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孙策

孙策(江东小霸王)

孙策简介

孙策: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同年4月,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门客所伤。建安五年(200年5月5日)身亡,享年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策传记——

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句名言对后世家庭教育影响深远。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淮南军阀袁术袁公路,他因企图篡位代汉而丑名远播。他口中的“孙郎”,则指当时尚在自己麾下的孙策孙伯符。袁术说出此言的时候,正值“孙郎”的父亲——破虏将军孙坚刚刚去世。而孙坚是带着一番遗憾,撒手人寰的。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说来话就长了。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是个异常黑暗动荡的时代。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朝政在两大势力的交替掌权与不断火拼之下,日益腐朽不堪,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汉桓帝、汉灵帝执政时期。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刘宏,成天一门心思钻研着如何享受和玩乐,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全托付给“十常侍”等大宦官。这些贪得无厌的公公们趁机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官鬻爵,中饱私囊。在昏君与权阉沆瀣一气下,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事情不断发生。试举几例:

宦官不能行人道,却娶三妻四妾,收儿孙满堂。

宦官出行的车队,用马穿金戴银,侍女服饰有如宫女,另有骑兵护卫,规格和皇帝车驾相仿。

毛驴的价钱比马还贵,而且供不应求。

狗按照斗犬战绩,穿朝服,佩绶带,打扮和官员一样出入朝堂。

◎ 黄巾起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这一切,在当时都是正常现象。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如此众多颠倒是非黑白的奇怪现象丛生,说明东汉王朝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了。而当一个政权开始病入膏肓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地方上民不聊生,盗贼横行,州郡弹压不力甚至放任自流。种种情况日积月累,终于在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在一个叫张角的江湖郎中兼秘密邪教组织头目利用下来了个大爆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之乱”。数十万对现状早已不满的张角信徒头裹黄巾,揭竿而起,横行各州郡达四年之久。几乎颠覆整个东汉王朝。

一、少年起事

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为某些当时尚默默无闻的未来英雄们提供了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舞台。吴郡富春(今杭州西南)人孙坚正是这个舞台上的名角之一。

十七岁那年,他与父亲坐船去钱塘。路上碰上海盗拦路劫财,这情况即使是大人也是躲避不及的。孙坚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顾父亲的劝阻,提着刀子就冲了上去。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冲过去乱砍乱杀,而是在岸上扬声大呼,作东西指挥状。贼人们远远看见,还以为捕盗官兵大至,登时作鸟兽散。孙坚追上去,当场斩杀一人。

小小年纪就如此有勇有谋,孙坚从此名闻郡里,郡守召其为代理校尉,用今天的话来说,算是临时地方警备副司令。

◎ 孙坚像

牛刀小试就获成功,孙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击会稽妖人许昌于句章(今浙江慈溪);大破黄巾贼于宛城;讨边章、韩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征长沙盗贼区星、周朝、郭石于零、桂……随着军功的不断增加,孙坚也一路从代理校尉上升到郡司马、下邳丞、别部司马、议郎、乌程侯、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孙坚的大名逐渐走出吴郡,传遍全国。连凶焰四射的汉末大奸雄董卓也评价道:“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随后又喟然长叹道:“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当时,袁绍袁术兄弟和刘表都已是颇具实力的一方军阀,唯独孙坚依旧只是个袁术的部属。足见假以时日,孙坚羽翼丰满,定能成为傲视群雄的一代豪杰。可惜天忌英才,正当孙坚的事业和威望都如日中天时他自己却出了意外,而这个意外的源头就是淮南军阀袁术。

袁术和统治河北的军阀袁绍本是亲兄弟,然而两人却暗中不和。袁绍是庶出,早被以袁家嫡子自居的袁术所看不上眼,袁术甚至私下里称袁绍为“吾家奴”。袁绍与冀州牧韩馥等共同起兵讨伐挟持天子的逆贼董卓,袁术响应,派孙坚带兵参加。然而袁绍却企图派部将周昕乘虚偷袭孙坚任刺史的豫州,袁术大怒,派部将吴景打跑了周昕,二袁嫌隙更深。

此后,两兄弟越走越远。袁绍想和韩馥拥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以取代被董卓控制的汉献帝刘协。而袁术此时已得到孙坚征董卓时从洛阳带回的传国玉玺,心怀异志。于是袁术以“皇帝尚在,董卓未灭,应以公义为先”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袁绍的提议。两人自此彻底翻脸,各自结交外援,试图吞并对方。袁术连接公孙瓒牵制袁绍,袁绍则拉拢刘表对付袁术。刘表的地盘荆州就紧挨着袁术地盘的左侧,这让袁术如何睡得安稳?同室操戈的一幕已不可避免。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术抢先动手,命孙坚攻打刘表。两军战于樊(今襄阳市樊城区)、邓(今河南邓州)之间,刘表部将黄祖不晓得孙坚的厉害,主动来迎,结果被打得大败。孙坚乘胜追渡汉水,围襄阳,却不防被刘表另一部将吕公诱入岘山之中。孙坚大概是很久没有打过败仗了,滋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只顾闷头狂追,竟一气赶进了黄祖预先设好的埋伏圈内。竹林间乱箭飞下,孙坚当场被射杀。

◎ 岘山——孙坚殒命之地

可怜一代名将,就此惨死荒野。孙坚的侄儿孙贲收拢了叔叔的旧部,回军投奔袁术,袁术让他接任豫州刺史一职。

噩耗很快传到舒城(今安徽六安舒县)孙家,正在急切等待前线消息的孙家人顿时如五雷轰顶,嚎哭声充满了孙府的各个角落。

悲伤归悲伤,逝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要坚持过下去的。老爹死了,作为长子的孙策义无反顾地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他在参加了父亲的葬礼之后,就带着家人移居到了江都(今江苏江都市)。

孙家突遭如此重大的变故,所受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不幸中的万幸,孙家新顶梁柱孙策并不是个庸碌无能的年轻人。他在继承了父亲家业的同时,也早已继承了父亲少年老成的气魄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孙坚当年奉命北讨黄巾的时候,曾将家人安置在寿春(今安徽寿春)。孙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作为武将家的孩子,孙策的童年世界里不曾存在过多少快乐时光,他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是在不停地学习、自省其身、结交名士中度过的。到了孙策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和他父亲当年一样,在江淮一带成了个大名人。

在孙策长长的一段好友名单里,有一个和他同龄的孩子是他最亲密无间的玩伴,两人虽非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平日里时不时你送我一只竹马,我赠你一个泥人。兴起时,这个孩子竟把自家路南边的大宅子都送给了孙策,还曾与孙策一起以儿子的礼节去拜见孙母。这个孩子日后对孙策以及孙策的弟弟孙权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名字叫做周瑜,是洛阳令周异的儿子,《三国演义》里那飘逸俊美的江东周郎就是他。

