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白屋急诏再托孤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7:12:14 0


接到魏明帝的诏令,司马懿调整了行军方向,直接开赴关中。

司马懿所率远征辽东的四万人马,大多是关中旧部,离开家乡整整一年了,能马上回去,自然人人高兴。

大军行进到了一个叫白屋的地方,这里距洛阳约400里。

白屋,因司马懿此次路过并短暂停留而出名,但要现在看这个地方的具体位置却很难说清楚。其实“白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泛指白色的茅屋一类,因不是高楼大厦,为贫寒之士的居所,所以称“白屋”。曹操写的诗里就有“白屋”一词,不过那并非指的是具体的地名,而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司马懿停留过的这个白屋,不是一个县也不是一个乡,而是一些建有白色房子的地方。在这里,司马懿又接连接到了魏明帝的诏书,并且三天之中有五次之多(三日之间,诏书五至)

最后一份诏书为魏明帝亲笔所写,只有十几个字:“希望赶紧来,越快越好,到了直接入宫与我相见(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司马懿看到诏书大吃一惊,因为就在几天前他做过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魏明帝枕在他的膝上,对他说的就是“视吾面”这几个字,但他突然醒了,醒来后觉得特别不安,但也不知道是何意。

司马懿想起了那个梦,又看了看诏书,他预感到发生了什么大事。

最快的战马一天一夜可行数百里,司马懿嫌慢,他调来一种更快的交通工具:追锋车。这种车子很精巧,往往由多匹战马拉着在驿道上奔驰,原是驿站送那些紧急文书或人员使用的。

司马懿坐着追锋车,只带少数护卫,连夜动身,只用一夜时间就跑了400多里。

司马懿来到洛阳,直接进了宫,已有人迎候他,引他入嘉福殿。

司马懿终于见到了魏明帝,魏明帝躺在御床之上。分手也才一年时间,司马懿面前的魏明帝竟已病得不成人样,见到司马懿,魏明帝流出了眼泪,司马懿也泪流满面。

魏明帝颤抖着拉起司马懿的手,看着司马懿说:“我留了一口气,就在等太尉到来(吾忍死待君)。我有后事相托,得相见,无复恨!”

魏明帝叫来两个孩子,分别是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询。

魏明帝指着齐王曹芳对司马懿说:“我死后此子继大位,您要看仔细,别弄错了(君谛视之,勿误也)!”

魏明帝又教齐王上前,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已泣不成声。

魏明帝曹叡便驾崩了。

魏明帝曹叡死时35岁,正值壮年,他是得病而死的,具体病因史书未做记载。

曹叡基本上可以排除死于家族遗传病史,曹叡的爷爷曹操活了66岁,在那个年代虽不算长寿,但也远远超过了人的平均年龄。

推测起来,孤独的性格和长年过大的精神压力或许是造成他健康恶化的原因。登基之前,由于生母被杀,他不仅失去了母爱,而且也没有安全感,在四周阴冷漆黑的宫殿里,包围在身边的是丝丝寒意,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形成了他内向且隐忍的性格。

曹叡被立为太子,某种程度上算是侥幸。

曹叡22岁登基,在位13年,是父亲在位时间的一倍。历史对他的评价还不算差,说他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一个有些作为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不错的诗人。

曹叡主张以权法治国,明察断狱,命陈群、刘劭等制《新律》,其他还有《州郡令》《尚书官令》《军中令》等180多项,曹魏法治状况较以往大为改观。

曹叡还很重视吏治,能体察下情,同时尊儒重学,摒弃浮华,重实求真。在他统治期间,曹魏政局基本稳定,国力处于不断上升之中。但是,他又大起宫室,广蓄后宫,在当时便遭到广泛诟病。

史书称曹叡为“一时明主”,认为他具备了成为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天赋和历史机遇,但也批评他缺乏秦皇汉武那样的雄才大略,把精力放在营造宫馆这样的小事上,格调差了一大截,浪费了历史赋予他的机遇。

总的来说,曹叡的优点和缺点大概各占一半。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容人直谏,尤其是不杀谏臣,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

按照一般的观点,曹叡还有一个严重的失误,那就是继承人和辅政大臣都没有选好,这间接地断送了曹魏的基业。

魏明帝曹叡与汉成帝刘骜有点相似:身边美女如云,却最终没有亲生儿子继承帝位。

曹叡有过三个儿子,但都早早地死了:长子清河王曹冏,死于黄初七年(226年);次子繁阳王曹穆,死于太和三年(229年);三子安平哀王曹殷,死于太和六年(232年)

