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左宗棠——反思修身知错善改,才是一条压不垮的硬汉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0:26 0


左宗棠一生以“狂傲”著称,性格狂,说话狂,连做事也带了几分狂妄自大。

因此,很多人可能以为左宗棠在“德行”这一点上有所欠缺,谈论左宗棠往往只提及他出仕为官、带兵打仗的功绩,对其德行能绕道就绕道。事实上,这种认识极其偏颇。左宗棠虽然狂妄,但其在德行上的修行仍旧不可低估。

左宗棠少年曾师从贺长龄、贺熙龄兄弟,修身养性方面颇受贺氏兄弟影响。后来隐居柳庄,授教安化,左宗棠闭门读书,勤学更兼修身养性。

终其一生,左宗棠都十分注重修身,光绪五年(1879),他在给一位同僚的信中,再次郑重其事地提到修身:“惟克以自绳,知过即改,不空留一悔字长在胸中,斯可进德矣。”

左宗棠这一感慨很有道理。环视当今社会,那些所谓的大家,大明星也罢,大作家、大商人也好,往往在做人的问题上经不住推敲。这些人或许仍旧红极一时,但相信在大众心中,其人品肯定早已大打折扣,经不起外界压力的考验了。

这就更衬托出了左宗棠的强悍之处。

他狂,他傲,但他有基本的原则,他懂得以修身养性培养“德行”,以“德行”征服他人,这样,纵使周围压力横飞,也对他无可奈何。而在众多修身项目之中,左宗棠极其看重“知过即改”。其实,这也是他用亲身经历换来的血的教训。

从道光三十年(1850)的太平军起义开始,中国可谓是多事之秋,海内外势力都蠢蠢欲动,天下形势纷乱,中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局面。从这一年开始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出现了三支主要反叛力量,即太平军、捻军、回军。这三支军队的政治观念、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目的却完全一致,那就是推翻清王朝。

最先反叛的是太平军。道光三十一年(1851),在白莲教等一些各地小规模起义之后,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经过十余年的战争以后,清王朝终于成功将之镇压。但捻军和同治初年爆发的回军之乱仍然此起彼伏,气焰嚣张。

同治五年(1866),新疆告急,左宗棠奉命西征。在此之前,太平军还没有完全败灭的时候,清王朝就派遣了刘蓉担任陕西巡抚,负责西北战事。刘蓉是左宗棠的同乡兼好友,为人足智多谋,也被称为“诸葛亮”。

之后,清王朝又将杨岳斌派往陕甘,杨岳斌是湘军水师统领,曾经跟随左宗棠在东南作战。但遗憾的是,这两人的相继到来并没有对战局造成什么关键性影响,形势也没有好转。相反,刘蓉在霸桥被西捻军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杨岳斌见状,赶紧请病假灰溜溜地跑掉了。

左宗棠到达汉口的时候得知这一消息,简直如遭五雷轰顶。

他知道,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清王朝高层心急如焚,恨不得将领们纷纷化身天兵天将,挥一挥衣袖就能带走一切战乱、反叛,还他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清王朝派遣各路人马,平捻军的平捻军,定回乱的定回乱,如今又派出左宗棠收复新疆。但在某些程度上,这样满天下布棋是一个极其错误的用兵策略。

古人常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不管错在谁,只要有心认识错误,总结教训,就是皆大欢喜。特别是认真总结别人的错误,更能彰显自己的智慧。左宗棠一生极少失败,再大的难题、再严酷的考验也压不垮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左宗棠善于从别人的错误里修炼自我。

在汉口等待各地军队到来的时候,左宗棠总结刘蓉等人失利的教训,研究进军策略。他意识到,想要收复新疆,必须先平甘肃的回乱,而想平回乱,必须先平定潼关以内陕西、河南等腹地的捻军战乱。因为当时,回军占领了通往新疆的门户肃州和河西走廊,又勾结了在乌鲁木齐自立为王的妥得璘,两军遥相呼应,如果不先收复肃州,夺回河西走廊,根本没法出关,即便侥幸绕道出关了,也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

而捻军雄踞陕西、河南一带,动辄就会向京畿压来,如果不先平定捻军,清军很难顺利进入甘肃,收复新疆的伟大目标就更遥遥无期了。

在这一军事策略的基础上,左宗棠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西北进发,并在湖北大败东捻军。然而,好事多磨,当左宗棠继续行军,兵分三路入陕时,途经函谷,突遇大雨,山水猛发,大半辎重被洪水冲走。进入潼关以后,军中又出现瘟疫,数百士兵染病而亡。左宗棠真是出师不利。

接下来的消息更令左宗棠郁闷。当时,左宗棠一方面要对付捻军,一方面要应付回军,虽然几次交手,左宗棠都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但是,捻军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坚决不肯跟左宗棠的大军缠斗,所以主力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偶然的机会,正在陕晋边界堵塞捻军的一部分湘军和皖军,遭遇了大规模捻军的突袭,大败而归,接着捻军一鼓作气拿下了好几座城池,直接威胁到了京都,整个京都顿时震惊了。清王朝羞愤交加,把负责镇压的左宗棠和李鸿章痛批一顿,甚至处罚了一部分官员。左宗棠的西征遭遇到了一次大挫折。

左宗棠生性狂傲,遭遇这样一次大挫折,而且受到老板劈头盖脸的责骂,心中郁闷、委屈绝非常人所能体会。在这种情况下,死要面子的日本武士往往会切腹自尽以谢天下,左宗棠的同事杨岳斌必然会找出一万个理由遁逃,他们都抱着同一个想法:“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为了不再犯错,当然就干脆选择“不做”,这的确比较不容易再败,但也永远地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唯恐一错再错是人之常情,但如左宗棠这般真正能够功成名就的人,却会将失败和错误视为化解危机的逆转时刻,在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寻找迈向成功的道路。

没有人永远都不犯错,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所谓的“常胜将军”也有失手之时,只要知道哪里做错了并及时改正,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左宗棠痛定思痛,迅速对作战策略做出了调整,他留下一部分军队在陕西,亲率五千兵马回师晋冀,同时湘皖军队也从陕西渡黄河追来。另一方面,李鸿章对东捻军展开最后的进攻,迅速平定了东捻军。局势顿时发生了逆转。

在清王朝各路兵马的围追堵截下,西捻军渐成强弩之末,被迅速平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