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十六国风云——旧的去,新的来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10:43:19 0


恩将仇报刘勃勃

前面说过,刘勃勃是铁弗部首领刘卫辰之子,公元391年铁弗部被北魏攻灭时,刘勃勃侥幸逃脱,几经辗转投奔了依附于后秦的鲜卑破多兰部首领没奕干。

刘勃勃身材高大,长相英俊,加上天性聪慧,能言善辩,没奕干对他非常喜欢,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姚兴对刘勃勃也很器重,经常与他一起讨论军国大事。

但姚兴的弟弟姚邕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劝他不要宠信刘勃勃。

姚兴反驳道:勃勃有济世之才,我正要与他一起平定天下,你为何要妒忌他!

他打算任命刘勃勃为安远将军,协助没奕干镇守高平(今宁夏固原)。

但姚邕却坚持认为不可,再三劝谏。

姚兴不耐烦了:你凭什么说刘勃勃不能重用?

姚邕回答说:刘勃勃对上级态度傲慢,对下属手段残忍,贪婪狡猾,不讲仁义,而且轻于去就,这种人如果让他掌握实权,将来必为大患。

迫于弟弟的面子,姚兴才取消了对刘勃勃的任用。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红颜易凋,姚兴想起用刘勃勃的心思难变。

一段时间后,姚兴还是忍不住对刘勃勃委以了重任——他任命刘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把西北地区5个鲜卑部落以及部分杂胡共两万多户交给他统领,让他镇守朔方(治所今内蒙古磴口)一带。

公元407年5月,越来越爱好和平的姚兴主动遣使要求与北魏讲和。

拓跋珪同意了。

两国自此结束了持续多年的敌对状态,恢复了邦交,后秦把之前扣在长安的北魏使臣贺狄干送回了北魏,北魏也把在柴壁之战中俘获的后秦将领狄伯支等人交还给了后秦。

姚兴对自己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举措非常满意。

这样一来,可以少杀多少生、多积多少德啊!

信佛多年,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菩萨了。

他的感觉是对的。

因为,正是他的这一善举,让他从此变成了泥菩萨!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得知后秦和北魏交好的消息后,刘勃勃大为震惊——要是拓跋珪让姚兴把自己送过去呢?姚兴会不会这么干?

他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马上决定反叛后秦。

正好当时柔然给后秦进献的数千匹战马经过他的防地朔方,他立即派兵阻击,横刀夺马——将这些战马据为了己有,随后又召集部众,假装去岳父没奕干所在的高平附近打猎,借机杀死了没奕干,吞并了他的部众。

演完这出现实版的“农夫与蛇”——袭杀自己的救命恩人兼丈人后,公元407年6月,刘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设置百官,他宣称匈奴是夏禹之后(至于你信不信,反正他是信了),故定国号为大夏。

十六国之一的胡夏自此建立。

刘勃勃对外宣称,他之所以要起兵,是因为后秦和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北魏结盟,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因此他必须与后秦为敌,为父亲和死去的家人报仇!

不过,这理由听起来似乎很是站不住脚——冤有头,债有主,要报仇,你刘勃勃应该找自己的杀父仇人拓跋珪去啊!

为什么终其一生你一直都对拓跋珪及其子孙畏之如虎,而只会对当初救了你的丈人没奕干和栽培你的恩人姚兴如狼似虎?

小子我觉得,这样的人,如果要能算是好汉,那些在外受了别人的欺负屁都不敢放而只会回家对老婆家暴的人岂不个个都是英雄?

称王后,刘勃勃先是征服了周边的鲜卑薛干部等3个部落,收降了一万余部众,接着又进攻后秦三城(今陕西延安东南)以北的几个边境要地,擒斩后秦将领多人。

他部下的将领大多劝他在高平定都,然后以那里为根据地,逐步向外扩张。

但刘勃勃的看法却与众不同:我如今只是大业初创,士众不多,姚兴也是一时之雄,兵多将广,如果我们只是固守一个城池,他一定会全力进攻,那样我们就危险了。不如我们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出其不意,敌救前则击后,救后则击前,使敌军疲于奔命,而我则行动自若,不出10年,岭北(今陕西礼泉九嵕山以北地区)、河东之地将尽归我所有。等到姚兴死后,姚泓不过是个平庸小儿,我就能有机会夺取长安了,这些我都早就计划好了!

