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通俗讲史

史上最深情的兄弟 ——苏氏兄弟

历史大观园 通俗讲史 2020-06-24 01:03:19 0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一门占据了三个名额,即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哥哥苏轼和弟弟苏辙。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让人赞叹的不是这父子三人的才学,而是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不仅才气出类拔萃,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更是被传为千古佳话。

1057年,大宋京都汴梁城(今河南开封),人来人往的街道上,两个人骑着高头大马,身披大红绸花,一路上说笑着行走在人群之间。此二人五官颇为相似,气质却明显不同:笑声爽朗的那位便是苏轼,面色沉静的那位是苏辙。

路人见了,议论纷纷。有人抬高嗓门:“哟,这不是苏家两位新科进士嘛!恭喜恭喜啊!”

“哈哈,多谢多谢!”苏轼大笑着回应,而苏辙只是微笑颔首。

马行至一处人少的地方,苏辙突然想起什么:“兄长,你我将来被朝廷调遣,一个天南一个海北,可如何是好啊?”

“哈哈,我和你一个榜眼,一个名登五甲 ,朝廷怎会遣我们去天南海北呀?到时,你我在京城为民造福,又能相互照应,岂不快哉?”

苏轼和苏辙相差两岁,他们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是个大器晚成的文人。因为自己的教训,苏洵着重培养两个儿子,他们在父亲的培养下,勤读书,善写文。这年,苏洵带他们进京,谁知一考试,兄弟二人竟然同榜及第,苏家父子顿时名震京师。

这一年,苏轼二十岁,苏辙十八岁。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广阔仕途、锦绣前程,年轻的兄弟俩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命运并不打算让他们平步青云。苏辙一语成谶——兄弟俩自从踏入仕途,便开始了四处奔波、聚少离多的生活。

1076年,苏轼写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自己对弟弟苏辙的思念,词中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79年,苏轼在浙江湖州任职,苏辙在河南商丘任职。

这夜,一人骑马急急赶到苏辙府上,交给苏辙一封信,便匆忙离开。

苏辙打开信一看,脸色“刷”一下子白了。信中说,新党人士用苏轼诗文里的个别用词做文章,说他反对新政、斥责皇帝。宋神宗得知之后大怒,已派人前去湖州抓捕苏轼。

苏辙面如死灰,浑身颤抖,他忙命人连夜去给苏轼报信。等那送信之人一走,他立刻瘫坐在地。此刻,兄长危在旦夕,他还能做些什么?

沉思片刻,苏辙起身快步走入书房,伏在桌案之前奋笔疾书。这时,苏辙的妻子端来一杯茶,她凑向纸页,大惊失色:“你疯了?你要辞去一切官职?”

“倘若能换兄长性命,官位算得了什么!”

“你若丢了官,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呀?”

“顾不了那么多了,兄长的命最要紧!”

苏辙上书朝廷,希望用自己的所有官职换回兄长苏轼一条命,然而,苏轼还是被捕入狱了。

苏轼被囚禁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着难以下咽的牢饭,心戚戚然。他想,如今新党当道,自己怕是没机会活着出去了。他又料想到,此刻弟弟正在狱外到处为自己求情,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提笔落字成诗,诗中写道: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意思是,我死之后,这里的青山就可以埋葬我的尸骨,但是更可怜的是,以后每逢夜雨,你都会独自伤心。但愿世世代代与你做兄弟,来世我们再结未了的因缘。

诗名为《狱中寄子由》,该诗题下共有两首律诗,是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嘱托后事的诗,这是第一首的最后四句。子由是苏辙的字,在苏轼的诗词里,有许多的题目或说明里都有“子由”二字,兄弟俩的诗词往来从未中断过。由此也可以想见,这兄弟二人之间是有多少思念和牵挂。

后来,因为众人求情,苏轼终于被放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衣衫褴褛 、面色憔悴的苏轼走出监牢时,等在外面的,正是满面焦急的苏辙。

苏辙一见苏轼,紧走几步,迎了上来。

兄弟二人四目相对,满眼热泪。苏轼心中五味杂陈,正欲开口说话,苏辙紧皱眉头,冲苏轼摇摇头。苏轼瞬间读懂了弟弟的眼神,他这是在告诫自己:祸从口出。

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苏辙四十岁。命运给了他们一场巨大的劫难,他们从中收获的,只有难言的心酸。

从此以后,兄弟俩的仕途更加坎坷:他们同为旧党的支持者,同样屡次被贬谪,同样四处奔波,想见一面,那是一件很难的事。

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

这年五月,兄弟俩居然在被贬途中相遇了,这次相遇让他们兄弟二人得以同行了一个月。

路途艰难,兄弟二人却浑然不觉,日日热切地攀谈。他们聊各自走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却只字不提受过的苦。他们像年轻时一样饮茶对诗,只是诗中少了许多意气风发,多了些许沧桑和无可奈何。他们像当年同榜及第时那样,并肩站在船头说笑,只是脊背已经有了几分弯曲。

一个月后,兄弟俩不得不分开,各自上路了。在雷州的海滨,须发花白的二人双手紧紧相握,注视着彼此日渐苍老的面容,良久说不出话来。

苏辙红着眼眶,嘱咐道:“兄长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往后把酒戒了吧。”

苏轼带着泪水依然哈哈大笑:“该戒,该戒!子由啊,你也保重身体!”

后来,苏轼写道: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chōu)矣。

意思是,我与子由终是相逢在山谷间,朝夕相处整整一个月。天南海北如此苍茫,你我即使把日子过得再粗糙,那也是我们的生活啊。你劝我学习陶渊明做个隐士,为自己的身体着想。你放心,我的小病是因为饮酒而发,我戒了酒,病也就好了。

史上最深情的兄弟 ——苏氏兄弟

这一年,苏轼六十岁,苏辙五十八岁。

他们二人谁都没料到,这首诗竟成了兄弟二人的诀别诗。这是苏轼、苏辙二人最后一次见面。

四年之后,苏轼遇赦 北归,病逝于途中。苏辙得知兄长病逝的消息痛哭不止,直到临终前他还嘱咐子孙一定要将他的遗骨安葬在哥哥身边。

这兄弟俩半生仕途不顺,命运跌宕起伏,但无论自己生活多么困顿,他们都互相扶持、彼此牵挂。

苏辙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意思是,我的哥哥把双手扶在我的肩头,那一刻他是我的兄长;我的哥哥教导我的时候,他就是我的老师。

苏轼说“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意思是,我这弟弟,怎么能只是兄弟呢?他更是我一生中的挚友。

苏家兄弟的文字震古烁今 ,他们的手足深情直到现在都感动着爱他们诗文的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tkp/1168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