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严

李严(蜀汉大臣)

腹中鳞甲李严

李严简介

李严: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李严传记——

字 正方

生卒 ?-234年

籍贯 荆州南阳(今河南南阳)

特长与爱好 ⒈炒作或策划;⒉土木建筑。

自我印象

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三国志》印象

李严以干局达。

《三国演义》印象

李严闻之(诸葛亮之死),亦大哭病死,盖严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

朋友印象

不详

敌人印象

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诸葛亮

现代印象

刘备临死一直很担心刘禅会被原刘璋的人所颠覆,因此托孤时用诸葛、李严(李是原刘璋阵营的人),借以平衡势力。——历史学家田庆余

与诸葛亮一起接受托孤,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中都护李严,曾经写信给诸葛亮,劝他接受“九锡”,进爵称王,企图借机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

——《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

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说他希望李严能够起到当年周瑜的作用。——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

一 发现黄龙

给刘备找一个做皇帝的理由——

 

建安二十四年(217年)八月,秋雨连绵,龙泉山特有的燥红土随着雨水流入鹿溪河,河水变成了红色的,仿佛融会了那个时代的战场血雨。

鹿溪河流入武阳县后,被称为赤水,而岷山脚下一路奔来的府河,在这里则被称为锦水。二江在长江村汇流,溪水褐,江水清,一浊一清,泾渭分明。大雨刚过,江水滔滔。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来到了长江村的江边。

“大人,这水里的蝎子,是小人最先发现的。”一个农夫对李严说。

“大人,这条蝎子是灾相,下官担心治下有灾异,就汇报给了大人。”武阳县令说。

造化弄巧,赤水和锦水汇合处,呈现一条蝎子形,有头有尾,有须有爪,头摇尾摆,须拂爪扬。

李严看着“蝎子”,沉吟不语,脸色慢慢地转为凝重静穆。突然,扑通一下,李严跪在江岸上,对着江水叩起头来。

县令大惊:坏了,看来灾异还真不轻呢,吓得堂堂太守大人都跪下了!县令也急忙跪在李严身边,学着李严的样子,对着江水叩起头来。跟着领导走,做事不用愁。

李严对着江水祈祷:“凡人无知,肉眼污浊,言语冒犯,求真龙恕罪!”

农夫不解:明明是只蝎子嘛,怎么说是龙?李严起身,对农夫说:“你发现了真龙,大功一件,赏银二十两!”二十两银子,这可是八辈子的收入啊!农夫又喜又惊,不相信地看着李严。

李严一下子把他摁倒在地:“你刚才说真龙是蝎子,已犯杀头之罪,还不快向真龙谢罪!”

说是“真龙”有赏银,说是“蝎子”治罪。农夫没有理由和银子过不去,更没有理由为是“蝎子”还是“真龙”的问题掉脑袋,他急忙磕头,连连祈祷:“真龙恕罪!真龙恕罪!真龙恕罪!……”

农夫如愿领到了赏银,再向江里看时——啊,还真是龙!

李严命令县令:还不快去通告全县,都来拜龙!

自己的地盘上出现了“龙”,县令欣喜若狂,转身冲手下吆喝:“快去通告各村,说褐龙现世了!”

啪——李严伸手就给他一巴掌,“睁开你的狗眼再看看,是褐龙还是黄龙?”

县令捂着发热的脸,连连点头:“回大人话,是黄龙!”

县令挨了打,心里还是直嘀咕:明明是褐色的嘛!

此刻,刘备却在成都愁眉不展。他想做皇帝已经想白了头。小时候,他指着自家门前那株远望去就像车盖一般的大桑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小时候想乘坐皇帝才能做的羽葆盖车,可能是好玩,但是刘备在将近不惑之年还未有子嗣的时候,从寇家收养了一个孩子,将其改名为刘封,接着有了亲生儿子,取名为刘禅。刘封,刘禅,刘家封禅,不就是正儿八经地想做皇帝吗?不久,刘备又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刘永、刘理。封禅永理,刘备是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为皇。

做皇帝的职业规划有了,可是皇帝这个岗位天下只有一个,没有堵住天下人口的理由,能做得成吗?就在七月份,他在益州“民意拥戴”下,做了汉中王,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了,可是,这一步,还真不容易跨出去。

要是随随便便称帝,那就是“篡位”啊!最好是有个“不得不”称帝的理由。在汉中称王后,刘备迫不及待地回到成都,日思夜想,寻找着这么一个理由。此刻,他的好兄弟关羽正以一人之力独自应对魏和吴两方的南北夹击。可是,刘备顾不上关羽了,刘禅才十二岁,而他已经五十七岁了,他必须在活着的时候,为儿子打好“封禅永理”的基础。

这个不得不称帝的理由在哪里呢?在刘备要把头皮挠出茧子来的时候,李严的奏章来了。

奏章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为君象,《易经》上说“飞龙在天”,大王当龙。李严的奏章概括为一句话:益州现祥瑞,有人登帝位。这个人,很明显是刘备。

刘备终于笑了。放下奏章,他觉得李严非但不惹人讨厌,反而是讨人喜欢的。

 

洗掉前科——

 

在此之前,刘备一想起李严来,就觉得就像吞了一枚垃圾菜叶,虽然不是苍蝇那样让人呕吐,但是总是让人感觉不爽。李严是南阳人,参加工作早,早早就成了一名郡吏,以才干著称,也算是前途无量。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所向无敌。这时,李严在秭归担任县令,一看大事不妙,拍拍屁股,坐上船,逆流而上,由巫峡、瞿塘峡、西陵峡三峡一日游,逃到了益州。建安十八年(213),刘备进逼绵竹。刘璋派女婿费观做李严的参军,到绵竹抵抗刘备。结果,李严怂恿费观背叛岳父,一起投降了刘备。

残酷的时代,刘备已经成为效益动物,是非观超越了好恶感。李严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在刘备已经控制益州的局势下,他很乖巧地选择了服从和配合,攻取益州后,刘备任命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益州初定,法纪不举,威刑不肃,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刘备就组建了一个五人班子制定《蜀科》,这五个人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这是刘备第一次让李严与诸葛亮搭档。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刘备开始重新认识李严。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大军在汉中交战正酣,蜀中土豪马秦、高胜以为有机可乘,在郪(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一带)聚众数万造反,很快攻占了犍为郡的资中县。当时几乎所有的兵力民力都在汉中前线,与夏侯渊正是拔河相持的阶段,谁一放松,就会失去主动权。刘备知道马秦、高胜造反的消息,顿时有崩溃的感觉:要是这几万人在后方闹大了……刘备不敢想下去了。

刘备正为不能变戏法般地抽出兵力回援李严,李严已经变戏法一样地带领郡兵五千人,直奔资中县的数万叛军而去,斩下了马秦、高胜等人的首级,他们的部众支党,又被李严打得星散而去。这的确是个奇迹。越嶲郡的彝族土著高定,派遣军队翻越大凉山,包围了新道县。李严领兵驰援,高定大败而逃。刘备想:看不出来这小子还是个军事奇才呢!

让刘备刮目相看的事情还在后边。大战后,李严把郪、资中等地的奴籍百姓全部恢复了民籍。也就是说,过去由豪族直接控制的百姓,开始向政府交租纳粮、服役。这一来,刘备不但GDP提高了几个点,而且打击了土著豪族的势力。刘备连连点头:李严小子,也颇有政治手腕呢!

