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清的角落——飘扬三百年的八旗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1:07:11 0


看清朝历史上,总觉得八旗战旗迎风猎猎作响,八旗将士铁流纵横,自是充满着一种豪情、一种英勇;总觉得上下五千年,没有哪个王朝哪个帝王能超过努尔哈赤这方面的风采,愣是把那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战场整得跟一个舞台似的,光看八旗的称呼就叫人眼前一亮。

八旗制度(也称八固山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战争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牛录基础上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分别代表满人依赖的天、地、日、水。后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亦作厢),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合在一起共八旗。八旗制度是满族入关前的一项政治制度,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

满清入关后,生产的职能日趋淡化,军事和行政职能渐为突出。单从军事组织角度而言,八旗可以理解成“八只军队”,一旗即一固山,一固山为五甲喇,一甲喇为五牛录,一牛录为300人。每300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都统即旗主,领7500人。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

牛录,满语,大箭,又称厄真,首领的意思。满族的先祖以射猎为业,由有名望的人当氏族或村寨的首领,以血缘为组织进行集体狩猎,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承,兄亡弟代。在重大战役时每牛录300丁(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但变化不是很大。

八旗旗上绣有龙的图案,故此也称大龙旗,清朝的国旗黄龙旗就是由此而来。

努尔哈赤在世时八旗掌旗贝勒如下:

镶黄(20牛录)、正黄(45牛录):努尔哈赤。

正白旗(25牛录):皇太极。

镶白旗(15牛录):褚英之子杜度。

正红旗(25牛录):代善。

镶红旗(26牛录):代善长子岳托。

正蓝旗(21牛录):莽古尔泰。

镶蓝旗(33牛录):阿敏。

清太宗皇太极时,满洲八旗外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主要是炮兵。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共合二十四旗。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再改动。清太宗天聪三年(1629年),记载蒙古二旗为左右二营,后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直接掌控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历代未有变化。镶黄旗为主旗,是最高级别。上三旗为尊,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八旗兵制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兵制初创时,是兵民合一。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入关后,十万八旗兵,变成纯粹的军事组织,成为“职业军人”。从清朝中期始,八旗兵开始过上奢华安逸游手好闲的生活,日益腐朽,失去勇武之风,八旗子弟也就成了养尊处优、纨绔子弟的代名词。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统治天下极为重要的军事支柱,它为巩固、发展多民族统一国家,为保卫边疆抵御外来侵略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满族王朝保驾护航,更是起到中流砥柱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的产物,自然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清王朝的八旗从建立,到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在历史的天地间英姿飒爽飘扬了三百多个春秋,终随着历史的嬗变,走过了和清王朝一样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9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