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孙武

孙武(兵圣)

兵家鼻祖 惠泽万世

孙武简介

孙武: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人,汉族。与孔子同时代。

生卒年:约前545~约前470年

性格特点: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特别尚武。

历史功过:其所著的《孙子》一书,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被定为武学的教范。自先秦以来,中国历代的君主帝王、文臣武将、学者隐士等,都研读、注疏《孙子》,从中吸取思想营养、谋略智慧,至今仍兴盛不衰。《孙子兵法》传世,不仅对中华民族,甚至对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家评点:孙武被尊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

孙武传记

苦读兵书 痴迷战史

孙武所处的时代,大致与孔丘(前551——前479年)同时,其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在吴王阖阊(前514——前496年在位)时期和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年在位)的前期。

孙氏家族的祖先,是陈国的公族,本姓妫。

公元前705年,陈厉公有了个儿子,取名叫完。公子完出生的时候,正逢周天子的太史因事路过陈国。陈厉公得了儿子,有了后嗣,心中甚是高兴,就请这位“善知天命”的太史,给自己的儿子占卜,看看这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太史见陈厉公正在兴头上,扫兴的话当然不能讲,好听的话也不宜说过了头,便模棱两可地解释卦辞说:“恭喜陈侯,此卦大吉。贵公子将来是要做国君的,不在陈国,就在别国;不是他本人,就是他的子孙。”陈厉公听了太史的一番恭维,居然十分高兴,除盛宴招待太史外,还厚赐其金帛。这位被周太史预言为前途远大的公子完,就是孙武的直系远祖。

后来,陈完长大以后,为了回避宫廷斗争,便举家来到了齐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并改姓田,这样他又被称为田完。100多年以后,田氏家族不断发展,地位也越来越显赫。田完的后代不少人身居要职,田氏成了齐国后起的一大家族。

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英勇无比,深得齐庄公(前553——前548年在位)的信任。齐景公(前547——前490年在位)时,田无宇的一个儿子田书,做了大夫。他懂军事,因为领兵伐莒有功,齐景公在乐安(今山东惠民)封给他一块采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冯,做了齐卿。这个齐卿孙冯,就是本书主人公孙武的父亲。

孙武生活在齐国的时候,正值齐国内部矛盾交错,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

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错综复杂。当四大家族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愈演愈烈之时,田氏的支属孙氏,担心田氏宗族一旦失势 ,会殃及自身,便离开齐国,投奔吴国去了。

吴国占有今天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它东临大海,南同越国接壤,西与强楚为邻,北与齐、晋各国相望。在东周列国中,它立国很早,但十分落后,直到公元前584年,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在楚国后院点火,才派大夫巫臣出使吴国,教昊乘车,教昊战阵,教吴叛楚。这样,吴国才开始同中原各国有了交往……春秋之际,封国林立,一些失意或是落难的士大夫,往往因故出走,离开自己的侯国,到他国去谋职。孙武来到吴国的前后,还有两个楚国人,一个叫伍子胥,一个叫伯豁,因为祖父无辜被楚王杀害,都相继逃到吴国,想凭借吴国的力量,替父辈雪耻。

伍子胥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吴国以后,很快便投在公子光的门下做了宾客。公子光是吴王僚的叔伯兄弟。他雄心勃勃,不愿久居人下,便六招贤士,等待时机,取吴王僚而代之。伍子胥发现公子光居心叵测,不愿卷人吴国内部的斗争,便寻个借口,到边邑去务农去了。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伍子胥物色了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推荐给公子光。

这时候,孙武也在边邑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一面灌园种地,一面苦读兵书,写作兵法。孙武生活在一个战争频繁兼并激烈的时代,身处有着悠久历史的军事传统的齐国。他的父祖既是卿大夫,又是有名的将领,这些都是他能够写出兵法的有利条件。孙武是一个痴迷战史的人。早在少年时代,每当遇见老一辈的人,他总是要打听昔日的战争情形。如果遇到曾经亲历过战争的人,—定请他讲—些实战的经验。久而久之,他渐渐认识到打胜仗有打胜仗的理由,打败仗也有打败仗的原因,并非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切都是命中注定,个人无能为力。

孙武常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笔记簿上。此时离纸张的发明尚有600多年。所谓笔记簿就是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书写,然后串在一起。

至于作战地图,他则绘在大张的帛布上,注明军队或车船的配置及移动情况,标出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有时还要加上自己的论断。潜心研究的结果,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军事思想。

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搜集,脑子里有了初步概念之后,他又前往战场实地考察。

这项工作在交通条件相当落后的当时,是极为辛苦而麻烦的。然而他却乐此不疲,前后竟持续了20年之久。

孙武研究战争战略和战术,目的不是去游说诸侯从而获取高官厚禄。他没有名利之欲,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生。然而,许多事情并不像预料的那样—帆风顺,命运偏偏和孙武开了一个玩笑。早先来到吴国的伍子胥对孙武的才干和学说十分欣赏,他认定孙武是个人才,迟早有一天会脱颖而出,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的。正所谓:“大鹏一日 冲天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因此,他拜访孙武,共同探讨一些军事问题,如此一来二往,时间一长,两人竟成了莫逆之交。