一时间,益州中南部闻李严而色变。

李严的精彩表现获得了认可,刘备尚在汉中,就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为刘表守秭归,曹操还没打过来,李严就弃城而逃;为刘璋守绵竹,刘备一到,李严就举城而降。李严在刘备眼里,毕竟是有“前科”的人,刘备虽然给他升了官,但也只是不得已的按例提拔而已。

现在,及时雨李严搞出了一个“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为刘备找到了“不得不”做皇帝的理由。这一点,诸葛亮没做到,张飞没做到,赵云没做到——李严做到了。

关羽在向李严学习。虽然远在荆州,陷于襄樊之战中,但是关羽也没忘了打发两个襄阳男子张嘉、王休来成都献上一块玉玺,并附一个说明书,说这块玉玺本来潜在汉水之下的“渊泉”里,灵光闪耀,照彻天空,于是被人发现了。襄阳在汉水下游,这说明汉中王应该把汉水下游也纳入统治。

关羽煞费苦心,但是他正在樊城血战,没有心思对玉玺进行后续炒作,所以,这块玉玺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轰动效应。

刘备所期望的,就是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有“不得不”做皇帝的理由。李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发现黄龙之后,李严有条不紊地开展起“留住黄龙,帝象永存”的活动:第一步,铸一个黄龙鼎,浇注龙形,沉入江底,留住龙脉;第二步,在距离县城二十八里的导江东岸,修建黄龙庙,香火供奉,敬拜龙气;派人去益州各地和荆州关羽那里,联名签字,勒碑纪念。

黄龙庙是个紧急工程,以神奇的速度建成了。庙落成的那天早晨,露水很大,从草地上走过,鞋裤都被打湿了。李严急忙上奏刘备,说是又现甘露祥瑞,益州定有王气。“蝎子”变“龙”,冷露变“甘露”——刘备变皇帝——李严于是也从降将变成宠臣。

有黄龙,有甘露,李严立了一座黄龙甘露碑。宋代的洪适在《隶续》中记载了碑的详细资料:宽三尺,高五尺,碑文十行,可惜字体磨灭,仅有数字可辨,群臣列名上下四排,每排二十余人。黄龙甘露碑侧面题字:太守南阳李严正方、丞宋远文奇、武阳令阴化……(省略号部分为已磨灭文字)。李严把自己的名字刻下来,是要告诉刘备,黄龙甘露碑是他李严带领郡丞宋远和武阳县令阴化辛辛苦苦立的,其他人诸如诸葛亮啊,法正啊,张飞啊,马超啊,赵云啊……都是在他的组织下在碑上留名的。

面对黄龙甘露碑,刘备不能表态。这就仿佛有人送来了锦旗,说该送,是不谦虚,说不该送,人家把锦旗拿回去怎么办?所以,刘备对李严什么奖励也没有,但是心里乐开了花,暗暗地给李严记了大功一件。而这时,刘备浑然忘记了关羽正跋涉在逃向麦城的血路上。

很快,远在许都的曹丕听说了李严立的黄龙甘露碑,急了,下令群臣:中原之大,难道找不到黄龙吗?黄龙是最好找的,只要是有人想做皇帝,肯定能找到黄龙。果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三月,殷登说曹丕的老家谯县出现了黄龙。既然有了黄龙,十月,曹丕就“迫不得已”地把汉献帝刘协赶下台,自己做起了皇帝。

你无我有,你有我多。李严与曹丕展开了黄龙竞赛,在黄龙甘露碑的旁边又立了一块碑,由第一块碑的三尺宽变为二尺宽,碑文十四行。这个石碑有多少人题名,因为文字漫灭而不可考,据《隶续》记载,只能分辨出最上面两排是每排三十人。看来题名的人比第一块碑多了不少。

在李严的带动下,群臣纷纷说各地出现符瑞,一共八百多人上书。刘备开心地翻看着这些“恳求”他称帝的奏章,内心满是对李严的感激。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刘备在几番“推辞”之后,“经不住”群臣的百般“请求”,“无奈”称帝,圆了小时候乘羽葆盖车的梦,改年号为章武。

坐在龙椅上,听着群臣跪在脚下山呼万岁,这感觉,不知道要比当年在涿县摆地摊卖草鞋被城管追得钻死胡同,要好多少倍。哼,现在老子愿意在益州的哪条街上卖草鞋也没人敢管了!

刘备忘记不了黄龙 “发明者”——李严的功劳。没有李严的黄龙,这皇帝当得还真不踏实呢!不知道刘备是否知道:他要是还在涿州卖草鞋,李严断断不会为他找到黄龙的。

称帝大典是给群臣看的,老百姓是没有机会观看当朝天子的“开幕式”的。为了让老百姓知道谁是天子,天子就会搞籍田活动,亲自去耕田,于是就有了籍田。天子去籍田耕地,也就是做做样子,但绝对是举国大事,就像领导春季植树一样,铲上几锹土,那就是电视新闻的头条。

籍田的地点和植树的地点一样有说道。刘备一生仅有的一次籍田,把地点选择在哪里呢?

发现黄龙的地方,现在已经改名为黄龙溪。在距离黄龙溪十里的地方,李严恭恭敬敬地等候,迎来了前来籍田的刘备。李严跪下的田地,因为刘备曾来籍田,在北周孝闵帝时,设为籍县,刘备籍田后沐马的江,被后世称为沐马川(四川双流县东南之府河)。

八百多人上书发现祥瑞,刘备唯独选了李严治下的黄龙溪。当年的降将李严已经成了刘备心中的福星。

李严是个善于创造机会的人,他“创造”黄龙,洗清了降将身份。最起码在刘璋旧部里,他成了刘备最信任的人。

二 托孤遗患

用小人对付君子——

 

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万多人,进入三峡,兴兵讨吴,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彝陵之战(另外两次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在秀色可餐的长江三峡开始了。

鲜血染红了长江,山崖上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滴着血。

一开始,正如刘备所期望的那样,东吴军队一触即溃,节节败退,刘备的七万大军长驱直入,旅游一般在三峡节节推进。次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连胜的喜悦,洋溢在军中。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刘备距离成都越来越远了。君在外,往往担心后方起火。可是,刘备根本不考虑成都的问题,因为那里有一个最让他放心的人——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在成都的心脏。当时,诸葛亮不但是丞相,还是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掌奏章文书、政令诰制,是皇帝身边众多“尚书”们的头目,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秘书长之类的官职。堂堂丞相大人,为何还要做一个秘书?汉代的皇帝们为了方便自己的权力运作,减少中间环节,往往直接通过尚书台下达命令,群臣奏章疏表,也得通过尚书台,这样一来,尚书台就代替了原有的丞相府成为了帝国的政治中心。尚书是皇帝属官,不是朝臣,尚书台的首席是尚书令。有时,强权大臣会兼管尚书台,那就是录尚书事了,录尚书事在尚书令之上。刘备的第一任尚书令是法正,法正死后是刘巴。法正还是亲信,但是刘巴是不被刘备亲近的。既然不信任刘巴,刘备为何还让他担任尚书令?这是因为刘备找到了另外一个更适合主管尚书台的人——诸葛亮。刘备登基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领录尚书事,刘巴就只成了一个摆设。而且,他在第二年就死了,尚书台更是诸葛亮一人说了算。

刘备为何这样安排呢?这是因为诸葛亮虽是丞相,但是刘备并未让他开府。丞相不开府,没有自己的办事机构,也就近似于一个虚衔而已。刘备不让诸葛亮开府,是为了限制他的权力。那刘备又为何让诸葛亮领录尚书事呢?这是因为刘备在登基时就做好了亲征东吴而留诸葛亮打理成都的打算,他必须要保证与诸葛亮之间毫无障碍地沟通,所以,赋予诸葛亮录尚书事的权力,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刘备既要限制诸葛亮的权力,又要他鞠躬尽瘁地效力。权力的排他性,决定了刘备对诸葛亮不可能完全不设防。

