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历史悬案

敦煌藏经洞到底是为什么开凿的?敦煌藏经洞之谜

历史大观园 历史悬案 2020-05-26 20:44:31 0 嬴政

敦煌坐落在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党河的绿洲上,是中国西部的一座边陲小城。它西临浩瀚无际的沙漠,南倚气势宏伟的祁连山脉,东部和北部以三危山和白山为屏障,形成一个封闭的富饶之地。由于树阴挡住了风沙,自古以来这里就被称为“塞上江南”。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带回了西亚的苜蓿和葡萄;带去了我们的造纸、印刷技术,带回了国外的音乐、舞蹈、饮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随丝路传入我国。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在敦煌生根、发芽。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一座举世无双的佛学宝库。尤其是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这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当然,如同许多其他宝藏被发现一样,围绕敦煌藏经洞经卷的谜团也随之而来。藏经洞到底是为什么开凿的?又是被谁封起来的?这些问题从藏经洞被发现到现在,一直是悬而未解。

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文化

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历程

敦煌坐落在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党河的绿洲上,是中国西部的一座边陲小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朝在敦煌设置了武威、酒泉二郡,酒泉郡下辖敦煌地区。10年后的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又在此增设了张掖、敦煌二郡。这就是所谓的“河西四郡”。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对敦煌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据史志记载,敦煌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凿在这一年,其建造者是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乐僔和尚师徒四人来到敦煌城东南的三危山下时,看见了三危山上的奇景:夕阳照耀下,山峰发出灿灿金光,在乐僔的幻觉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虔诚的乐僔在三危山下顶礼膜拜,并立志要建造佛窟。他四处化缘,请来了一批工匠,在这沙漠的绿洲上开始了建造石窟的工程。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延续了10个朝代。

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进入了全盛时代。隋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时间只有38年,但保留到现在的佛窟却有110个之多。在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窟中,有一半以上建于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侵占河西走廊地区,统治敦煌长达70年。吐蕃也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莫高窟不仅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改换而遭破坏,还增添了许多具有吐蕃风情的新窟。公元9世纪中叶,唐朝收复了河西走廊的东部。公元858年,敦煌世族张议潮领导河西走廊西部的人民起义,推翻了吐蕃贵族的统治,收复了敦煌及其附近地区,并遣使向唐报捷。不久,唐宣宗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统领河西十一州之地。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时期。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后唐政府任命曹义金担任归义军节度使。中原地区虽然动荡不安、军阀割据,但河西走廊地区在曹氏家族的治理下,却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莫高窟的佛洞也在持续地开凿着。

后来,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一带,这个政权统治敦煌达200年之久,这一时期仅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小规模石窟。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掉,蒙古族也是崇奉佛教的民族。在这一时期,元朝统治者在莫高窟又开凿了一些洞窟。1524年,明朝政府封闭了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面的嘉峪关,敦煌和内地完全隔绝,莫高窟就在中原文明的发展中被遗落了。