◎ 孙策早期活动

周瑜的生平事迹,三国迷们是耳熟能详,但有件事估计没多少人知道:孙坚远赴中原打仗,出于方便照应的考虑,周瑜建议孙策把家从寿春搬到自己的家乡舒县。孙策顺从地照办了。两家的交往从此更加亲密,让宅拜堂的事,就是在那以后发生的。这件事不只是两人情深义厚关系的体现,还说明了孙坚不在家的时候,家中事务一直都由孙策主持,足见少年孙策独当一面的本领已得到父亲的认可。

◎ 周瑜像

尽管生活的磨练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支撑起一个家和担负起父亲未竟事业的难度是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年仅十八岁的孙策并没有退缩,而是在擦干眼泪后勇敢地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大任。因为他是孙坚的儿子,还是最大的儿子,他别无选择。

光有勇气和决心是不够的,现实的困难一一摆在孙策面前:无论是要报父仇还是继续在江东扩大势力,都需要一支军马。可孙坚的旧部已经全部被原老板袁术所吞并,袁术是一只贪得无厌的狼,肥肉既然已经吃下去了,要让他再吐出来,谈何容易。

孙策把未来寄托在西南方向的丹杨郡(今江苏南京一带),那里的太守是他的舅舅吴景。这是他们孙家目前唯一的希望了。

临行前,孙策去拜访了当地名士张纮。此人本是广陵人,年轻时曾游学京师。大概是看到时局已乱,张纮学成归来后无论是州郡的举荐还是县衙门的聘请一概予以拒绝。后寓居江都。何为寓居?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断,大批北方士人携家南渡避难,大名鼎鼎的三国第一智者诸葛亮就是南下大军中的一员。按传统的说法,这是促进了南北方的人才交流,为南方经济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当然,孙策所求的并不是经济问题,他要征求的是下一步的战略方针,在这方面,孙策百分百地相信张纮能引领他走上正确的路。

当时的情景,史书记载得很清楚:

孙策对张纮言道,如今天下大乱,汉柞衰微,野心家个个拥兵自重,却都只顾着为己谋私。只有先君孙坚与主公袁术联手讨伐逆贼董卓,真心匡扶汉室。皇天不佑,先君功业未成就为黄祖所害,孙家不幸,天下不幸。说到这,孙策悲愤不已,几欲垂泪。

孙策如此动情,张纮却似乎并未听到孙策的话,毫无回应。

眼见如此,孙策还是径直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先君已逝,但他的理想不能随之飘逝。孙策年龄虽小,但对父亲的壮志不敢遗忘。如今孙策打算先去主公袁术那里讨回父亲的旧部,再去丹杨依附自己的舅舅,招徕流亡,以图东据吴会,上为朝廷拱卫地方,下为孙家报仇雪恨。

其实除了这一步外,此时的孙策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但丹杨亦是四战之地,江淮几大势力在周围纵横交错,凶险无比。孙策踏出的第一步尤为关键,若一招不慎则满盘皆输。因此他觉得还是先征求下智者的看法再说。

张纮只是冷冷地向孙策表示,自己对天下事毫无兴趣,且母亲刚刚过世,自己还在服丧,所以,他对孙策无所帮助。

这对孙策来说不啻于劈头一盆冷水。显然张纮对混乱动荡的时局失望已极,丝毫不想理睬其中之事。但孙策并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既然来了,不求得先生的金玉良言誓不罢休。于是他三番五次地上门求教,无奈张纮的心冷如铁,孙策一次次都失望而回。

◎ 孙策的影视剧形象(沙溢饰)

孙策也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眼看着啥好话都说尽了,啥诚意都掏出来了,依旧无法打动张纮先生,一急眼,他竟然使出了终极招数——男人平时打死也不愿意用的法子——眼泪。

“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於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用大白话说就是,我孙策早就听说张先生是个道德模范文明标兵,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和您掏心窝子,您就不能也用我的十分之一热情来回报我下么?我知道现在是个现实社会,我不会亏待您的,事业若成您就是我孙策永世的大恩人。说完这几句,孙策再也忍耐不住,拜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这般情景远出张纮意料。他原本作好了应对孙策失去耐性乃至恶语威胁的准备,没想到孙策甩来的不是飞镖,却是豆腐,这让再坚硬的盔甲也失去了作用。

除了利诱外,孙策的话里还带有几分小小的威胁:张纮先生您不是大家公认的正人君子么?作为一个正人君子,现在却对一个可怜的丧父少年的苦苦哀求拒之千里,这事要是传出去,对张先生的名声貌似不太好吧。东汉末如张纮这样淡泊名利的清流人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怕的就是声望受损,孙策这一招可谓打中张纮的软肋。

无可奈何,张纮终于开了金口。他告诉孙策,少年壮志,真不负令尊孙坚之名。只要孙策带丹杨兵开进吴会,拿下荆州、扬州(今湖北荆州、江苏扬州,两地在当时都是江淮一带的军事要地)都不在话下。以孙策之能,到时候非但能报仇,占据长江天险、剪除奸贼、匡扶汉室都大功可成,应该向齐桓公、晋文公(春秋五霸中国的两位霸主,以勤王为名称霸诸国)的霸业努力。只是苟富贵,勿相忘,自己届时还当仰仗孙策。

原本对自己的计划只是勉强自信的孙策,得到肯定,顿时大喜过望。他不仅坚定了原来的想法,更将自己的家人一并托付给了张纮。

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孙策欣喜而去,而肩膀上平白无故多了副重担的张纮只能苦笑不已。张纮当然知道孙策给予他这么大的信任不仅仅是感激他张纮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更是为了强行将他绑在孙家的战车上。从此以后整个江都的人都知道江东名士张纮是孙家家属的保护人,张先生再想和以前一样置身事外是做不到了。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要在江东做大事离不开当地名士的支持,少年孙策的战略眼光可谓不亚其父。

离开江都后,孙策又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淮南军首府寿春。

见到袁术后,孙策照例是声泪俱下,然而泪弹这次却失了灵。袁术是为了利益对自家亲人都能翻脸的主,别人家的不幸关他啥事儿?孙策求了半天,也只得到在丹杨募兵的授权而已。

孙策只得带着平日里最信任的心腹吕范、族人孙河等踏上了前往丹杨的路。在吴景的帮助下,他很快募集了几百人。孙策军重建工作虽不能说完美,但总算是展开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孙策还盯着地图想着先拿哪个县开刀呢,却不提防自己已经被别人盯上了。泾县(今安徽宁国泾县西)宗帅(当地少数民族山越的首领)祖郎用偷袭给这个外来户好好上了一课。孙策大败,刚拉起的小队伍折损殆尽,孙策自己也险些被祖郎砍下马来,幸好躲闪得快,祖郎一刀砍在了马鞍上。孙策趁机拔腿狂奔,才算捡回了一条命。