刘备是这样想的,尽快与东吴军队决一死战,突破三峡,踏平荆州,扫荡孙吴,然后邀请诸葛亮来荆州品尝武昌鱼。那时,益州就是偏隅一州了。可是,东吴的新任大都督陆逊,虽然只有三十九岁,却显得比马上就要六十岁的刘备还要有耐心,他扼守要地,坚不出战。刘备无奈,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与陆逊对峙,一直到六月炎夏。当蜀汉士兵躲在树丛里纳凉时,陆逊却展开火攻,全线出击,这就是三国演义上著名的“火烧七百里连营”。历史上虽然只烧了刘备营寨40余座,但是也击溃了刘备军队。刘备带来的人马,死的死,降的降,数万之众被歼。东吴先前的撤退,原来是为了让刘备军队进入“火场”。刘备带领残兵败将,逃入鱼复。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曹魏果真攻打东吴,孙权与刘备讲和。

带着耻辱、痛苦、愤懑,刘备病倒在东征路上,他一开始是痢疾,后来转为其他病。后人分析,刘备可能得的是胃肠癌症。

铩羽而退的刘备,也许意识到了平安才是福,就把鱼复改名为永安,屯兵于此。滴血的现实让刘备开始思考未来,他似乎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开始为刘禅铺路,为“封禅永理”提供保障。

大约是在九月份,在永安安顿好,刘备开始安排后事了。谁也想不到,他为此做出的第一个动作是急召李严入永安宫中,让其担任尚书令。

这个任命在成都尚书台引起了震动。刘巴担任尚书令时,不是在皇帝刘备身边而是在录尚书事诸葛亮身边,尚书令要对皇帝负责,离开了皇帝,尚书令就和下岗了一样。何况刘巴上面还有诸葛亮。现在,刘备不但任命李严为尚书令,而且让他留在身边,很显然刘备是要在身边建立与成都分庭抗礼的尚书台。这样一来,诸葛亮在成都的请示决策等,要通过李严的永安尚书台,才能传到刘备那里。

诸葛亮很快感觉出了受制于这一人事变动。他要提拔某人,给刘备打报告,李严直接把报告扔在一边:不合规定!他要建议在哪里新设县,给刘备打报告,李严直接把报告扔在一边:圣上日理万机,文件排队审!

刘备把李严调到身边,隐含着一个重大信号:培植李严,制衡诸葛亮。

刘备为什么选择李严呢?当然是李严对黄龙的系列炒作很得刘备欢心。就在这一年的三月份,孙权也找到了他的“黄龙”,鄱阳一带传言说出现了黄龙。刘备笑了:哈哈,我的黄龙都一岁多了,你们的黄龙才刚刚出生!领先东吴拥有了黄龙,刘备是感激李严的。

刘备最需要一个毫无势力但是又有能力的人来辅佐刘禅。诸葛亮有能力,但是诸葛亮自从走出茅庐,一直处于核心层,有意无意地会扶植一些人。庞统和刘巴,就是诸葛亮极力推荐给刘备的。刘备到广都游玩,等着县长蒋琬高接远迎时,却发现蒋琬喝得酩酊大醉。为了节约粮食,刘备在益州施行禁酒令,不准私人酿酒。不仅对私自酿酒者施以重罪,还规定拥有酿酒器具者一律同罪。堂堂一任县长,不但喝酒,而且喝醉,何况还是工作时间醉酒,更何况皇帝来了,还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蒋琬这罪可不轻。刘备当即大怒,把蒋琬抓起来: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这时,诸葛亮站出来说:“蒋琬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人(‘社稷之器’),不适合做县长。”蒋琬当时只是一个因酒耽误工作的县长,从哪里能看得出是“社稷之器”?诸葛亮这样说,只不过是给刘备施加压力罢了。诸葛亮一贯法治严明,蒋琬明显违法,但是诸葛亮不但反对处理蒋琬,反而主张提拔蒋琬,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骨子里是名士的诸葛亮,是抵触禁酒令的,莫非他是在利用蒋琬事件与刘备叫板?我们还是善良地认为诸葛亮是爱惜人才——虽然后来“挥泪斩马谡”看出诸葛亮还是法制为上的。诸葛亮与自己叫板,刘备怎么也得适当妥协,放了蒋琬,但是他不甘心受诸葛亮所制,免除了蒋琬的官职。可是,后来诸葛亮还是把蒋琬吸收进自己主管的尚书台,让他成了一名尚书郎。诸葛亮在朝中已有着根深叶茂的势力。刘备能放心地把一事无成的刘禅交给诸葛亮一人吗?

相比诸葛亮来说,李严是“干净”的。李严此前最高官职只是郡守,在朝中没有渗透。更“难得”的是,李严人缘奇差。人缘差的人,没有帮派,没有结盟,不会对刘禅形成威胁。李严这人,是出名的“惹不起”。他的家乡流传着一句谚语:“难可狎,李鳞甲”,不要去惹李严啊,他的身上有鳞甲,动不动就要伤人的。这种性格,群众不喜欢,领导喜欢。发动群众斗群众,也是领导智慧。刘备喜欢的几个人,例如法正、魏延,还有李严,都是刺猬性格,难以相处,睚眦必报,这样的人,没有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会出卖给领导。胸有鳞甲的李严,竟然凭着个性缺陷受宠!

有人分析说,刘备在生命最后信任李严,是因为他代表着刘璋旧部,刘备是借刘璋旧部来限制诸葛亮,或者说是借此来安抚刘璋旧部。事实上,李严是刘璋旧部不假,但是李严却不能代表刘璋旧部:首先,他在刘璋手下时间并不长,是在赤壁之战时才投奔到益州的;其次,他在刘备攻取益州之时,不战而降,是刘璋旧部中的叛徒,不被刘璋旧部认同;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李严人缘极差,没有丝毫号召力,刘璋旧部不会承认他的代表地位。要是李严在刘璋旧部中有着振臂一呼粉丝如云的代表性,刘备能让他有出头之日吗?

刘备恰恰是看中了李严是个人见人烦、人见人躲的“小人”。刘备,还是没有避免英主的俗套结局:在生命尽头亲近小人。刘备亲近的人,则是李严。

能用来对付君子的小人,也得有些能量。李严在黄龙事件中大放异彩,体现出了刘备最喜欢的为官能力——善于把握领导意图。善于把握领导意图,是善于工作的前提。领导要吃糖,你一个劲地给盐,什么时候能提拔?何况,李严并非泛泛之辈,他能以五千郡兵平十万叛军,军事才能也不是盖的。

不过,李严和诸葛亮相比,力量太悬殊了。所以,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李严调到身边,他着力扶植李严,用他来对付诸葛亮。用小人对付君子,往往是绝招。

 

海水易量,君心难测——

 

在李严到永安半年之后,章武三年春二月,诸葛亮被召到永安。也许,人在快要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刻,能听得到死亡之神逼近的脚步声。刘备开始安排后事了。

诸葛亮与李严的权力博弈,其实早就开始了。

刘禅当时陪着父亲在永安,一旦刘备山陵崩,李严近水楼台,肯定会占得先机。诸葛亮自有妙计,他在杖二十以上案件都要亲理的情况下,还专门为刘禅亲笔抄写了《申》、《韩》、《管子》、《六韬》四本书,要刘禅学习,可惜还没等送到永安,诸葛亮辛辛苦苦抄完的这几本书就丢失了。这件事情,刘备一开始并不知道,是临死前才听说的。这很耐人寻味,诸葛亮日理万机,却不惜辛苦地为太子开发培训教材,难道这仅仅是出于对刘禅的关心?虽然,刘禅在封为太子时,册书上有刘禅对诸葛亮“敬听师傅”的说法,但是堂堂丞相大人,居然屈驾做抄抄写写的低端工作,恐怕是用这一行为提醒刘备并警告李严:刘禅,我的!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生机葱郁的四月来到了。永安宫,刘备躺在病床上,痴痴地想:涿县的那株大桑树,也该亭亭如羽葆盖车了吧。

刘禅在眼前,刘理在眼前(虽无史载,但刘永也该在场),诸葛亮在眼前,李严在眼前——死亡在眼前。

“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把“封禅永理”安排给诸葛亮和李严,溘然长逝。

刘备托孤,对诸葛亮说了一番含义深远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啊,我知道你有本事,如果我儿子有出息,你就辅佐他,没出息,你就取代他。

这真是刘备的真实内心吗?刘备说这番话时,李严应该是在场的。刘备是在告诉李严要绝对服从诸葛亮,还是提醒李严防备诸葛亮篡位?

