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进击的铁骑——顺治初政:鞭尸皇父为哪般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6-24 23:29:08 0

毫无疑问,一个历史学家的目的不应该是用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轶事来讨读者的欢心,不应该把当初也许说过的话编造出来作为自己的目标,也不应该像悲剧作家那样详尽琢磨戏剧效果。反之,他的职责在于不管事实上说过和做过的有多么平庸,他首先得忠实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尽管历史与戏剧在目的上各异。戏剧的目的是尽可能在实质上用真实的话来打动观众并给予他们享受,而历史却是以真实的话和行为来指导和说服读者为目的。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史学家波利比奥斯《通史》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永历四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突然病死,顺治亲政。多尔衮执政时,清廷实行圈地、剃发、投充、逃人、屠城五大弊政残酷镇压百姓。除了这五大弊政外,多尔衮还首开清朝文字狱的先河。顺治五年(1648年,永历二年),工人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大学士刚林认为这是“目无本朝”,于是将毛重倬斩杀,并由此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从此诞生了清朝言论检查官,开始了清朝的出版审查制度。同年,多尔衮以顺治名义下令,在全国每个明伦堂(所有府学县学都有的建筑)里都立一块石碑,碑上刻有三条禁令:第一,生员(学生)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当然,多尔衮也有善政,一是不搞强拆,二是支持旗汉通婚。八旗的圈地运动在直隶省完全是草菅人命,但是在北京,却绝对不敢搞强拆。北京分为内外城,多尔衮要重新规划城市结构,满八旗和汉八旗居住在北京内城,即北城,汉人都居住在外城,也就是南城。顺治五年(1648)八月十九日,多尔衮以顺治名义下令:“朕反复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除八旗充投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等,尽徙南城居住,其原房或拆去另盖,或质卖取价,各从其便。朕重念迁移累民,著户工二部详查房屋间数,每间给银四两。此银不可发与该管官员人等给散,令各亲自赴户部衙门,当堂领取,务使迁徙之人得蒙实惠。”规定由工部查实每家房屋间数,每间给予四两银子的补偿。此银须由各拆迁户自己到户部衙门领取,不得让有关官员发放,以防止这些官员克扣、吞没拆迁补偿款。多尔衮在圣旨里还说:“凡应迁徙之人,先给赏银,听其择便,定限半岁,岁终搬尽。”对拆迁户,先给银子,什么时候搬迁,悉听其便,只要在半年以内迁走就行,多尔衮对拆迁户还是很尊重的,不搞强拆。

除了不搞强拆外,多尔衮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就是支持旗汉通婚。1644年刚入关时,是只允许满人和汉八旗通婚,不允许满人和汉八旗以外的汉人通婚,换言之,只允许旗内通婚,不允许旗汉通婚。顺治五年(1648年,永历二年)多尔衮下令:“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清世祖实录》卷40)可是,随后,多尔衮对于满汉通婚做了进一步规定:凡希望嫁给汉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希望嫁给满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普通人家听其自便。多尔衮虽然允许旗汉通婚,但事实上顺治时期基本没有旗汉通婚的事情发生,主要是因为旗汉通婚的最大阻力来自满八旗。大规模的旗汉通婚会使大量汉人混入满洲八旗,就血统纯洁性、满人特权而言,显然是不利的,所以1650年多尔衮死后,允许旗汉通婚就成为多尔衮的一条罪状,从而被认定为不合法。一直到光绪年间,政府都一直没有废除旗汉通婚的禁令,但是这个禁令一直是形同虚设,旗汉通婚一直在进行,直至慈禧时才废除这道早已名存实亡的禁令。

旗汉通婚的事就说到这儿,接着回来说多尔衮。自从1640年与洪承畴的松锦大战中多尔衮负伤以来,身体就不太好,加上他生活起居无度,好打猎,出狩场面壮大,光是猎鹰就有一千多只。他的府第“翚飞鸟革,虎踞龙皤,不惟凌空挂斗,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每天奢华无度的享受,纵情声色,使得多尔衮的身体素质日差。

