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为什么马超投靠刘备后毫无作为?马超投靠刘备后去哪了?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8-02 00:36:31 0 马超 刘备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马超投靠刘备后的情况”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大家有没有很奇怪,具备韩信、英布之勇,在蜀汉官拜骠骑将军的“锦马超”,突然消失了。演义中,马超投靠刘备,合围成都让刘璋投降后,就没有了踪影,汉中之战看不到他的表现,夷陵之战也没有他。马超投靠刘备后,究竟去了哪?

马超号称是扶风茂陵人,为马援之后,其实他是出生于羌胡杂居的凉州,血缘上与羌族有密切关系。《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桓帝时,(马腾)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马腾即马超之父,说明马超具有羌族血统,其祖母为羌女。

为什么马超投靠刘备后毫无作为?马超投靠刘备后去哪了? 马超,字孟起,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长子。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率众投降,合兵包围成都。参加汉中之战,上表尊封刘备为汉中王,迁左将军。蜀汉建立后,拜为骠骑将军、凉州牧,封为斄乡侯。

《后汉书·陈龟传》说:“今西州边鄙,土地瘠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东汉末年,包括凉州在内的所谓“西州”是一个特殊地区,从自然地理上看,由于水土不断流失,“土地瘠埆”“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内地男耕女织的生活,在这个“边鄙”之地是很难想象的。所谓“鞍马为居,射猎为业”,这种鞍马生活,不但成为生计的主要来源,也锻炼了人们的体魄和勇力,马超的父亲马腾即“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腾在募中”(《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后来成为战功卓著的将军。马腾如此,马超同样如此。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说:“(杨阜)言于太祖(曹操)曰:‘(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这条记载又见于《蜀志》的《马超传》,十分重要,说明了马超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具有“信、布之勇”,如同西汉初年的韩信英布那样;第二是“甚得羌、胡心”,在凉州为羌、胡所拥护,这不但是凉州的特殊条件,并与马超本人的羌族血统有关。后来马超雄据凉州,“西州畏之”,完全不是偶然的。

同时,马超还有其另外一面。《杨阜传》所记载他与亲旧的对话,认为“马超背父叛君”“强而无义”。同书《蜀志》的《许靖传》注引《益州耆旧传》也说:“至(马)腾子超复与(刘)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所谓“强而无义”,“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杨阜在魏,王商在蜀,这种不约而同的一致看法,应该是从马超的以往经历概括出来的,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后来马超不断失败,绝不是偶然的。

雄据凉州,马超又企图兼并刘璋所据有的益州,将凉、益合为一体,这是正确的,马超确实具如韩信、英布那样的大将韬略,不仅是“勇”。前引《益州耆旧传》这段的全文是:“初,韩遂与马腾作乱关中,数与(刘)璋父焉交通信,至腾子(马)超复与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斯乃狡夫所欲倾覆,超等所以西望也。若引而近之,则由养虎,将自遗患矣。’璋从其言,乃拒绝之。”刘璋拒绝与马超联合,为什么后来又引狼入室,迎刘备来蜀?除张松、法正的背叛外,最为重要的是,刘备仅有荆州三郡,远不如马超的雄据凉州,势力强大,刘璋是不虑刘备“狡夫所欲倾覆”的。这从侧面说明,当时马超的声望大大超过了刘备。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周)瑜乃诣京见(孙)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夺取益州本来是孙权的一贯设想,以遭到刘备反对未能实现。这次周瑜策划中特别提到据蜀之后与马超联合。刘璋拒绝马超,是了解马超企图兼并益州,周瑜建议“好与马超结援”,则是重视马超在凉州的强大军事力量,借以牵制曹操,巩固对益州的统治。

在凉州,马超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后汉书·董卓传》说:“韩遂与马腾自还凉州,更相战争,乃下陇据关中。(曹)操方事河北,虑其乘间为乱,(建安)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复征马腾为卫尉,封槐里侯。腾乃应召,而留子(马)超领其部曲。(建安)十六年,超与韩遂举关中背曹操,操击破之,遂、超败走,腾坐夷三族。超攻杀凉州刺史韦康,复据陇右。”马超与曹操的长期对峙和战争中,尽管曹操取得最后胜利,但对马超的军事才能则极为赞赏。《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初,曹公(曹操)军在蒲阪,欲西渡,(马)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从曹操这番话,可以看出,他对马超的军事才能是重视和钦佩的。

为什么马超投靠刘备后毫无作为?马超投靠刘备后去哪了? 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汉灵帝末年,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累迁至偏将军。初平三年(192年),与韩遂共同率众前往长安,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建安七年(202年),转为征南将军,开府。建安十三年(208年),被徵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槐里。