海水易量,君心难测。我们不知道刘备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时的真实内心。恐怕,连诸葛亮和李严也难以确定刘备到底要说什么。

刘备一生最后的一次人事任命给了李严,让其担任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相当于军事一把手。诸葛亮是丞相,统内外政事,政务一把手。诸葛亮与李严,一主一次,一政一军,诸葛亮治成都,李严镇永安,一内一外。

为什么让李严担任中护军?刘备说得明白,李严这个中护军,“统内外军事”,一旦有战事,有权力调动全国所有军队,当时在蜀汉就是大都督。这样,李严就可以牵制诸葛亮。诸葛亮要是真的把刘禅拉下马,“君可自取”,那李严也可以率领全国军队讨伐诸葛亮。

为什么让李严留守永安?这是为了东线防御,为蜀汉看好东大门,威慑东吴。全国大都督做边关守将,有点欺负人的意思。为什么不另调别将来守永安,让李严和诸葛亮一块回成都主政?这就是刘备用人艺术炉火纯青的体现了。当时蜀汉的军事版图为三分之势:汉中军区,由汉中太守魏延控制;成都军区,由兼任司隶校尉的诸葛亮控制;永安军区,由中护军李严控制。三方力量,互为掎角。从配合上说,诸葛亮威慑国内反贼,魏延威慑曹魏,李严威慑孙吴;从牵制上说,任何一方有非分之想,其余两方都可围而攻之。

刘备是要李严永远留在永安?当然不是,否则就不是“亮正严副”了。刘备看中了李严的军事才能,要他临时稳定永安局势,等局势稳定后,成都再派人接替李严,李严回成都,与诸葛亮共同辅政,二人一文一武,扶刘禅上马。刘备是要李严“统内外军事”,他不会要李严长成永安的一块城墙砖。

亮正严副,一个看来很平淡的辅政安排,却藏有无穷机关。刘备白帝城托孤,个中奥妙,谁又能读出其中的帝王之术?

任何权术,都会败给人性。诸葛亮从早年在躬耕南阳时就自比管仲、乐毅,吟啸人生,志比天高,李严则一身不可触犯的鳞甲,他们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刘备预设的规则吗?

 

三 权力博弈

总有第三方要牺牲——

 

蜀汉章武三年五月,在诸葛亮主持下,十七岁的刘禅登基为帝。

刘禅没在龙椅上坐热乎屁股,刘备给儿子安排的“亮正严副”的双保险辅政班子就遇到了第一次考验。

益州郡太守正昂迎来了郡里大姓雍闿。雍闿是带着人拿着刀虎着脸来的。太守正昂质问道:“造反吗?”雍闿夸奖正昂:“你太聪明了!”

正昂死了,诸葛亮并没有把雍闿放在心上,又派了张裔去担任太守。张裔的运气比正昂好一点,雍闿没把他杀掉,而是把他绑起来,当作礼物送到了孙权那里。孙权大喜,让雍闿遥领永昌太守,派刘璋的儿子刘阐担任益州刺史。

刘备新丧,诸葛亮不想动武,就派益州从事常房去益州郡巡行。和平解决叛乱,是最理想的。

常房见到雍闿,给他一封信。雍闿一边拆信,一边冷嘲热讽地说:感觉这信挺沉的,诸葛丞相挺清闲啊,写这么长的信!

雍闿猜对了一般,信的确写得不少,足足有六页信纸,但不是诸葛亮而是李严写的。

雍闿没李严这么啰嗦,只写了几行回信:“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年号就有三个,我们这些小地方的感到困惑,不知所归。”其实雍闿当时已经“归”了孙权。

常房带着雍闿的一页纸的回信,灰溜溜告别而去。常房听说牂牁郡(今贵州省大部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太守朱褒将要造反。好小子,造反也赶潮流吗?常房当即逮捕了朱褒的主簿,审问后将其处死。

朱褒大喜:正想找茬造反呢!朱褒率军杀了常房,然后上奏朝廷,说常房造反,要诸葛亮给个说法。

诸葛亮一反对雍闿的隐忍,派人把常房的儿子们抓起来,杀了个一干二净。这样,诸葛亮还不解气,又把常房的四弟流放到偏远的越隽。

众人目瞪口呆,就连刘禅也看出来了,朱褒这是贼喊捉贼,智商天下无双的诸葛亮,怎么会听信诬言而杀无辜呢?

也许,诸葛亮这样对待常房,是为了安抚朱褒,善良的人们这样想。李严不这样想,他知道了诸葛亮是在杀鸡骇猴,是在给他脸色看。

整个事件有一个环节很奇怪:诸葛亮的从事常房去巡行,宣示疆土,带去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李严的信。

是诸葛亮要李严写的吗?这个猜测讲不通,诸葛亮以文笔见长,又是《隆中对》,又是《出师表》,没有理由要李严写信。有人分析说李严在南中一带有威信,所以诸葛亮要他写信劝喻造反派。可是,就朱褒的反应看,李严在南中毫无威信,善打政治牌的诸葛亮,不可能不知晓这一点。

李严试图渗透进军国大事,就自作主张又郑重其事地地写了六页信,交给常房。常房呢,一看李严的信写得在理,也没和诸葛亮汇报,直接把“李严精神”带到了南中。诸葛亮火了:吃里爬外的家伙!正好朱褒举报常房“造反”,诸葛亮就顺势杀了他的儿子,流放了他的弟弟。

这样解释,诸葛亮在常房事件中的“弱智”表现才符合其智慧形象。

两口子吵架,孩子往往要成为出气筒。常房,很可能就是诸葛亮与李严斗争的牺牲品。总有第三方需要牺牲。

事实上,最先成为牺牲品的是已经死了的刘备。刘备死于章武元年三年四月,五月份刘禅即位,立即改年号为建兴。这样一来,儿子就占了老子的年号,这在以孝治国的汉魏时代来说,无疑是对社会伦理的挑战。陈寿曾专门批评道:“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陈寿把这账算在未心理断乳的刘禅身上。这个有违法度的举动,其实是出自诸葛亮,最起码是他拍板的。号称最遵守法度的诸葛亮,怎么辅政后第一件事就是破坏法度,而且带着明显示威的意味?

