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亦正亦暖

一次“简陋”的起义

历史大观园 亦正亦暖 2020-05-31 18:10:11 0


清末著名的起义,一般人大概能说出两个:武昌起义,这没任何问题;黄花岗起义,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有点印象的,应该也没问题。可能还会有人说出第三次起义:广州起义(第一次),那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起义。但是这里要说的起义,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它却值得一写——黄冈起义。

一次“简陋”的起义

黄冈起义爆发

1

首先要注明的是,此“黄冈”非彼“黄冈”,不在湖北,不以高考闻名。

这个黄冈,虽然被称为“黄冈城”,但指的是当时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黄冈镇——没错,就是一个小镇。

事实上,黄冈起义并不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起义,只用几段话,就可以交代完整个起义的过程。

1907年5月22日,同盟会在许雪秋的策划下,在潮州的领袖余既成、陈涌波的直接领导下,聚集了700余人,在黄冈城外誓师,发动起义。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黄冈镇。

清廷潮州镇总兵黄金福其时驻扎在汫洲,急忙派三百援兵救援黄冈。起义军遂兵分两路,一路迎击敌人援军,一路奔袭潮州。没多久,攻袭潮州的那路起义军受挫,两路并一路,共同抵抗清廷的援军。在得到省城的增援后,黄金福的清军利用洋枪洋炮,轻松击败了只装备了土枪的起义军。

5月27日,起义军已经被逼入绝境,余继成和陈涌波决定解散队伍,自己则转移至香港。

这场起义,坚持了5天,最终失败。

2

没错,这就是一场只持续了5天,双方参与人数加起来大概不超过1000人的起义。

但它还是有写一写的价值。

比如说,黄冈起义其实在孙中山领导的所有起义中,拥有6个“第一”:

同盟会成立后(1905年)举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任命国民革命军干部(许雪秋当时被任命为中华革命军东军都督);

第一次使用“青天白日旗”;

第一次攻克清廷衙署,诛杀清朝官吏;

第一次成立国民军政府;

在历次起义中伤亡最多、最为惨烈,位居第一。

看完这6个“第一”,你或许有点诧异:其他的起义都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才会让这场起义拥有那么多第一?

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一共领导过10次起义,黄冈起义是其中的第三次。

翻开这10次起义的记录,你会看到这样一些故事:

1895年10月26日的第一次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那时候还是兴中会)。事实上,这可能根本算不上是一场起义——还没开始,孙中山就发现,约好的人没到,武器也没到。随即,起义军解散,孙中山开始逃亡。

1900年10月8日的惠州起义,原本计划是起义军攻击广州城,他们却在日本人的指引下,转而攻击厦门——日本希望起义军抢劫厦门的台湾银行,这样他们就有理由出兵厦门,乃至占据福建。结果起义军在赶往厦门的中途就被清军击溃了。

1908年3月28日的马笃山起义,一开始打得相当精彩,革命军连打4次胜仗,伤亡仅4人,从清军手中夺得步枪400余支,人数从200左右扩充到600以上。但打了一个月,枪倒是有,子弹却打完了,起义部队只能解散。

还有1911年4月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因为起义前有消息泄露,总指挥黄兴探明清军防守严密,遣散了之前通过各种方式来广州的300多人。随即又发现清军内部的军官有争取的可能,又发电把人召回来——一来一去,就没多少人愿意回来了。无奈之下,原来的“十路军围攻广州城”,成了黄兴带领120多个敢死队员直扑总督府擒杀两广总督张鸣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总督早就得到消息撤退了,革命党人陷入清军包围之中,伤亡惨重。

辛亥革命前声势最浩大的一场革命,可能是萍浏醴起义(由同盟会发动,但没有证据表明为孙中山领导)。但这场让清廷动用5万军队围剿的革命,也只坚持了半个月左右——抢到了两三千支枪,但没有明确的计划。起义最终被迅速扑灭,死难义军和群众超过万人。

3

值得回味的,还有黄冈起义的那批领导人。

黄冈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但直接策划者,是一个叫许雪秋的人。许雪秋是一名华侨,而且是一名非常有钱的华侨。他的父亲是新加坡富商,去世后给他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但许雪秋却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坐吃山空的“富二代”,而是立志要拉起武装大干一场,推翻清朝。

一次“简陋”的起义

许雪秋被当时的帮会人士称为“小孟尝”

黄冈起义是许雪秋一手策划的,但爆发的时间却比他预料的要早(和很多起义一样,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提前动手了)。当时许雪秋人在香港,一听起义消息,立刻带人赶到汕头,准备发动周边地区响应——但是,他刚到汕头,起义军就已经解散了。