旷世奇才 生而逢时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年幼的楚昭王继位。第二年春天,吴王僚看准楚国国君幼小又忙于治办丧事的机会,任命胞弟公子盖馀、公子烛庸为将,统领大军,兴兵伐楚。二公子求胜心切,领兵贸然深人,结果被楚军切断了后路。

公子光见大军被困在外,国内兵力不足,便把专诸找来计议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举大事,君位难得!”于是,由公子光谋划,让专诸在酒席上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夺得了王位,称为吴王阖闾。阖闾是一位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君主,他决心要使落后的吴国赶上中原各国,摆脱长期以来遭受楚国压迫的屈辱地位。为此,他“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缕”,不迷恋安逸,不贪图享受,不追求玩好,立志要振兴吴国。因此,吴王迫切希望聚集人才,以佐自已成就富国强兵的伟业。

阖闾即位之初,既怕国人不服,又担心诸侯不相信自己。为了保住王位,他一面施恩行惠,笼络人心, —面礼贤下士,网罗人才。阖闾首先选中了伍子胥,任命他做了行人。

行人本是掌管朝觐聘问的官,伍子胥这个行人却不同一般。吴王器重他的内政外交才干,经常同他探讨军国大事。有一次,吴王问道:“我国地处偏远,蜗居东南;地势低湿,江海为害;国无城防守御,民无衣食之藏。这种贫弱状况,如何改变?”

伍子胥沉默片刻,回答说:“凡是想图霸称强的君主,必须修城郭,设守备,练士卒,广积蓄。”

吴王很赞同伍子胥的意见,并委托他去依次处理。国都在姑苏(江苏苏州)建成以后,吴王还特意把西向的“阊阖门”称为“破楚门”,以示自己伐楚的决心。

吴、楚两国势不两立,是世代的仇家。吴王有心派伍子胥。伯蓄率军伐楚,又对他俩放心不下,怕他们到时只顾公报私仇、滥杀无辜,误了自己的大事。一天,吴王站在宫苑中的高台上,望着远方,慨然长叹。群臣都不解其意,唯有伍子胥心中明白,这是吴王在为选将而忧虑。于是他趁机向吴王推荐孙武,并向吴王介绍了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认为孙武是个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旷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忙于勘察战史,隐居著书,吴王从未听说过孙武,甚至认为一个农夫不会有多大的本事。伍子胥奏道:“此人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诚得此人为军师,虽天下莫敌!何况楚国?”尽管伍子胥极力举荐,吴王仍然无动于衷,反而转变话头,同伍子胥谈论起军旅之事。伍子胥—边应对,一边找机会举荐孙武。整整—个上午,伍子胥借论兵之机,前后七次向昊王推荐孙武。到后来,吴王不耐烦了,便嗔怪说:“我看你是以举荐人才为名,实际上是想呼朋引类,结党营私,以加强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伍子胥见口说无凭打动不了吴王,便将孙武写的兵法拿来,呈给吴王看。

吴王将孙武的竹简兵书放在几案上,逐简翻阅。每看一简,吴王便情不自禁地叫好。他越看越爱看,兴致盎然。从《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就地篇》、《火攻篇》,一直看到《用间篇》,—字不漏,看到一些名言警句时,还击节赞叹。吴王看了兵法之后,感到非常满意,便急不可待地要见其本人。伍子胥奏道:‘孙武此人不。

轻易进仕,非寻常可比,必须以礼聘请,方肯来见。“吴王答应,命取黄金十镒,白璧—双,使伍子胥驾车前往,接孙武前来一见。

孙武杀姬 先斩后奏

伍子胥乘车来到孙武住处,寒暄之后,恭恭敬敬地作了长揖,带着亲切的微笑问候他的起居饮食,然后取出礼物送给孙武。见孙武十分高兴,伍子胥又转达了吴王准备聘请他为将军的意思,激励他说:”先生饱学满腹韬略,弃之乡野,岂不太可惜了吗?“

孙武非常冷静:”我研究兵法只是一种爱好,并非想借此荣登官场,享受荣华富贵。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拙于辞令的人,怎能担当大王的重任呢?“他婉拒了伍子胥的好意。

不料伍子胥完全掌握了他的心态,并不急于求成,以更温和的口气说:”先生的清廉我向来钦敬,您不愿出仕为官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吴王求贤若渴,一心礼聘先生,如果我将先生的话转达吴王,他也未必相信,反会认为我办事不力。还是先生辛苦—趟,如果您要拒绝,请当大王之面禀告。希望先生体谅我的苦衷。“孙武无言以对,遂和伍子胥一起前往吴都。

一日早晨,孙武正在客馆等候召见,没料到吴王亲自来登门拜访。

见面以后,吴王对他十分赞赏说:”先生的兵法,寡人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新,受益匪浅。“

孙武谦谢道:”草野之民,学疏才浅。承蒙大王错爱,实不敢当。“吴王说:”先生不必过谦,你的兵法确是前所未见,博大精深,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为孤王小规模地实验—番,让我们见识见识?“”可以。“孙武回答。