诸葛亮对刘备安排李严与自己同为顾命大臣心怀不满?诸葛亮用改元来摆脱刘备的影子,树立权威?群臣之中,他最想在谁面前树立权威?这一些,历史并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在言之不详的历史记载里小心翼翼地探索真相了。

有一点是真相大白的:诸葛亮并没有遵照刘备遗嘱吧李严吸收为顾命搭档,而是把李严排挤出了权力核心。

刘备让李严“统内外军事”,并不是一些人分析的那样为了稳定刘璋旧部。第一,李严并不能代表刘璋旧部;第二,即使是刘备非把李严视为刘璋旧部代表不可,那也得真的授予他“统内外军事”的实际权力,搞口惠而实不至的大忽悠,只会起反作用。毕竟,大家都是出来“混”了多年的,谁也骗不了谁。

事实上刘备安排李严“统内外军事”,是为了弥补诸葛亮军事才能与军事经验的不足。刘备死之前,诸葛亮没有任何出彩的军事行动,刘备看出了诸葛亮善于治军(“治戎为长”),但是适合蜀汉作战的能力欠缺,“奇谋为短”。当时蜀汉国力微弱,要想在曹魏和孙吴的夹缝中生存乃至发展,必须用“奇”。后来所谓的“六次北伐”,在最需要改变局面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总显得无计可施,就证明了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欠缺。李严先前以五千人退十万叛军的奇举征服了刘备。

因此,刘备肯定是要诸葛亮把李严作为军事主政的。诸葛亮这样做了吗?看一下诸葛亮对他与李严之间的权力分配就能得出答案:诸葛亮违背了刘备的遗嘱。

李严与诸葛亮是怎样分配权力的呢?李严: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诸葛亮: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益州牧。

丞相集三公之大成,光禄勋相当于皇宫卫队长,位列九卿之一,比丞相低。似乎,这个安排符合“亮正严副“的格局,但是,李严这个光禄勋,本来该在皇宫里,却镇守边疆永安。如此一来,对于李严来说,光禄勋也就是一个虚拟身份。“亮正严副”成了“亮实严虚”。

李严的尚书令本该掌管皇帝诰命文书,但是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则超越尚书台,而且刘禅是在诸葛亮而不是在李严身边。“亮正严副”成了“亮全严无”。

诸葛亮还领益州牧。当时蜀汉惟益州而已,诸葛亮控制了益州所有的官员,也包括永安一带的地方官。李严无法渗透进诸葛亮的势力,诸葛亮却可以操控李严的势力。“亮正严副”成了“亮进严退”。

按汉制,中都护是临战授命,全国进入战备状态时才拥有三军帅权,可是刘禅即位后两三年内,蜀汉没有对外战争。司隶校尉有监察之权,可以统领卫戍部队。当时蜀汉军事版图分为三大块:汉中的魏延军团,成都的卫戍军团,永安的李严军团。李严有权控制的,只有永安军团。中都护成了边关守将,这就像是把董事长当作部门经理使用。李严的“统内外军事”从来没有成为现实,反而是最后李严被废,“亮正严副”成了“亮主严废”。

刘备死的时候,给了李严中都护的权力,却没格外再给诸葛亮更多的权力。刘备要诸葛亮“到此止步”,但是诸葛亮却在后主即位后,获得了开府治事和领益州牧两大项实权。李严的中都护,却始终在文件上,没有落到实处。

刘备精心设计的辅政局面,瞬间崩溃。这个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李严留守永安,远离权力源头成都。

是李严不愿意回成都吗?不排除李严想坐稳永安建立独立王国的可能。他知道回到成都,也是被架空,还不如留在永安呢,最起码他在永安是有发言权的。

是诸葛亮不愿意让李严回成都吗?这个可能性也有。李严要求回成都:先主让我“统内外军事”,我得回成都啊,在永安无法开展工作啊。诸葛亮说:先主让你留守永安,你就老老实实呆在那里吧。两个人都拿先主遗命来说话,其实都是自说自话:李严说他有权力回成都主政,诸葛亮说不要他回来添堵。

不能肯定地说诸葛亮在抢食李严的权力蛋糕,我们还是愿意选择性地相信诸葛亮是过度敬业,把刘禅看作自己的孩子,交给外人监管他不放心,再苦再累,他都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李严能心甘情愿地被诸葛亮任意摆布吗?可是,满朝文武,绝大部分都是诸葛亮任用的,谁会听李严的?偶尔也有不识趣的,站在了李严一边,例如常房,结果立马成了“叛贼”,被“和谐”了。

李严,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切吗?

 

透明玻璃房子里的鸟——

 

诸葛亮按照朱褒的“举报”处理了常房,朱褒丝毫不领情,也许他看穿了诸葛亮治罪常房是为了压制李严。朱褒依然高举造反大旗,与雍闿勾结在一起,搅得南中鸡飞狗跳。再不把这几个人杀掉,蜀汉就要失去南中了。

建安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决定征讨南中。

机会来了,“统内外军事”的李严摩拳擦掌,等着诸葛亮调他去南中。从春寒料峭,到草长莺飞,再到鸟语花香,诸葛亮的调令始终未到,李严等得有点儿烦了:这效率,对得起先主的托孤吗?

可是,这时诸葛亮已经踏进了南中大开杀戒了。李严愤怒了:奶奶的,先主是安排谁“统内外军事”的!

可是,李严还不敢爆发,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现在,诸葛亮一打喷嚏,就是蜀汉感冒了,诸葛亮一闹肚子,就是蜀汉肠胃炎了,诸葛亮一皱眉,就是蜀汉抑郁了。

孟达降魏后,给刘封写信劝降,刘封虽然在益州不舒心,可也仍然选择了忠于刘备,没有听孟达的。但是诸葛亮不喜欢刘封,对刘备说刘封刚猛,刘禅即位后恐怕难以控制,刘备就杀了刘封。

庞统十分推崇的彭羕,刘备“亦以为奇”,但是诸葛亮不喜欢他,向刘备打小报告(“密言先主”),说彭羕有野心,是个不安定因素,刘备就把他贬官了。彭羕想不通,对马超说刘备老糊涂了(“老革荒悖”),又说了几句偏激的话,结果被定了死罪。彭羕知道是诸葛亮搞的鬼,就写信给诸葛亮而不是向刘备求饶,诸葛亮把他的信踩在脚底下,暗暗地说:你说刘备“老革荒悖”,不就是说他被我控制吗?诸葛亮没给三十七岁的彭羕活路。

廖立,诸葛亮本来很看得起,曾对孙权使者说廖立是与庞统并驾齐驱的“楚之良才”。刘禅即位,廖立拜为长水校尉。廖立对此不满,找到丞相掾李邵、蒋琬诉苦,大大批评诸葛亮的用人。李邵、蒋琬马上汇报给了自己的主子,诸葛亮毫不客气,将廖立开除公职,流放到汶山郡(今四川茂县、广柔一带)。

一个个悲剧,让李严感到触目惊心。精明的李严,不会选择与诸葛亮正面冲突。何况,他想先主遗命让他“统内外军事”, 诸葛亮不会公然违背的。

也许,讨伐南中是制止群众暴力性事件,诸葛亮认为用不着中都护出马,杀鸡焉用带牛刀,好钢用在刀刃上,李严这样幻想。

李严的眼里,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

十二月,诸葛亮平定南中,回到成都。然后,诸葛亮做了一次几乎不被人察觉的人事调动:任命中都护李严为前将军。有人向李严贺喜:前将军,是关羽担任的官职,丞相给足了你面子!

李严铁青着脸:这是剥夺军权呢!

