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历史名臣——张柔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9:35:12 0


历史名臣——张柔

张柔

张柔(1190~1268),字德刚,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元代名将。张柔初为金臣,后降依成吉思汗。历经太祖至世祖五朝,大小百余战,战功卓著。他战有奇谋,常以少胜多,故名震河朔。官至河北东西路都元帅,加荣禄大夫,进封蔡国公。

一、降元报义 败武辟地

张柔年少慷慨,崇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闻名于州郡。金贞祐年间(1213~1217),河北盗贼群起,张柔率本族人守保西山东流寨。他选拔壮士,训练队伍,盗贼始终不敢犯寨。该郡有一个叫张信的人,假借张柔的名声,收纳流散百姓的女子为妻,张柔知道后,打了张信一百鞭子,遣送女子回家。张信怨恨张柔,暗中纠结党羽要害张柔。未过多久,张信犯罪当杀,张柔竟不计前嫌救了他。于是远近皆知张柔乃贤达之人,故骁勇之士多钦慕其义投奔到而来。

金中都(今北京)经略使苗道润得知张柔之贤,便提拔张柔为定兴令,后迁升为青州(今山东益都)防御使,并上表朝廷嘉表张柔之才。金朝遂封张柔为昭毅大将军,并兼雄州(今河北雄县)管内观察使。不久,苗道润被其副将贾瑀所杀,贾瑀派人告知张柔说:“我能除去苗道润,多亏你不出兵助苗啊。”张柔怒斥其使者说:“贾瑀杀我恩人,我食其肉尚未足快意,今日反以此言戏弄我!”遂令人写了征讨檄文,昭告苗道润所部将士,齐会于易州。待众兵将到来后,张柔当众发誓,定为苗道润报仇。众人都被他的言语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时,原苗道润麾下的何伯祥,把苗道润所佩金虎符拿出来献给了张柔。于是,众人便推举张柔为行经略使事,统帅各军。这事传至朝廷,金朝便加授张柔为骠骑将军、中都留守等职,并行元帅事。

1218年,蒙古军兵出紫荆关,张柔率所部迎战于狼牙岭。激战中,张柔的战马中箭倒地,张柔被俘。蒙古军将闻其名,不杀而劝其降。张柔见金朝大势已去,蒙古国威振四方,将来必成事业,便率众降附蒙元。成吉思汗仍复其旧职,令其便宜行事。张柔遂召集所部人马攻下河北雄、易、安、保诸州,并在孔山攻破贾瑀军,杀了贾瑀,以祭苗道润之灵。之后率军屯治满城。

金真定(今河北正定)帅武仙,率兵数万来攻满城。张柔出奇兵击退武仙军,又率军乘胜攻下完州,执获州佐甄全。甄全不屈,打算慷慨就义,张柔感其壮节要释放他,结果甄全投降。并升甄全为完州守,仍统兵守完州。

第二年,武仙又来攻张柔军,张柔又败武仙军,并进而拔取郎山、祁阳、曲阳等城,附近城寨闻风而降。不久,中山反叛,张柔引兵包围中山,与武仙手下将领葛铁枪战于新乐。流矢射中张柔的面颔,断其二齿,张柔拔箭继续而战。众军士见此,遂奋力拼杀,金军大败。张柔军斩首金兵数千人,并擒藁城令刘成,遂攻下中山。

历史名臣——张柔

成吉思汗

金将武仙再一次纠集兵马,在满城进攻张柔军。张柔带伤登城拒战,不料又为金兵流矢所中。武仙兵望见,都大声呼喊道:“张柔中箭了!”众人回顾张柔,张柔仍屹立城上沉着指挥作战。不一会儿,张柔下令打开城门突然出战,武仙兵不及提防,再次溃败。张柔带兵追至鼓城,武仙逃走,鼓城孤城而守。张柔侠肝义胆,令众军勿动,自己单骑入城,见其守将,谕以祸福,鼓城乃降。之后,张柔率军平定了冀州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辟地千余里。

张柔屡败武仙军,又连克三十余城,于是亲往成吉思汗行在报捷。张柔刚至宣德(今河北宣化),易州军反叛,并驱逐易州守卢应的妻子,进据西山马头寨。张柔得知消息后,丢弃辎重,率军而还。出奇兵破马头寨,诛杀叛逆,送归卢应妻子。成吉思汗闻报,加封张柔为荣禄大夫,河北东西路都元帅,号拔都鲁,置官属,所部将士各有升赏。

二、免祸治保 伐金礼士

蒙元燕帅孱赤台数次凌辱张柔,张柔不为所屈。孱赤台便向中都行台进谗言说:“张柔骁勇无比,从前被俘而降,今天却委以重兵,战胜攻取,威震河朔。如果现在不加约束,以后必然难以控制。他常想杀我,所以我不敢南下。”中都行台听信其言,乃召张柔至中都。张柔应召而至,却被幽禁于土室之内。孱赤台用帐篷盖于土室之上,并令精兵守在土室周围,以防张柔逃跑,准备在第二天杀死他。不料,当天夜晚孱赤台突然暴死,张柔幸免一死。

历史名臣——张柔

蒙古骑兵作战图

张柔得免,遂还镇所。之后又与武仙战,再胜武仙。朝廷下玺书,授张柔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又随国王孛鲁,攻打贼将李全,败李全于益都(今山东昌乐南)。后来,张柔移军治守保州(今河北保定)。保州地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但保州自遭兵火之灾,城池荒废十五年之久,且盗贼出没其间。张柔到保州后,对保州重新规划治理,划定居民之所,安置管衙所在,引泉水入城,疏通沟渠以排除污秽,并开市通商,保州百姓逐渐富裕。同时,张柔还注意学校教育,迁校址于城东南,并增设学校。