日本人竹内藤《鞑靼漂流记》记载多尔衮“身材瘦长,留有美髯,是个皮肤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锐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个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有什么事情都不能随便参见,趁他上街的时候,借机会参见。街上的行人都得匍匐在地,不许抬头仰视”。由于身体不好而大权在握,多尔衮非常容易发怒,所以人们找他上奏时都要趁他在途中时再借机参见。多尔衮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目眩,而且还因为松锦大战时受重伤而失去了生育能力,没有亲生儿子(松锦大战前生过一个女儿)。权力越大的人越希望自己的权力能够传下去,这样才不至于人亡政息。大权在握的人却没有后代,其失落感可想而知。政治家往往树敌很多,有后代继承自己的权力可以让自己免于身后被鞭尸。如果没有后代,那么出于对身后事的恐惧,政治家会在执政过程中变本加厉地对政敌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以防死灰复燃,多尔衮在清初制造这么多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与此有着莫大关系。政治家如果有后代,为了后代能够稳定地执政,往往多会从事建设性工作,而如果无后,则往往破罐子破摔,利用大权去发泄因为没有后代的绝望而产生的破坏欲望。

多尔衮不仅无后,而且身体很差,因为怕自己过早撒手人寰导致事情半途而废,从而做一切事都感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的八旗铁骑在短短六年时间进军神速,打下了大半个中国,到多尔衮死时,全国只剩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西南部、浙江舟山、福建沿海、海南、台湾还不属于清廷管辖,其余各地全部为清军控制。新疆、西藏是少数民族势力,云南、贵州在张献忠残部孙可望、李定国手中,此时已归附永历帝的南明政权,浙江舟山是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的地盘,福建沿海则在郑成功手中。

多尔衮这种病态让他的行为极为乖张,他是个理智的人,知道自己一旦篡位就会使大清天下大乱,而自己又没有后代,死后铁定被清算,所以干脆生前就不顾身后事了。多尔衮经常欺辱顺治,连自己手下人也是如此。一次顺治出去打猎,随从中多尔衮的心腹有意把他引向险境。顺治不得已下马步行,身边的多尔衮亲信便一起嘲讽:“这么年轻就骑射水准这么差,这样的道路你就下马步行了?”顺治狼狈不堪。顺治感到自己不是在打猎,而是像被紧紧围在弓箭射程内的小动物一样,随时等着被猎杀,心中早已种下了有朝一日清算多尔衮的种子。

1644年到1647年多尔衮赶上盛大场合还会向顺治象征性跪拜一下,顺治四年(1647年,永历元年)十二月,多尔衮以“体有风疾,不能跪拜”为由,永远不向顺治下跪了,君臣之分已经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多尔衮把皇帝的玉玺也收在自己手里,随意使用,顺治形同虚设。

有一年,京城流行天花瘟疫,多尔衮怕顺治染病,派了七八十人冲进宫中把顺治架出来,带到关外,因为关外没有天花。本来此事应该是多尔衮向顺治奏报移驾,顺治批准,然后皇帝率大队人马出京,但是多尔衮觉得顺治就是个十岁的孩子,自己也是为他好,怕他染上瘟疫,于是如同绑架一样就把顺治绑出来。经过此事,顺治开始数着日子等多尔衮暴毙,然后就可以报仇雪恨了。