李严被拜为前将军之后,就自动免除了中都护一职。中都护虽然是个应急的角色,战备状态时才拥有三军帅权,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疑有极大权重。诸葛亮以极其高明的手法,拿掉了李严的全国军事主宰权。

人们都说诸葛亮忠于先主,但是往往忽视了诸葛亮完全背叛了“亮正严副”和李严“统内外军事”的遗命。

彻底拿掉李严“统内外军事”的权力后,诸葛亮马上筹备他主政以来的第一次北伐。先前几乎没指挥过考验性战斗的诸葛亮,一出手就是调集十万大军。十万大军几乎是蜀汉的所有家底。这就像一个股市菜鸟,把称盐打油的钱都拿去,一头扎进交易大厅,虽然发家心切,但是也足以让人扼腕叹息。

如果,诸葛亮忠诚地遵守刘备的政治遗嘱,放心地把兵权交给军事奇才李严,然后他本人集中精力治国,发展国力,也许能改写历史。

诸葛亮知道李严对兵权被剥夺感到不满,善于玩平衡的他,让李严转移到江州(今重庆),让护军陈到驻守永安,永安、江州一线,都归李严管辖。

虽然丢了兵权,但是换来了镇守后方的权力,这笔交易,也不算怎么赔本。

李严大喜,顾不上考虑诸葛亮为何不让他回到成都,只想着江州也是蜀汉重镇,以为诸葛亮真的要他“知后事”。李严又看到了光明,就像关在一间密室里的鸟儿,直奔光亮而去。他兴冲冲地移屯江州,把江州作为了自己的大本营。李严可能这时还产生了一个把蜀汉的权力中心转移到江州来的幻觉。

他开始精心经营江州,他的土建特长有了用武之地。早在做牛建为太守时,李严就显示出了这一特长。武阳县的安汉桥,长约一里半,每年涨水时,都会冲坏此桥。每年,防汛抗旱指挥部都要修桥,当然少不了征夫募资。百姓暗地里给这座桥改名为“劳民桥”。李严到任后,率领老百姓开凿天社山(今四川新津县境内老君山),“寻江信道,此桥遂废”(《水经注》)。“寻江信道”既能替代桥梁通行,还能开闸放水,蓄洪防灾,可谓一举多得。

李严进驻江州后,就把土建特长发挥到极致,开始打造“新江州”。他在江州城北圈定了方圆十六里的地方,亲自铲下了第一锹土,算是领导奠基了。李严是这样规划新城的:凿穿城后山,将嘉陵江水引入,挖断鹅项颈,创造一个易守难攻的“江心洲”,修建多处城门,利于以后扩建。这个规划引起了轰动,人们把这个未来之城命名为“李严大城”。

虽然诸葛亮不让他干预国政,但是李严到达江州后,却以朝廷代言人行动了。他给降魏的孟达写了一封信,想把他劝回来,说他和孔明一起受刘备托付,“忧深责重”,要孟达回来加入他和孔明的组合。

看来,李严是真的打算在江州干出点动静来了。

可是,这还要问问诸葛亮是否答应。

建兴五年(227年)春,诸葛亮留下一道千古《出师表》,离开成都,屯兵汉中,北伐进入倒计时,李严“知后事”的时候到了。李严眼前满是光明,他踌躇满志,甚至都盘算好了施政纲要。

可是,鸟儿本着光明飞过去了,扑通一下,却被撞落到地上——原来是玻璃。李严就遇到了这样的“玻璃”。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刘禅说:你爸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你得听亮叔我的了。诸葛亮要刘禅听他什么呢?

《出师表》一半的内容,是在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谁是“贤臣”?诸葛亮说得明白:文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良实”之辈,武是向宠。

文武各方面,唯独少了刘备钦定的顾命大臣李严!

谁是“小人”? 为了维护同事关系,诸葛亮没直接点明。每个庸君背后都至少有一个奸佞小人,黄皓算是刘禅身边最知名的“小人”。可是,黄皓是在诸葛亮死后才渐渐崛起的,甚至在蒋琬、费祎为宰时还没成气候。所以,《出师表》里的“小人”,不会是黄皓。

并非所有人都有做小人的资格。能在美国总统身边做小人的,美国之大,有几人呢?诸葛亮出师北伐,最有能力影响到刘禅的,就是李严了。永安托孤,刘备确定“亮正严副”的格局,刘禅是在场的。李严完全能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来到刘禅身边:你爹生前就让你听我和你亮叔的,现在亮叔出远门了,你该听李叔的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要刘禅疏远的小人,很可能就是李严。

当然,这只是猜测。可是,有一件板上钉钉的事实:诸葛亮出征前,任命丞相府参军的蒋琬与丞相府长史张裔留守丞相府,统理后方军国事务。

蒋琬,不就是那个酒后上班诸葛亮讲情才没被治罪的小子吗?张裔,不就是那个刚到益州郡守任上就被雍闿绑起来送到东吴去的家伙吗?

李严在江州骂娘: 老子是先主钦定的辅政大臣,你们这些东西,以为胳肢窝下夹两根鸡毛,就是鸟人了吗?

李鳞甲就这么好欺负吗?

四 千古悬案

是好意还是阴谋——

 

李严开始反攻。诸葛亮在前方血战,他在后方捣乱,破坏团结。至于李严做了什么事情,史无记载,但是我们还是能从纷繁的史料中管窥李严这段时期的行动。

建兴七年(229年)四月,孙权登基称帝,诸葛亮派遣李严的老乡尚书令陈震为使臣,代表蜀汉人民前去表示祝贺。临行前,他要求诸葛亮接见,说有要事相见。

去东吴表示贺意,肯定是最受欢迎的人,肯定还有礼物相送,多美的差事啊,陈震这小子是在玩什么花呢?诸葛亮疑惑万分地接见了陈震。

南阳人陈震一脸严肃:我要谈谈老乡李严的问题,很重要,很严肃……

诸葛亮立马坐正身子,一脸庄重。只要是涉及李严,没有小事。

陈震说:“正方内心深处有暗刺(‘腹有鳞甲’),乡党们都以为他不能接近。”诸葛亮笑了:“我又不是你们的老乡,就是在南阳种了几年地,我怕他干什么?”

话虽如此,诸葛亮还是留意李严,很快就掌握了李严的“罪行”。 诸葛亮未在蜀汉设置史官,所以李严到底有什么“罪行’,也成了历史悬案。但是,后来诸葛亮写信给蒋琬和董允,说原本以为李严只是不好合作,不惹他就是(“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没想到他还会有“苏张之事”。所谓“苏张之事”,就是连横、合纵之类拉帮结派的小集团行为。

很可能,李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趁机拉拢人,想把权力抓到手。

又是拉拢人,又是修筑“李严大城”,这不是自立中央吗?嗅觉灵敏的诸葛亮,很快觉察到了李严的异常表现。他决定把李严调到身边,天天看着他。于是,一纸调令飞到了江州,要李严进驻汉中。

想调虎离山?哼,没门!李严推三阻四,就是不去汉中,反而向朝廷打了一个请示,请求以五郡求立巴州,他做巴州刺史。五郡,就是江州辐射到的巴东、巴西、巴、江阳、涪陵五郡。李严这是要把益州一分为二,与益州牧诸葛亮平分秋色。

同是顾命大臣,你能做益州牧,我就不能做巴州刺史?李严的想法本无不可,但是其出发点已经不是效忠蜀汉,而是与诸葛亮在权力分配上讨价还价。

这个请示报告,很快就被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送到了前线。结果正如所有人所料,诸葛亮对另立巴州的请示说了“不”字。

和你分蛋糕你不愿意,那送你一碗肉,别人喝汤行吗?

李严于是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李严写这封信,出于什么心理呢?也许这是好意,李严真的想让诸葛亮称王,因为那样他就让出位置来了,当初曹操、刘备被人“劝说”称王,不就是与臣下这种水涨船高的心理有关吗?也许这是攻击,李严这是在出诸葛亮的丑,讽刺他擅权专政,已经有九锡之实。也许,这是阴谋,李严忽悠诸葛亮称王,其实是置其于不义之地。当年,孙权就玩过这一招,他写信劝曹操称帝,曹操一眼就识破了他的鬼心思,把信给群臣看,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莫非,李严也是要把诸葛亮放在 “火炉”上吗?

和诸葛亮玩花样,李严还不够级别。诸葛亮回信说他和李严也算是老朋友了,没想到李严对他一点也不了解,九锡是不义的,等到魏国平定了,十锡他也会接受的。

诸葛亮说得大义凛然。这一下,李严出丑了。

小样儿,和我玩阴的!

