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刚愎自用的一面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7-06 17:27:01 0

司马光做过包公的下属,对包公有所了解,他在《涑水纪闻》中评价道:“拯为长吏,僚佐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于理,亦幡然从之。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包公当领导,对下属很不客气,下属说得不对,他一顿狠批,丝毫不给人家留面子,有时骂得狗血淋头。骂过以后,发现骂错了,又主动跟人家承认错误:“对不起,还是你对,我错了,就按你说的办。”性情刚直,但是不刚愎,难能可贵。

其实司马光对包公还是过誉了,包公不但刚直,而且刚愎。

我们来看看沈括是怎么说的。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包公任开封府尹,大家都夸他明察秋毫,但他却被一个衙役蒙蔽了。说是某平民百姓犯了罪,成了被告,应该打板子,怕疼,跟衙役行贿,希望少挨两下。衙役说:“如果是别的老爷坐堂,你给他塞些钱,他一定给你减刑。可是我们这位包老爷与众不同,他不爱钱,你向他行贿,他会重重地判你。我给你出一个主意,你过堂时拼命喊冤,我在旁边呵斥你,这样包大人就会打我的板子,将你无罪释放。”

果然,一会儿过堂,被告大喊冤枉,包公尚未开言,衙役在旁喝道:“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说你有罪就有罪,喊什么冤枉?等着挨板子吧,少啰唆!于是包公中计了,以为被告真的冤枉,而衙役受了原告的贿赂,所以才呵斥被告。包公不再细审,命人将衙役按倒在堂下,噼里啪啦揍了一顿。原告呢?无罪释放。

人人都夸他明察秋毫,包公就自以为明察秋毫,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刚愎自用,所以他被一个衙役蒙骗,判了一个错案。

不过总的来说,包公在古代仍然是一个好法官。他有徇私的一面,有护短的一面,有刚愎自用的一面,那都是小节。至于大节,他仍然称得上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既精明又能干。

宋人笔记《却扫编》记载,包公初任开封府尹,幕僚与衙役想试试他的深浅,看他到底通不通政务,会不会判案。如果觉得包公是一个可以糊弄的笨蛋领导,那以后就糊弄他好了,大家想徇私就徇私,想舞弊就舞弊,想贪污就贪污,想腐败就腐败,明目张胆地发大财。这些人将前任领导没有处理完的案子都搬出来,呼啦一下堆在包公的办公桌上,让包公看着办。包公不慌不忙,先命所有人员来到堂上,再关上大门,严禁出入,然后他一份一份审阅案卷,决断不了的疑案暂放一边,证据确凿的案子当堂宣判,发现案卷中有哪个人受贿舞弊的蛛丝马迹,立即喝令捆起来打板子。经此一役,包公一战成名,“自是吏莫敢弄以事”。从此下属们再也不敢在他面前捣鬼了。

再看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包希仁知庐州,庐州即乡里也,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挞之,自是亲旧皆屏息。”包公回合肥老家做知府,亲戚朋友都以为有了靠山,仗势欺人,把持官府。依包公的性格,岂能容忍他们胡来?他决定杀一儆百,给亲友们一个教训。有一个堂舅(母亲的堂兄弟)犯了罪,包公从重判处,砍了这个堂舅的脑袋。从此以后,那些故友亲朋都老老实实做起了守法良民。

另一部宋人笔记《独醒杂志》还记载了包公任开封府尹时的一件逸事。

开封城失火,包公率领军民紧急扑救,一边指挥着兵丁用钩杆拉倒着火的房屋(防止延烧),一边让其他人飞速去担水灭火。正忙得不可开交,一个小混混故意跑来捣蛋:“取水于甜水巷耶?于苦水巷耶?”你只说让我们担水,没说去哪儿担啊,请问是去甜水巷取水,还是去苦水巷取水呢?包公不理他,扭头对护卫说:“将这厮给我砍了!”护卫一刀下去,小混混就见了阎王。

人家只是捣乱而已,罪不至死,包公凭什么当场杀人呢?因为那是救火的危急时刻,需要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包公不杀他,可能还会有人捣乱,使得大家都不听指挥,岂不误了大事?包公雷厉风行,说杀就杀,说明他办事果断。当然,这个故事也有虚构的成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97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