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施耐庵

施耐庵(明初文学家)

水浒英才

施耐庵简介

施耐庵生平:施耐庵(1296~1370),本名彦端,元末明初文学家。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他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文学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历史评价:施耐庵才华横溢,在他36岁那年与刘基一同中进士,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其不俗的才气,当然,两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是由其自身的性格、眼光所决定的。刘基的才华展现在征战中,施耐庵的才华则展现于他的著述中。施耐庵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拳打恶霸,避世不召,足见其志气孤高,由此也可看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汉子。他与其徒弟罗贯中共同写成了《水浒传》这一千古传颂的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施耐庵大事记

1296年 出生。

1353年 参加张士诚起义反元。

1367年 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其部属,为避免麻烦,在白驹隐居。

1370年 染病而殁,就地高葬。

人物关系

施耐庵传记

年少才高

▲古钱塘

据考,施耐庵是孔子72个子弟之一——唐末施之常的后人。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

施耐庵自幼聪慧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中进士。

施耐庵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士诚据苏以后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施耐庵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还参与谋划,与张士诚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此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劝谏,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施耐庵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士诚幕府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他行走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施耐庵画像

隐世著书

张士诚(1321~1367),字确卿,乳名九四。出身于贫苦的盐民之家,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领导了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后期他领导的起义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投降了元朝统治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最终被朱元璋打败。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施耐庵做慕僚,但施耐庵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书。

据传,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今江苏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 (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收到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撰写《水浒传》。他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通过和他们接触,他了解了底层民众的生活。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施耐庵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一百零八将的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坐馆

在古汉语里多指任塾师或幕客。

后世留名

《水浒传》通常被评价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当然,小说中描写的梁山泊的某些基本宗旨确与历史上农民起义所提出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是出于艺术虚构,可以说,大部分的人物都是由施耐庵意想构造出来的,它与历史上宋江起义的事件没有多少关系。

这部小说的基础,主要来源于市井文艺“说话”,它在流行过程中首先受到市民阶层趣味的制约。梁山英雄的成分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却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梁山英雄的个性更多地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这些基本特点是首先应该注意到的。在当时要公开歌颂这样的“盗贼流寇”,首先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提出一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合乎社会传统观念的解释,赋予这些英雄好汉以一种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品格,在这个总的前提之下,来描绘他们的反抗斗争。梁山泊一杆杏黄旗上写着的“替天行道”的口号,和梁山议事大厅的匾额所标榜的“忠义”的准则,就是作者为梁山事业所设立的道德前提。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作者热烈地肯定和赞美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和复仇行为。梁山好汉们并不是出于纯粹主持正义的目的而“替天行道”的,他们大多本身是社会“无道”的受害者。《水浒传》在标榜“忠义”的同时,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一种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这种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图景同农民的社会理想、农民起义的政治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这个社会本身是虚构的,但在其背后却存在商业经济中形成的平等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变化。再看小说中大量描写到的城市景象、商业活动,以及所表现出的对商人的尊重,可见作者的理想是有其现实基础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剪纸版宋江形象

▲江苏泰州施耐庵陵园内施耐庵雕像

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迄今,《水浒传》在国内的各种版本已经有53种。《水浒传》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水浒传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词汇》《野猪林》等。日本的译本有20多种。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传》,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所言:“《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

▲江苏大丰施耐庵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