多尔衮在各方面都非常出格,他“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搞得喀尔喀蒙古差点反叛。他还逼娶朝鲜李氏王朝公主,可是朝鲜公主才两岁,在多尔衮淫威之下,国王在宗室子女里挑了一番,挑出一个十六岁女孩嫁给多尔衮,并把朝廷重臣的女儿作为侍女陪同前往。多尔衮借打猎为名,骑快马出山海关,在辽西走廊迎接李朝公主。最初几天多尔衮很满意,等到了北京,他就始乱终弃,让李朝再选公主前来,搞得李朝朝野大怨。但是毕竟有过皇太极两次东征朝鲜的故事,国王只得忍气吞声,又选了一批美女。顺治七年(1650年,永历四年)多尔衮在一次打猎中从马上栽下来,受了重伤,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暴毙于喀喇城(河北承德滦平),时年38岁。这天这批女子正在通往摄政王府的路上,多尔衮一死,她们就重获自由了。

多尔衮同父同母的兄弟只有多铎(满语意为“胎盘”)和阿济格(满语意为“老疙瘩”)。多铎其人,比起同父同母的哥哥多尔衮差之远矣。他“服色奇异,耽于享乐”,1632年皇太极远征察哈尔蒙古时,在途中居然因为想念一个妓女而想提前班师。1638年多尔衮率军侵略大明的战争中,皇太极亲自送他出征,多铎以躲避天花为名不来送,“且私携妓女,弦管欢歌,披优人之衣,学傅粉之态”。1639年皇太极进攻锦州时,多铎在援助济尔哈朗的途中被明军截击,若换作皇太极的其他兄弟,一定会把截击的明军打残,而多铎却“惊慌失措,率众远遁,弃阵亡军士骸骨”。

多尔衮临死前招阿济格交代后事,阿济格派三百铁骑疾驰京师。北京的大学士刚林怕有变,下令关闭北京九门,并在德胜门布重兵。多尔衮灵柩从喀喇城运往北京,行至石门时,阿济格令部下大张旗帜,环丧车而行。顺治帝亲率诸王、大臣迎柩车于德胜门外,阿济格父子居首而坐。济尔哈朗等见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派兵冲向阿济格,将其三百铁骑全部杀死,生擒阿济格。阿济格最终被赐死。

搞定阿济格后,顺治还是稳重行事,为多尔衮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并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顺治假惺惺下诏:“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大臣拥戴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拥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统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戊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中外丧仪,合依帝礼。呜呼!恩义兼隆,莫报如天之德;荣哀备至,式符薄海之心。”

但众人都看出,皇帝只是缺少一个台阶,毕竟自己是不好直接对“皇父摄政王”开刀的。多尔衮死后,墙倒众人推。在生前,朝臣找多尔衮奏事时都要在他上朝途中进行,生怕惹怒他,既然如此,死后就别怪大家不客气了,苏克萨哈等人联名上奏多尔衮生前就要谋反,顺治顺水推舟,于顺治八年(1651年,永历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将多尔衮罪行昭示中外,下令追夺多尔衮爵位,鞭尸。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鞑靼战纪》记载“顺治皇帝将多尔衮华丽的陵墓毁掉,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多尔衮豪华的王府也被毁掉。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多尔衮对大清的贡献成为一个禁区,直到“好管闲事”、爱读历史的乾隆继位后,此事才有所改观。通过对清初史料的阅读,乾隆认为,多尔衮才是大清入关一统中国的头号功臣,于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下诏为多尔衮平反,大清朝这才重新正视多尔衮的功绩。

多尔衮之死,标志着大清多尔衮时代结束,顺治时代开始。《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记载:“上生而神灵,聪明英睿,志量非常,天日之表,龙凤之姿,仪范端凝,见者慑服。稍长颖敏轶伦,六龄即嗜观书史,尝曰:‘父皇自幼读书,予亦欲读书。’每披览所及,一目辄数行下,不由师授解悟,旁通博于经籍。”这段话对顺治相貌的描写,结合顺治画像来看还是靠谱的,但说顺治六岁就开始读书,则于史不符了。据木陈忞和尚的《弘觉忞禅师北游集》记载,顺治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失此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玩心尚在,多不能记。遂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这段记载非常真实,顺治在多尔衮暴卒之前,基本上没怎么读过书,因此亲政后都看不懂奏折,于是发愤图学,日后顺治在二十四岁就去世,与他如此拼命学习汉文化、过度透支身体有很大关系。