初次下海就把老本赔了个精光,孙策只好再去求袁术。袁术这回实在没什么理由好推托了,加上他也确实想在江东多开家“分店”,这才勉强将孙坚旧部一千多人拨给孙策。

◎ 《列女图》中描绘的魏晋使者图

队伍重新拉起来了,然而这次孙策没有再妄动。被祖郎大破的那一仗使得他对江东局势的险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必须作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而准备工作的头一件就是——立威。

现在孙策所统辖的一千多人虽然都是父亲手下的老兄弟,但孙策毕竟还是刚刚成年的孩子,威望和战功全部为零,再加上先前的惨败,这如何能让这些昔日横行江东的精兵猛将们对新主人心服口服?而将若不能服众,连指挥号令都无从谈起,更遑论建功立业了。

所以,在再度出师之前,孙策必须先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在这些老兵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因而当孙策军的一名骑兵犯事逃到袁术军营里藏起来的时候,孙策根本不给顶头上司面子,硬是派人闯进去,把那个家伙从马房里搜了出来就地斩杀,然后才向袁术赔罪。人死不能复生,袁术虽然心里很不痛快,也只能酸溜溜地说:“叛徒人人得而诛之,换我也一样,伯符何必在意?”

恰巧这时,由京城来的特使也到了淮南。原来自征讨董卓的关东联军自行解散后,董卓解除了后患之忧就又开始了荒淫堕落的生活。司徒王允和董卓义子吕布合谋,刺杀了董卓。事后王允拒绝赦免董卓的部众,导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起兵打进京城,赶跑了吕布,杀死了王允,控制了献帝。李、郭二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得人心,于是四处拉拢地方实力派。袁术称雄淮南,李、郭就假借天子的名义,派太傅马日磾持节前来,拜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孙坚也早已全国闻名,既然给了袁术一个名分自然不能落了孙家。因此,马日磾也带来了拜孙策为怀义校尉的诏书。

以上这两件事使得孙策名声大噪,不仅孙家部曲彻底拜伏在他脚下,连袁术的大将张勋、乔蕤等也争着和孙策拉关系交朋友。一时孙策在袁术的地盘上大有反客为主之势,袁术那句“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的感慨,就是在这时候发下的。

威望是有了,但这还不够。在乱世,威望只是华丽的门面妆点,要真正称霸天下,靠的还是实打实的战绩。孙策复出后打的第一仗,是与庐江太守陆康打的。

◎ 袁术

陆康本人的性格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会得罪人:袁术刚与袁绍翻脸的时候,曾进军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结果被袁绍联合三国主人公之一曹操痛打了一顿,袁术只得改主意东取徐州。军中缺粮,袁术曾向陆康借三万斛,陆康给一口回绝了。袁术一怒之下便派孙策攻打陆康,并许诺事后封孙策为庐江(今安徽庐江)太守。恰巧陆康曾对孙策无礼,孙策也怀恨在心,此时公私账一起算,将这个任务完成得格外漂亮,两下就把庐江拿下来了。

庐江到手了,袁术却翻了脸,改任自己的老部下刘勋为太守。此前袁术曾答应给孙策个九江(今江西九江)太守当当,过后却改用丹杨人陈纪。袁术一再食言,孙策心中大为怨恨,两人的矛盾就此埋下。

其实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袁术这样做也有他的考量。孙策身上继承了孙坚的优良基因,在江东的声望又超过袁术,如果此时再给他地盘的话,不用多久肯定能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到时候袁术能否控制得了就难说了。这跟曹操听说刘备成为荆州牧后惊呼“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是一个道理。

怨归怨,毕竟自己现在还依附于袁术,袁术对孙策说话不算数,孙策除了敢怒而不敢言还能怎么样呢?要想尽快改变现状,除非自己当上老板。

或许也是老天觉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委屈了孙策,很快给了他重拾称霸江东大志的机会。

二、威震江东

当时朝廷委任侍御史刘繇为扬州刺史,按族谱来算,刘繇还算宗室子弟,然而当下是乱世,就连天子都成了傀儡了,谁还买你一个天子亲戚的账?淮南王袁术占据着扬州州府寿春,就是不让出来,刘繇没办法,只好把扬州州府设到长江以南。

刘繇过去做地方官的时候,尽职尽责,州府大治,声名很好。吴景和孙贲也敬佩他,把他迎接到曲阿(今江苏丹阳),孙家人和刘家人一开始相处得相当和谐。可好景不长,孙策打下了庐江,这下袁术势力对曲阿形成了包围之势,刘繇紧张了。他怎么看吴景和孙贲怎么像袁术安插在自个身边的两颗定时炸弹。背后随时可能被人捅上一刀的感觉是最难受的。刘繇先下手为强,发兵赶跑了吴景和孙贲,他二人退守历阳(今安徽和县),刘繇又派部将樊能、于糜驻横江,张英驻当利口(横江和当利口都在今安徽和县一带)以拒。袁术得知大怒,派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一起反攻。不想刘繇这个行政能手,军事上也一点不差,吴景、孙贲、惠衢一连打了几年,一点进展也没有。

这样的战略僵局正好给了孙策以难得的机会。袁术为人刻薄,政德不立,有些部下已经看出此人离败亡不远了。几年前,督军校尉朱治就劝孙策抛弃袁术,回江东发展基业。孙策也早有此意,但袁术已经开始提防他了,在没有一个看得过去的理由之前他不能轻举妄动。现在充足的理由有了,孙策自然不会放过,他主动向袁术请缨:“我孙家在江东留有不少关系,现在正是拿出来利用的好时机。末将愿协助舅父拿下横江,只要横江一得,末将可在当地招到至少三万人,以助将军拿下江东。”袁术批准了他的请求。

◎ 孙策、周瑜历阳会师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已是折冲校尉的孙策带着一千多名步兵,数十名骑兵的弱小队伍踏上了孙家复兴之路。好在孙家在江东的旧望仍在,沿途不断有人加入孙策军。孙策来到历阳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五六千人。此后,周瑜也带着一批私兵和钱粮赶来与发小会合,孙策大喜。须知周瑜的加入,对于孙策的意义可不仅仅是多了支生力军或多了些军粮那么简单,这意味着孙策的事业得到了江东大族(周家世代为官,典型的江东士族)的支持。而江表名士和江东豪族的支持向来是历代江南统治者得以立足的重要基础。(不仅三国,还有司马炎建立的东晋,乃至之后的宋齐梁陈皆是如此。)先前已有了张纮,如今再加上周瑜,孙策一统江东的时机已经成熟。

