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魏明帝曹叡都干过哪些不靠谱的事情?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12-07 23:28:26 0 曹叡

历史不是传说,也不是戏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比故事更精彩……一起来讨论“三国英雄记——君臣“义务劳动””的相关话题,感受下您所了解的历史是否和我的一样呢?

魏明帝曹叡都干过哪些不靠谱的事情?

张郃之死对魏明帝曹叡的打击确实难以估量,曹叡的雄心壮志也许因为此事而消退了不少。

曹叡原本是个务实的人,继位以来也有励精图治的宏愿,但给人的印象却并非全是正面的,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一项爱好有关。

曹叡的这项爱好,就是大修宫室,也许少年时代长期幽居在狭小的宫室里,更渴望空间的广阔,所以再豪华的居所也满足不了他的渴求心,就不停地修建更大更华美的宫殿。为此,曹叡甚至达到了自我陶醉的程度,虽遭到众多朝臣的反对,但依然我行我素。

相较于父祖,曹叡在宫室建设上确实堪称大手笔。每造一处宫室,往往动用数万徒工,不惜财力物力,所造宫室也都是超大体量的那种,诸如太极殿、式乾殿、昭阳殿、总章观、黄龙殿、寿安殿、竹殿、阊阖门等,无不高大壮观,外表雄武,内部装修豪奢(皆以金玉妆饰,雕梁画栋,碧瓦金砖,重重锦绣)

曹叡还命人引谷水入宫,直达皇家园林芳林园,于此形成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名天渊池,用挖掘天渊池的泥土堆成景阳山,从太行山、谷城山等地运来白石英、紫石英、五彩文石等进行装饰,园中遍布松竹花草、奇禽异兽。

为了修建这些宫室,曹叡还命公卿以下的官员们都去参加“义务劳动”,中间还包括太学的学生们,曹叡亲自带头干活,到工地上挖土(躬自掘土以率之)

苑囿建成后,曹叡经常于此游宴泛舟,或歌或舞,或登山或畅饮,美得很。

曹叡还嫌玩得不够,把大发明家马钧叫来,让他给自己设计一些好玩的东西。马钧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发明家,他发明了著名的指南车、翻车,改进了诸葛连弩和织绫机。他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提高劳动生产力、改进国防装备上,平时很忙,但曹叡叫他,他自然不敢怠慢。经过冥思苦想,他发明了一套木偶百戏应付曹叡,曹叡挺喜欢,但觉得这些木偶虽然精美却不能动,问马钧能不能让这些木偶活动起来。

如果木偶真能自己活动起来,那就是最早的机器人了,还是表演用机器人。如此高难度的要求没有难倒大发明家,经过反复改造,马钧最终成功地造出了“水转百戏”,用木头制成一套复杂的轮动系统,用水力推动,使其旋转并传导到木偶上,所有的木偶都可以动起来,或击鼓,或吹箫,或跳舞、耍剑,变化无穷。

除内宫外,洛阳城也修建得无比壮美。

魏明帝曹叡都干过哪些不靠谱的事情?

东汉定都洛阳后,作为天下规模最大的城池,洛阳共有12座城门之多,但自董卓一把火焚毁洛阳之始,洛阳城就变得残破不全了。到了曹叡手里,他下令不仅要恢复洛阳城的旧貌,而且在城池建设上要全面超越前代。

曹叡下令所有城门上均建起两层的城楼,城墙上每隔百步修一座望楼,城门外均建起双阙,在洛阳城的西北方,下令兴筑金墉城,这是曹叡的创举,之前从未有人这样修建过城池。这是三座相连的小城,防御设施极其完善,目的是以备战时应急避难之需。

在洛阳郊外有皇家禁地射猎场,高柔在一封奏疏里说它大小有上千里(今禁地广轮且千余里),这可能有点儿夸张,但面积相当广大这是事实。高柔还曾做过统计,说这个射猎场中有大小老虎600只,狼500只,狐狸10000只。为了喂食1只老虎,每3天需1只鹿,1只老虎1年要吃掉120只鹿,为了喂食600只老虎,苑中需养72000头鹿才行。

这还不算最奢华的,曹叡还干过几件不靠谱的事,其中一件是,他下令把长安的铜驼、铜人、承露盘等拆了运往洛阳。这几件东西的来历有点神秘,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当年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造了这些东西,它们都很硕大,比如铜人,有的说5丈高,也有的说高达20丈,即使只有5丈,估算一下其重量也过千石,约合如今10吨。在没有重型卡车也没有吊装机的情况下,长途运输这些玩意,运输成本是一笔惊人的开销。

铜人实在太重,勉强运到长安东郊的灞城就运不动了,只好扔在了那里。而承露盘的命运更惨,在搬运过程中损毁,倒下时发出的声响几十里范围内都能听见(盘折,声闻数十里)

只有铜驼勉强运到了洛阳,魏明帝下令把它放置于新修建的阊阖门外大道之上,此条大道于是被命名为“铜驼大街”。

有一个传说,说铜人没能运成,是因为它离开长安时心情感伤,流下了“铅泪”。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这个传说流传甚广,唐代诗人李贺有一句名诗叫作“天若有情天亦老”,写的正是这件事。

那时,李贺因病辞职,由长安返回洛阳,走的就是铜人东迁这条道,于是寄其悲于金铜仙人,写下了“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结果让魏明帝办的这件荒唐事更加声名远播。

领导如此犯糊涂,下面的人都装聋作哑不成?

