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贾似道:灭亡前的土地改革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5-27 21:24:43 0

大约是在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由宰相贾似道组织的南宋最后一次大型改革正在悄然展开。

几年前,南宋与北方蒙古族的战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在元宪宗大汗蒙哥的进攻下,南宋节节败退,欲和不能。公元1259年,蒙哥死去,蒙古陷入了大汗之位的内争之中,南宋获得了最后一次喘息的机会,紧锣密鼓地做着战备。

宰相贾似道查看政府剩余资源时,发现南宋的国库已经空了。在任何一个即将崩溃的朝代,如果揭开它的财政膏药,就会发现下面已经溃烂成蛆。

此时,南宋的金融体制已经形同虚设,政府发行了太多的纸币,无力控制物价。税收也同样空虚,大量的农民破产,政府收入锐减。更糟糕的是,随着蒙古威胁的增大,政府却需要更多的粮食为打仗做准备。既没有钱,又想多收购粮食,南宋政府不得不依靠古代版的“收购公粮”政策,即“和籴”。

所谓和籴,是指政府强行向民间摊派购买粮食。本来购买粮食是需要花钱的,但是,由于是政权行为,政府以极低的价格,强迫农民大量出售。最初购买时还是用钱币,后来则改成纸币,再后来纸币都给不全,常常亏钱。于是和籴成为农民的一大负担。

以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为例,这一年和籴粮食达到了五百六十万石,全部用纸币购买,甚至超过了全国正规的粮食税收。

南宋时期,人们对于和籴的批评不绝于耳,纷纷谴责这个可以让人倾家荡产的政策。同样是在宋理宗时期,大臣刘克庄也曾抱怨说,以前全国一年和籴只有一百五十万石,现在,仅仅吴门一个郡就被迫交出一百万石,全国更是不知已经增加了几倍。浙江中部本来属于富裕的地区,可是现在就连巨富,十家也有九家变成了穷光蛋。

大臣吴潜则说起了两淮地区的情况。在两淮,一家人有二百四十亩土地,已经算是富裕人家,但是政府除了收税之外,给这家人编排的和籴额度竟然达到了一百四十四石,这还不算,在征收时还要把两石算成一石,数额上立刻又翻倍。除了数额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名目,呈样、罚筹、堆尖、脚剩,每一种名目又敛去若干,到最后竟然要上缴三四百石,家里的人几乎颗粒无剩。

在政府大量使用纸币与民间交易,粮食紧缺的同时,钞票却充塞市场,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贾似道看到,在官家逼迫之下,随着农民的破产,政府的财源将会很快枯竭,到时元兵袭来,军队由于缺乏供给,根本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

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做一次全面改革。南宋最后一次拯救财政的努力——回买公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所谓回买公田,指的是政府从富户手中购买多余的土地,把土地作为公田。之后,再把公田出租,获得租金收入,这些租金就可以养活军队,支持战争。当政府有了公田之后,只需要经营好公田,就不用再把过重的税收与和籴负担强加给民间了。

吊诡的是,南宋政府刚创建的时候,手中是有大量的皇庄和公田的,但是,随着政府不断缺钱,慢慢把这些公田都卖给了私人,卖地的收入补贴了财政。到贾似道时期,早就没有公田可卖了。贾似道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把公田再买回来,所以叫回买公田。

为什么要回买公田?他认为这样的做法对政府和民间都有好处,吃亏的只有特权阶层。在改革之前,特权阶层把持了大量的土地,却由于种种勾结行为,很少纳税。贾似道试图利用回买公田政策,逼迫这些特权阶层放弃一部分土地,交给政府。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一个人最多只能种完一百亩土地,再多就超过了限制。但宋代整体的政策是不抑兼并,加上制度松弛,使得土地向官僚手中集中。

以前政府采取强行摊牌购买粮食的做法,倒霉的是老百姓,并且由于穷人最没有权力,于是,最终由穷人承担了大部分的损失。如果能够从沃尓沃和官僚手中购买公田,保证财政收入,就可以少干扰贫困的下层人民,也不用再搞粮食摊派强购。

而由于和籴购买粮食都用纸币,只要不再搞粮食强行采购,政府也就不用发行这么多的纸币,这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也是有好处的。