“李严大城”建得有模有样了,据说建成后则是蜀汉最难攻克的城池。诸葛亮决定快刀斩乱麻,尽早消除李严这个隐患。一颗老鼠屎坏锅汤,即使李严不能成事,但有他在后方捣乱,诸葛亮在前线不能安心。

苍蝇不咬人,但要是有只苍蝇在脑后转悠,你能看得成电视吗?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给李严下命令:带着你的两万兵马,快来汉中报到。

 

是重用还是打击——

 

从来没有人能指望城墙能用来捍卫尊严。公孙瓒与袁绍相争,临易河挖十余重战壕,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土丘构筑营垒,以铁为门,囤积粮谷,建成易京。公孙瓒以为可以凭借城防取胜,结果袁绍掘地道到城楼下,火烧营垒木柱,公孙瓒杀死老婆孩子后,引火自焚。

人心和智慧,才是最坚固的城墙。

诸葛亮虽然有性格缺陷或者思维局限,但是他的道德是完美的。他对集体的事业鞠躬尽瘁,让人肃然起敬。虽贵为丞相,但是他低调再低调,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首先做到了。道德,赋予诸葛亮无敌的力量。

相比之下,李严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却很让人怀疑。腹中有鳞甲,动不动就算计人,是他最招人非议的一方面。李严镇守江州,不思国患,反而大力揽财,富了家庭,穷了国库。他喜欢讲排场,早在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李严不惜民力,要兴建办公场所(“徙郡治舍”)。他的功曹杨洪极力劝谏,阻止李严此举,李严不听,杨洪辞职也没让他改变主意。都督江州后, 李严与牙门将王冲发生冲突,王冲自知“李鳞甲”早晚要报复他,于是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右将军辅匡等人,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人性上有薄弱环节,最坚固的城墙也不堪一击。

“苍龙”、“北虎”这两座东西城门已经修好,鹅项颈工地也已经动工,再过几天,城北山凿穿工程也要开始……李严在工地视察一圈下来,猛然间有了底气:有城如此,我怕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不成?

“给诸葛亮写信去,就说老子不去汉中看他脸色!”李严对儿子李丰说。

不过,李严在回信里并没有提出个人要求,而是颇为悠闲地向诸葛亮闲聊曹魏的时事政治。在曹魏,司马懿、陈群、曹真并受魏文帝曹丕之遗诏,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都是开府的。

李严这是告诉诸葛亮:顾命大臣开府,已成“国际惯例”。你诸葛亮能开府,我李严为什么不能开?

诸葛亮拒绝了这一要求。诸葛亮为什么拒绝呢?是担心李严坐大威胁政权,还是贪婪不愿与人分享权力?这个,后人无从得知,只能仁智各见了。

诸葛亮善于玩平衡,他上书朝廷提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并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将军当中,地位最高的是大将军,其次骠骑将军,又次车骑将军,再次卫将军,又再次前、后、左、右将军。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则位次上卿。李严由前将军晋升为骠骑将军,可以说是火箭式提拔,他不能再说不满意了,而且儿子李丰还被任命为江州都督,统帅江州军队。

可是,李严怒火万丈,让儿子把任命书撕得粉碎。

这是一个调虎离山的安排。骠骑将军地位虽高,但是军队都归诸葛亮指挥,别人做骠骑将军,只能去号令空气了。诸葛亮要李严去汉中督守,魏延经营汉中多年,而且一直在汉中,别人很难渗入汉中。何况,诸葛亮屯兵汉中,其他任何人去汉中,都得听从诸葛亮的。至于让李丰为江州都督,很明显是个过渡时期的安排。李丰年轻,没资历,没根基,根本不能坐稳江州。

可是,诸葛亮毕竟给足了李严面子,给他爷俩都升职了。李严再拒绝去汉中,那就是故意滋事了。

诸葛亮,就是诸葛亮。

李严心有不甘地告别了未建成的“李严大城”,按照诸葛亮的命令,带着两万人马,去汉中找诸葛亮报到去了。

这两万人马,几乎是江州的所有军队了。诸葛亮让李丰都督江州,可是只给他留下了一个烂尾工程。李丰能“都督”的,恐怕只有江上飞的白鹭和山上爬的穿山甲了。

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

 

是宽恕还是陷害——

 

李严的担心还是成了现实。李严率军到汉中之后,军队立马被诸葛亮收编。李严当然不愿意,对诸葛亮说:理由?诸葛亮说:我收编你的军队,不是为了让你统领三军吗?

李严冷笑不已。

诸葛亮又恢复了李严的中都护职位。九年前,刘备死前就授予李严中都护,让他“统内外军事”,刘备死后,诸葛亮把李严的中都护剥夺了,现在,又还给李严了。

诸葛亮“接受”刘备对李严的任命,用了九年时间!

可是,李严高兴不起来,因为此中都护非彼中都护。刘备让他做中都护,是要他“统内外军事”,诸葛亮让他做中都护,却是让他“署府事”,这个府,就是诸葛亮的丞相府。三弄两弄,诸葛亮把刘备确定的顾命大臣,弄成了自己的僚属。

李严失望至极,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时,他突然改名为“李平”(为了表述的方便,下文仍称“李严”),是在借此抗议诸葛亮做事不平,还是安慰自己要淡定?

李严多年被排挤在权力层之外,在汉中又是新来的,在诸葛亮部属的包围之下,李严天天看他们的脸色过日子。

李严初到,诸葛亮对李严“都委诸事”, 这一分工,在汉中引起了震动。

李严,不是早就Out吗?让李严来汉中,不就是为了控制他吗?李严没有立过战功,一来就成了红人,后来者居上,凭什么呀?

本来以为来了只落水狗,没想到来了一只宠物犬。很多人去找诸葛亮,纷纷抗议诸葛亮对李严的“重用”( “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

诸葛亮“惊讶”地说:李大人德才兼备,国之栋梁啊,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众人纷纷提意见,别的不说,单就“李鳞甲”一条,诸葛亮就有理由废掉李严:不和谐,不权威,能干啥工作呢?李严初到汉中,就彻底臭了。

看台上,二级票观众脱了鞋跷起二郎腿没人管,VIP包厢里的贵宾抠一下鼻屎,也会成为新闻头条。诸葛亮让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把他放在高高的位子上,是重用他,还是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群臣的不满,诸葛亮说:“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现在还没有必废李严的理由,诸葛亮耐心地等待,反正李严已经来到汉中,成了一只离开洞口的老鼠。诸葛亮就像一个高明的拳击手,轻易不出手,其实是在寻找击倒对手的机会。诸葛亮是不屑靠点数获胜的。

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没几个月,建兴九年(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挥师北伐。诸葛亮让李严督运粮草,“这个任命一公布,先前聒噪不已的众人,会心地笑了:“以中都护署府事”,原来就是一个督粮官!

李严对这项任命,虽然不满,但是除了乖乖接受,还能有其他选择吗?反抗?诸葛亮就等李严反抗,到时给他扣一个罪名,然后将其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老鼠能够调戏猫,那是因为身后有个洞口。李严被调离江州,来到汉中,再也不敢与诸葛亮叫板了。

解决了李严,诸葛亮出征了。

建兴六年(228年)春,第一次北伐,马谡在街亭战败,顿失大好局面。同年冬,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粮尽而返。建兴七年(229年)春,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两个毫无战略意义的边郡,这是六次北伐中唯一胜利的一次。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算是第四次北伐,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这四次北伐,军粮竟然主宰了战争走向。

诸葛亮在开始第五次北伐前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制造了著名的木牛流马运粮,让李严督粮。

这一次的开局,格外得完美。诸葛亮很快来到了祁山,曹魏派司马懿和张郃迎战。上邽战场,诸葛亮大获全胜后割麦而还,司马懿赶到时,只有麦穗可以捡了。卤城战场,魏延、高翔、吴班迎击司马懿,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惨败而归。南围战场,王平的山地特种部队——无当兵打退了张郃的反攻。

捷报到此戛然而止。六月份,大雨不止,诸葛亮突然下令退军——还是因为缺粮!