”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吴王问。

”随君王的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行。“孙武对此充满信心。

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问道:”用宫女可以吗?“”可以。“孙武坚定地回答。

吴王大笑道:”先生是在和寡人开玩笑吧?天下岂有妇人女子,可使其操戈习战的?太可笑了!“

孙武激动起来,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大王如果信得过臣,请将后宫的宫女交给臣,如果不能使其操戈习战,臣愿受欺君之罪!“吴王即将后宫美女180人组织起来,把王宫变成了训练场,自已和群臣兴致勃勃地坐在望云台上观看。

孙武征得吴王同意后,将吴王的两个宠姬左姬和右姬充作队长,然后要求说:

”军旅之事,必须号令严明,赏罚分明。虽然是训练,也是应该有的。请立—人为执法官,二人为军吏,负责传达命令;二人负责击鼓;力士数人,充作牙将,拿上各种兵器,列于坛上,以壮军威!“吴王下达命令在王宫卫队中选用。孙武更换戎装,头戴兜鍪,将宫女分为两队,右姬统领右队,左姬统领左队,全部换上戎装,右手操剑,左手握盾,表面看来也还算整齐。

准备完毕,孙武宣布命令:”一不许混乱队伍;二不许笑语喧哗;三不许故意违反军令。“然后亲临场地画好绳墨,布成阵势。命令传令官授予二队长每人一面黄旗,执之为队伍前导,众宫女跟随队长之后,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总,步伐要整齐,距离有标准。听从军鼓来决定进退,左转右转,寸步不乱。孙武把命令讲完之后,问众宫女:”听明白没有?“众宫女们嘻喀哈哈,参差不齐地回答:”明白了。“接下来,孙武下令说:”听到第—遍鼓时,两队要—齐前进;听到第二遍鼓时,左队要右转,右队要左转;听到第三遍鼓时,所有将士都要挺剑持盾作出争战之势;听到锣声,左队和右队即回复原地。“宫女们觉得新鲜而又好玩,皆掩口嘻笑。

鼓吏禀报:”鸣鼓—通。“

宫女或起或坐,参差不齐。

孙武站起来严肃地说:”约束不明,法令不严,这是将领之过,是我的不是。“遂命令军吏再—次地宣布军法、军令,强调说,如果再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要斩首示众。

鼓吏再次击鼓。

宫女们倒是都站起来了,但东倒西歪,嘻嘻哈哈。

孙武亲自拿起鼓槌,再次重申军法和军令,并用力击鼓。

左姬、右姬和宫女们看见孙武那副认真的样子,觉得甚是好玩,倚仗吴王对自己的宠爱,更加放肆,甚而索性趴在地上不动。

孙武见此情景,心想,如果再不来真的。眼下的局面将难以收拾,我也将被天。

下耻笑。于是两目圆张,大怒道:”执法官安在?“执法官立刻走上前来,跪下听候命令。

孙武厉声说道:”约束不明,军之大忌,既已再三约束,士兵不听从命令,那就是士兵的过错了。军法上是怎样规定的?“

”当斩!“执法官回答说。

孙武说:”士兵难以尽诛,可将二位队长斩首示众。“执法官见孙武严肃认真,不敢违令,便将左、右二姬绑上,准备行刑。两位宠妃见孙武要杀她们,刹时间魂飞天外,号啕大哭,众美女全都大惊失色,惊恐万分。

哭声惊动了吴王阖闾,他见孙武真的要斩自己的两位宠妃,忙派人急驰校场,命令孙武道:”寡人已经相信将军用兵的能力了,但左右二姬甚合寡人之意,如果二姬有所不测,寡人将食不甘味,请将军手下留情!“孙武坚定地回答说:”军中无戏言。臣已授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我徇私而释放有罪者,何以服众?“命令左右:”速斩二姬!“然后将二姬之首示众。

孙武另选二位宫女担任队长,继续鸣鼓操练。宫女们个个打起精神,再不像刚才那样嘻嘻哈哈,嬉笑打闹。全场肃穆异常,—鼓起立,二鼓转侧,三鼓合战,鸣金收兵。左右进退,回旋往来,中规中矩,毫发不差,自始至终,井然有序,寂然无声。

孙武派遗一位军吏,向望云台上的吴王报告说:”训练已经完毕,请大王亲临检阅,这群女兵已可以听命于大王,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由于宠妃被杀,吴王非常不高兴,但又不便发作,只好强忍怨气,对军士说:”你。

去告诉孙武,他很辛苦,回去休息吧,我也不想去检阅了。“坐在一旁的伍子胥连忙躬身说道:”臣曾听说过,军中最重要的是军律,军律不。

严明,兵法就无法执行。戏而起兵,没有不失败的。希望大王前去检阅,成大业的人不能偏执于儿女私情,请大王明察。“

吴王听了伍子胥的—番谏诤后,恍然大悟,于是率领群臣前去检阅。宫女们娇艳的面庞,此时却变得十分严肃,君王驾临,仍然目不斜视,聚精会神地听着孙武的号令,动作协调—致,丝毫不敢苟且,真的变成了一群军纪严明,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的勇士了。

检阅完毕后,吴王带着孙武和伍子胥来到王宫,连声夸赞道:”孙先生,今天看到您优异的表现,真是大开眼界,不愧为难得的将才啊!“孙武先是向吴王谢罪,接着便申述杀姬的理由。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取胜之本,为将治军之通则。用众以威,责吏从严,只有三军遵纪守法,听从号令,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不再恼怒,便丢掉杀姬之恨,拜孙武为将军。在孙武的严格教导下,吴国很快便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部队。

