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赵恒

赵恒(宋真宗)

宋真宗赵桓

赵恒简介

赵恒生平: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原名赵德昌,后改名元休、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997~1022年在位,共25年,葬于永定陵。曾经御驾亲征几次,使国威大扬,给国家带来了一定时期的和平发展,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也发生在其执政期间。

历史评价:宋真宗是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宋真宗治国有方,使北宋的政权日益稳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势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宋真宗爱好文学,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工鸟学》《七绝》《赐丁谓》,以及词作《西江月》等。著名诗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出自真宗。真宗时,冶铁工艺进步,铁制农具日益普及,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引进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的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罕见。

赵恒大事记

968年 出生。

997年 宋太宗去世后继位。

998~1003年 “咸平之治”。

1004年 辽国南侵,被挡在黄河,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1008年 封禅泰山。

1022年 去世,宋仁宗赵祯即位。

人物关系

赵恒传记

水到渠成 入主东宫

励学篇

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原本赵恒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他既不是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但是其大哥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僖暴死之后,他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继承皇位的宝座上。而且传闻太宗晚年迷信相术,曾召一僧人入宫给子侄诸王看相。僧人看了几个子侄,只有赵恒还在睡觉,没有出来。僧人却奏告说:“我遍观诸王,命都不及寿王。”太宗说:“你还没有见过他,怎么知道他的命最好?”僧人说:“我刚才见站在寿王门前的三个仆人,他们个个气度不凡,气宇轩昂。仆人尚且如此,他们的主人自然更高贵了。”于是,太宗就立赵恒为太子。

太宗于997年三月病死,太子赵恒即位,称宋真宗,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平”。即位之初,真宗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勤于政事,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减免五代以来的欠税,也能注意节俭,政治较为安定。但是与久经沙场的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这种保守的战略才是最好的选择。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真宗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粉饰太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

守成之主 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坐像

▲契丹族的生活

从雍熙北伐惨败之后,宋王朝就开始惧怕辽朝,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999年开始,辽朝更是肆无忌惮,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杨嗣等将领的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精兵强将,十分骁勇,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宋朝的都城。守城将领五次紧急通报,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仅一个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说这种话理应当斩!”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赵恒畏惧不敢应敌。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乘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这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今河南濮阳)。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将士们个个英勇杀敌,消灭辽军数千,并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经过寇准的坚持和使者曹利用到辽营一再请求,于十二月正式议定: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得辽军撤走。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从此,北宋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了。

▲澶渊之战示意图

幕后女人 垂帘听政

真宗先后立了三位皇后,第一位妻子潘氏是名将潘美第八个女儿,在真宗即位之前就去世了,后被追封为皇后。郭氏是真宗第二任妻子,真宗即位后被封为皇后,于1007年去世。真宗的第三位皇后,就是著名的刘皇后。

这位对北宋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刘皇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刘氏原名刘娥,是四川成都人,出身贫寒,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跟随外祖母家的亲戚四处流浪,十几岁时就嫁给银匠龚美为妻。后来,龚美带着刘氏到京城做生意。龚美生意不好,走投无路,就想把刘氏卖掉。真宗(当时还是襄王)的幕僚张旻见过刘氏后,觉得她聪慧貌美,想起真宗曾想娶个四川女子,就安排两人见面。真宗见到刘氏后非常满意,花重金将其买下来。太宗知道此事后大怒,勒令真宗把刘氏逐出襄王府。父命难违,但真宗却对刘氏念念不忘,就想了个主意,偷偷把刘氏寄养在张旻家。

▲宋真宗刘皇后画像

刘娥(968~1033),宋真宗赵恒献明肃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即位后,真宗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便把刘氏接到了皇宫,疼爱依旧。刘氏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012年升为德妃。当时郭皇后已经去世,在后宫中,刘氏的地位最高,离皇后宝座只有一步之遥。在郭皇后去世之后,真宗有意立刘氏为后,但他也知道刘氏的出身是最大的障碍。真宗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找参知政事赵安仁商量。因刘氏出身卑微,赵安仁反对立她为后。真宗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又找王钦若商量,并把赵安仁的意见告诉了他。王钦若对真宗说:“陛下不如问问赵安仁,他觉得谁适合当皇后。”他日,真宗问赵安仁该立何人为皇后,赵安仁建议:“德妃沈氏是前朝宰相沈义伦的后人,可以做皇后。”真宗次日跟王钦若说明了赵安仁的意见,王钦若说:“陛下不说,我也知道他会这样说,赵安仁过去曾经做过沈义伦的门客!”真宗觉得赵安仁徇私,就将其罢免,下决心立刘氏为后。但刘氏为人处事颇为谨慎,当真宗决定立她为后时,宰相王旦忽然请病假,刘氏担心王旦持反对意见,就劝说真宗推迟此事。后来王旦上疏表示同意立刘氏为后,这件事情才算是尘埃落定。

刘氏由银匠之妻成为一国的皇后,绝非单单因为她的美貌。此时的刘氏已经40多岁,早已过了花样年华,吸引真宗的是她的智慧和能力。精明能干的刘氏将后宫管理得井然有序,同时在朝政方面能给真宗以帮助。真宗十分信任这个陪伴他多年的枕边人,甚至有一点依赖她。刘氏虽受真宗宠爱,但自己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正巧,刘氏宫里的一个侍女李氏,受到真宗宠幸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当时刘氏还没有被封为皇后,年近四旬的刘氏意识到自己已不能生育,便接受了李氏的这个孩子,由她和另外一个嫔妃杨氏共同抚养,严禁宫中的人向孩子说明真相。聪明的刘氏十分明白儿子对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否出于真心,刘氏充当了一个合格母亲的角色,细心地抚育赵受益,母子感情十分融洽。真宗先后有5个儿子,但都陆续夭折。赵受益的降生,令中年得子的真宗喜出望外,所以对赵受益甚是疼爱。1018年中秋节,真宗正式下诏册立8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1022年二月,真宗的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真宗放心不下年幼的太子,丁谓等人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太子,真宗这才稍稍安心。二十日,真宗死于延庆殿。太子赵祯即位。遗诏规定: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之前帮助仁宗处理朝政。真宗去世之后,刘皇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达10余年。

▲河南巩义宋陵真宗永定陵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