不据实奏参,随同附和,有负使命,下部议处,降三级调用。嘉庆皇帝命加恩降四级留任。后来,又因为杨遇春在剿办叛兵时,清官兵在方柴关临阵溃散,嘉庆皇帝便将杨遇春解任,交给陕甘总督全保、四川总督勒保查明奏参。十二月,杨遇春降补宁陕镇总兵官。

嘉庆十二年(1808),瓦石坪的叛兵韩金堂等闹事,杨遇春偕同提督薛大烈分兵攻打,很快就将其全部扑灭。嘉庆下旨予以嘉奖,下部议叙。嘉庆十三年,杨遇春进京觐见皇帝,命在乾清门侍卫上行走,仍授为固原提督。

嘉庆十八年(1814),陕西南山木厂停工,工人没饭可吃,就聚集造反。因为杨遇春熟悉南山情形,威望素著,嘉庆皇帝就命杨遇春率兵前往镇压。经过数次战斗,俘获或斩杀了几个首领,其余越工人也全部杀死。嘉庆皇帝命晋封杨遇春为一等男爵,并命他与长龄共同商定陕西的善后事务。三月,杨遇春偕同长龄上奏,请求移驻铁炉川、黄牛铺等处营员,并相应添募兵丁。下部议定施行。

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特加杨遇春太子少保衔,赏戴双眼花翎。

三、建树边关老死家中

道光五年(1825)十月,命杨遇春署理陕甘总督。从道光六年到道光七年,杨遇春率军镇压了反清者的后裔张格尔的义军,活捉了张格尔。

道光八年(1828)正月,杨遇春进京觐见皇帝,适值活捉张格尔的捷报上奏,道光命开复杨遇春任内的一切处分,实授陕甘总督,赏用紫缰,并下旨让杨遇春回任所。五月,杨遇春押解张格尔进京,因为这事件办得很妥帖,下部议叙。六月,道光命将杨遇春的画像放在紫光阁,并亲自作赞加以称扬。

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因为清兵迎战获捷,就将还未到达口外的东三省兵及四川兵结合沿途驻扎,等候撤回。又将口外各城兵员酌量裁减,并撤肃州军需局归并兰州,以节减浮费。道光皇帝对杨遇春的这些举措十分满意,并下旨让他回到任所。四月,杨遇春偕同西宁办事大臣恒敬上奏筹添察汉托洛亥蒙古兵数分布各卡,随同官兵防堵操练。道光皇帝下旨照办。

道光十二年三月,杨遇春遵旨议汰冗员,裁减甘肃、安西、直隶州州办一员,狄道、固原、宁州三州,陇西、安定、中卫三县训导各一员。八月,杨遇春又奏请酌量裁减陕安、鹿州州同一员,蒲城县巡检一员,宁羌州黄坝、褒城县马道驿丞一员,延安府、沔县训导各一员。此后,杨遇春又奏请裁减陕甘两省马步守兵及战马,为朝廷节省了许多粮饷干料。

杨遇春自青年时起即从戎,大小数百战,都冲锋陷阵,冒矢石弹雨,有时冠翎皆碎,有时袍裤被撕破了,却未曾受过一点伤,道光皇帝曾感慨他是一员福将。

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杨遇春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