君臣应对 富国强兵

在伍子胥、孙武的精心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依重二人,把他们视同自己的左右臂、股肱之臣,经常在—起商讨经国治军的大计,议论。

古来帝王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分析当时各国政事的利弊与得失。

吴王也挺喜欢军事,对如何治军,饶有兴趣。他从《孙子兵法》上看到治军有道,便想做进一步的了 解。

有一天,吴王同孙武讲论起治军之道,孙武说:”远古的时候,黄帝坐镇中央,四方首领为非作歹。黄帝先是与民休息,广积粮谷,赦免罪犯,取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有利条件之后,才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四战四胜,天下平定。后来,商汤王(商朝开国君王)伐灭夏桀(夏朝末代君王,荒淫残暴) ,据有九州;周武王铲除商纣,—统天下。这一帝二王,都是因为据有天时、地利,顺应民心,才得以一统天下。“

又有一天,吴王同孙武议论起晋国的政事。吴王问道:”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广家世卿手中,他们各自掌管晋国的一块地方,相互争权夺利。依将军看来,长此下去,六卿之中谁先灭亡,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孙武沉思片刻,说道:”依臣浅见,六卿之中,范氏、中行氏两家会最先败亡。“”将军凭什么作出如此判断?“吴王问:

”臣下是凭借他们亩制的大小、收取租赋的多少以及士卒的众寡、官吏的贪廉做出判断的。以范氏、中行氏来说,他们以一百六十平方步为一亩。六卿之中,这两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税最重,高达五分抽一。公家赋税沉重,人民累死沟壑;官吏众多而又骄奢,军队庞大而又屡屡兴兵。长此下去,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孙武回答。

吴王见孙武的分析切中两家的要害,十分中肯,就又接着问道:”范氏、中行氏败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呢?“”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家族中的亩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的亩制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平方步为一亩,租税却一样严苛,也是五分抽一。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几乎完全—样:亩小,税重,公家富有,人民穷困,吏众兵多,主骄臣奢,又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步范氏、中行氏的后尘。“孙武回答。

吴王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魏两家以二百平方步为一亩,税率还是五分抽一。他们两家仍是亩小,税重,公家聚敛,人民生活艰难,吏兵众多,急切好战。只是因为其亩制稍大,人民负担相对较轻,所以能多维持几天,亡在三家之后。“孙武回答。

孙武不等吴王再问,接着说:”至于赵氏家族的情况,和上述五家不大一样。六卿之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而且,赵氏收取的租赋向来较轻。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更兵寡少,在上者不致过分奢侈,在下者尚可温饱,苛政丧民,宽政得人。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会被赵氏纂取。“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一番话,就像是给吴王上了一堂治国平天下的课。

吴王听了之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爱民如子。“

又过不久,吴王认为伐楚的时机业已成熟,召集君臣商讨伐楚大计。伍子胥欣喜万分,盛赞昊军为精锐之师,士气如虹,定能扫荡荆楚,称雄中原。群臣亦都激奋不已,认为定能大获全胜,大功告成,吴王见孙武沉默不语,便征询他的意见。

孙武站起来说道:”伍卿和诸位所谈固然不错,吴国现在兵强马壮,士气昂扬。

但战争必须知己知彼,方有胜利的把握。以我看,楚国诛杀了奸臣费无忌,大获民心,愤怨之情已经消失,附庸之国尚未与它离心离德,国势也未衰微到不堪一击的程度。再说,“他看了伍子胥和最近由楚逃到吴国的伯蓄—眼,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伍卿和伯卿皆为楚之亡命客,楚吴两国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出自两卿报宿怨之心,这样只会激起楚人仇恨,其斗志也会更加旺盛,吴兵也未必肯于卖命,这对我们是十分不利的。兵乃凶事,不可轻举安动。我认为,必须在交战前就有胜利的把握,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武侃侃而谈,对敌我双方实事求是的分析,人木三分,条理分明,吴王和群臣听了无不信服,最后他说:”目前我们应该做的, —是加强我国的国势,训练好士卒;二是离间楚与其附庸国之关系,使其归附于我,为我所用;三是想办法使楚国上层发生内乱,特别是对骄横的令尹囊瓦,应尽力纵其气焰,令其内乱,待其后院起火,我们再乘机而入,可一_举成功。“

吴王及群臣听了孙武—番精辟的分析,无不为之折服。于是便按孙武的意见,对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对外行动活跃,离间楚国上层及楚与其附庸国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灭楚奠定基础。

兴师伐楚 制造事端

吴王是个有见识、有雄心的君主,又有伍子胥、孙武两员重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不上几年功夫,吴国便由一个贫弱的小邦,一变成为府库充实、兵强马壮的国家。吴王凭借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同强楚争夺东南之地。

阖闾即位时,领兵在外的公子盖馀和公子烛庸,分别逃到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在今江苏宿迁东北)避难去了。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二公子。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盾,抗命不从,私自放走了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国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楚昭王下令,请二公子在养地(在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成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为害吴国。

