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诸葛亮与李严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李严为什么要反对诸葛亮?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说:“(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军祁山,(李)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敌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李平即李严,这是他后来的改名。如《传》所说,李严以霖雨军粮不继,呼诸葛亮回,“亮承以退军”。但李严知道诸葛亮退军之后,却故意惊愕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以此诬陷诸葛亮。当这场官司打到后主那里时,李严又说,诸葛亮是假作退军,“诱敌与战”。待诸葛亮拿出李严的“前后手笔书疏本末”,李严的罪行才十分明显。这里用了“辞穷情竭,首谢罪负”八字,说明在后主面前,诸葛亮与李严曾往复辩难,在大量证据面前,诸葛亮才得以迫使李严承认,取得这场官司的胜利。诸葛亮一生中这是仅有的一次。

诸葛亮与李严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李严为什么要反对诸葛亮?

诸葛亮与李严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李严为什么要反对诸葛亮?为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得考察李严其人。据传,李严是荆州南阳人,年轻时为郡县吏,以“才干”著称。曹操进军荆州,他入蜀投奔益州牧刘璋,任成都令,“复有能名”。后又奉刘璋之命,在绵竹与刘备拒战,旋即投降,被任为兴业将军、辅汉将军。从“兴业”“辅汉”这两个将军号可以看出,李严在刘备心目中是占有相当地位的。

《李严传》又说:“章武二年,先主(刘备)征(李)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备将李严抬高到与诸葛亮并列的地位,这不但可以与诸葛亮抗衡,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取代诸葛亮,成为蜀汉首屈一指的人物。诸葛亮上后主的《表》即说明了这一点:“臣当北出,欲得(李)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对李严的罪状,诸葛亮概括为,乘北伐之际进行要挟,“开府辟召”,取得与诸葛亮完全同等的地位;同时“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如上所说,李严曾采用各种手段,打击诸葛亮,反对出军北伐。由于他“与诸葛并受遗诏辅少主”,李严暗示自己应该“开府辟召”,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李严要采用各种阴谋,迫使诸葛亮退军,以反对北伐,甚至在来汉中之前即“穷难纵横”,显示“无有来意”?

诸葛亮与李严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李严为什么要反对诸葛亮?

为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首先回答刘备为什么要李严与诸葛亮“同受遗诏辅少主”?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章武三年春,先主(刘备)于永安病笃,召(诸葛)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对刘备与诸葛亮的这番对话,历来有各种看法,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意见是:“(刘)备之命(诸葛)亮,乱孰甚焉!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途。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这个看法有可采之处,概括起来即是“备之命亮,乱孰甚焉”,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孙盛所谓“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这才真正道出刘备当时的心情,即是说,刘备对诸葛亮是不完全信任的,特别是在身后。如前所论,刘备取蜀,随之前往的是庞统,为之后继的是法正。庞统反对诸葛亮“跨有荆益”的策划,认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因而将重点完全置于益州,见《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法正是背叛刘璋助刘备取蜀的关键人物,重视当然也在益州,与“跨有荆益”的设想所距更远,但这却与刘备苟安蜀中的思想完全合拍。从当时的情势来看,刘备对法正的信任远超过诸葛亮之上,庞统如不早逝也应该如此,以前已论及,兹不赘述。此后法正早死,李严从而被刘备提到与诸葛亮同等地位,以牵制诸葛亮的行动。所谓行动,对内是防止诸葛亮权力过大,影响到刘禅对益州的统治,对外是防止诸葛亮发动北定中原的战争,影响到益州的安全。这里有必要分别加以论证。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说:“(李)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诸葛亮)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李严所以致函拟招来孟达,显然是欲挟孟达自重,所谓“良伴”即指孟达。函中强调“吾与孔明俱受寄托”,显示他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具有同等地位,也掌握同等权力,是蜀汉的权威人物。同书《费诗传》说:“降人李鸿来诣(诸葛)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费)诗在坐。鸿曰:‘间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诸葛亮)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刘备)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这个王冲是何许人?同传又说:“王冲者,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督李严。为严所疾,惧罪降魏。”王冲本来是李严的部将,“为严所疾”,才投降曹魏的。因而所说孟达降魏之后,诸葛亮“欲诛达妻子”,这个诬蔑之语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为王冲本人所捏造,第二种可能为王冲听他人所说,以诛杀孟达妻子这等大事而论,当然是传自李严。王冲自己没有捏造这类传说的必要,也知道这不可能取信于孟达,第一种可能是不存在的,因而只能存在第二种可能,即诬蔑和打击诸葛亮,并挑拨诸葛亮与孟达之间的关系(其时诸葛亮也与孟达有书信往还)。

同书《李严传》裴松之注:“《诸葛亮集》有(李)严与(诸葛)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刘备),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魏明帝),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李严的来书虽未能见到,但从裴注可知,第一是向诸葛亮提出“九锡”,第二则是“称王”,这里不用多说,主旨是在诬蔑诸葛亮,认为诸葛亮将走曹操的老路,即受“九锡”封魏王,进而代汉,企图取刘禅而代之,这当然引起诸葛亮的极大愤慨,所谓“十命可受,况于九邪!”即是以反面表达了这种心情。李严为什么如此?固然是出于对诸葛亮的诬蔑,但也不排除在对诸葛亮试探,企图进一步加以中伤。十分可能,这类诬蔑诸葛亮的舆论是流传颇广的。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中《先贤士女总赞·广汉士女》说:“李邈字汉南,邵兄也。刘璋时,为牛鞞长。先主(刘备)领牧,为从事。……久之,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所谓“狼顾”,《晋书·宣帝纪》说:“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因谓太子(曹)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狼顾”,即是具有“非人臣”的相,此后必取代曹氏。这类传说当时应该流行颇广,曹操有所闻,借以观察司马懿,李邈也有所闻,却用来观察诸葛亮,这与李严试探诸葛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是完全一致的。李严当然也听到过这类传说,不过不像李邈那样“狂直”而已。至于“虎视”,《后汉书·班固传》所收《西都赋》有这样两句“周以龙兴,秦以虎视”,李贤注:“龙兴虎视,喻强盛也。”班固实际的意思是,尽管周、秦都很“强盛”,但周是“龙兴”,取天下以德;秦却是“虎视”,取天下以“武”。李邈认为诸葛亮“身杖强兵”,与秦的“虎视”相同。不但如此,由于“狂直”,李邈还直接将诸葛亮比作欲危汉室的吕禄、霍禹。

当时蜀中反对诸葛亮的舆论,必然盛传,而制造这类舆论的,应该是本为刘璋的属下,如李严、李邈。他们所反对的是诸葛的北伐,企图苟安益州,这完全符合于刘备取得益州后的思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251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