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大清巡狩——身为射手的皇帝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7-05 13:15:16 0


射箭是又一种身体的训练,开国先人们的民族—王朝的美德借此长久保持并得以展现。1742年中,乾隆皇帝在一首诗中告诫他的亲军:

我朝弧矢服天下,

太平讵敢忘戎马?

吁嗟荩臣听予言,

克念尔祖勤劳者。

乾隆皇帝对弓箭的尊崇不纯粹是功用性的,因为这些特别武器的效能并不决定它们的价值。在乾隆皇帝看来,喜欢火枪的兵丁不一定就能展现出“满洲人应有的素质”。1750年12月6日,在西巡途经河南时,乾隆皇帝阅视了开封的驻防八旗,评价了索伦部旗人令人忧虑的趋势:

我满洲本业原以马步骑射为主,凡围猎不需鸟枪,惟用弓箭。索伦等围猎,从前并不用鸟枪,今闻伊等不以弓箭为事,惟图利,便多习鸟枪。夫围猎用弓箭,乃从前旧规,理宜勤习……伊等如但求易于得兽,久则弓箭旧业必致废弛。

在乾隆皇帝看来,精于骑射证实了八旗兵丁个人的勤奋和道德品格,这是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组成部分,是对“真正”满洲身份怀旧的具体表现。皇帝巡幸和狩猎是两种促成手段,可以保存骑射。武力和民族—王朝区别的主题给南巡所带来的东西,迄今几乎没有受到历史学家关注。

凭借皇帝的命令,骑射已成为满洲人的身份象征,乾隆皇帝自己身体力行,体现出他想灌输给他人的理想。在南巡路上,他常常骑在马上并亲自(或是带领亲军)射箭,为的是展现鲜活的满洲尚武传统,重申清朝成就所公认的尚武基础。

年轻的乾隆皇帝将自己想象成军人,极其自豪地展示他的箭术。1749年秋,赵翼首次来到北京后不久,这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他后来成了盛清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目睹了乾隆皇帝“最善射”的成就:

上最善射,每夏日引见武官毕,即在宫殿门外较射,秋出塞外亦如之。射以三番为率,番必三矢,每发辄中圆的,九矢率中六七,此余所常见者。

在京城时,赵翼与京中大员刘统勋(1700—1773)、汪由敦(1692—1758)等一起生活并为他们服务,这种雇佣给他提供了许多观察皇帝的机会。然而,并非所有的京中士大夫都如此了解他们君主的能力。例如,来自浙江北部嘉兴府的钱汝诚(1722—1779)在1749年末,看见皇帝“偶在大西门前射,九矢九中”,“叹为异事,作《圣射记》进呈”。然而,对赵翼来说,钱汝诚“不知圣艺优娴,每射皆如此,不足为异也”。

赵翼和钱汝诚,对于乾隆皇帝箭术的文字赞颂,自然是具有竞争性的逢迎行为,但他俩不可能是仅有的试图迎合皇帝嗜好之人。皇帝了不起的表现也感动了皇帝的师傅齐召南(1706—1768)作诗称颂,而身在扈从队伍、前途远大的年轻官员钱维城(1720—1772)(我们很快还会再论及此人),创作了许多赞颂乾隆皇帝精于射箭的诗歌。逢迎似乎得到了回报。

乾隆皇帝开始巡幸后,途经各省更多的汉族士人以及旗人,就有机会对乾隆皇帝的箭术心怀敬畏。例如,1751年首次南巡,刚渡过长江,皇帝的船队经由大运河靠近常州府治地,乾隆皇帝做《射》诗一首以资纪念:

舣棹河滨早,

抨弦弓手调。

旅登皆有度,

连中岂须骄? (原注:是日发十矢九中)

问俗来南国,

诘戎重本朝。

从行诸将士,

慎尔励勤翘。

在这首寓意民族—王朝活力的诗中,皇帝的队伍方阵启行“有度”,皇帝则展示箭术,十射九中。前面说过,射箭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远不止是技艺,它象征着日益法定化且具体化的满洲人的文化和身份。通过自己的箭术活动以及对此的赋诗描写,乾隆皇帝及朝臣铸造了满洲人实力的政治审美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1897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