◎ 东汉末年的江东形势

三国时代的江东,即为东汉所设的扬州刺史部,一般指丹杨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四郡,辖区包括今天的江苏一部及福建、浙江、江西全境。比起当时的群雄逐鹿之地中原,江东地面并不能算大。然而东汉末年中央统治力的崩溃使得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同样割据势力横生。丹杨已被刘繇所占;会稽有朝廷委任的太守王朗;刘表的部下诸葛玄把持豫章;而孙策老家吴郡则盘踞着土豪严白虎的人马。孙策要在江东立足,强敌环伺。这也是为什么袁术敢于放手让孙策去江东大干的原因,他根本不相信这个毛头孩子能在重重围攻下有什么作为。不过江东枭雄就是江东枭雄,这些困难是根本难不住也吓不倒孙策的。刘繇第一个感受到整肃一新的孙策军的可怕实力。横江和当利两根在吴景、孙贲喉咙里哽了几年之久的鱼骨头,在孙策手上三下两下就被拔除了。樊能、张英战败逃走。

◎ 影视剧中戴孝的孙权(张博饰)

职场里有句话:“领导者的魅力是一个成功团队的关键因素。”

想象下,如果一个部门的经理整天阴沉着一副脸,好像谁欠了他钱没还一样,动不动就对下属发火、训斥,又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那么这个部门还能有啥凝聚力?还能创造啥出色的业绩?

相反,要是老板是个年轻富有朝气的大美女或者大帅哥,待人随和,谈吐风趣。对部下的意见能虚心吸取,善待人才,干群关系融洽得不得了。那么这家公司的腾飞指日可待。

孙策正属于后一种领导者。

论貌,或许他比不上传说中的美男子伯黎斯(曾色诱希腊皇后海伦而走,并导致了特洛伊战争)或者潘安,但也属有棱有角,五官端正(《三国志 孙破虏讨逆传》里称其“美姿颜”)。

论才,他幽默感相当不错,时不时能和部下说几个笑话,缓和下气氛(《三国志 孙破虏讨逆传》里说他“好笑语”)。

论用人,不仅孙坚旧将系统的韩当、黄盖、程普忠心效力于他,在江淮以及出征路上孙策也不断发掘人才。吕范、周泰、蒋钦、董袭、朱治、凌统等为孙吴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赫赫名将皆由孙策亲手提拔。

◎ 兴平二年孙策进军图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孙策还意识到了军纪的重要性。都说乱世人命如蝼蚁,其实两军交战中丧生的人们只占冤魂的很小一部分,乱世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军阀们对无辜百姓的抄掠。在军阀们眼中,军队才是唯一的紧要。为了军队的需要,更为了满足弟兄们无止境的贪欲,军阀动不动就纵兵烧杀抢掠。而对死神随时可能到来的恐惧感更使得军人们以肆意践踏弱者的生命作为宣泄手段。因此,三国时代大江南北,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现象比比皆是,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江东的百姓们是幸运的,他们遇上的虽不能算是仁义之师,但也算是秋毫无犯了。在孙策的强力约束下,孙策军沿途不烧不抢,充分贯彻执行了严明的军纪。对见惯了袁术、笮融等名为地方官实为土匪的“军队”的各种暴行的百姓们来说,孙策军的将士们简直是他们的救世主,沿途民众争相敬奉牛酒。有了民意的充分支持,孙策军战意更盛,沿途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以至于刘繇的手下们听说孙策军逼近就弃城而逃。孙策一路直攻下了牛渚(今马鞍山当涂县采石),缴获了刘繇存放在那里的所有军械粮草,声势大振。

当然,统一江东之路也不是一直那么顺风顺水的,少不了得啃掉几块硬骨头。彭城相薛礼和下邳相笮融奉刘繇为盟主,占据秣陵城(今南京)不肯让路。对于这些绊脚石,孙策采取各个击破法。他先攻笮融,斩首五百余级,笮融挨了打,闭门不出。孙策回头又攻薛礼,薛礼相比较不耐打,丢下城池逃走了。孙策这头打得高兴,没曾想樊能、于糜抄了他的后路,牛渚屯陷落。孙策回军复破之,俘获男女万余人。

秣陵周边肃清了,孙策集中精力攻击秣陵县南笮融驻地,不想城上流箭飞下,正中他大腿。孙策实在无法继续乘马指挥作战,只得让人用轿子把他抬回牛渚。

◎ 今日之秣陵(隶属南京市江宁区)

主将受伤对军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孙策先前一路平定的城池相继复叛,亏得吴景全给镇压了下来。笮融军也蠢蠢欲动,孙策将计就计,派人假装叛逃,告知笮融:“孙策那小子伤势太重,已经挂了。”笮融大喜,派部将于兹出击。孙策军数百迎战,却不战而走。于兹更相信孙策已死,纵兵深入追击,结果闯进了孙策的埋伏圈里,被斩千余。(《三国演义》里周瑜诈死赚曹仁的情节很可能就是以这段为蓝本的。)孙策亲率军马进抵于兹军营下,命左右大呼:“孙郎到底怎么样了!”敌人乱作一团,当夜就弃营而去。笮融听说孙策没死,吓得大气不敢出,赶紧下令加强城池的防御工事。孙策见该地形势险要,弃之转攻刘繇别将于海陵、胡孰、江乘,皆下之。于是乘胜直取刘繇的大本营曲阿。

在曲阿,孙策遇上了一位名列史册的传奇名将,并演绎了一段流传后世的历史佳话。

◎ 太史慈像

太史慈这个名字,三国爱好者们不会陌生。在演义里,太史慈的忠义令无数读者感动,而他的战死也令无数读者唏嘘。正史上的太史慈并没有悲壮地战死,而是病逝于建昌都尉任上。然而他传奇的一生却并非虚构。少年时的他勤奋好学,担任过所在州郡的曹吏。为了帮助郡守打赢御状,曾毁掉过与之有仇的州牧的奏章,并因此被迫流亡辽东。后为报母恩而依附北海相孔融,在其被黄巾余党围困时又设计杀出重围,引来平原相刘备的援军,解决了北海危机。由此可见,此人的忠肝义胆绝非演义美化,而是不折不扣的史实。

◎ 太史慈大战孙策

完成母亲的嘱托后,太史慈又从东莱投奔了同乡刘繇。此时孙策军已至,有人劝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不从,只让太史慈当个斥候。如此不识人才,刘繇如何不败?