众将纷纷叹服,自愧不如。

的确,刘勃勃的人品虽然令人无法不鄙视,但他的见识却令人不能不仰视。

之后,刘勃勃带着他的骑兵队伍,用他独创的游击战术不断侵扰后秦的岭北之地,你来我就拜拜,你走我就拽拽,来去如风,神出鬼没,搞得岭北各城池大白天也不敢开门。

他就像一只马蜂,在后秦这个壮汉身上到处乱蜇。你一赶,它就飞走;你一停,它又来了!

姚兴对刘勃勃烦不胜烦,却一筹莫展,只能无奈地叹息:我不用黄儿(姚邕的小名)之言,以至于此!

除了后秦,受到刘勃勃打击的还有南凉。

其实一开始刘勃勃本想和南凉结盟一起对付后秦,请求与南凉主秃发傉檀联姻。

没想到傲娇的秃发傉檀拒绝了。

刘勃勃大怒——既然你对爱搭不理,就别怪我把你揍到卧床不起!

他立即率两万骑兵入侵南凉,劫掠了数万百姓和大量牛羊后从容返回。

秃发傉檀率军追赶,两军在阳武下峡(今甘肃靖远)一带大战,南凉军大败,伤亡万余人。

刘勃勃下令将敌军尸体堆积成山,称之为“骷髅台”。

之后,刘勃勃又多次击败后秦军,越打越强,成为姚兴在北方的一大劲敌。

拓跋珪之死

世界有时就像天平,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

就在刘勃勃向人生巅峰不断迈进的时候,他的杀父仇人——仅比他年长10岁的拓跋珪却已经走到了人生终点。

近几年来,拓跋珪本来就桀骜不驯的性格似乎变得越来越喜怒无常。

之所以会这样,史书记载说是因为服用了寒食散。

寒食散在当时的说明书是这样的:

别名:五石散。

配方: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功效:提高情绪,让人身心愉悦;增强体力,让人身轻如燕;美容养颜,让人肤白如玉;催情壮阳,让人久战不疲……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该药药性燥烈,会使人浑身发热,必须通过吃冷食、散步等步骤才能将其毒性发散掉。如不散发,则需用药发之,否则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

相传寒食散之方始于汉代,不过真正流行起来是在魏晋时期,据说以风度闻名的曹魏清谈家何晏是寒食散最早的提倡者,之后寒食散迅速在贵族圈中流行开来,嵇康、裴秀、王羲之等诸多顶级名士都是寒食散的忠实拥趸。

因寒食散价格昂贵,发散起来又极为讲究,非富贵之家不能承受,故而主要盛行于上流社会。

正如锥子脸是如今网红必不可少的标配一样,寒食散也是当时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标配。

拓跋珪是从何时开始服用寒食散的,由于史书的缺载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最初凭借太医令阴羌的精心调理,他似乎没出什么问题,但在阴羌死后,就再也没人能控制寒食散的毒副作用了。

他的行为举止开始越来越乖张,精神状态也越来越不正常。

而那几年北魏国内雷击、暴雨等天灾频发,天上也经常出现奇异的星象,这让拓跋珪的心里更加不安。

他有时整夜不睡觉,有时几天不吃饭,有时则不停自言自语。

他本来就猜忌多疑,现在更是怀疑一切。

他本来就残忍嗜杀,现在更是随意诛杀。

常山王拓跋遵因酒醉失礼于太原公主而被赐死;

大将庾岳因衣服华丽、行为举止像君主而被杀;

大臣贺狄干因穿着和言语类似羌人而被诛;

大将莫题因被人告发在家里傲慢、形同人主而被杀;

卫王拓跋仪见皇帝如此暴虐,心情不安,害怕受到牵连而逃亡到了外地,被拓跋珪派人追上将其赐死……

这些功臣被杀的罪名不止是莫须有,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完全是有理由要杀,没有理由捏造理由也要杀!

