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史

南北分裂,联邦政府如何解决关税危机?

作为史上最成功的总统之一,杰克逊任内大事不少,最大的一件应该是将不可避免的南北战争推迟了30年,至少在自己任内,虽然一触即发,毕竟,没有发生。

南北分裂,起源于国内争执已久的关税问题。

美国的工业从无到有,蹒跚起步,面对强大的来自英国的工业品,毫无半点竞争力。立国时汉密尔顿拟定的思路,要对进口物品开征关税,一是可以保障本土工业的发展,二是为联邦政府增加一笔收入。

1816年,政府正式拟定了关于关税的法规条例,在随后的几年里,关税逐年增长,到1828年,关税已经到了45%的高位。

美利坚从建国起,南北就别扭,随着国家越来越大,政府越来越稳定,南北分歧一直没有消弭。如今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是工业资本家的中心,出现了不少本土工业,他们对于英国货物的高关税,异常欢迎,恨不得年年涨,年年高;中西部的农场主呢,他们种植玉米小麦之类的作物,对进出口的事不敏感,农产品市场能对来自欧洲的产品制造障碍也是好事;只有南部的种植园主,对关税深恶痛绝。

南部种植园,只种一种作物,那就是棉花。棉花大部分出口英国,再从英国交换回南部需要的工业产品。美政府不断调高关税,对南部的进出口影响很大。南部因为垦殖的时间过长,土地有些透支,棉花种植园日渐式微,西部也开始有些很兴旺的棉花产区,让南部心里更烦躁,全部迁怒于政府的关税政策。他们突然想到,宪法里并没有规定可以收关税,政府的关税政策是违宪的!

杰克逊的副总统卡尔霍恩就来自南卡罗来纳州,他认为此时此刻,他必须站出来捍卫州权。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南卡罗来纳的声明和抗议》,指责“可憎的关税”违宪,并强调,既然联邦政府是各州推举的,那州权就应该大于联邦权力,联邦法令如果违宪,则各州可以拒绝执行。

卡尔霍恩是作为杰克逊的革命战友,随他竞选一起成为副总统的,一直大力支持杰克逊,他感觉这次的南卡事件,杰克逊应该支持自己一回,最关键的是,都知道杰克逊虽然强硬,但一直是个州权的积极拥护者,强烈支持扩大州的权力,要求联邦政府管得越少越好。

没想到的是,杰克逊在沉默了一阵后,立场鲜明态度强硬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联邦必须受到保护!”

对于老领导跟自己翻脸,卡尔霍恩是有心理准备的。杰克逊不是文盲大老粗,可跟学院派精英相比,他言谈举止都透着粗鄙,经常措辞错误,招人笑话。这样的人,他的办事方法有自己的体系。他几乎不相信那个官方的内阁,国家大事,他喜欢把亲信叫到白宫边吃边谈,这几个亲信,被政敌们叫作总统的“厨房内阁”。厨房内阁中,战争部长约翰·伊顿是杰克逊的老友,也是总统最信任的一个幕僚。

卡尔霍恩认为,杰克逊在关税的事情上居然不跟自己一条心,就是厨房内阁的主意,他预备将这帮人个个击破,消灭所谓的“厨房内阁”。

第一个下手的目标就是约翰·伊顿。伊顿的夫人佩吉是二婚的,老公死后嫁给伊顿,江湖上有传闻说,佩吉第一任老公死前,伊顿就已经跟佩吉有了一腿,所以,伊顿夫妇又是一对“奸夫淫妇”。以卡尔霍恩的太太为首的华盛顿政界太太团,集体抵制佩吉,不许她参加圈内的活动。

这件事直接触了杰克逊的霉头,蕾切尔临死时无奈的目光他铭记于心难以忘怀,他不会允许另一个无辜的女人再遭受一样的诋毁,更何况这还牵涉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总统甚至专门为此召开了一次内阁会议,叫来牧师和当事双方,详细了解到底伊顿两口在婚前,有没有睡在一张床上,而且有现场目击者!

大约就是经过这件事,杰克逊和卡尔霍恩正式翻脸了,卡尔霍恩追随杰克逊的目的就是惦记着下届总统大位,杰克逊对他心寒,提拔了自己的另一个小弟国务卿马丁·范布伦做继承人,因为在“佩吉·伊顿事件”和其他大小事件中,范布伦总是坚定地站在总统一边,揣摩圣意,从不添乱。而发现自己在联邦政府已失去前途的卡尔霍恩,索性辞去副总统的职务,回到南卡,全力经营他的州权大业。

1831年,杰克逊以绝对多数选票获得连任。南卡的抵触情绪似乎也越来越暴躁,当地立法机构召开大会,投票取消了联邦政府的关税法,还禁止本州缴纳税款,公然跟联邦政府对抗。

虽然脱掉了戎装,杰克逊骨子里还是军阀脾气,他扬言要绞死卡尔霍恩,并向查尔斯顿派出了战舰和税收船,加强了军事防范,摆出了武力清理门户的造型。1833年,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授权总统使用武力解决这种叫板的行为,眼看着,南北战争一触即发。

幸好此时有个神通广大的和事佬,找到了让两边都体面下台的梯子。这位大仙就是亨利·克莱,他提出,联邦关税不能废止,但可以逐年递减,争取到1842年下调到1816年的水平。

看到总统兴兵防御查尔斯顿,南卡已经有民众质疑卡尔霍恩这种以单一州对抗整个联邦的犯傻行为,卡尔霍恩也知道,逼着老军头杰克逊玩武力,自己会死得很轻佻。既然联邦表现了松口的态度,自己就别再犟着找抽了。于是,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而其他州受了教训,以后再用州权叫板,要先谨慎掂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mgs/319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