老天似乎有意不让太史慈就此埋没,这天他带着个手下外出侦察。到了神亭(今江苏常州薛埠镇神亭村),忽然看到对面来了十四个骑马的,为首一人英俊潇洒、气度不凡,正是孙策。

显然孙策也是出来查看敌情的,碰巧撞上了,双方都是一愣。虽然孙策也没带多少人手,但人数依旧是太史慈一方的七倍,更何况随从都是韩当、黄盖等猛将,若全数压上,太史慈肯定毫无胜算。然而太史慈也真是无畏,认出孙策后竟单骑上前冲着他就刺。孙策反手一枪,正中太史慈的战马,太史慈跌落在地时摘下了孙策的头盔,而孙策也顺手夺得太史慈插在背后的手戟。此时孙刘兵马同时赶到,打得不可开交的两人方才被“劝开”。

这段单挑在《三国志》里不过寥寥数笔,在演义中却被大肆渲染,不但平白增加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更虚构说事后双方都挑着战利品在敌营前骂战。而正史上太史慈远没那么风光,神亭之战总的来说他略处下风,他的顶头上司刘繇见孙策军主力开到,也和自己的部下那样不加抵抗就直接把曲阿丢了跑路。

刘繇在谋士许邵的劝说下,退保豫章,后与同到此地的笮融火拼一场。此乃后话。

至此,丹杨郡全部落入孙策之手。孙策拿到了第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心情大好,大肆封赏有功将士之余,也不忘把恩泽布于他人。丹杨诸县城门上瞬间贴满告示:“凡是前刘繇、笮融的部下并不问罪。愿意来投我的,孙策双手欢迎。不愿意来的,也不勉强。”仁政为孙策在当地又赢得了无数人心,来投奔孙策的刘、笮部众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赶来。短短一旬之间,孙策的账面上就增加了两万多名士兵、一千多匹战马。此时孙家在江东的威望比起孙坚时代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内政上可不能因此放松。孙策一面委任吕范为领都督,整顿新军军纪,一面继续广募人才:张纮从江都而来,孙策履行了自己当初的承诺,表其为正议校尉;广陵人秦松、陈端被提拔进了决策圈;而最让孙策看重的,莫过于彭城人张昭。

◎ 张昭

张昭和张纮一样,也是渡江而来的名士。孙策见到他后欣喜若狂,以老师的礼节侍奉之,拜以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甚至像对待昔日玩伴周瑜一样,引张昭拜见自己的母亲,平日里的大事更是一并交给张昭全权处理。张昭昔日在北方的旧相识听说张昭现在混得如此风光,纷纷在奏疏中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甚至将江东大治的功劳全部归于张昭。这可让张昭哭笑不得:功高盖主与杀身之祸向来是一对亲密好友。这些奏疏是万万不能让主公看到的。可压着不让孙策过目吧,肯定会更加引起他的怀疑。张昭一时真觉得有股前临悬崖、背后凌空的感觉。左右为难之下,张昭还是把奏疏老老实实尽数上交,然后提心吊胆地等待着主公的雷霆震怒。不想孙策阅毕后只是大笑:“这又如何?张昭再怎么样也是我提拔的,他的功绩再大,还不是记在我的名头下?”

古往今来,凡是杰出的领袖在人才的使用上往往能做到人尽其才,而要让人尽其才,重要的一点就给人才充分信任。若对下属束手束脚甚至动辄疑忌,如何能让别人全力施展才华?项羽之于范增、宋神宗之于王安石、宋高宗之于岳飞……无不是这方面的反面教材。孙策对张昭的信任能达到如此地步,显示了他强于一般人的大气与宽容,相比刘繇对太史慈的任用,两人谁能得到江东,不言自明。

丹杨已下,江东尚余三郡,孙策打算先拿下会稽。此时吴郡郡守许贡已被朱治击败,依附了当地山贼首领严白虎。严白虎势力因此大增,聚众数万人,部属遍布整个吴郡。吴景等人觉得再让他们发展下去就该威胁到丹杨了,因此主张先去平了吴郡。孙策冷笑道:“严白虎等人不过是一群土匪罢了,势力再大也不过是一堆腐草而已,等我收拾完会稽,回头就扫掉他们还不和捏死个苍蝇一样容易。”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他力排众议,渡江进军会稽郡。

◎ 建安元年孙策进军路线

会稽太守王朗不顾功曹虞翻劝阻,发兵固陵与孙策对决。孙策用叔父孙静之谋,缚火把为疑兵,分兵从查渎偷渡,直插高迁屯,阵斩丹杨太守周昕等。王朗从水路逃亡东冶,孙策追击,再度大破之。王朗困极,欲走交州而不得,只得投降。孙策重儒士,训斥了他一番就予以释放。

解决了会稽,孙策立刻东进吴郡。不出他所料,严白虎党人数虽多,但尽是些乌合之众,他没花多少力气就一一清除了严白虎在当地的势力。严白虎害怕了,派弟弟严舆来讲和。孙策设宴款待,席间故意拿刀猛砍桌子,号称严白虎帐下第一勇将的严舆竟吓得全身发抖。孙策看出他是个虚有其表的家伙,顺手抄起铁戟就结果了严舆。敌军军心大乱,一触即溃,严白虎逃往余杭。孙策全面更换当地官吏,自领会稽太守,以朱治为吴郡太守。

三、挥师西向

孙策在江东大展宏图之时,原老板袁术也在淮南蠢蠢欲动。当时李傕、郭汜之乱刚刚平息,中原新贵曹操被原李、郭部下张绣大败,又与老朋友袁绍开始交恶;在徐州的刘备和前来投奔的吕布撕破脸,打得不可开交。袁术自以为天下已无可制约自己的力量,传国玉玺又在自己手中,篡逆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不顾众人反对,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在寿春公然称帝,国号大仲,封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我袁氏出自春秋时的陈国,而陈国是大舜的后裔。舜五行属土,而汉尚火德。以土代火,正符合相生相克原理嘛。何况谶言有云‘代汉者,当涂高也’,也正合我的表字。我袁家代汉岂不是天意么?”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金色宝座上的袁术,面对“文武百官”的道贺,得意洋洋地想。

可恨又可悲的袁术,他如果熟读历史就会知道,自己的做法只会令淮南成为众矢之的。张楚王陈胜和更始帝刘玄的悲剧都在提醒着后人,在天下未定的时候称帝无异于自取灭亡。或许愚蠢至极的袁术已经顾不上去想这些(也许根本没想过),因为他很快就关起门来享受起奢靡的帝王生活了。

