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到底是谁杀死了张郃?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12-07 23:28:24 0 张郃

沿着古长城徒步,仿佛行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一边欣赏雄浑壮观的边塞景象,一边不断去怀想曾经发生在这片历史大地的过往。今天来讨论“到底是谁杀死了张郃?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的话题,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

到底是谁杀死了张郃?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张郃的死讯传回司马懿大营,他是喜是悲,不得而知。

张郃的死讯传到洛阳,魏明帝震惊之余,悲从中来。

临朝,魏明帝对司空陈群叹道:“蜀国未平,张将军却死了,该怎么办啊(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

陈群知道魏明帝此时的悲痛,也能体会他悲痛之中的深意,作为四位托孤重臣之中仅剩的两人之一,他也想为魏明帝分忧,但他本质上只是一名书生,书生的特点是没有野心,没有欲望,但在难事面前也没有办法。

陈群不知应该怎样安慰天子,只好随口应道:“张将军确实是一代良将,是国家的依靠啊(郃诚良将,国所依也)!”

一旁的卫尉辛毗却冒出来,插话道:“司空之言,臣以为不对!”

魏明帝一向不喜欢这位老先生,他总是跟人唱反调。辛毗资格很老,说话一向不中听,即使在太祖武皇帝以及文皇帝时也从来如此,不加掩饰。

魏明帝对辛毗说:“卫尉有何见教?”

到底是谁杀死了张郃?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辛毗不管边上站着的陈群,只顾说道:“车骑将军之死虽然可惜,然而人已经死了,不应当以此再去动摇陛下的信心,对外更不应当示弱于人(不当内弱主意,而示弱于外也)。建安末年,天下不可一日无武皇帝,但后来武皇帝不在了,文皇帝照样受命于天;黄初之时,也说天下不可无文皇帝,但文皇帝不在了,而陛下照样得以龙兴。这么大一个国家,岂能离不了一个张郃呢?”

辛毗这段话的意思是:这个地球离了谁不都还转,干吗伤感?

魏明帝听完若有所思道:“也是,诚如卫尉之言罢!”

魏明帝下诏,谥张郃为壮侯,爵位由其长子张雄继承。

张郃的其余五个儿子中,有四人被封为列侯,一人被封为关内侯。

在张郃之死这件事上,司马懿历来受到人们的怀疑,不少人认为是他借蜀军之手除掉了张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司马懿下达的那道追击令很突兀,存在不少疑点。

一是这道命令与司马懿一贯的应敌指导思想不符。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历次交锋中——包括后来的五丈原之战,都执行的是“消极进攻,积极防守”的方针,因为他抓住了蜀军远师来攻、后勤困难的弱点,这一招很奏效,也百试不爽。

到底是谁杀死了张郃?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二是这道命令与兵法的基本常识不符,正如张郃所说“归师勿追”,这是兵法上的一条原则,有人说错了,不是说“宜将胜勇追穷寇”吗?但那是“穷寇”,是被打败的,而蜀军是主动撤退的,不是“穷寇”。以诸葛亮的缜密,撤退方案里肯定有阻击敌人追击的安排,陇右地势复杂,可打埋伏的地方很多,比如木门道。

三是这道命令与一般的指挥体制不符,如果司马懿非要去冒个险,派一般的将军就行了,派张郃亲自去有些不妥,因为张郃此时任车骑将军,相当于曹魏的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让他带队执行这样一个冒险任务,除非别有用心,否则不太妥当。

所以,司马懿难以摆脱借刀杀人的嫌疑。

张郃战死时的情形也很可疑,按照史书上的说法,无论箭射中的是张郃的膝盖还是髀骨,都不像咽喉、命门、眼睛、胸口那些要害,一般来说不会一箭致命。

所以,后世有人说张郃受伤后的情景充满诡异,有许多东西解释不清(郃中右膝,焉得死,似非实录),隐含的意思是,张郃其实是被自己人干掉的。

所有疑点连起来都指向了司马懿,这不是阴谋,简直是赤裸裸的“阳谋”了。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对张郃下死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张郃不服司马懿,对司马懿的威胁又很大。

司马懿到西线战场负责指挥以来,张郃多次反对他,二人意见不一致,而张郃久居西部,对敌人更了解,在西线魏军中的威望也特别高,著名的街亭之战,要论功的话跟当时的曹真和现在的司马懿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张郃一手创造的。张郃不仅在自己的阵营里很有威望,就连对手也很害怕他(自诸葛亮皆惮之)

到底是谁杀死了张郃?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张郃还深得魏明帝的信赖,曹真死后魏明帝虽然用司马懿去主持西线战事,但多少有些无奈,因为他对司马懿的信任程度并不高,一边用一边防范,所以在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的同时又提拔张郃为车骑将军,用张郃牵制司马懿,这个用意很明显。

不服自己,又威胁着自己的地位,这是司马懿向张郃下手的原因。

问题是,司马懿就不怕这么做的后果吗?他难道不担心因为此事引起魏明帝更大的猜疑,从而对自己不利吗?

司马懿肯定考虑过这些,但他之所以果断地向张郃下达了追击的命令,肯定已经把这些事都想明白了。

放在曹魏鼎盛的时期,即使司马懿已经像今天这么得势,但也一定不敢做,因为那时曹魏名将如云。

放在几年前他也不大敢,因为当时还有曹真和曹休两位重量级人物在。

但现在司马懿敢,“诸夏侯曹”只剩下一位早就靠边站又行将入土的曹洪,所谓的“五子良将”也只剩下眼前这位张郃。

魏文帝登基以来曹魏“将运”不佳,名将纷纷凋落,凋谢的速度有些快。生老病死,表面上看都是自然的规律,但背后隐含的则是曹魏用人体制上的落后和迟缓,在新生代的培养方面,曹魏的步伐太慢了。

司马懿表面低调、隐忍,实际上他无时无刻不在机警地观察着形势并伺机而动,抓住机会、奋力一击是他的拿手好戏,木门道就是他实现自保、自固的一次最佳机会,他抓住了。

张郃死后的次年,曹洪也死了,“诸夏侯曹”“五子良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司马懿成为曹魏军界唯一的耀眼明星,要对付诸葛亮,离了司马懿谁来都不行。

张郃之死损失最大的无疑是魏明帝,明知道里面有文章却不敢去追究。同时,对司马懿的依赖就像严重失眠的人与安眠药的关系一样:明知有副作用,但离不了。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当初提拔张郃为车骑将军,为什么不让他独当一面?一个战区里同时挤进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和副总司令(车骑将军),这样的人事安排能不出问题吗?

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5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