由于马超性格中的“勇而不仁”“强而无义”,当时其父马腾在曹操那里,家属被安置在邺,实际作为人质,马超对此概不加以考虑,仍与韩遂联合起兵背叛曹操,如前引《董卓传》所说,马腾是“坐夷三族”的,杨阜斥责马超“背父叛君”,所指即是此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正旦,种上寿于(马)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尽管后来马超对此感到悲痛,以至“捶胸吐血”,但为什么最初不顾“阖门百口”的安危,贸然起兵?这正反映了马超“勇而不仁”“强而无义”的个人性格。

马超失败,被逐出凉州之后,即赴汉中依附张鲁。《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马超)后奔汉中,张鲁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谏鲁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鲁乃止。”说明对马超的来投,张鲁是重视的,并拟将女嫁与。“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马超遭到张鲁手下的攻击,并暗示,如果重用马超,汉中将被取代,张鲁终于接受谏阻,不予重用。《典略》又说:“(马超)后数从张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马超企图得到张鲁助力,进攻凉州,恢复对凉州的统治,这是十分明显的,用不着多说。《典略》又说:“初(马)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曹操)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这条记载看似简单,但值得讨论。首先,马超从汉中入蜀,其庶妻及子仍留当地,如果张鲁痛恨马超背叛,这时完全可以将董氏和马秋处死,为什么必须等待为曹操所获,“以秋付鲁”,这才将马秋“自手杀之”?其次,将马秋处死,本来很简单,一名士兵即可以办到,为什么张鲁“自手杀之”,有必要亲自动手?关于第一个问题,《三国志·魏志·庞德传》说:“(庞德)后复随(马)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说明马超逃离汉中之际,其部分军队未能随行,庞德即是如此,另外一部分则由马超亲率入蜀。据《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庞德之兄后来即留在蜀中,说明庞氏兄弟二人分别留驻汉中或随军入蜀,这绝不是他们的个人行动,而是当时情势紧迫不得不如此,董氏和马秋之留也同样如此。直到张鲁投降、曹操进入汉中之后,庞德所在的这支马超军队同时归附,董氏和马秋这才落入曹操之手。至于第二个问题,曹操将董氏赐予劝说张鲁投降有功的阎圃(或董氏其人有异色,为阎圃所乞请),马秋则交付张鲁。为什么曹操有必要如此,这只能是出于张鲁的请求,从所谓“自手杀之”来看,也只能是张鲁对马超充满着刻骨仇恨,不能报于其父而报于其子。为什么?这只有一个可能,即马超企图或者已经进行阴谋消灭张鲁,夺取汉中,马超之仓皇出逃,正是这个阴谋暴露的表现。

为什么马超投靠刘备后毫无作为?马超投靠刘备后去哪了?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东汉末年,面对天下大乱,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说:“(张)鲁不足以计事,(马超)内怀于邑,闻先主(刘备)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马超认为张鲁不足以图大事,心情抑郁,因而向刘备“请降”,出于马超主动,这是一种说法。同书《李恢传》说:“(刘备)遣(李)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此说与《马超传》相反,主动者不是马超而是刘备,也不是马超“请降”,而是出于刘备的“交好”。两条记载都是《三国志》,说明马超归附刘备,作为蜀人的陈寿也不了解其中的隐情。《马超传》注引《典略》说:“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马)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是岁建安十九年也。”作者鱼豢是曹魏人,这是曹魏方面的传说,应该说这基本反映了马超奔蜀的实际情况。“杨白”一作杨昂、杨帛,是张鲁手下的大将之一。所谓“杨白等欲害其能”,即马超以其才能为杨白等所忌,如果说仅是如此,马超没有必要从汉中逃到武都,再从武都“逃入氐中”,并由此“转奔往蜀”,这里用了一个“逃”字,说明马超并非光明正大地离开汉中,而且急促之态也可以想见。前面推论由于马超背叛张鲁的阴谋败露,这才率领一支军队入蜀,其不及逃出的一支则仍留汉中,并与张鲁对峙,庞德即其中的一员,以及董氏和马秋为什么仍留在汉中,根据即在这里。

《马超传》注引《典略》又说:“(刘)备闻(马)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这应该是马超“逃入氐中”时的情况。所谓“使人止超”,即是派人“止”住马超,也即是说,当时马超“逃”出汉中,目的不是蜀中,而是回到凉州。据《续汉书·郡国志》,武都是凉州的一郡,与益州邻接。至于“氐中”,这是少数民族“氐”族的聚居地。《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说:“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近去建安中,兴国氐王阿贵、白项氐王千万各有部落万余,至(建安)十六年,从马超为乱。”说明马超在凉州起兵反对曹操时,曾与氐族贵族联合,关系密切,因而马超“逃入氐中”绝非偶然,很明显,他是企图与氐族贵族继续联合,进军凉州,回到自己的老家。