徐国和钟吾国的放肆行为,楚国的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吴国君臣,给吴国出兵提供了口实。这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讨。钟吾国国小民贫,—触即溃,很快灭亡。吴王即以得胜之师,回兵伐徐。徐国君臣一面固守城池,一面火速派人向楚国求援。楚国当即派沈尹戍率兵救徐。孙武主张兵贵神速,他见强攻一时难以取胜,怕日久天长,楚兵来援,于已不利,便下令士卒日夜修筑堤防,堵截山水,灌淹徐国。楚国救兵还未赶到,徐国城池已被大水冲泡,徐国军队迅速灭亡,国君章禹领着夫人和近臣向吴军投降。

孙武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连灭二国。大军回国之后,吴王向伍子胥征求伐楚的策略,伍子胥献计说:”楚国政出多门,意见分歧,难以统一,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假如把我军分成三支,轮番去骚扰它,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楚军必然疲于应付。待楚军疲惫之后,我们]通过外交、间谍等途径影响他们的决策,造成他们的失误。然后再大举伐楚,定会大获全胜。“吴王采纳了伍子胥”疲楚误楚“的计谋,并责成伍子胥、孙武去具体实行。

吴王阖闾四年(前511)秋,吴军用一支人马围攻楚国六(今安徽六安县北)、潜(今安徽霍山县南)二城。楚国闻讯,马上派沈尹戍率大军救援。伍子胥、孙武估计楚国救兵快赶到了, 便主动撤兵。楚军扑了空,白跑—趟,将潜城人迁到南岗(今安徽霍山县北)以后,只好回军。

楚军人未解甲,马未下辕,吴军的第二支人马又包围了弦城(在今河南息县南)。楚昭王大怒,命令左司马戍、右司马稽两员大将领兵出征。楚军连夜奔赴前线,才赶到豫章地区,离弦城还有一段路程,吴军就已自动撤走,楚军再一次赴空,士兵怨气很大。

吴军两次袭扰楚国,都曾请求越国助战。越国一向与楚国交好,根本不予理会。吴王打算伐越国,又担心—支人马兵力单薄难以取胜。正在吴王踌躇的时候,孙武对吴王说:”兵在精而不在多。依臣愚见,一支人马就足够了。越军虽众,我们可以用计谋使之分散,他们兵力再多也于事无补。“在孙武的策划下,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五年)夏,吴王又取得了伐越的胜利。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夏,桐国(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背叛了楚国。桐国的北面,原来有个小国叫舒鸠(在今安徽舒城县) ,很早以前就被楚国吞并了,因此,舒鸠人对楚—直怀恨在心。于是,吴国派出间谍,唆使舒鸠人说:”如果您们想办法诳骗楚军来攻打我国,我军便佯装惧怕楚军,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国对我不存戒心,这样就可以寻找机会消灭它。“

舒鸠人为了报复楚国,便听从了吴国的误楚之计。他们故意散播假消息,去蒙骗楚国。楚国君臣利令智昏,竟然听信了舒鸠人的谎言,在这年秋天,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囊瓦(字子常)率大军伐吴。囊瓦得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便误以为吴军胆虚,想用伐桐来讨好自己,于是把大军屯驻在豫章地区,坐等时机。这时吴军却在巢城(在今安徽淮南市南)附近暗中集结,等待时机。楚军从秋天—直驻扎到冬天,日子一长,士气便日益低沉,防备也松懈下来。

孙武抓住时机,指挥吴军发起突然袭击,在豫章地区大败楚军。吴军胜利而归,又。

顺手牵羊攻其不备,楚国守卫巢城的大夫公子芈胜也只好束手就擒。

班师回吴后,吴王阖闾说:”这次虽然挫败楚军,但未拿下楚都,功劳不足挂齿。“

伍子胥说道:”这次虽未大败楚军,但臣等做梦都想拿下楚都。只是楚乃天下劲旅,不可轻敌。令尹囊瓦虽丧失了民心,但其他大臣尚很贤良,尚未引起诸侯的痛恶。听说囊瓦贪得无厌,日久必招致众叛亲离,诸侯反目成仇,届时再乘机西进,楚都可下。“遂使孙武在长江下游演练水军,同时派人终日打探楚军消息。

吴楚大战 顺应时机

楚昭王即位以后,楚国江河日下。内部奸人专权,忠良被害。外则兵祸连年,东困于吴。楚的附庸时有叛离,各国诸侯也纷纷打楚的主意。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夏,晋国支持蔡国吞并楚的附庸沈国(在今河南汝南东南)。这年秋天,楚国发兵围攻蔡国,为洗雪国耻。