按照史书上的解释,似乎他们的枉死只是因此时的拓跋珪因服用寒食散后导致神经错乱而造成的——精神病杀人嘛,当然是不需要任何原因、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

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许并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北魏源于漠北鲜卑拓跋氏所建的代国,代国虽然名义上是个王国,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以拓跋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

在这种部落联盟中,君主并没有绝对的权威,很多决策都是由各部首领集体作出的;君位的继承也不是在中原普遍采用的嫡长子继承制,兄终弟及的事经常发生,母族、妻族的势力对继承人的确立也有极大的影响,这使得代国由君位传承引发的动乱十分频繁。

这一切,与拓跋珪心目中君主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相去甚远。

他决心要改变这种现象。

也许,正是为了巩固君主的权力,树立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才会不惜采用严刑峻法,大肆诛杀或废黜对他和他的后人可能造成威胁的宗室近亲或功臣勋贵!

他要做一股势不可当的泥石流,不讲任何道理,不顾任何人情,不管任何阻力,不惜任何代价,以雷霆万钧之势将那些已经过时的一切彻底毁灭!

为了杜绝母族干政,拓跋珪还为他的帝国制定了极为残忍的“子贵母死”(也称立子杀母)制度。

尽管在他起家的过程中,他的母族贺兰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拓跋部的带头人,他并不希望这种现象在他的子孙身上重演,于是便琢磨出了这个“子贵母死”制——立谁为太子,就先赐死其母亲。

其实这一做法并非拓跋珪首创,其始作俑者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临死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由于刘弗陵年幼,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他事先赐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

立子杀母,在之前的历史上就发生过这么唯一的一次,但拓跋珪却硬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这个之前的孤例变成了固定的制度。

公元409年秋,他决定正式册立18岁的长子拓跋嗣为太子,便先逼迫其生母刘贵人(独孤部前首领刘眷之女)自杀。

随后他把拓跋嗣召来,轻描淡写地对他说:汉武帝当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杀了钩弋夫人。我打算让你继承我的大业,所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仿效了武帝的做法。

拓跋嗣对母亲极为孝顺,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如五雷轰顶,忍不住哭泣不止。

这让拓跋珪很是恼火——干大事就要冷酷无情,当初老子我死了亲妈只当是死个青蛙,根本毫不在意!这小子怎么一点都不像我!如此多愁善感,怎么能继承我的大业!

更令他不爽的是,在回到自己的寝宫后,拓跋嗣依旧日夜痛哭。

拓跋珪不由得大怒,又下令召见拓跋嗣。

拓跋嗣非常害怕,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在暴怒之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便不敢去见他,带着两个随从王洛儿、车路头逃走了。

拓跋嗣的出逃,让拓跋珪更是生气。

人一生气,自然要找人出气。

这次他把气撒在了妃子贺兰氏身上,大骂一顿后打算杀掉她,不过看看天色已晚便先把她关了起来,打算第二天再执行。

这个贺兰氏就是咱们前面提到过的拓跋珪的亲生姨母,她和拓跋珪生了个儿子清河王拓跋绍。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拓跋珪要杀贺兰氏的原因来自《魏书》,现在也有人认为拓跋珪是在拓跋嗣出走后,想立拓跋绍为太子,所以才把其母贺兰氏抓起来准备杀掉的。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贺兰氏面临生命危险肯定是事实。

看到情况危急,贺兰氏偷偷派人传话给儿子:儿啊,快想办法救我!

拓跋绍时年不过16岁,是个血气方刚的愣头青。

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心只想救生母,在得到母亲的求救信息后,他没有多加考虑便马上带着自己帐下的几个武士和宦官,乘着夜色攀墙进入了拓跋珪所住的寝宫。

正在熟睡中的拓跋珪从床上惊醒过来,想找自己的弓箭和佩刀来防卫,却哪里还来得及?