袁术自立为帝的行为简直是引火烧身,早已觊觎淮南的曹操等军阀找到了极好的讨伐借口。当年九月,曹操打着讨逆的旗号东征,在蕲阳(今安徽宿县)大破袁术军,斩杀袁术大将乔蕤等。“大仲皇帝”胆小,弃军逃向淮北。时天大旱,“大仲”军民冻死饿死无数,袁术势力就此衰落。

袁术篡汉的行为实在不得人心,沛国相陈珪、前兖州刺史金尚等都起来反对他。早已对袁术深怀不满的孙策也趁机在劝阻无效后,正式宣布与之断交。原先被袁术调回淮南的吴景、周瑜等孙家人皆弃袁术而前往江东,袁术更加势单力孤。

既然扯破了脸,那也没有必要对袁家客气了。先前出于防备孙策的需要,袁术曾派堂弟袁胤代周尚出任丹杨太守。孙策回头就把袁胤赶回了淮南,以吴景代之。袁术闻讯气得半死,然而他此时也没敢亲征江东,于是想出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他暗中派人授予孙策的老仇人祖郎印绶,命他率山越众袭击孙策。孙策没防备,一时竟又被祖郎包围了起来,猛将程普拼命护卫,持矛左冲右突,总算替主公杀出条血路。孙策组织反击,不仅反败为胜,还活捉了祖郎。面对这位让自己两次在鬼门关边走一遭的对手,孙策再度显示了极其宽阔的胸襟,在祖郎表示屈服后,他当场下令打开祖郎的枷锁,委任他为门下贼曹。

◎ 建安二年孙策进军路线

好事成双,降伏了祖郎势力后,孙策随后又收服了一员名将——太史慈。太史慈本与主公刘繇同奔豫章,大概觉得这样没啥前途,于是半路上离队单干。他进入芜湖一带占山为王,自称丹杨太守。当地的山越部众见他是个英雄,纷纷前来投靠,于是太史慈进驻泾县,自立屯府。然而他也没风光多久,孙策派兵进剿,太史慈所部全是乌合之众,没抵抗两下就一败涂地,太史慈本人也当了俘虏。

当太史慈被五花大绑送到孙策面前的时候,孙策并未加以任何形式的报复,反而亲手为其松绑。之后还笑嘻嘻地抓着太史慈的手问一句:“兄弟你还记得神亭的交情么?如果那时我被你抓到了,今天我下场会如何?”太史慈的回答也真妙:“说不准哦。”孙策抚掌大笑,两人遂冰释前嫌。

孙策随即问太史慈:“今后该做啥打算?”太史慈摇摇头:“败军之将,还有什么资格夸夸其谈。”孙策摆摆手:“昔日韩信都能问计于李左车,我今天为什么不能向你征求意见?”一出口就自比韩信,孙策取江东后真是自信满满。

太史慈见孙策心诚,方才说出自己的想法:“州郡新破,原太守的士卒们四处流落,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以后再想收编他们就难了。我倒是很想去向他们宣扬您的恩德,不过只怕不合府君的意。”

太史慈直爽的言语让孙策对他的信任又加了几分,他立刻让太史慈前去招募刘繇残部。两人约定,明天中午再见面。

刚把太史慈抓住,就这么把他又放出去,他还会再回来么?诸将皆心生疑虑。孙策本人却极为放心,他知道太史慈这个人把信义二字看得极重,绝不会违背自己的承诺。孙策这一把没有赌错,第二天当太阳定格在日当中时,太史慈就已返回。“君不欺我也。”孙策当即以太史慈为门下督、折冲中郎将。大军回师时,太史慈和祖郎一左一右,一并为昔日的死敌开道。见者莫不深深为孙策所折服。

至此江东只剩下豫章郡(今江西省)还在坚持了。下邳相笮融本就是个十足的土匪头子,刘繇败走后,此人无人制约,更加暴虐,先后杀死广陵太守赵昱和前彭城相薛礼,大掠后流窜至豫章。此时朝廷委任大司农朱俊之子朱皓代替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来到豫章的刘繇于是让笮融和朱皓一起赶跑了诸葛玄,笮融事后却设计杀死了朱皓,自领豫章。刘繇发兵驱逐了笮融,他逃入山中被人杀死。没多久,刘繇也病死了。太傅马日磾以朝廷名义委任名士华歆继任。

刘繇死后还留下一万多部众,这些人打算跟随华歆。这股力量如果能加以组织,必将大大增强豫章的力量,可华歆却是个迂腐的儒生,认为乘势夺别人的遗产是很不道义的行为。刘繇众恳求了几个月,最终还是失望而去。

这么块肥肉,在乱世你不吃,有的是人盯上。孙策立刻派太史慈以探视刘繇之子为名前去招抚。临行前两人许以六十日为期限。太史慈走后,孙策手下一些嫉妒他的人又开始说怪话:有的认为华歆和太史慈有交情,他这一去就不回了;有的则认为太史慈会西投黄祖。孙策笑笑:“子义(太史慈表字)要是舍我而去,我倒很有兴趣知道他会去找谁?”当两个月后太史慈再次带着降兵如约而返后,那些人顿时哑口无言。

大喜之余,孙策并未忘记向太史慈打听豫章郡的动向。当他听说华歆毫无魄力,只是个自守的主;丹杨人僮芝假传诏书,自立庐陵太守;鄱阳的众多宗帅们占山为王,海上有山越五六千家占岛为寇,也完全不把华歆放在眼里等重要情报时,顿时大喜过望。在孙策看来,这块地盘真个是天赐厚礼。天予之,若不取,反受其咎。至此孙策定下了征服豫章的心。

孙家在江东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袁氏在淮南却不断丧失人心。袁术称帝后在生活上极度腐化堕落,后宫数百人服饰皆是绫罗绸缎,每日山珍海味吃到自己都腻透了。而手下的士卒们却衣不蔽体、饥寒交迫,人心更加离散。

不久,袁术的“国库”就被挥霍一空。他只得烧毁宫殿,去投奔部下陈简、雷薄,却吃了个闭门羹。部众们觉得再跟着这个家伙一点意义也没有,接连逃亡而去。袁术走投无路,只得将皇帝的尊号让给他一直瞧不起的哥哥袁绍,自己也打算前去依附。却不想半路被曹操派出的刘备、朱灵等人所阻,袁术只得退回寿春。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大仲”皇帝在愤恨交加中吐血而死。他在淮南称雄的过程简直像一场闹剧,擅自篡逆的丑行更像一场闹剧,就连最后败亡的一幕也活脱脱是一出闹剧。纵观此人一生,实在连枭雄也算不上,用“小丑”来形容倒是蛮恰当的。