许雪秋深刻总结了这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向孙中山提出要购买外国的新式武器,起义才可能成功。孙中山派人从日本运回了一船武器,由许雪秋负责派船接应。由于交接中出现了失误,那艘军火船最后一枪未卸,又开了回去。自此,一腔热血的许雪秋就开始失去同盟会高层的信任。

辛亥革命成功后,许雪秋重新召集队伍,配合革命军光复广东。但是,在当时已经山头林立的各种“革命队伍”中,许雪秋早已失去了“革命元勋”的光环。1912年5月,广东警卫军总司令陈炯明部下吴祥达将许雪秋逮捕,不加审判,就地枪决。

一个抱着革命理想并付诸行动的革命元勋,富家子弟,竟然在革命成功之后,被“自己人”杀了,死时只有37岁。

而黄冈起义的两个一线领导者呢?

陈涌波,与许雪秋一起被枪杀,年仅40岁。

余既成,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成为潮州光复军司令,之后没多久,被他的卫兵因擦枪不慎走火击中,治疗无效亡故,年仅38岁。

4

是不是觉得有点“无厘头”?

其实回顾一下武昌起义爆发之前的大大小小的起义,你就会发现,不仅起义的过程与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像许雪秋这样的“离奇”牺牲,也不鲜见。

1895年那场“夭折”的广州起义,一同谋划的有孙中山的密友陆皓东。他是上海富商之子,甘冒风险参加革命,却连起义爆发是什么样子都没见到,就被清军抓去处斩了。

一次“简陋”的起义

陆皓东

一次“简陋”的起义

史坚如

一次“简陋”的起义

倪映典

1900年那场偏离攻击路线的惠州起义,参与者里有同样出生于殷实家庭的史坚如。他和哥哥卖掉了万贯家财,全身心投入革命。在惠州起义失败后,各革命党人遁走,他坚持自己一定要做成一件事,于是两次用炸药暗杀两广总督德寿,结果却搞错了德寿卧室的位置,失败后被捕处斩。

1910年初的广州新军起义,新军第一标的总指挥倪映典在阵前与前来劝降的清军将领谈话,被流弹击中落马,随后被清军抢入自己阵中处斩。起义军群龙无首,顿时溃退。

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其他省份的同盟会会员群情激奋,纷纷赶往起义地点,试图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清廷早就掌握了他们的行踪,分道守候,绝大多数赶往支援的同盟会会员连战场是什么样子都没见到,就在路上被清廷逮捕,处斩。

5

写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

一场场甚至有点近乎儿戏的起义,一位位死得如此“冤枉”的仁人志士,怎么就把清朝推翻了呢?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些志士临刑前的表现。

陆皓东,被捕时只有27岁,被捕后遭受各种酷刑,但没有供出一个同党,只是大骂清朝“狗官”,自白书最后一句写的是“请速行刑”。他被砍头时,只有27岁。

史坚如,入狱后同样受尽酷刑,同样不吐一字,只是怒目圆睁。他被砍头时,只有22岁,是兴中会最年轻的会员。

倪映典,之所以肯出去和清军将领谈判,是因为对方也是同盟会会员。他上去怒喝:“你不是也是加入我党的吗?今义旗已举,何不响应?!”他被斩首时,只有25岁。

试图支援萍浏醴起义的杨卓林在扬州被捕,慨然承认自己就是革命党,在被逼供时怒喝:“我志不遂,死耳,天下岂有畏死杨卓林耶!”就义时31岁。

一次“简陋”的起义

杨卓林

即便是黄冈起义中那个被同盟会疏远的许雪秋,也并没有潜回新加坡去舒舒服服地做他的“富二代”,而是又加入了陶成章的光复会,散尽所有的财产,继续搞革命推翻清朝。

翻开辛亥革命前各类起义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组织者和策划者很少有活过1912年的。但哪怕这些正值大好年华的革命志士死得有些不明不白,也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同伴以及后来者的信心和决心。

一批批赴死,然后又一批批顶上来。

而在这些人的支持下,一开始近乎“粗糙”的起义,虽然爆发一次就被镇压一次,但被镇压一次就多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用同伴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且又多了一种动力,一分力量,一丝希望。

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响起了历史性的一枪。

其实像很多次起义一样,这一次的起义也充满了各种偶然性,甚至几乎就全盘皆输(参看《历史的温度》中《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但真的就这样搞成了。

若干年后,孙中山在倾尽自己全部精力写就的《建国方略》中这样评价黄冈起义:

“此次死难的同志都属同盟会干部,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孙中山的这句话,应该指的不只是这场看上去有些“简陋”的起义,也包括在黄冈起义之前和之后爆发的大大小小各种起义。

没有这些起义,又哪来的辛亥革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wd/3405.html

下一篇:悲壮黄花岗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