蔡国同吴国交好,吴王打算借此机会大举伐楚,便去征询伍子胥、孙武的意见。

吴王问道:”当年寡人主张伐楚,二位认为时机未到。经过这五六年的准备,现在出兵,二位认为怎样?“

伍子胥、孙武回答道:”楚将囊瓦贪婪无道,得罪了不少诸侯,唐、蔡二君对他深恶痛绝,君王如果想大举攻楚,要得到唐、蔡二国的帮助才行。“吴王赞同他们的意见,便派伍子胥去联合唐、蔡。唐成公、蔡昭侯一口答应,一致表示要鼎力相助。原来唐、蔡二国都是楚的属国,岁岁朝贡,按时觐见。有一年,蔡昭侯带着一双晶莹的玉佩和两件华贵的皮袄去朝楚。蔡昭侯将一件皮袄和—块玉佩奉献给楚昭王,令尹子常见物眼开,向蔡昭侯索要剩下的玉佩和皮袄。蔡昭侯对子常的贪得无厌,十分愤恨,不肯答应,结果被软禁起来。不久,唐成公骑了两匹名贵的宝马,也去朝楚。子常又贪婪地向唐成公索要名马,偏偏唐成公也是个倔性子,不吸取蔡昭侯的教训,硬是不给,结果也被囚禁起来。但是毕竟不是对手,三年后,还是二君服软,交出了名马宝物,才被释放。归国途中,蔡昭侯指着淮河发誓说:”寡人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蔡侯归国之后,曾经联晋、宋、齐、鲁、卫、陈等国,以晋国为首,共同伐楚。其间因路遇大雨,连绵不断,晋国首先班师归国。晋国一走,其他国家亦无心恋战,也纷纷归国,伐楚计划不了了之。蔡侯失望之际,想到吴国,遂约会唐国,共同投靠吴国,希冀三国并力,共同破楚,以雪昔日之耻。

这一年的冬天,吴王阖闾亲自出马,拜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伯語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征集全国兵力,并联合唐、蔡二国,总计数百辆战车,3万多兵马,数万随军民夫,浩浩荡荡出师伐楚。

孙武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方针,大军北上,溯淮河西进,有意给楚军造成吴军救蔡的假象。吴军越过了蔡国,孙武传令:”军士登陆,徒步前进,将战船尽留于淮水弯道。“伍子胥问其故,孙武道:”兵贵神速,战船逆流而上,速度太慢。这样会给楚军充分的时间,让其得到准备,如此,则楚不可破矣!“伍子胥觉得很对。于是吴军舍舟登陆,人衔枚,马摘铃,昼夜兼程,向楚国东北边境急速前进。

楚国得知吴军大军来犯,马上召集大臣举行紧急军事会议,商议选将御敌。有的主张任命公子结为将,有的认为令尹子常合适,双方争论不休,没料到,这一绝密军情被吴国的间谍获知,吴军大营立即作出反应。伍子胥在楚多年,深知二人的情况,于是放出风声说:”如果让公子结为将,我们就等着取他的人头,让令尹子常率兵,我们只好退避三舍。“楚国得知后,果然中计,拜贪婪无能的令尹子常为将,而不用有勇有谋的公子结。

子常统辖沈尹戍、部将史皇、武城黑等战将,指挥20万大军,星夜赶赴前线。

楚军刚刚在汉水南岸驻托下来,哨探即来报告说,吴军已经在汉水以北出没。

孙武见楚军已经作了应战部署,不敢贸然渡水强攻,便略施小计,调动楚军。

他特地卖个破绽,下令全军在豫章地区安营扎寨,休整待命。

楚将子常原来断定:吴军千里远征,军资接济十分困难,最利速战速决,最忌持久恋战,没料到,吴军却按兵不动,跟自已隔河相持。子常一时摸不清吴军的作战意图,不知吴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命令部队暂时扎营,处处设防,严加戒备。

正在子常犹豫之际,左司马沈尹戍前来献策说:”兵法上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吴国远征,重在速战速决。现在孙武按兵不动,正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孙武这—失策,乃是上天保佑楚国。将军在此暂拖住吴军,使他们不敢冒险渡河。末将率领本部兵马,绕道吴军后方,征调方城以外民众,烧毁他们的战船,然后我即扼守大隧(今鄂豫交界之九里关)、直辕(今鄂豫交界之武胜关)、冥陌(今鄂豫交界之平靖关)三关。等吴军疲惫不堪之时,将军再迎头痛击,末将从后掩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这样,吴军进退两难,插翅难飞,我军必大获全胜。“二人计议妥当,左司马沈尹戍立刻分兵行动。孙武故意显露自己的”失误“,本来就是为了引诱楚军中计,促使楚方分散兵力,造成军力对比上有利于已的变化,。

然后再趁机发起进攻。

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走后,武城黑进见子常说:”吴军战车纯用木料做成,久经风雨。我军战车外包皮革,用胶固定,遇到阴雨天,胶化筋脱容易损坏。相持不下,对我军不利,不如速战。'

武城黑刚走,部将史皇又悄悄来到帐中,悄悄对子常说:“国人憎恶将军,爱戴左司马。假使左司马此去毁舟成功,那就等于是他独自战胜吴军。将军定要赶在左司马行动之前行动,不然的话,难免出师不利。”

令尹子常听了二位部将的话,觉得有道理,遂不顾与左司马沈尹戍之约定,倚仗自己兵多势众,下令立即强渡汉水,在大小别山一带,连营数十里,摆出—副大战的架势。哪知—着不慎, 全盘皆输。

楚军的错误行动,正是孙武梦寐以求的。吴军早就秣马厉兵,准备厮杀。孙武乘楚军立足未稳,先声夺人,击鼓进兵。吴方前有大军堵截,后有包抄的军队,正是陷于“死地”,所以个个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十。楚方背水作战,也想死里求生。

双方在大小别山地区,大战三次。楚军人数虽多,然而素质却低,指挥无方;吴军虽少,但却训练有素,指挥得当。故而吴胜楚败。主将子常见首战败北,心无斗志,无心恋战,想要临阵脱逃,被部将史皇劝止。

