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宋朝原来是这样——苦撑危局:力挽狂澜的宗泽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16:45 0

宋高宗别出心裁地把年号命名为“建炎”,乃取“火克金”之意,岂料建炎元年(1127)尚未过完,他非但没能克住“金”国,反倒又丧失大片国土。

金兵铁骑威震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很快,南宋军队几乎全线溃败。

金将娄室连陷同州、华州,宋沿河安抚使郑骧兵败自杀。金兵攻破潼关,河东经制使王燮放弃陕州,逃奔入蜀。另一名金国大将银术可攻陷邓州后,分兵陆续攻陷襄阳、均、房、唐、陈、蔡、汝、郑州及颍川府等地。此时唯一能抵抗金兵、保卫河南的,只有东京留守宗泽。

由于开封乃是大宋故都,在军事政治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若再次攻破开封,势必能瓦解南宋军民的士气。故而金兵统帅宗翰在占领汜水关后,向开封进逼。与此同时,兀术(宗弼)也率另一支金兵,从东面向开封进逼,试图配合宗翰的主力部队,一举夺取开封城。

可是这回,金人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

当金兵前锋离开封越来越近时,宗泽仍然不慌不乱。当时宗泽正与客下围棋,忽接到金兵来犯的情报,属僚皆惊,独宗泽神色自若,不动声色地说:“我早有备矣。”原来老将军早有部署,他派部将刘衍、刘达各率一支军队牵制敌势,又精选数千骑兵作为机动部队,绕道敌后,截敌归路。金兵前锋部队在几路宋军的夹击下,大败而还。

不过宗翰决不会因为一次挫折而打退堂鼓,他亲率大军继续深入。在一场阻击战中,南宋将领阎中立战死,李景良临阵逃跑,另一名将领郭俊民倒戈降金。宗泽毫不客气地把逃跑的李景良抓起来,斩首示众。投降金兵的郭俊民也没好下场,宗翰派他与一名特使前往开封城,劝降宗泽。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宗泽对投降分子深恶痛绝,把郭俊民与金使一同杀了,把宗翰的劝降书撕个粉碎。

在开封外围战中,金兵的进展很不顺利。

金兵以将近两万人之众攻入滑州,宗泽部将张率部前往增援,此时他手中只有一两千人马,与敌人的兵力相比十分悬殊。张部下纷纷劝道,敌强我弱,应避其锋芒。张慨然道:“避敌偷生,我如何有面目见宗公呢?”于是率部驰援。宗泽得悉后,急遣部将王宣前往支援,但赶到时已为时太晚,张以寡击众,力战而死。王宣奋起武士之心,击败金兵,金人放弃滑州逃走。

此时的宗泽,已俨然成为南宋帝国的中流砥柱。在他坚强的防御下,开封城巍然屹立,宗翰、兀术只能望城兴叹,夹攻开封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开封地处中原之心脏地带,因不能攻克此堡垒,金兵不敢越过开封城而继续南掠。在南宋军队各个战场大溃败的背景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宗泽保住了半壁江山。宗泽是继李纲之后,大宋抗金的一面旗帜,他的功绩绝不仅仅只是守住开封,遏制金人进攻,而且他还积极联络河东、河北的抗金义军,力图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抗金防御体系。

在宗泽领导开封保卫战的同时,河东、河北沦陷区活跃着许多抗金义军,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彦所领导的“八字军”。

王彦是建炎初年南宋名将,声望与业绩仅次于宗泽。王彦为人豪爽,精通兵法,年轻时曾参加过征讨西夏的战争。靖康之变发生后,在国家危急关头,王彦舍家为国,毅然投奔到河北招抚使张所麾下,被提拔为都统制。当时王彦帐下有一员裨将,这个人后来大放光芒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就是岳飞。

建炎元年(1127)九月,王彦率岳飞等十一名裨将及七千人马渡过黄河,一举收复新乡。在此役中,岳飞勇冠三军,斩将夺旗,抢下收复第一功。金人纠集数万人马,围攻王彦部。在敌人优势兵力的重围下,王彦损失惨重,只得率部突围。当时岳飞年少气盛,对王彦老成持重的指挥风格不满,遂自领一军而去。

王彦突围后,转战数十里,收散亡卒伍七百余人,退守西山。这支人数不多却英勇非凡的部队,在王彦的领导下东山再起,军士们为表爱国之心,均在脸上刺上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后来他们得到一个绰号:八字军。王彦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他满腔热情,与士卒们同甘共苦。随着八字军声名远扬,队伍也不断扩大,发展到一万多人。同时在太行山一带的义兵十余万人,也都接受王彦的号令。

在南宋朝廷消极抗战、两河沦陷之际,王彦却在敌后站稳脚跟,开辟抗战根据地,他所控制的势力范围,绵亘数百里,成为金人的心腹之患。在金兵对南宋发动大规模南侵时,王彦在北方的抗金活动更加频繁。金兵之所以未敢深入南方,除了宗泽主持下的开封府如钉子般纹丝不动外,还有一个因素,便是以王彦“八字军”为首的义军对金兵的后方构成巨大的威胁。

金人试图剿灭王彦的“八字军”,多次召集诸部酋长商讨进剿事宜。然而诸部酋长纷纷表态说:“王都统砦坚如铁石,未易图也。”采取强攻手段,势必难以奏效。此时有酋长提议说,不如派出精锐骑兵袭扰义军的粮道,只要义军陷入无粮草的困境,自然可不攻而破。此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金国骑兵发起了一场经济制裁战。只是王彦早识破金人企图,多次设下伏兵大破金人,斩获甚众。

