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之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男,德国物理学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1933年爱因斯坦在英国期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因为受到纳粹政权的迫害,脱离德国到美国,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1940年写了一篇著名论文,“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1999年12月,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Person of the Century)”。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传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是德裔美国(并拥有瑞士国籍)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不掷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的乌尔姆小镇,父母都是犹太人。他12岁时,阅读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被深深地吸引。16岁时写出第一题为《关于磁场中的以太的研究现状》的论文。1896年夏,考入瑞士苏黎士工业专科学校,1900年毕业。1902年进入伯尔尼瑞士联邦专利局,负责对专利的技术审查,一直任职到1909年。他在那些年是最富有科学创造性的。1905年3月到6月爱因斯坦接连发表四篇重要论文,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辐射量子论、分子运动论、布朗运动理论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引起物理学理论基础的重大变革。

alt

爱因斯坦

1909年经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推荐,爱因斯坦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3年回到德国,在柏林大学任教,并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而迁居美国,定居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应聘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40年爱因斯坦加入美国籍,之后一直在普林斯顿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直至逝世。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中都有重大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创立了相对论和对发展量子论的贡献。

1905年6月完成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承认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是恒定的(即不随发光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而且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自然定律都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确定,时间和运动对于观察者说来都是相对的。相对论的建立,使人类对于空间、时间和物质运动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1916年,他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的论文,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主要论述电磁现象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广义相对论则主要研究引力理论。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引力的实质是由于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他根据广义相对论,作出了光在引力场作用下会发生弯曲、水星近日点发生进动和引力场中的光谱线向红端移动的三大预言,这些预言以后都被实验观测所证实。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曾激动地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论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的观点》。在普朗克量子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量子学说,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等等,在科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同年9月,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有的能量有关吗?》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 ,阐明质量是m的物体蕴藏着mc2 的能量,为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922年11月,爱因斯坦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授奖理由主要提到他在光量子论方面的贡献,因为当时对相对论是有争议的。

1929年2月,爱因斯坦发表了《统一场论》的论文。从此,他几乎把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一研究中去,试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虽然,在这方面的研究,他没有取得成果,但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在1931年说过:“在我们这一代的物理学史中,爱因斯坦的地位将在最前列。他现在是,并且将来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爱因斯坦对事物不满足于现在的结论,不墨守成规。他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穷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不过是保持了自然界表示‘诧异’(或译‘惊奇’)的能力。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进时,我却试图走另外的路。”这正是使他成为自然科学伟大革新家的最可贵的品质。

爱因斯坦病危之际,留下遗嘱:死后不举行公开葬礼,不建墓,不立纪念碑。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向大地。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终年76岁。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爱因斯坦在写自己的科学工作文章时,从来没有提到过他拿到什么奖,像他这样的情形在科学界里是不太多的。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着穷学生简朴无华的生活。

爱因斯坦不爱钱财。对于他来说,每一份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它破坏人的恬淡心境。在美国这个拜金成风的国家,有这样的品格,也是使人感兴趣的。有一则轶事说,爱因斯坦把一张1500美元的支票夹在书里当书签用,结果把书弄丢了。还有一个故事说,人家请他在无线电上讲话,他拒绝了,说他不爱出风头。人家出了1000美元,请他只讲一分钟话,他也拒绝了,说他不需要钱。

卓别林到柏林访问去看望爱因斯坦时,深感惊异的是,这位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住在简陋的公寓里,房间里的家具非常简单,最值钱的东西不过是一架钢琴。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高的薪水——年薪1.6万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

他的夫人说,爱因斯坦并不富有,虽然洛克菲勒基金会给他的科学工作捐助了百万美元,但他从来没有用过。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系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在20世纪20年代由欧洲赴美国的途中,人们为他准备了一套有舒适和方便的设备的房间,原以为爱因斯坦会感到满意,但他却当即强烈抗议这种特权,说他宁愿坐统舱,也不呆在这豪华的房间里。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地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见他在1948年《悼念麦克斯·普朗克》的讲话)1929年3月,为了逃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爱因斯坦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里,闪烁着科学家良心和高尚感情的光芒。

名人名言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