楚军且战且退,向西退到柏举(在今湖北麻城以东)。子常在柏举重新集结兵力,企图孤注—掷,同吴军决—死战。两军相持数日,先锋夫概向昊王请战说:“楚将子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皆无斗志。如果我军先声夺人,发起进攻,楚军必乱,而后我军再大举进攻,必能取胜。”吴王阖闾认为,楚军虽败,实力尚存,不同意夫概的意见。

夫概回到自己的营帐,对部下说:“君王既然任命我作先锋,我就有权调动本部军士。军事以利为上,我趋利而动,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君令有所不受!”于是,夫概亲自率领自己的5000劲卒,乘楚军尚未开饭之机,发起突然袭击。楚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见吴军突然杀来措手不及,被杀得不辨东西。孙武见夫概突击得手,当即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吴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呐喊着冲进楚营。鼓声震天,人喊马嘶,车毂交错,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两军在柏举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鏖战。吴军攻势凶猛,楚军抵敌不住,纷纷奔逃。子常见败局已定,也乘乱逃命。楚军失去主帅,成为一盘散沙,结果一败涂地,部将史皇死于乱军之中。

吴军乘胜追击,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损水)追上了楚军。大败而逃的楚军,正在抢舟夺船,争相渡河逃命。吴王正要下令发起攻击,夫概说:

“困兽犹斗,何况人呢。楚军见我急攻,知道只有死路—条。必然死里求生,与我拼死一战,我军未必能胜。如果给那些先渡河的楚军—条生路,没有渡河的楚军便士气低靡,只顾逃命。我军乘其半渡发起攻击,定会大胜。”吴王听从了夫概的建议,乘楚军半渡之际发起猛攻,在清发水又大败楚军。楚军死伤很多,溺水者不计其数,河水为之变赤。

侥幸过河的楚军,饥饿无比,慌忙埋锅造饭。饭刚造好,吴军又已追赶而至。

楚军只得丢下做好的饭食,忍饥逃命。吴军饱食—顿,继续跟踪追杀。

楚军残部—直向西南败退到雍湿(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这时,前有波涛汹涌的汉水,后有吴国大军的威胁,楚军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成为吴军的俘虏。正在这千钧—发之际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赶到,见楚军败得如此凄惨,便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鼓起勇气,奋力击退了吴军的先头部队,救出了大批人马和车辆。

原来,左司马沈尹戍领兵潜行到息城(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时,忽然得报子常战败。他不敢怠慢,立刻回师增援,—路上马不停蹄,连夜赶路,正好赶到雍滋救急。

他杀退吴军先头部队后,又赶忙收集子常残部,准备迎战吴军主力。等孙武大军赶到后,双方在雍湿又三次交战。楚军终因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人困马乏,又被吴军打败。左司马戍见大势已去,心如死灰,乃自杀身亡。

至此,楚军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溃兵如潮般涌向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北)。

汉水天堑失守,郢都亦没有依靠的天险,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

孙武指挥吴军不给楚军一点休息的机会,迅速抢渡汉水,直捣郢都。郢都的左右各有一个属城,即表城和纪南城,三城互为犄角。孙武率兵攻打纪南城。

孙武引兵过了虎牙山,转人当阳阪。这时孙武望见漳河之水滔滔而过,水势汹涌。纪南城地势低下,距离纪南城不远的郢都地势亦低下。孙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命令吴兵在高处驻扎,然后准备畚锸等工具,限—夜之间,掘开深壕一道, 直逼纪南城。天明时深壕已经掘好,孙武下令凿开漳江河堤,江水进人壕沟,—泻千里,泻到纪南城中。守城将领还以为江水暴涨,遂命城中百姓向郢都逃命。不料江水浩大,连郢都城下都是—片汪洋。

孙武命人在山上砍竹造筏,吴军乘筏,以势如破竹之势杀到郢都城下。

郢都人心惶恐不安,十分恐惧,各自逃生。楚昭王知郢都难守,只带爱妹乘舟从西门逃走,向西北方向狼狈逃去。孙武派人堵住漳江决口,又使人掘开水坝,放水归江,重兵把守郢都四郊。这时伍子胥已经攻下麦城的捷报传来,吴将簇拥着阖闾进入郢都。

妙计击越 归隐田园

阖闾大会群臣,论破楚之功,首推孙武,并要加官进爵,光耀门第。然而孙武却坚辞不就,并且提出了辞官还乡的请求,“臣本一介平庸之士,承蒙大王厚爱,—定要臣出仕,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只好勉强从命。十几年来,臣竭尽绵薄为大王效力,如今大王的霸业已成,声名显赫,各国诸侯,无不慑服,这都是大王无与伦比的威德所致,臣亦与有荣焉。无奈臣体弱多病,年事已高,处理政事,感觉力不从心,为此日夜焦虑,诚惶诚恐,恳求大王准臣辞官还乡,以终老天年。”

阖闾非常惊讶,马上派伍子胥亲往孙府,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孙武不改初衷,说:“您不知道,当初出仕并非我的本意,完全是大王恩宠和您的友情所致。弹指,挥间已经做了10多年官,有这么长的时间让我有研究、实习兵法的机会,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功劳是不敢当的。如今,我的健康和能力已经一天不如一天,我恳托您,替我在大王面前说明原委,完成我的夙愿,我将感激不尽。”