敦煌的艺术

在1000余年的历史中,莫高窟的石窟在10多个朝代的众多统治者手中不断修缮、添新,也不断倾塌、毁损。总体来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十六国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诞生期。公元366年,前凉的乐僔和尚在鸣沙山崖面上揭开了莫高窟艺术的第一页。这一时期的石窟内容以弥勒菩萨、禅定佛、说法佛为主要遗像。它们沉思俯视,垂悯下界,很具有时代特征。北魏时期是石窟艺术的大发展时期。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河西地区,并设置敦煌镇。这一时期的主要窟型是有人字坡顶和中心塔柱的“塔庙”(或叫“支提”)窟,壁画内容除本生故事外,多以千佛为主要题材。西魏灭亡之后,北周统治敦煌20余年,其统治者宇文氏尊经重儒,宇文邕还曾经念佛,这使得敦煌的石窟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存北周时期的洞窟内容丰富,描写细腻,人物渲染艺术手法多样,在技巧上充满探索精神,为丰富石窟艺术的表达能力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鼎盛期。隋朝的两个皇帝隋文帝、隋炀帝都十分信佛,把佛教尊为国教。隋文帝杨坚还诏令全国凡破坏佛像者均以“恶逆论”,从而增加了石窟造像的威严,也使佛教迅速传播开来。唐贞观十六年(646年),翟思远一家修造的今编第220窟建成,这是莫高窟艺术的一个里程碑。武则天时期,由于她笃信佛教,再加上不断对西域用兵,从上到下为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从神龙元年(705年)到建中二年(781年)是盛唐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为了维持西北地区的安定,唐朝大大加强了河西的保卫力量,仅玉门、安西、敦煌三地就屯兵1.45万人。当时的将军、都护、军使出兵西域,都带着许多文士、诗人、歌童、舞女、医人、星相术士、画匠、织工等各类随军服务人员。于是,内地的新画风、新技法在莫高窟有了直接的体现。莫高窟的中唐时期称为吐蕃时代。吐蕃时代壁画塑像笔墨精湛,线描造型准确、生动,是唐代艺术向深度发展的表现。晚唐开凿的莫高窟石窟现存60个,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较吐蕃时代有一些差异。首先,出现了大幅的《劳度叉斗圣变》,这是沙州民众推翻吐蕃统治的喜悦心情的直接反映。其次,《维摩诘经变》中吐蕃赞普的形象从壁画中消失。第三,经变中以汉族世家豪族的夫人子女代替了吐蕃装人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衰落期。五代时期莫高窟的艺术风格是晚唐的继续。五代的壁画比较粗犷,特别重视笔、墨、色彩的结合效果,所谓“焦墨其中略施微染”的画法被广泛应用。西夏在莫高窟的早期做法是改修前代洞窟,其画风受甘州和西州回鹘画风影响较大,壁画上的人物造型和装饰纹样,与伯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十分相像。元朝统治者也笃信佛教,当时全国比较流行萨迦派的金刚乘。因此,莫高窟现存的元朝石窟几乎都属于风格迥异的金刚乘藏密画派。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后,封闭了甘肃酒泉西面的嘉峪关,繁荣近1200年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宣告结束。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一座举世无双的佛学宝库。按其艺术形式可将敦煌莫高窟艺术分为彩塑壁画和佛教典籍两大部分。莫高窟前后历时1000多年,保留下来的彩塑多达2400多尊,皆出自历代能工巧匠之手,风格多样,千姿百态,所以它不失为我国最大、最系统、最为珍贵的一份雕塑遗产。

敦煌藏经洞到底是为什么开凿的?

敦煌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20世纪初在敦煌,道士王圆箓在废弃的莫高窟每天念经打坐,他虽然是出家人,却私心很重,十分贪婪。无奈当时莫高窟是一个没有什么香火的地方,周围人烟也很稀少。王道士整天愁眉不展。一天,他请人对破败不堪的洞窟进行了整修。一个雇工在施工的时候,居然发现洞窟两侧的墙壁是空的,赶紧告诉王道士。王道士很惊讶,他联想到当地关于这里是宝藏埋藏点的传说,心中一怔,但又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对雇工说:我早知道了,大概里面有木头什么的被虫蛀了。等施工完成了,王道士便在夜里带领些徒弟用流水不断冲刷墙壁后洞窟里的三层洞沙,终于挖出洞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洞里像山一样堆着绢画和各种佛教法器,四壁画着不可思议的精美壁画,整个洞窟犹如神话故事。这就是藏经洞被发现的传说。这个名字叫王圆箓的道士随后却以发现者自居,为了一些小钱让人随意从里面盗取宝物,包括一些列强,给藏经洞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到现在藏经洞内已经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几乎涉及到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中间有不少的“世界第一”。敦煌学家从文献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最早的活字、最古老的书籍、最早的乐谱、最早的报纸、最早的火枪、最早的马具、最早的星象图、最早的连环画、最早的棋经、最早的标点符号等。