1234年,张柔随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伐金,对其部下说:“自用兵以来,我杀人很多,很难说其中没有被冤枉的人。今后,除非上阵对敌,我誓不杀人。”

这时,张柔率军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西北处。金兵屡次出战,张柔总不应战。有时却突然单骑冲入敌阵,左冲右突,金人莫敢抵御。金哀宗完颜守绪从汴京突围而出,驻扎在沤麻岗,欲取卫州(今河南汲县)。张柔会合诸路军击败金军,金哀宗又逃奔睢阳,金朝大臣崔立以汴京降元。张柔带兵入城,于金帛等物分毫未取,独入史馆,收取《金实录》及秘府图书保存。又访求有声望的燕赵故族十余家人,令军士护送归乡。之后,派兵围困睢阳,金哀宗又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城城高壁坚,金兵又依恃柴潭险要阻击元军。这时宋军统帅孟珙带着兵马、粮食,来会合元军。宋兵在城南挖渠引走潭水,城下潭水干涸,宋兵于是越过城壕而攻城。金兵恐惧,开城南门,出兵死战,以求突围。这时,张柔仅以步卒二十人突入敌阵中,并催促聂福坚先登城,擒其二将而归。之后,又派张信占据蔡州内城,诸军齐进,蔡州城遂被攻破。金哀宗听说城破,自缢而死。

此时有一元军小校绑缚十人,等待杀戮。其中一人形貌独异,张柔问之,方知其为金朝状元王鹗。于是张柔亲自为其解缚,以宾客之礼待之。蒙古灭亡全朝之后,太宗窝阔台历数张柔的战功,赐张柔以金虎符,升为万户之职。

三、转战徽鄂 献录营都

金亡后,元军便开始了对宋朝的征战。张柔先随皇子阔阔出攻拔宋朝的枣阳(今湖北枣阳)城,又从大帅太赤攻克徐州、邳州。后又屯兵曹武以逼宋。再会诸军取光州(今河南潢川),之后率兵直趋黄州(今湖北黄冈),攻破三山寨,至太湖中得战船,沿江而战。屯军于黄州的西北隅时,宋军中有人乘舟游弋,张柔说:“这是宋军派人侦窥我军的虚实,他们今天夜里肯定要来偷袭。”于是,张柔把全军分作三队,等待宋军。二鼓时分,宋兵果至。张柔令三队兵马掩击宋军,宋兵惊退,溺死于江水者甚众,被俘者有数百人。第二天,张柔带兵攻打黄州城东门,城上矢石如雨而下,张柔军不能进。不多久,张柔组织敢死士数十人,并亲自率领他们,奋力大呼而进,竟所向无阻,抓了宋俘回来。宋军见状恐惧,于是主动请和,张柔方引军而还。

元军大帅察罕攻滁州(今安徽滁县),张柔亲率二百轻骑前往助战。这时在宋庐州(今安徽合肥)、泗州(今江苏盱眙北)、盱眙、安丰四州郡之间,宋军屯戍相望,防备甚严。有人劝张柔道路阻隔,不要前行。张柔不听,带兵且战且行,经过大小二十余战,方到滁州。这时滁州尚未攻下,察罕以时间已久,意欲退兵。张柔请率兵决战,察罕从之。

第二天,张柔带兵列阵,宋骁将出来挑战,张柔假作退却,宋将骄横,拍马追赶张柔。待快追上时,张柔把宋将击下马去,而宋将却抓住张柔马缰拽入其阵,又用飞石打中张柔的鼻子,元军急杀而上,双方混战,张柔得还。张柔裹好伤口,复又出战。当夜,张柔派巩彦晖偷袭敌营,焚城东南隅,张柔趁势率士卒五七十人先登城,元军继上,滁州城终于被攻破。此后,河南三十余城遂皆属于元军的管辖。

元宪宗蒙哥时期,张柔移兵屯驻亳州(今安徽亳县)。当时亳州四周皆水,没有舟船则无法进城。张柔遂修建桥梁,连结汴堤,以通商贾之利。在亳州,又复建孔子庙,设学校校官,招收、教育亳州子弟。张柔入朝奏报其治理地方之事,宪宗很高兴,赐衣、甲、金银符予以嘉奖。

1259年,张柔分裨将张果、王仲仁,随宪宗蒙哥攻蜀;王安国、胡进等人从宗王塔察儿攻荆山;自己率军一部随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忽必烈由大胜关出兵,张柔由虎头关出兵,遇宋兵于沙窝。张柔派张弘彦击败宋军,并与守关宋兵作战,又获胜捷。这时,忽必烈正从阳罗渡过长江,催促张柔会兵于鄂州。两军会于鄂州,忽必烈指挥攻打鄂州,但百余日仍攻不下。忽必烈对张柔说:“我是猎人,不会逮圈里的猪。我在野外打猎供你食物,你去攻城逮猪。”张柔领令。于是命何伯祥造鹅车,掘地洞以进其城。另又遣勇士登城,攻其西南隅,屡破之。正在这时,传来宪宗蒙哥的噩耗,忽必烈遂北返,命张柔统领蒙、汉军以待后命。张柔兵戍白鹿矶,以作久驻之计。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是为元世祖。诏令张柔班师。这时,忽必烈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称帝,忽必烈亲自率大军北征,令张柔入卫。张柔至庐朐河(今芦沟河),有诏止行。分其兵三千五百人守卫京师,并以张柔的儿子张弘庆为质。1261年,张柔把《金实录》献给朝廷,并请致仕还乡。于是封张柔为安肃公,准其请,令其第八子弘略袭其职。

至元三年(1266),加张柔为荣禄大夫,行工部事。负责营建大都(今北京)事务。四年,进封蔡国公。五年六月卒,年七十九。追赠太师、上柱国等职,谥“武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52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