鉴于王彦的出色表现,东京留守宗泽任命他为“两河制置使”,联合河东、河北广大忠义民兵,共同抗金。

在开封府保卫战后,金兵统帅完颜宗翰对南宋的攻势告一段落,便集中力量对付沦陷区的抗金义师,使得王彦的处境更加艰难。宗泽担心王彦的孤军被金兵消灭,遂于建炎二年(1128)五月,令王彦放弃太行山根据地,退守滑州。王彦奉令率主力部队一万余人渡河南返,金国派出重兵尾随王彦,却不敢贸然出击。

宗泽强烈认识到,两河地区的抗金义师虽然人数颇多,可是得不到朝廷的援助,兵力分散且各自为战,最终难免被金人各个击破。作为东京留守,宗泽已经尽自己的能力支援两河抗金义师,可是他毕竟权力有限。在宗泽看来,最好的计策,莫过于宋高宗回到开封城,以开封“八方风雨会中州”的战略地位,虎视中原、鹰扬牧野,以此作为收复两河的桥头堡,在军事上与政治上都有重要意义。

在留守东京的一年时间里,宗泽锲而不舍地上书宋高宗,要求移驾开封,领导对金战争。金兵对开封的挑战已遭挫折,皇帝还在担心什么呢?老将宗泽的拳拳爱国之心,可以感动上苍矣,但却丝毫也没能打动宋高宗。宗泽一连上了二十四道奏疏,请求皇帝回銮开封,但是这些奏疏石沉大海。

在召回王彦“八字军”的同时,宗泽积极为渡河作战做准备。他派人前往两河各山寨、水寨,与抗金义军首领联络,相约只要南宋大军渡河作战,各路义军将展开军事行动,牵制金兵,配合王师作战。在部署完毕后,宗泽再度上疏皇帝,提出在六月(建炎二年)渡河北上、收复失地的计划,并强烈要求高宗皇帝回到开封,指挥北伐战争。

但宗泽的幻想又一次破灭了。

黄潜善、汪伯彦这两位佞臣非但不支持宗泽的北伐计划,还百般阻挠。宋高宗原本就畏惧与金人开战,又听得两位佞臣的胡言乱语,不消说对宗泽的北伐计划置之不理。国难当头,两位前任皇帝蒙尘沙漠,沦陷区数百万生灵涂炭,而朝廷居然没有进取之心,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眼看着奸臣当道,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破灭,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他以将近古稀之岁,每天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终于背疽发作,一病不起。宗泽病倒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将领纷纷前来探望,宗泽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对诸将说:“我因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若能歼敌,我死亦无恨矣。”

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

老将军在病榻上弥留之际,心里仍然只装着国家,而不顾及任何个人的事,拳拳爱国之心是何等崇高。诸将听罢莫不起敬,禁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齐声道:“敢不尽力!”

众人退出后,宗泽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近。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就这样离去,他不甘心,他还要领着子弟军渡过黄河,收复失地,迎回二帝。可是他注定要含恨而终了,因为死神已经没有给他留下更多的时间。他躺在病榻上,嘴里喃喃地念着杜甫描写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一天夜里,风雨交加。老将军宗泽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全程。在他垂危之际,没有一句话提到家事,有国才有家,“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过河!过河!过河!”这也是他生平的最后一句话。他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收复失地,他未能完成渡河北伐的使命。是的,他抱憾终生。但是,当我们在一千年后回顾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将领时,我们发现,事业是一时的,精神是永恒的。他为爱国主义树立了一个标杆,他的精神跨越若干的朝代后,仍然激励着后人为国家民族之兴盛而奋斗。

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宗泽之死,意味着南宋帝国防御长城的崩塌。

在金人眼中,宗泽乃是第一号强敌。特别进攻开封失利后,愈加惮忌宗泽,他们还送给宗泽一个绰号——宗爷爷。宗泽无论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的能力,在南宋朝廷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去世所带来的损失无可估量。谁来顶替宗泽呢?宋高宗任命才能平平的杜充担任东京留守一职,以宗泽的儿子宗颖为判官。

杜充到任后,一反宗泽之所为,而且他为人阴险冷酷,致使士民大失所望。宗颖屡屡进谏,可是杜充我行我素,心灰意冷之下,他索性职辞返回故里。与此同时,原先被宗泽所招揽的豪杰志士,因不满杜充的所作所为,纷纷离去。

固若金汤的开封城,如今已是士气涣散矣。

更令志士寒心的是,朝廷已派出宇文虚中为祈请使前往金国议和。国难当头,朝廷不思恢复,反倒处处示弱于敌,徒令爱国者伤心失望。从太行山退守滑州的王彦再也不能沉默了,他独自前去谒见宋高宗及执政大臣黄潜善、汪伯彦,力陈两河忠义之士延颈以望王师,愿朝廷顺应民意,大举北伐。说到动情处,王彦言辞激愤,涕泪满襟。可是他的努力徒劳无功,反倒令黄、汪二人反感,两人遂请高宗下旨罢免王彦。王彦心灰意冷,遂称疾致仕。

继李纲罢相后,宗泽去世、王彦离去,主战派遭到严重的打击。不仅收复两河失地的计划遥遥无期,狞猛枭鸷的金人又岂能错失鲸吞蚕食的良机呢?

在宗泽留守东京期间,金兵由于无法拔除开封这一颗中原大地上的钉子,便打算转移战略方向,先攻取西夏,而后再集中力量攻掠南宋。但宗泽去世的消息传来后,金太宗便改了主意,决定先灭掉南宋,而后再摆平西夏。

南宋帝国,又一次面临着生死考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67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