也就是说,到曹叡临终前,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生儿子。以往朝代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会在本宗族内择贤长之人继正统,首选的是叔父一辈或者祖父的后嗣辈,按照这个条件,曹氏家族目前至少有不少人符合要求,如曹据、曹宇、曹林、曹峻、曹干、曹彪、曹徽、曹茂等人。

但是,由于太和二年(228年)曾经发生过风传迎立曹植的事件,深为曹叡所惮,次年他即下《禁外藩入嗣复顾私亲诏》,明确能继承“大宗”的必须是“支子”,叔父一辈不在其中(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统)

这份诏书下达时曹叡仅24岁,但他对这个很在意,下令写在金策上,并保存于宗庙之中,还记录在皇家的档案里(书之金策,藏之宗庙,著于令典)

叔父们不行,同辈人也有的是,其中有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曹霖,叔父曹植的儿子曹志、曹彰的儿子曹楷、曹据的儿子曹琮等,但曹叡丝毫没有让他们继承帝位的想法。

曹叡最后选择的是养子曹芳,当时仅八岁。

怎么想的,不知道。

总之,怎么看这都是个不靠谱的选择。

曹芳字兰卿,只知道他是曹魏宗室,比曹叡晚一辈,至于他的父亲是谁,大家都不知道(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看来曹家人喜欢在子嗣问题上搞点神秘,当初曹叡被搞得神神秘秘的,长到很大了还没有接触过外人。

有一部史书猜测,说他可能是曹楷的儿子,而曹楷是曹彰的儿子。

曹叡共收了两个养子,还有一个叫曹询,似乎是曹芳的“备份”,曹叡的儿子一个都没有活下来,收个养子也得弄两个备着,实在有点怕了。

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无法领导伐蜀灭吴的大业,也无法掌控曹魏内部门阀林立的政局,曹叡如果连这个都想不到那就是脑子进水了。

所以,曹叡为曹芳安排了一个他认为最可靠的辅政班底。

就在曹叡去世前一个多月,他的健康状况已经迅速恶化。他感到来日无多,赶紧宣布立曹芳为太子,同时拜曹宇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让他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共同辅政。

这里面没有一个外姓人,包括刚刚在辽东立下赫赫功勋的太尉司马懿。这五个人都有军职,不是曹家的人就是夏侯氏后代,唯一的外姓人秦朗也是曹操的养子。

曹宇的辈分很高,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环夫人,他与传奇少年曹冲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曹宇生性谦和,但能力平平。曹叡平时与这位叔父关系最好,感情最深,所以临终之前让他领衔辅政班底,其角色就是摄政王。但客观地说,曹宇不具备当摄政王的才干、胆识,更没有那么大的气场。

剩下的四个人中,最活跃的是夏侯献和曹爽。

夏侯献的来历不太清楚,史书上只说他是曹操的族人,与夏侯渊、夏侯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领军将军是要职,掌握着禁军,能担任这个职位,似乎说明他也有一定背景。

曹爽字昭伯,是已故大司马曹真的长子,从小以宗室身份出入宫中,为人谨慎持重。曹叡当太子时便与他交情甚好,曹叡继位后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后升至城门校尉、武卫将军。

司马懿回师的路上接到魏明帝诏书,让他直接回长安镇守。这道诏书就是在夏侯献、曹爽等人的鼓捣下,由曹宇以魏明帝名义所下的。此时曹叡已病得很重,无力过问政事了。

按他们几个人的想法,魏明帝驾崩之后少帝一时难以理政,天下大事皆出于他们这几个人。前朝旧臣纷纷辞世,除司马懿外,其他人都无法构成对他们权力的挑战和威胁。

至于司马懿,因为所建功业实在太多又太大,一时不好动他,只能先把他供起来,慢慢夺其兵权,到那时,天下就尽在他们这几个人的掌握之中了。

当然他们也明白,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他们五个人之中谁又说了算?对于这个传统命题,他们还来不及思考,到那时再说也不晚吧。

说白了,这是一群小人物,只是权力的玩家,缺乏起码的政治理想,即使历史给了他们机会,也甭指望他们能振兴曹魏的江山社稷,只不过是另一番弄权、专权直至在权力斗争中谢幕罢了。

他们想得很好,但横路里又杀出来两个人,搅了他们设好的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7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