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历史不忍细看——欧洲的黑死病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的噩梦”,它究竟有多可怕?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9 15:40:34 0


很多人都看过美国的经典影片《夜访吸血鬼》,这部影片是由尼尔·乔丹导演,聚集了布拉德·皮特与汤姆·克鲁斯等一众好莱坞明星,阐述了很多意义深刻的东西。其中,影片的主人公吸血鬼路易斯与克萝迪娅到欧洲游历时,见到了黑死病横行的惨状,那些人畜横死,朝不保夕的景象令人心生恐惧,那种整个城镇或者村庄的人全部死亡的场景活脱脱就是地狱的模样。

黑死病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肆虐,传遍了西亚与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在随后的300年间,黑死病不断地降临这块饱受折磨的地方。直到近150年后欧洲人口才逐步恢复到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对整个欧洲、亚洲、非洲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348—1350年的3年内,只欧洲一地就有近3000万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1348年德意志编年史学家吕贝克记载死亡了9万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数字高达1500人。在这3年里,黑死病蹂躏了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国,导致俄国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如果再算上以后300年因此病死亡的人数,欧洲有近一半的人口因黑死病而丧生,全球有近3亿人失去生命。连最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也比不上这次瘟疫所导致的死亡数字。

英法间的百年战争也因为黑死病造成的人员大幅减少而导致两国停战。

那么,黑死病是如何传入并且肆虐欧洲的呢?

1347年,12艘热那亚船只来到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市。虽然可以登陆了,但船上的人都没有机会下来了,因为他们都死了,尸体上满是奇怪的脓血。黑死病当年10月份便开始在欧洲传播,夺走无了数人的生命。这12艘热那亚船只恐怕就是黑死病传入欧洲的源头。

那么,这12艘热那亚船只是怎样把黑死病带到欧洲的呢?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因为船上的人都死了。但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推,可以发现,蒙古帝国后期除了元朝之外,还建立了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这四大汗国建立后,每个汗国仍在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1308年,伊儿汗国征服了在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而这个罗姆苏丹国不仅曾经强盛一时,它更是之后威震欧亚的奥斯曼帝国的前身。位于最北方的金帐汗国也在进行着他们的征服。14世纪,金帐汗国的兵锋再次进逼乌克兰,不过他们这次的目标并不是瑟瑟发抖的罗斯王公们,而是位于黑海北岸以及克里米亚半岛上古老的游牧民族和在那里的热那亚人。当时生活在克里米亚的游牧部落,实际上正是曾经在欧洲大陆留下深远影响的哥特人。不过即使是哥特人这样的古老部落,在蒙古大军的侵袭下也毫无抵抗之力,最终接受了蒙古人的统治。

不过金帐汗国的军队在克里米亚还遭遇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那就是在克里米亚南部港口城市扎根已久的热那亚人。热那亚和威尼斯是两个强大的商业城邦,双方为了争夺黑海地区的贸易权,都在黑海北岸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军事设施,因此,蒙古人在进攻热那亚城邦卡法时,遭到了极大的阻碍。由于没有海军的支持,蒙古人实际上并不能对这座殖民城市进行真正的围困。卡法的热那亚人仍然可以通过海陆两条通道向黑海其他地区,甚至爱琴海的热那亚城邦获得兵员和给养。这对蒙古人而言,是一个不好的消息。虽然这些游牧军队姑且能够忍受劳师远征的痛苦,但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困扰着这支军队,那就是——鼠疫。这种来自亚洲的疾病,主要是由跳蚤传播,尤其是游牧民族时常食用的草原鼠,实际上是一个鼠疫的载体。伴随着蒙古征服所带来的商路畅通,鼠疫也被商人和蒙古的军队带到了欧洲。

在卡法坚固的城防下,蒙古人围攻了三年,却一无所获。鼠疫的到来,无异于是对军心极大的破坏,最后忍无可忍的蒙古人,决定使用一个恶毒的“细菌战”。他们将满身黑泡,因为鼠疫而死的尸体,用投石机抛进了卡法城内。这一招果然奏效,卡法城里立刻出现了严重的瘟疫,不仅如此,热那亚人又因为自己畅通的海陆联系,很快把卡法的鼠疫扩散到了各个殖民城邦当中。在鼠疫的打击之下,热那亚人被迫逃离卡法,带着满是鼠疫病菌的商船回到了欧洲,从而引发了改变欧洲的黑死病。蒙古人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卡法,但那已经是一座瘟疫横行的死城了。

这可能就是1347年那12艘载满了瘟疫载体的热那亚船只的由来吧。

至于黑死病是如何传播的,一直是众说纷纭,大部分人认为主要是老鼠身上的跳蚤所携带的鼠疫病毒导致的。然而根据最新的研究,事情的真相或许与我们已经了解的完全不同。

此前,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他们假定老鼠是传播黑死病的源头,并以此推算人类的死亡情况。计算结果显示,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传播,包括伦敦在内的欧洲9个城市,死亡的人数可能远远少于历史记载的数字。

如果是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了鼠疫,科学家觉得首先应该先有几个死亡案例,然后再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那么,如果不是老鼠和它们身上的跳蚤导致了欧洲中世纪的这场噩梦,罪魁祸首又是谁呢?科学家说,很可能是人类身上的跳蚤和体虱。也就是说,一切的根源在于大家没有经常洗澡。