既能筹措军粮,又能避免通胀,这就是贾似道一举两得的憧憬。他的良方很快获得了皇帝的认可,并在宰相的主持下,迅速实行。

最初只是在广西一带小规模推行,尝试屯田,以获得财政收入。由于皇帝重视,广西的屯田进行得很成功,于是,贾似道开始在全国推行。

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浙西路,这里是贾似道的根据地,最容易控制。他带头捐献出一部分土地。第二年,根据政府的统计,平江、江阴、安吉、嘉兴、常州、镇江六郡已经购买公田三百五十余万亩,皇帝大喜过望。回买公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然而,如果从民间的角度观察,则是另一番景象。

按照规定,在自愿的原则下,回买公田政策只购买大土地主多余的土地,不涉及中小土地主,尽量减少对民间的强迫。但由于政府从财政角度考虑问题,势必有指标的要求。官员们为了完成指标,只能向民间摊派,结果到最后,变成每家每户除了二百亩豁免之外,其余的土地都要卖三分之一给政府,其做法和摊派购买粮食时是一样的。

后来,当指标催得紧时,干脆连百亩之家都被逼卖地了。政府原本想通过富户筹款,却变成了一次不幸的全民运动,整个社会根基受到了动摇。

更严重的是,政府并没有足够的钱款来购买土地。所出价格都是压低了再压低,上好的土地被以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价格被强行买走。

在贾似道的逼迫下,各地的官员纷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想尽一切办法从民间搜刮土地,有的甚至用肉刑对付那些胆敢抵抗的人们。

即便这样,政府还是没有钱支付所有的公田。一开始是想以铜钱来支付,但由于铜钱紧缺,干脆改成了纸币支付。如果卖的田多,那么政府还给百分之五的银子,剩下的用纸币、度牒等东西凑数;如果卖的田少,那么就全都给纸片了。这种做法让少地的穷人更加无助。

除了纸币之外,政府的支付方式还五花八门,比如和尚的度牒也被拿来当钞票发给田主,再加上一些虚官和各种各样的头衔,等等,所有稍微有一点价值的东西都被拿了出来。这些东西还不准转卖,有时就等于废纸一张。

纸币和各种奇怪的纸片源源不断地流入民间,原本为了整治滥发纸币,最终却注入了更多的纸币。

在民间大乱套和巨大的抱怨声中,官员们纷纷上书,谴责贾似道的做法。贾似道一看大事不好,连忙请求辞官。

然而,令人们感到错愕的是,宋理宗不仅不反对贾似道的做法,还立刻安慰起他的宰相来。他说:“从你当初提建议开始,就有人说不能这么做,我那时候就已经阻止他们的抱怨了。现在,实行了公田之后,不管是公家还是私家都富足了,我们这一年的军饷全靠你的办法才有了着落。如果因为别人的抱怨就放弃,虽然满足了他们的一时之快,可是谁来帮我筹措国家财政?”

皇帝贬斥了那些批评贾似道政策的人。事后,人们常常以“皇帝没罪,奸臣误国”的观念来责骂贾似道误国,却不知道这个国家已经掉进了财政陷阱而无力自拔,只求下一刻平安,管不了更多了。皇帝对于这样的局面知道得一清二楚,也对于造成的恶果心知肚明,只是他已经考虑不了这么长远,只能全力支持宰相敛财。至于民不聊生,已经不会再引起他任何的同情。

但是,就算贾似道再努力,仍然无法彻底改变宋代的财政状况。接下来的问题出现在了公田上。

当政府购买了公田之后,就要组织人员进行屯田生产,来获得粮食。最初政府设立了一些屯田机构进行管理,但由于官僚的惰性,根本没办法有效组织,浪费严重,最后只好将这些土地出租给佃户耕种。随着对佃户压榨的加深,许多人根本不租政府的土地,原本的良田现在抛了荒,社会的总财富减少,从而影响到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当皇帝发现无法解决财政问题时,又有人商议把土地还给原来的主人耕种,于是群臣在蒙古兵叩关时,纷纷在讨论怎样把土地还给私人。但蒙古人已经不再给皇帝留下继续折腾的时间了,他们“帮助”宋代政府彻底结束了窘迫的财政难题。

在蒙古人的铁蹄下,赵宋三百年来的财政腾挪和如此复杂的财政制度,都迅速化为云烟,但它们的敛财经验,特别是金融方面的新经验,却成为宝贵的财富,流传给了后世的皇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26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