孙武去意已定,已经没有回旋调和的余地,伍子胥无奈,只得如实向阖闾汇报。

阖闾也不好再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为了酬答他在奠定吴国基础和伐楚争霸大业中所建立的功勋,把邻近越国的一个叫做富春的地方赠送给他,做为他世居的领地。

孙武终于如愿以偿,归隐田园。对于兵法的研究渐渐地淡下来了,大部分时间用来务农和处理家务。当年出仕的时候,他只有几根白发,为官十几年,虽然也只有50多岁,却已满头银丝了。他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之所以如此淡泊,是因为他对官场生涯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尔虞我诈、阿谀逢迎,嫉妒和憎恨、阴谋与权变,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稍有不慎就可能身败名裂,实在是太险恶了。特别是阖闾登基为王和伐楚胜利后那种残忍、骄横、奢侈的作法,使他不寒而栗。激流勇退是最佳的选择,否则前景不可预料。

孙武的妻子死去后,孙武听说越王允常去世,他儿子勾践即王位,阖闾趁越国丧的时机,准备发兵伐越。孙武皱起了眉头,喃喃地自言自语:“乘人之危乃不仁之至,上天绝不会助佑的,子胥为什么不谏诤呢?”他真想去找伍子胥,让他说服阖闾息兵,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但转念一想, 自己已经退出政界,还是不要再去参与了。

吴国终于召集了数万大军,向南开拔,勾践亲自带兵迎敌,在醉李双方交锋,展开了一场大战。阖阊被越国大将灵姑浮砍断脚趾,不久死去。因太子波已死,阖闾死前把王位传给了夫差。夫差是个轻浮、傲慢而薄情的人。孙武为子胥的命运担心忧虑。

三年后 ,伍子胥专门到富春来拜会孙武。寒暄过后,子胥说出了来意。夫差俟:

大孝三年期满,准备大举伐越,以报醉李之仇。夫差和伍子胥等人多次商议,拟请孙武再次出山,借他的智力和才华击败越国……“孙先生,”子胥真诚地说,“想当初,我们一同辅弼前王,把吴国建设到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如果前功尽弃,不但百姓涂炭,您就忍心吗?大王夫差及其宠臣一心急于报仇雪恨,却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啊!”

孙武感叹于子胥这样一一个聪明人, 却又终日摆脱不了名利权势之争,于是委婉地说:“我是个过时的人物了,好比四季所穿的衣服,春有春装,夏有夏装,如果夏天却穿皮裘,不是太荒谬了吗?我只希望把世事忘得一干二净,也希望世人把我忘得。

一千二净。聪明的人不但要合乎时宜,还要尽量把个人和世界接触的范围缩小。”

孙武所说的是真心话,同时也在暗示子胥,要他隐退林泉,终享天年。然而子胥一门心思要动员孙武出山,并不理会他的这些话,只是一个劲劝说他为国效力。

孙武已经看出子胥态度的坚决了,强行拒绝似乎于公于私都不太好,于是建议说:“再度出仕可能性不大了。不过,既然您专程来到富春,我就贡献一点伐越的战策吧,好吗?”

子胥无奈,只得答应。

孙武想了想,慢慢地说:“夫差为了征越而锐意练兵,越王勾践肯定会有所防备。勾践年少气盛,又在三年前击败了吴军,—定心骄气傲,不以为意,不过越国的大夫文种、将军范蠡却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们又—定会阻止勾践轻举妄动而以固守为其策略。问题的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地激怒勾践,使文种、范蠡的约束失败。

我有一个办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继续说:”我们可以派出一支轻骑兵,人数不要很多,五六千名即可,先从太湖渡船南下,在越的西北方登岸,不断地向越军挑衅,转战南北,灵活机动,意在惹恼勾践,即使文种、范蠡谏止,他也会出击的。只要勾践离开越都会稽,我军主力则由东直驱南面,轻取会稽。不管勾践是否回师往救越都,我军那支轻骑队伍都要不断地扰乱他们,当双方主力接触的时候,骑兵队可在敌人后方鼓噪呐喊,使他们惊慌失措,并不断地突击,这样,越军首尾受敌,加上吴军本来就比较强大,胜利是有把握的。注意不要堵住越兵的退路,不要把他们逼到绝路作困兽之斗,而是让他大败而逃,然后趁机追赶,务必全歼敌军,以绝后患。'

孙武喝了一口水,最后强调说:“这次战役有三个要点,其一为 首先以骑兵队为诱饵,其二为不塞住敌军退路,其三为穷追不舍。我的这些策略,只是纸上谈兵,仅供吴王和您参考吧。”

夫差获得大胜,凯旋回国后,派伍子胥前往富春酬谢孙武,然而孙武已不知去向。空留一座缥缈的山庄,静静地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

对于孙武的一生,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吴王阖闾深知孙武能用兵,终于任命他为大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军西向击败强楚,五战克郢,北向威震齐、晋两大中原强国,使吴国称霸于列国诸侯。这一切都同孙武的功劳有直接的联系!吴国任用孙武为将,申明军法,严格赏罚,军力强大,终于称霸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