袁术已死,他的堂弟袁胤害怕曹操来攻,与大将张勋、长史杨弘等带领袁术的灵柩离开寿春。张勋与孙策有旧交,打算前往会稽。结果半路上被庐江太守刘勋打了埋伏,袁术所有遗留下来的珍宝和部曲全部被刘勋收走。

小小一座皖城(庐江郡州府所在,今安徽安庆以西)凭空多了几万张吃饭的嘴,粮食供应一下紧张了起来。刘勋不是魔术师,不能画饼给袁术旧部充饥,只得求助于华歆。然而豫章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华歆仗义,派手下将偕去山越海盗那征粮食,哪知海盗们根本不把华歆当根葱,将偕去了几个月,才带回几千斛米,这点粮食还不够张勋他们塞牙缝的。

◎ 建安三年孙策进军路线

华歆没了辙,又不敢和山越翻脸,只好通知刘勋来征粮。刘勋显然并不擅长奇袭,等他的人马开到海岛,山越们早就听到风声逃了个空,刘勋只得空手回师,途中反倒挨了一记闷棍——孙策早派孙贲等人等在彭泽(今江西彭泽),狠狠截击了一回。刘勋带着几百名残部逃到寻阳(今湖北黄梅),却又听到了一个更坏的消息:孙策与周瑜率两万人乘虚袭破皖城。袁术的遗产刘勋还没捂热,就连着自家的全部家业一起被孙策照单全收。(此仗孙策和周瑜还有意外收获,传说中的绝世美女大小乔姐妹就是在此为两人所娶的。)

恼恨万分的刘勋来到流沂(今湖北武昌一带),向江夏太守黄祖求救。黄祖派儿子黄射带五千水军来援。孙策闻知杀父仇人来了,怒不可遏,立刻来攻。刘黄联军抵敌不住,刘勋与将偕北投曹操,黄射逃回江夏。

◎ 建安四年孙策进军路线

黄祖的出兵干涉给了早就想动手的孙策一个绝好的借口,流沂一战孙策俘获刘勋兵马两千余、战船一千多艘,组建水军的条件也有了。时机已成熟,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孙策正式下令大举进攻,目标——江夏。

陆地上兵马浩浩荡荡,江面上战船风帆如云。孙策端坐马上,身后是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一干勇猛无匹的大将。

十年了,孙家总算又回到了荆州。这一次,他们是来讨回血债的。

十二月初八,孙策军到达沙羡县(今湖北武昌西金口),黄祖与刘表派来的从子刘虎、部将韩晞等人早就在那里等了。复仇之战就在此打响。战斗打响后,孙策亲手擂鼓,震动苍穹的鼓声中透露着无尽的怒火。狂怒中的程普、黄盖、韩当等身先士卒,锐不可当。战场上烈焰熏天、浓烟滚滚,孙策军士兵在主公和大将们的感召下,个个奋勇争先,冒着如雨般的箭矢,冲向黄祖军阵地。

恶战持续到辰时,黄祖军实在无法抵御满怀仇恨的孙策军的狂攻,全线崩溃。韩晞、刘虎被杀,黄祖逃走。黄祖家属七人与战舰六千多艘被俘,士兵被杀死、溺死的达数万人之多。江面上漂满了尸体和战船的残骸,孙策军士兵们在战场上来来回回,搜寻着黄祖军残兵,尽情搜刮着战利品。人人脸上写满了胜利的喜悦。

沙羡之战大获全胜,但对于孙策而言,复仇之路只踏出了第一步。仇人刘表和黄祖尚未授首,而江东境内的局势也并未完全稳定下来,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此后,孙策夺取豫章可谓兵不血刃。当时江东所有割据势力已基本被消灭或打服,毫无自立打算的华歆连抵抗孙策的勇气都没有,已投降孙策的虞翻当面对他作了一番利害陈述后,华歆便主动提笔写了份迎接孙策的檄文。第二天,华歆头戴葛巾,身着便服,出城归降。孙策用好言抚慰,待之以上宾之礼。庐江“太守”僮芝也在这时候病倒了,孙贲的弟弟孙辅趁机收取庐江。孙策将庐江从豫章辖区独立出来,任命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江太守。江东之地至此全部划进孙策名下。

◎ 孙家仇人黄祖,后被孙权所杀

四、英年早逝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孙策登上城头,遥望天际,心潮澎湃。

父亲的遗志终于实现,那个曾在江都以泪求助的十八岁少年,此时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五年来,这个少年用自己略显稚嫩的肩膀,在父亲的旧部和儿时玩伴的协助下,硬生生把孙家再度扛上了天。然而,前进的步伐走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吗?孙家的雄心仅仅限于江东之地吗?孙策的回答是“否”,孙坚在天之灵若能开口,回答也一定是“否”。

孙策望向了北方,目光尽头是仍在厮杀的中原大地。

“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这是当年江都问计的时候,张纮为他指明的人生方向。现在孙策的目标不止是拿下江东那么简单。江东只是孙家的根据地,绝不是止步地。而这位青年才俊真正的志向应该是结束这个乱世,一统全国!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孙策雄心勃发,准备进一步拓展疆土的时候,可怕的意外再次出现。改变历史的往往是许许多多的偶然,而偶然事件中往往夹杂着许多必然。改变孙策命运的事件就是由偶然和必然结合产生的。

说偶然,是因为孙策杀死了一个与他并无深仇大恨的人,他就是被朱治打败过的前吴郡太守许贡。许贡失败后寄托在严白虎门下,严白虎又被孙策打败。许贡只能归降孙策,孙策本着善待俘虏的原则,并没有为难他。然而仁义可以感动很多人,但并不能感动所有人,许贡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孙策手下并不安分,一直试图策划阴谋。

◎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出自李逸民编《忘忧清乐集》)

孙策尽得江东后,已将献帝掌握在手中的曹操意识到在南方出现了个比袁术、刘表更难对付的小子。可他此时正致力于与袁绍的全面对抗,因此对江东这头他暂时只能用安抚的策略。想拉近关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认亲。曹家与孙家血缘完全无交汇,但可以结为亲家啊。曹操将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了孙策最小的弟弟孙匡,又将孙贲的女儿迎为儿媳。同时极力提拔孙策的两个弟弟孙权和孙翊。

当然,结亲只是政治手段之一。在乱世,即使是父子那样的亲情,在利益面前也随时有可能被弃若敝屣,更何况只是儿女亲家。从“策阴欲袭许(即曹操地盘中心许都,今河南许昌),迎汉帝”这句记载来看,两家其实暗地里一直都在较劲。

许贡先生无疑是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私下给曹操写去一封密信,信中他把孙策比作项羽,认为这样的枭雄绝不能放任在外,最好召之京师,用高官厚禄将他软禁起来。许贡把信送出后,便在日夜不安中等待着曹操的行动,然而他等来的却是孙策的突然传唤。孙策将一封信对着他扬了扬,熟悉的文字,熟悉的信函,许贡才知道自己小看了面前这个年轻人。然而一切为时已晚,随着孙策一声令下,许贡当场被勒死。

孙策一向以仁德服人,收容过严白虎的许昭,得罪过他的功曹魏腾,他都给予了宽容。袁术和刘繇的家小,他也厚待之。甚至像太史慈、祖郎这样曾想要他命的人,他也能既往不咎。而对并不想结果自己的许贡,孙策却痛下杀手,可以算是孙策行事中的偶然了。

或许是局势已定,孙策不再像以前那么有耐性?或许孙策的原则就是可以容忍敌人的杀手,而不能原谅属下的背叛?或许许贡并没有任何值得欣赏的才能,孙策觉得留他也无用?

