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的后代子孙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7-06 17:27:25 0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包公上书,请宋仁宗尽快选立太子:

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之心忧危至切虽前后臣僚论列者多矣卒不闻有所处置未审圣意持久不决者何也?夫万物皆有根本而太子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祸孰大焉!

皇上年纪越来越大,东宫太子却没有选定,很不利于政权的接替和国家的安定。朝中大臣先后上书,请皇上早立太子,皇上却置之不理,不知道这样犹豫不决是因为什么呢?世间万物皆有根本,太子就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不立,对朝局造成的危害实在太大了!

包公劝仁宗立太子的时候,仁宗已经四十八岁,之所以不立太子,是因为没有亲生儿子可以立。仁宗倒是生过三个儿子,都夭折了,但他不服气,一定要再生一个,可惜天不遂人愿,后来生的全是女儿。中国皇帝不像英国国王那样允许女儿成为继承人,一个皇帝没有儿子,只能从皇族子弟中挑选一个立为皇储,但是这种结局恰恰是宋仁宗最不想见到的。您想,皇族子弟再亲,也没有亲生儿子亲啊!无论是谁劝皇帝立别人的儿子做太子,都会惹皇帝不开心。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也没有儿子,当岳飞劝他立太子时,他也气得说不出话来,认为岳飞有异心,又觉得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难道你认为寡人一定生不出儿子吗?!

据《东都事略·卷七十三》记载,包公劝仁宗立太子,仁宗回了一句让所有臣子都胆战心惊的话:“卿欲谁立?”爱卿想立谁?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你劝我立太子,是为了给自己积累政治资本,是盼着我早死,以便得到新皇帝的宠信。

包公当然理解仁宗的意思,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臣非才备位,所以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尔,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后福者。”微臣请陛下早定皇储,是为了你们赵家的江山传承有序,陛下不应该认为我有私心。我马上就要七十岁了,前一个儿子死得早,至今再没有生养儿子,估计今生今世都不会再有儿子了,我积累政治资本又有什么用呢?听了包公的解释,仁宗转怒为喜,说:“当徐议之。”爱卿的提议很好,且容寡人慢慢考虑。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百九十五卷记载,在包公上书五年以后,仁宗仍然没有立嗣。包公的同年韩琦再次上书催促,仁宗说:“后宫一二将就馆,卿且待之。”后宫有两个嫔妃马上就要生了,说不定会给寡人生一个太子呢!结果生的还是女儿。此时仁宗病入膏肓,离驾崩不远,彻底死了再生儿子的心,这才从皇族子弟中选了一个侄子做太子,他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包公与仁宗其实同病相怜:仁宗为了让亲生儿子继承大位,拼了老命也想生一个儿子;包公为了让亲生儿子继承香火,将近六十岁时纳妾。老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古人渴望生一个儿子继承香火的迫切心情,我们现代人是难以理解的。

包公的运气真是不错,他的小妾终于给他生下一个儿子。本书第一章中《嫂娘的故事》曾经谈到,包公这个小儿子名叫包绶,是由包公的长媳崔氏抚养长大的。

包绶五岁那年,包公去世了,宋仁宗亲自去祭奠,授予包绶“将仕郎”的官衔,相当于九品官。然后包公归葬故里,包绶跟着姐姐、姐夫和寡嫂崔氏扶柩还乡,在合肥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宋仁宗又授予他“承奉郎”的官衔,相当于八品官。当然,这些都是虚衔,仅仅用来表明包绶的社会地位与普通百姓不同,并没有俸禄和职权。作为一个还不到十岁的孩子,他也不应该有职权。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的后代子孙

包拯要求子孙做清官的家训。开封包公祠供图

包绶很可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或者虽然参加了,但是没有考中。按照宋朝的官制,高官的子孙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即使不是进士,也能做一个小官。包绶大约二十岁那年进入官场,去濠州(今安徽凤阳)担任团练判官,负责招募与训练民兵,相当于现在的县级武装部部长。

根据《包绶墓志铭》中的记载:“公下车奉公守法,倬有盛誉,守爱重之,遂不以势位自居,凡议事必咨公而后决。事有不可行,公则毅然面折,不苟从。其有补于郡事,不可一二数。秩满解官,人称廉洁,思惠爱,异口一辞。”包绶虽然是小官,但不屈从上司的意志,上司犯了错,他会当面指出来。并且他廉洁奉公,爱护百姓,在任上做了不少对老百姓有益的工作。如果墓志铭没有过誉,那么包绶完全继承了包公的两大优点:刚直和廉洁。

包绶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另外他还有三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和小女儿不幸夭折,只有二女儿长大成人,嫁给了一个提刑(相当于掌管司法的副省长)的儿子。

包公兄弟三人,两个兄长早逝,都没有留下后代,但他还有堂兄弟。某个堂兄弟的孙子名叫包永年,被包绶过继给了寡嫂崔氏做义子。《包永年墓志铭》里说:“祖讳拯……父讳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的后代子孙。”爷爷是包公,爸爸是包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的后代子孙。其实包永年既不是包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的后代子孙的亲儿子,也不是包公的亲孙子,只是从族中过继的螟蛉之子。

但是包永年与包公的真正后代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包永年的年龄比包绶的四个儿子大很多,他像照顾亲弟弟一样精心照顾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的学业,教他们写字作文章,将他们送到最好的官学就读。包康年和包彭年还没有成家就死了,包永年亲自为两个兄弟操办丧葬。后来包永年去世,又轮到包耆年和包景年这两个弟弟为他操办丧葬。他们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

鉴于包永年并非包公的真正后代,包康年与包彭年未娶而丧,只有包耆年、包景年留下了子嗣。所以,当您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包公后人时,您就知道,他的祖上要么是包耆年,要么是包景年。

第五章 真真假假包公墓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97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