敦煌藏经洞因为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藏经洞经卷的发现,对人们研究历史、文化、佛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如同许多其他宝藏被发现一样,围绕敦煌经卷的谜团也随之而来:藏经洞为什么开凿?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凿?为什么把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云集在一个地方?封藏这批经卷又是出于何种目的?到现在还很难找到关于这座巨大宝库的开拓者资料,这些使关于藏经洞的来历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对北区洞窟的考古报告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所以关于藏经洞的来历,目前较为公众认可的说法是:藏经洞是僧侣们为了避免战乱而有目的地开凿,以免破坏宝贵的佛教资源,这种说法叫“避难说”。约在11世纪,西夏人占领了敦煌。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在破城之前,寺院的僧人们聚集在一起,将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物分门别类,匆匆忙忙用白布包起来胡乱码放在洞窟之中,然后封闭了洞口,又抹上一层泥壁,再绘上壁画掩人耳目,但后来僧徒也因为逃避战争之难没有再回来,天长日久,洞窟也就慢慢荒废了,加上风沙淤塞了洞窟的通道,才使洞窟因此幽闭近800年。从王道士发现的“敦煌遗书”来看,内容主要有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文献,其中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现已成为“死文字”的多种文字写本,的确是5~11世纪敦煌繁荣的历史见证。此外,盗取敦煌文物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也主张“避难说”。

伯希和认为唐代发生了“安史之乱”以后,驻扎在敦煌的军队被调入内地平定叛乱,吐蕃人乘机占领了敦煌,这一时期史书上称为吐蕃占领时期。1068年党项在敦煌建立了西夏政权的统治。藏经洞中的藏品却没有西夏文书,而且藏品的堆放也没有一定的顺序和分类,所以伯希和认为在第一次党项攻打敦煌时,为避免兵灾,当时僧人匆忙将这些东西堆入洞中,封了起来。他在1908年春到敦煌莫高窟,盗窃经卷写本、精美画册6000余本,运到巴黎图书馆,他还偷拍了莫高窟全部洞窟的照片。他进入洞内时,洞内的宝物已被斯坦因洗劫了一部分,但他是一位汉学家,把全部藏品翻看一遍,再挑选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比较内行,所以他掠取的文物虽然数量上没有斯坦因多,但质量上却可以说绝对是精品。中国有的学者也主张“避难说”,但他们认为经卷的收藏并不是发生在党项攻打敦煌的时候。有些中国学者认为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黑汗王朝向北宋提出攻打西夏的请求,得到了北宋王朝的回应。当地僧人为了防止佛教典籍在战火中毁灭,主动采取了保护措施,将经典汇集一处,藏入洞中,并在外面画上壁画,进行了精心伪装。

也有观点却认为藏经洞的开凿是为了收集敦煌各个寺庙里的废弃佛教用品,即“废弃说”。因为宗教用品都是礼佛敬神的东西,具有神圣性,是不可随便就丢了,而且,由于儒家的影响和文化的稀缺,中国古代很尊重写过字的纸,还有人专门走街串巷收集各家的字纸来统一祭拜后焚烧。僧侣们也因此把没有用处的佛教用品保存起来,但他们没有选择焚烧而是凿洞封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敦煌历史上不得不提的盗取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第一大盗匪——英国的斯坦因。他在1907年到达敦煌,5月买通了王道士进入莫高窟。所盗卷轴共计写本卷子8082卷,木版印刷20卷。其中佛教著作6790卷。共装24箱经卷,5箱精美绣品。运到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1914年他再次来莫高窟,又盗走5大箱600多卷写本。日本学者藤枝晃也主张“废弃说”,他认为废弃的原因是随着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印刷的佛经取代了卷轴装的佛经;图书馆的重新布置导致了原来的卷轴佛典遭到废弃,时间是在1002年以后不久。斯坦因根据所见到的写本和绢画上的记载分析出了“废弃说”。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原因是藏经洞的藏品大多十分完整,而且精致细腻。

一个中外人士都关心的问题还有敦煌是否还另有藏经洞呢?有地质部门在莫高窟探测过程中曾发现一个洞窟墙壁有异常现象,至于是否也是藏经洞,因为没有打开,所以仍是一个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xa/24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