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其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也从不畏惧领导高不高兴,从一开始就对魏明帝的奢靡展开了大规模的、猛烈的反对和抗议。

在此前后,对魏明帝曹叡大兴宫室一事提出过劝谏的就有王朗、王肃、高柔、陈群、华歆、蒋济、王基、钟毓、杨阜、高堂隆、卢毓、卫臻、卫觊、徐宣、徐邈司马芝王昶等人,几乎所有的重臣都出现在劝谏的名单中了。

魏明帝曹叡都干过哪些不靠谱的事情?

魏明帝对这些人不厌其烦的进谏,基本上用一种态度来对付:听是不会听进去的,但也不追究,不责怪,甚至给予表扬(虽不能听,常优容之)

这种我行我素、死不认错的做法居然得到了后世一些历史学家的肯定。东晋史学家孙盛就此赞扬魏明帝,认为他对大臣们很尊重,是一位肚量大、谦虚、善良的好领导(优礼大臣,开容善直)

当然,魏明帝也有被惹急的时候。

一次,有个叫董寻的官员也来上书凑热闹,用词颇为激烈,里面有一段话,说大家都来劝您,但您一概不接受,造成现在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局面,以致阴阳失和,灾害频生(使阴阳不和,灾害屡降,凶恶之徒,因间而起)

这位董先生大概属于东拉西扯派。曹叡大兴土木又听不进劝谏是事实,但把一切灾难罪过都归于此,显然是上纲上线。但董先生敢说出重话,自然也是有备而来。

董寻在这份上书中最后写道:“我知道这封奏章上去定然是活不了了,不过既然生而无益,那不如死了算了。现在我一边给您写奏章一边流泪,人虽还有口气在,但心已死。我有八个儿子,我死之后,这几个儿子就给您添麻烦了(臣有八子,臣死之后,累陛下矣)!”

从古至今忠臣不少,诤臣也很多,也有为心中的真理而豁出去不要命的,但这样给皇帝提意见还是颇有特色。

董寻的这封意见书要是放在魏明帝的爷爷曹操那里,再难受的头风估计一下子都能给治好了;要是给魏明帝的父亲曹丕看,估计董寻定然活不到明天,就是跑到月亮上也得追回来剁几刀才解气。

魏明帝是很能沉住气的人,这一回也急了眼,咆哮道:“董寻,你就不怕死吗?”

董寻时任司徒军议掾,相当于司徒府里的处长,地位不高。魏明帝周围的人也看不下去,纷纷建议重处董寻。

可是,气归气,过了一会儿魏明帝就不生气了,下令不要为难董寻,后来还提拔了董寻担任贝丘县令。

但是,批评皇帝的奏章仍然源源不断地递上来,似乎慢慢变成了一种时髦,好像谁不就此说几句谁就是落后分子。

魏明帝曹叡都干过哪些不靠谱的事情?

这些批评的奏章各家史书里多有收录,有的全文照录,有的大段引述,简直可以编一部文集。

在这些奏章里,尽管不都像董寻那么直来直去,但大多“夹叙夹议”,有论点也有论据,把魏明帝干过的那些事通过奏章一一记录下来。

曹叡本是个有思想、有作为也很勤奋的皇帝,但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不佳,与此有极大关系。

曹叡生于忧患,继位于非常之时,他天资聪慧,沉毅好断,有一代明君的气质。非但如此,他做事很细心,记性特别好,尤其是记官员的名字、家庭成员和履历,即使是左右小臣,对于他们的履历和家庭情况,一经过目就能记住不忘。他也很勤政,鼓励吏民士庶直接给他上书反映情况,有时一个月里就处理数十上百封这样的信件。

从内政外交看,曹叡也不是没有作为的皇帝,在吴蜀争雄中始终保持优势,对周边少数民族部落恩威并施,边疆保持安定。对内改律法,整顿吏治,推出新的官员选拔考核办法,驾驭群臣,得心应手。

但鬼使神差,一向做事谨慎的曹叡不知为何对大兴土木、广蓄宫室产生了兴趣,论者以为曹魏三代而衰,起点是青龙、景初年间(青龙、景初之际,祸胎已伏),青龙和景初都是魏明帝的年号。

清人王夫之进一步剖析了曹叡未能成为一代名君的原因,认为当时朝廷上下固然有大量的“直谏之士”,却没有“忧国之士”。

“直谏之士”可以“极言无讳”,可以不考虑自己的生死,就像董寻那样,他们是忠臣,也是热血男儿,有身首不恤之慨,但是他们身上似乎还缺少一种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忧国之士”须具备的,与皇家同命相理、同气相求,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除曹氏宗亲以及少数几个大臣,大多数人与曹魏缺少那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感情。

看到问题,出于做臣子的责任和儒家一向倡导的良知,大家也会恳谏于君前,但听不听由你,听了固然好,不听也就那样。现在天子宝座上坐着的人姓曹,哪天换成姓李的、姓王的人,大家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就是“直谏之士”和“忧国之士”的区别,对于曹氏来讲这是很可怕的。如果内心里的这种疏离感越来越强,有这种疏离感的人越来越多,曹氏被替代将是迟早的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