顺治皇帝的汉学功底虽然远不如他的儿子孙子,但是在同时代满人里已经算最优秀的了,不止如此,他还擅长绘画。《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记载:“世祖勤政之暇,尤喜绘事。曾赐宋商邱冢宰,手指螺文画渡水牛图,意态生动,虽戴嵩莫过焉。王文简(士祯)曾记以诗。”“康熙丁未上元夜,于礼部尚书王公(王崇简)青箱堂,恭睹世祖御笔山水小幅。写林峦向背、水石明晦之状,真得宋元人三昧。上以武功定天下,万几之余,游艺翰墨,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而胸中丘壑,又有荆、关、倪、黄辈所不到者,真天纵也。”遗憾的是,现在保留下来的顺治的画作少之又少,其《祇树顽石图》保留至今,作品左下方,是错落有致的石头,紧挨着的,是两棵发了芽的树,一高一矮,树上三四个被虫子蛀过的洞都清晰可见。

顺治皇帝能书善画,那么其施政风格如何呢?顺治十年(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帝下诏:“近来言官条奏,多系细务,未见有规切朕躬者。朕一日万机,岂无未合天意、未顺人心之事?尔诸臣得无畏惮忌讳而不敢进谏者?朕虽不德,于古帝王纳言容直每怀欣慕。朕躬如有过失,尔诸臣须直谏无隐,即偶有隔阂,不妨再三开陈,庶得者改误失,力行正道,希臻至平。进言切当者,必加旌奖,言之过者,亦不谴责。内三院即传与大小诸臣,卑咸悉朕意。”顺治皇帝的意思是希望臣下给自己提出意见,而且希望不要净说些琐碎的具体事务,要直接指出自己施政的不当之处,倘若我一时接受不了,也应该再三陈述,说对了有奖,言辞过激也不会怪罪你们。

看起来顺治很开明,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在这封诏书发布没几天后,大臣李呈祥上奏建议各部院衙门裁去满官,专任汉人,理由是满官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不能胜任各部院的工作。顺治览奏大怒,说:“朕不分满汉,对尔等同等眷顾,尔等汉官奈何反生异心?本来按照常理,满洲优先才对!尔等大多数都是明末之臣,所以有此妄言!”顺治将李呈祥斩杀后暴尸。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长期跟顺治打交道,很了解他,说:“他(顺治)内心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的固执心肠坚决执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加以谏止的话,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他的举动如同发疯发狂的人一般,一个有这样权威、这样性格的青年,自然会做出令人可怕的祸害,因为谁要敢来向这位火烈急暴的年轻人劝阻,他略一暗示,就足以让进谏者丧命。”(据魏特《汤若望传》)

努尔哈赤曾规定宫女不得有汉人,但顺治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永历九年)派内监去江南召女子入宫,弄得江南人心惶惶,许多人提前嫁女,兵科给事中季开生上奏劝顺治不要这样做。此时顺治却装起了好人,说绝无此事,然后把季开生流放。

不过顺治这两次拿大臣开刀,其实也都是事出有因,一次是涉及清朝立国本位政策,另一次则是涉及顺治的清誉,除此之外,顺治的确还是很少拿大臣开刀的,他也确实有爱民之心,尽管是在作秀。

为了“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显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皇帝在中南海划出了一块土地,每年在这里“演试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于是人们便称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顺治皇帝是中国第一个拥有“一亩三分地”的人。

此外,顺治在位期间设立内务府,由满洲贵族王公大臣担任,宫廷内的事务都归内务府管,内务府尽收宦官权力,杜绝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祸根。

总之,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非但没有酿成主少国疑的局面,还将清朝基业推进得更为稳固,既调整了多尔衮的弊政,又继续执行清朝本位的密传心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23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