种种猜测都有可能,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许贡手下有三个门客逃走了,他们都是很具有豫让、聂政精神的人。而孙策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偶然说完了,那必然因素又是啥?

后来的吴主孙权好打猎,经常自己亲手射杀猛兽。老臣张昭怕他出事,天天在他耳边唠叨。孙权开始只是付之一笑,依旧我行我素。后来他烦了,干脆连理也不理张昭。后世的史学家们因此总结孙权的性格缺点——刚愎自用,从不听劝。而同样的性格,我们在孙策身上也能找到,或许这就是孙家世代相传的倔脾气基因?

打猎这事,虞翻也劝过。“翻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至於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於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原少留意。’”

面对虞翻的逆耳忠言,孙策的态度要好一些,他先是承认对方是对的,然而又为自己找了个理由,说自己脑子好动,想法不断,闷在家里太难受了,还是出去走走好些。

谁能想到,这一走走,就让一代少年英雄永远地“走”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闲不住的孙策又出击了,这回的靶子是广陵太守陈登。孙策初与袁术断交时,接受了朝廷要求参与讨伐袁术的诏令。孙策与袁术旧部陈瑀分配到一条战线上,陈瑀却动了坏心眼,派都尉万演等秘密渡江,联络丹杨、宣城、泾县等地的山越宗帅祖郎、严白虎、焦己等,计划在孙策出击之时乘虚偷袭他的后方。不想被孙策发觉,派遣吕范、徐逸等大破陈瑀于海西,俘获陈瑀妻子及部署等四千多人。陈登是陈瑀从兄的儿子,为了给叔父报仇,陈登密谋授予严白虎余党印绶,让他们趁孙策西征的时候在江东捣乱。孙策一解决豫章的事,回头就找陈登算账去了。

孙策军到了丹徒(今江苏镇江一带),粮草不继,不得不暂时停止进军。孙策实在是个闲不住的人,很快就套上猎装到野外体验他的老爱好去了。从虞翻的话来看,孙策在打猎的时候,警备工作做得很差。或许是出自对自己武功的自信,或许是因为近年连战连胜,感觉太好,孙策这次又没带多少卫士。一路上,孙策连射连中,兴头起来,忍不住策马狂奔。他胯下骑的是一匹骏马,很快就把卫士们甩得没影了。

当你全力捕猎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你自己可能早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猎物呢。当孙策为追逐一只野兔,闯进一片密林中时,只见有三个手持弓矢的军人正站在一边。孙策当即喝问那三人究竟是何人。为首一人镇定地回答说他们是韩当手下的军士,也是出来射猎的。这反而更引起了孙策的疑心,因为韩当手下的军士他都认识,却从未见过这三人。多年军旅生涯使得孙策心里不祥的感觉越来越强烈,随手摸出了一支箭,还未等为首那人作出反应,孙策已经一箭把他射倒在地。另外两人见状,一齐举起了手中箭。还未等孙策第二支箭搭上弦,脸上已经中了两箭,翻身落马。

原来此三人正是前文提到的那三个许贡手下的门客,他们摸清了孙策打猎的爱好和经常走的路线,专门乔装在此伺机为他报仇的。眼看刺客就要动手之际,卫士们已经飞马赶到,两人瞬间被剁成肉酱。

身负重伤的孙策被抬回会稽,医士诊断后下了结论:还有得治,但在百日之内必须平心静气加以养护,不能随便乱动。可这一结论对孙策来说与死刑判决无异:让他一动不动躺着一百天?不如给来个痛快算了。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少年纳西赛斯,被自己绝美的倒影所迷倒,至死不能自拔。女神为了惩罚他,将他化为水仙,他永生永世只能欣赏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

孙策并没有自恋到如此疯狂的地步,但他那英俊的脸曾大大提升他的个人魅力,为他在事业上助力不少,渐渐地孙策也为自己的相貌而自豪。然而这一切已经被那两支飞箭给毁了。孙策举起镜子,望着镜中那已经无法辨认的面庞,一时间,竟不敢相信这个因受伤而面带狰狞的人竟然会是自己。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他突然摔下镜子,猛烈地捶着桌面,歇斯底里地大吼起来。结果导致创口全部崩裂,伤情迅速恶化,即使是扁鹊再生,也无力回天了。

弥留之际,孙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出合适的继任者,他将自己的三个弟弟逐一作了对比,最后挑中了老二孙权:他虽然只有十八岁,但性格豪爽、仁而多断、好养侠士,作风与其父和孙策极为类似,且足智多谋,孙策时常都自觉不如他。将江东基业交给他来掌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

将自己的印绶交给孙权以后,孙策还要做第二件事:指定辅政大臣。孙权虽然能力不弱,但毕竟太年轻,为政经验不足,没有一两个老臣辅佐,孙策走得也不安心。这一次,他把张昭唤去,在他耳边低声嘱咐:“这小子能辅则辅,不能辅先生就可自取之。”②这句病榻遗言,与《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托孤之事何其相似也。清人梁章钜在作《三国志旁证》的时候评价道:孙策即使真有此遗言,那也只是为了故意坚定张昭的心才说说而已的。张昭对孙吴忠心耿耿,绝不会有任何非分之想,然而孙策对他还是放心不下,故用这种方式来让他彻底安于辅臣之位。由此可见,孙策的驭人手段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中原正在大乱,以江东的实力,进取不足,但占据险要,坐观成败,还是绰绰有余的。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孙策最后留下的几句话决定了江东未来专心于东南一地,不轻易干预中原战事的政治方针,也为后来孙吴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指导。孙策无愧为孙吴的真正奠基人。

◎ 孙策托孤

当夜,东汉末年最耀眼的一颗将星就此陨落,时年仅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