当1347年黑死病抵达欧洲时,人们洗澡的频率非常低,因此每个人身上基本都有跳蚤和体虱。

来自奥斯陆大学的生态与进化综合研究中心的计算生物学家鲍里斯·施密德说,对于中世纪9个欧洲城市中的7个城市来说,最符合黑死病爆发原因的模型就是通过人类体外寄生虫的方式。

“即使在中世纪的城市里,假设每个人都匹配一只老鼠——这个数字可能已经是实际老鼠数量的10倍了——死亡率还是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水平。”

1348年,黑死病在18个月里几乎消灭了伦敦一半的人口。

为什么这个问题会由奥斯陆的科学家提出来呢?主要原因是在北欧地区,老鼠并不常见。

东英吉利大学历史学家、黑死病专家马克·贝利教授对人体寄生虫才是黑死病传播的主因这一说法也颇为赞同。

黑死病带来的后果异常惨烈,但除此之外,也并非一点好处都没有。英格兰德比郡的小村亚姆有一个外号,叫“瘟疫之村”。但这个称呼并不含贬义,相反,它是一种荣耀。1665年9月初,村里的裁缝收到了一包从伦敦寄来的布料,4天后就死了。月底又有5人死亡,村民们突然醒悟,那包布料已将黑死病从伦敦带到了这个小村。在瘟疫袭来的恐慌中,本地教区长说服村民作出了一个勇气惊人的决定:与外界断绝来往,以免疾病扩散。此举无异于自杀。一年后,首次有外人来到此地,他们本来以为会看到一座鬼村,却惊讶地发现,尽管全村350名居民中有260人被瘟疫夺去生命,但还有一小部分人活了下来。

有一位妇人在一个星期内送走了丈夫和6个孩子,自己却从未发病。村里的掘墓人亲手埋葬了几百名死者,却并未受到这种致死率100%疾病的影响。这些幸存者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与死者一样多,是否存在什么遗传因素使他们不容易被感染呢?由于亚姆村从1630年代起就实施死亡登记制度,而且几百年来人口流动较少,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家谱准确地追踪幸存者的后代。以此为基础,科学家于1996年分析了瘟疫幸存者后代的DNA,发现约14%的人带有一个特别的基因变异,称为CCR5-△32。

这个变异基因并不是只在这时被发现,前不久它在有关艾滋病病毒(HIV)的研究中也与人类打过照面。它能阻止HIV进入免疫细胞,使人能够抵抗HIV的感染。300多年前的瘟疫,与艾滋病这种诞生未久的现代瘟疫,通过这个基因变异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我们知道,HIV只袭击特定的细胞。不同的细胞表面有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称为“受体”的蛋白质是细胞身份的标识,好像士兵不同颜色和式样的盔甲。HIV进入免疫细胞,摧毁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通道,是称为CD4和CCR5的两个受体。CCR5-△32变异,就是编码CCR5受体的基因发生的一个微小变异——丢失了32个碱基对。其结果是形成一种较小的蛋白质,它并不位于免疫细胞表面。这样,大多数HIV病毒就失去门路,无法感染细胞。

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体中每个基因都有两个副本,拥有一个CCR5-△32变异副本,人对HIV的抵抗力就会增强,即使受到感染,发病过程也会比普通人缓慢。如果有两个变异副本,就基本上对HIV产生免疫了(并非完全的免疫,有两个变异副本而仍死于艾滋病的例子,虽然罕见,但的确存在,有的HIV病毒可能并不需要以CCR5为通道)。

这个变异对HIV以及古代瘟疫的抵抗力,促使科学家调查了它在不同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结果显示,非洲土著、东亚、印度等地区人群里都不存在这个变异,它仅仅存在于欧洲人和居住在美洲的欧洲移民后裔中。也就是说,它是欧洲人所特有的。在欧洲的不同地区,它出现的频率也不一样,其中北欧高达14%,地中海沿岸仅为2%。平均而言,约有10%的欧洲人拥有一个变异副本,1%的人拥有两个副本。

CCR5-△32刚被发现,制药企业就纷纷试着模拟它的机制,来制造新的抗艾滋病疫苗或药物。很多拥有两个变异副本的人健康地活着,似乎显示该变异并无有害影响,这一点尤其有利。不过,它究竟从何而来?这个变异仅在欧洲人中广泛存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在欧洲的历史上,拥有这个变异的人有更大的机会生存下来,留存后代。它是偶然出现的,起初只存在于极少数人身上,但某种严酷事件产生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得这个能带来一定生存优势的变异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不断升高。

这个变异可以增进人对HIV的抵抗力,但据估计它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了。那么历史上有什么疾病足以产生这样的压力?流感、麻疹、猩红热、伤寒、霍乱……许多传染病袭击过欧洲,但致死率和流行程度足够高的,目前只有两种:黑死病和天花。

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黑死病再也无法让人类坐以待毙了,人类通过接种疫苗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再加上配套医疗手法的改进,已经很少再有黑死病的疫情爆发与泛滥了,目前仅有少量病毒被培养于美国等几个国家的实验室中,以对其进行研究。

黑死病这个人类的噩梦,也许再也不会出现了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613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