由于曹操势力强大,马超是否能顺利返回凉州,取得立足之地,再徐图发展,他自己也应该知道,这是很难有把握的。至于益州,早在刘备入蜀之前,马超曾打着“连蜀”幌子,企图染指益州。“斯乃狡夫所欲倾覆,(马)超等所以西望也”,马超兼并益州的阴谋,被蜀郡太守王商识破,遭到刘璋拒绝。这次刘备主动招引,对处于“氐中”的马超来说,这是意外机会,当然不可能拒绝,并立即入蜀,“将兵径到(成都)城下,城中震怖,(刘)璋即稽首”(《马超传》)。可以看出,马超率军前来,成为刘备取得成都,甚至取得益州的关键,刘备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后来《三国志》作者史家陈寿也不否认这一点。

为什么马超投靠刘备后毫无作为?马超投靠刘备后去哪了? 刘备,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时刘备派建宁督邮李恢说降马超。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屯城北,一时城中震怖。刘备于是派简雍劝降了刘璋,遂领益州牧,启用蜀中诸多人才。

《三国志·蜀志·彭羕传》说:“(彭)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诸葛亮)、孝直(法正)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异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马超)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所谓“老革荒悖”,裴松之注记:“皮去毛曰革。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羕骂(刘)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从彭羕与马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对刘备不满,彭羕甚至骂刘备为“老革”,说明二人在背后议论,并不仅止这一次,而是经常的。“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直到彭羕提出在蜀中起兵,马超统兵在外作战,自己则在内运筹帷幄,所谓“天下不足定也”,彭羕认为如此即完全可以夺取刘备的天下。马超这才感到非同小可,不但当时“大惊,默然不答”,而且事后“具表羕辞”,抢先告了彭羕一状,为自己开脱。为什么?据《彭羕传》,理由是马超“羁旅异国,常怀危惧”,这里有必要作详细讨论。

取得益州之后,刘备对马超是极为重视的,《上刘备为汉中王表》是以“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领衔的,诸葛亮、关羽、张飞都排在他的后面,即可以说明这一点。“孟起(马超)资兼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英布)、彭(彭越)之徒。”这是答关羽书中对马超的赞扬,说明诸葛亮也同样如此。这是一面。另外一面,“背父叛君”“强而无义”“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马超的这种性格,以及他以往的经历,也应该为刘备、诸葛亮所洞悉。因而,于誉扬马超之外,也不能不防备马超的背叛或作乱。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建安二十二年)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建安二十三年)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据《续汉书·郡国志》,下辩县属于凉州的武都郡,说明马超曾从汉中进攻凉州,但以失败告终。这次马超出击是刘备所派遣,还是马超向刘备提出,看来后者的可能较大,因为同时进击凉州下辩的还有张飞,名次且在马超之前,这次战争的统帅应该是张飞,而不是马超,显然刘备、诸葛亮对马超是不放心的。

所谓“羁旅异国”即困居蜀中,十分明显,马超思想中仍时时不忘怀故土凉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人情之常,不足为异。但是,为什么却“常怀危惧”呢?这也十分明显,如同在汉中时“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那样,马超必然不断向刘备求兵,企图攻取凉州,前面所说与张飞率军屯下辩即是如此。从史籍记载来看,蜀中派马超出击凉州仅此一事,说明此后刘备一直不允马超所请。如前引《益州耆旧传》,王商谏阻刘璋与马超联合时所说:“(马)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斯乃狡夫所欲倾覆,超等所以西望也。若引而近之,则由养虎,将自遗患矣。”当年刘璋对马超的心情,如“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狡夫所欲倾覆”“则由养虎,将自遗患”,尽管前后情势不同,刘备此时的心情同样应该如此。刘备对马超的防备,必然形于辞色和行动之间,对此,马超不能不有所觉察,所谓“常怀危惧”绝不是偶然的。

事实上,马超是为刘备所软禁。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马超投靠刘备后毫无作为”,既然不信,何来作为。“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曹操)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马超传》)马超的“临没上疏”,反映了这个“背父叛君”“强而无义”者的最后哀鸣。这年是章武二年,也正是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病重困居永安的时刻,当然已不及顾到马超的这件“临没上疏”了。后来重用马岱的是诸葛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251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