一代雄主就这样惨死在了儿子的手下,时年39岁。

拓跋珪也许不是个好儿子——对母亲并不孝顺;不是个好丈夫——杀了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还想杀妃子贺兰氏;不是个好兄弟——间接导致同母弟拓跋觚的被杀,还杀了自己的堂兄弟拓跋遵、拓跋仪(有人认为拓跋仪也是拓跋珪的同母弟);不是个好外甥——杀死姨夫、强占姨母;不是个好上司——晚期曾大杀功臣;甚至也很难说是个好人——视道德如无物、视信用如放屁、视人命如草芥……

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对北魏帝国来说,他是个居功至伟的好领袖、好皇帝。

他从一个除了名分什么都没有的寄人篱下的落魄王子起家,凭借自己非凡的智力,顽强的毅力,过人的魄力,出众的能力,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以及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流氓气,借力打力,过河拆桥,审时度势,纵横捭阖,带领着拓跋鲜卑及其附属部落从漠北走向中原,从游牧走向定居,从原始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发达,建立了当时最强大的帝国,为30年后他的孙子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再强悍的人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

拓跋珪死了,但地球依然在照常转动,时间也依然在照常流动。

很快就到了第二天。

整个上午,北魏的宫门一直没有开。

直到中午,拓跋绍才宣称有重要的诏书要传达,把百官召集到了皇宫前。

随后,他把宫门打开了一条缝,从门缝中对大臣们说:我有叔父(这似乎也可以证明拓跋珪并非只有拓跋觚一个同母弟,某些学者据此认为拓跋仪及其弟拓跋烈很可能也是贺兰后所生),也有哥哥,你们打算听谁的?

这句话没头没脑,无缘无故,但其却所传递出的信号却比1080P的视频还要清晰——拓跋珪已经去世,拓跋绍成了宫中的新主人!

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现场一片沉默。

气氛无比紧张。

良久之后,老臣长孙嵩的声音才打破了这种难堪:听大王的。

其他大臣则依然没有说话,算是对此表示默认。

只有拓跋仪的弟弟拓跋烈放声大哭而去。

不过,尽管从表面上看,拓跋绍似乎是得到了群臣的认可,但很多时候表面上的东西是和事实背道而驰的——比如,很多女优外表清纯,实际上却是饱满得让人瞠目结舌;很多贪官表面上看着似乎是道貌岸然两袖清风,实际上却是道德败坏贪腐成风……

是啊,拓跋珪死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加上拓跋绍不仅年轻,而且既没名分又没威望更没有自己的班底,怎么可能服众?

一时间,北魏内部群情汹汹,人心浮动。

更让拓跋绍担心的是,有关他是弑父凶手的消息没过几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由于事发仓促,他这次行动并未经过精心准备,而这种未经周密策划的阴谋的真相,就如未经严格密封的粪坑的臭味一样——是必然要泄露出去的。

无奈,拓跋绍只能病急乱投医,狗急乱跳墙,忙不迭地拿出宫中的大量布帛,赏赐给各级官员,以图收买人心。

但在这个时候做这样的事,就仿佛被抓的小偷用赃款去收买围观者——除了显示他的做贼心虚,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

此时,京城发生的一切也传到了逃亡在外的拓跋嗣那里。

他立即带着王洛儿等随从偷偷潜到了平城郊外,白天躲藏在山里,晚上则住在王洛儿家中,同时命王洛儿四处奔走,联络北新侯安同等众多朝廷重臣。

安同是拓跋珪的亲信,对拓跋家族一向忠心耿耿,在得到拓跋嗣的消息后,马上表示愿意拥戴拓跋嗣。

在安同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拓跋嗣很快就掌控了京城的局面,而众叛亲离的拓跋绍则被禁军将士抓住送给了拓跋嗣。

随后,拓跋嗣下令将拓跋绍和其母贺兰氏处死,同时诛杀了参与谋逆的武士和充当内应的宦官10余人。

公元409年10月17日,拓跋嗣正式继位,是为北魏明元帝。

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拨乱反正,把拓跋珪晚年贬斥的大臣全都重新召回,同时重用长孙嵩、安同、奚斤、崔宏等8位元老重臣,称其为“八公”。

北魏的朝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