木牛流马,没有维系前线必需的粮草,诸葛亮只能“粮尽退军”。雄心万丈的诸葛亮,还是倒在了粮食上。

为这次北伐负责的是李严。

 

是黑幕还是悬案——

 

我们就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回放一下整个事件。

李严督粮不力,“运粮不继”,派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去前线说明情况,让诸葛亮退军(“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

诸葛亮退到汉中,李严装作很吃惊的样子,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李严这样说,第一是推卸自己的责任,第二是加罪于诸葛亮,“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够歹毒的啊。

诸葛亮是这么好对付的吗?诸葛亮拿出物证来,“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

白纸黑字,还有狐忠、成籓作人证,李严无法抵赖,只好坦白以求从宽(“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破坏北伐大业,还诬赖北伐领导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诸葛亮上表给刘禅,把李严先前拒绝应命镇守汉中、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以司马懿等开府辟召的事为由请求开府的一系列罪状,秋后算账,来了个大清算,说他对李严一再宽容,没想到李严反复无常(“颠倒乃尔”),如果不严肃处理,后患无穷(“若事稽留,将致祸败”)。

接着,诸葛亮又联合刘琰、魏延、杨仪、邓芝、刘巴、姜维等二十二人上书,请求废掉李严:“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一句话,就是开除李严的公职,让他成为平头百姓。

这就是《三国志》对李严事件的记载。这个记载,和魏延事件的记载一样疑云重重。

李严是个老官僚了,精明世故,怎么会在自己让诸葛亮退兵的情况下又指责诸葛亮无故退兵。有书证,有人证,即使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雏儿,也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的。

“值天霖雨”而“运粮不继”,本不是什么大错。蜀道艰险,运粮本来很困难。诸葛北伐,多次困于缺粮,司马懿、曹操汉中之战也是粮绝而退。可见运粮不继绝非归罪于某个人就能解决的。建兴八年(230年)秋,曹真、司马懿从褒斜道、子午谷进攻汉中,赶上雨水天气,道路不通,也是因为粮食问题而退。真的是因为“运粮不继”而导致大军撤回,那李严也没什么大的责任。

那么,李严对此又是如何反应呢?李严的反应,让人感到他犯了弥天大罪。李严听说诸葛亮大军快要还至西乡时,竟然擅离职守,想潜逃到沮、漳一带,甚至想干脆退还至江阳,那里属于江州大本营了,而他的儿子李丰正在江州镇守。最终李严在参军狐忠多次劝谏下,才打消了这一公然对抗诸葛亮的选择。

他的反应如此激烈,实在是让人想不通。这里面,肯定有运粮之外的事情发生,可惜没有历史记载。

即使运粮不济,那该不该由李严负责也得打个问号。“平(李严)催督运事”说得明白,李严不负责具体运粮,而是起“催督”的作用。运粮的责任,应该由运粮官而不是督粮官首先负责。谁是这次的运粮官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这次的督粮官是岑述。大军退还后,李严本来是要追究岑述的责任的。可是,诸葛亮是很器重岑述的,为此还惹得张裔“至于愤恨”,诸葛亮为此给张裔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他就是喜欢岑述,请张裔接受这一现实。再者,诸葛亮也插手了运粮,将自己的新发明木牛运用到运输中(“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还有,诸葛亮的参军马忠,也因运粮一事往来于汉中和祁山之间。很多史料都指向一点:运粮一事,并非李严负责。

那么李严到底是负责什么呢?李严负责“催督运事”,就是集结粮草和后备兵员以支援前方战事。李严完成任务了吗?从“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三句来看,事情出在“运”上,而不是出在“督”上。也就是说,李严在运粮工作上,不该负有责任,若有,也不会到革职流放的地步。

可是,最后运粮官岑述安然无恙,督粮官李严却被革职流放,还落了个“若事稽留,将致祸败”。

这里面,莫非还有其他事情?

诸葛亮说李严“颠倒乃尔”,李严到底在何事上“颠倒乃尔”,诸葛亮并没有说,不过很显然不是运粮的事儿。这从后来诸葛亮给李严儿子李丰的信里也可以得到验证。诸诸葛亮在信里说,他与李严“戮力以奖汉室”,但是没想到李严竟然图谋违背常理的事儿(“何图中乖乎”)。李严到底做了什么“中乖”之事,史书没有记载,后人无从得知了。诸葛亮联合二十二人的弹劾书里,说李严“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 “迷罔上下”就是欺上瞒下,“上”就是刘禅。李严对刘禅做了什么手脚?“论狱弃科”就是不讲法治。看来李严不仅仅督粮,还负责司法检察工作,而且他否定了诸葛亮的法治思想。李严在“论狱”期间,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呢?“导人为奸”,何人?何奸?“情狭志狂”,“志狂”就是野心大,李严有何野心呢?

这一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一个弹劾书,居然只有空洞的概述,而无具体的指控,这也太不符合诸葛亮的行文风格了吧。莫非,这里面有不可启齿的事情?

李严一案,有着太多疑云。政治,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乃至黑幕。拿到太阳下的,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很多事情,我们分不清是悬案还是黑幕。

诸葛亮轰轰烈烈地秋后算账,也没怎么为难李严,只是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李严在梓潼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拥有奴婢门客一百多人的大户。诸葛亮也没对李严的儿子李丰施行株连,只是将他的江州都督职位夺了,改任丞相府中郎参军。后来,李丰还当上了太守。诸葛亮甚至还给李丰写了一封信,说如果李严悔过,李丰配合蒋琬的工作,那么李严还是可以复职的(“否可复通,逝可复还”)。

是李严并没有犯什么滔天大罪,还是诸葛亮格外宽容?

李严于建兴九年(231年)八月被废,而据《汉晋春秋》记载,其年“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似乎在以此灾异暗示李严蒙冤。李严是否被算计,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梓潼,梓潼,东倚梓林,西枕潼水。李严天天遥望险峻的山路,不是在欣赏梓潼的山明水秀,而是盼着诸葛亮派人邀请他出山。李严以为,他没犯什么错误,诸葛亮会给他机会的(“常冀亮当自补复”)。

苍蟒高悬的尤门、峰翠云白的剑山,野旷遥开的梓潼平坝,绿意勃发的潼川浅丘……人生何处无风景,为何非要挤在局促的权力擂台上呢?

李严最终也没等来诸葛亮给他的机会,因为诸葛亮自己也没有机会了。建兴十二(234年)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在征途中。李严闻讯,悲痛欲绝。有人说:诸葛亮那么整你,你为什么还为他悲哀呢?

李严说:孔明一去,再无人能为我翻案(“策后人不能”)!对手死了,李严再无扳回的希望,“闻亮卒,发病死”。

可惜李严一生,除了权力,心里再无人生风景。他为什么不去梓潼的五丁山去看一看呢?那里,悬崖过后是平川,坡去平来,一险一夷,顿现眼前,促人顿悟。

五丁山上有一送险亭,清咸丰年问梓潼县令张香海在送险亭上题一字数不等的“意对”联:

从此履险若夷,回头想鸟道羊肠,经多少阅历艰辛,才博得脚跟站稳,看岩嵌谷锁,费如许奔驰劳碌,却难教迹绝飞行,何妨将人比路摸心。

是的,费如许奔驰劳碌,何如抛却蜗角名利,脚跟站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