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20 22:11:21 0


前言

东晋时代以降,将军号纷乱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所谓将军号的名目化、虚号化 [1] 。在北魏,此情形更进一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将军号皆散官化 [2] 。然而,学界只论将军号的虚号化、散官化,几乎未讨论此一时代将军号所具有的意义便告终,近年反而是由日本史、朝鲜史的角度对此时代的将军号寄予关心 [3] 。将军号朝散官化的发展固然无误,却尚未完全地阶官化,而且许多既存的事实理应具有多种意义。探究这些意义,对于理解此一时代的政治制度,并非毫无意义。本章作为此一探究的预备作业,仅仅处理一定范围内的课题。

一、晋、宋、北魏的将军号及其序列──以官品表为中心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中记载两种官品表,据推测,它们分别是制定于太和十七年(493)的《职员令》的记载(以下简称为《前令》),以及完成于太和二十三年(499)而于宣武帝时期实施者(以下简称为《后令》) [4] 。将这两种官品表揭载的将军号进行相互比较,进一步与晋、宋将军号比较而制成为表3-1。晋官品系依据《通典》卷三七,宋官品则依从《宋书·百官志》,一部分据《通典》卷三七补充。这些将军号将依《前令》的序列为基准来进行排列,在字段的右侧记录的是与此序列相异的将军号,以及其他不见于此序列的将军号。

根据表3-1可清楚看出以下问题。(此外,领军、护军、左右卫、武卫等各将军担任禁卫军指挥 [5] ,与其他产生虚号化的将军号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将殿中将军与直阁将军 [6] 一并排除在以下的考察之外,应是适当的方式。此外,《宋书·百官志》中还有,被记录为领军、护军将军系统的骁骑、游击、前后左右军、积射、强弩等各个将军号,根据推测在北魏也有以骁骑将军担任中央军统领的事例,但是另一方面,相同称号也被当作将军号而授予地方官,本章将这些称号都纳入考察的对象范围内 [7] 。)

表3-1 晋、宋、北魏将军号序列比较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注:(1)坂本義種氏指出此处存在差别应是正确的见解,见坂本義種:《古代東アジアの国際関係─和親·封册·使節よりみたる─》,收入氏著《古代東アジアの日本と朝鮮》,吉川弘文馆,1978年。

(2)《通典》卷三八将左右卫置于前左右后之后。

(3)《通典》中未见。

(4)《通典》中也作平汉,但是如中华书局本《魏书》校勘记所言,应为“平漠”。

(5)以下的将军号,仅见“杂号宣威将军以下”,《通典》官品表中没有详细记载。

(6)若以宋制与《后令》比较,似宜改作襄威。

(7)《通典》中未见。

(8)《通典》中作武敦。

此外,四平、四征等的“四”是表示东西南北(如征东将军等)。宋的武卫将军比照员外散骑侍郎(《宋书·百官志》)。

首先是关于晋与宋的将军号。中坚、中垒、积弩、武牙、威远、虎威等见于晋代的将军号却不见于刘宋;相反地,冠军、扬威、扬烈却不见于晋代。还有,中军、镇军、抚军(在晋宋)的序列也有所不同。虽有如此类的不同之处,基本上仍宜将晋宋将军号的名称和序列视为相同一致的。尤其是,晋代的表中不见冠军以下三个军号,任一者均可见到西晋时期的任命事例 [8] ,可以推测大约是《通典》失载之故,因此更可确认晋宋将军号的相似性。宣威以下的八品将军号在晋代的情形并不清楚,但《宋书·百官志上》记载:

自凌江以下,则有宣威、明威……凡四十号。其威虏,汉光武以冯俊居之。虎牙,以盖延居之,为虎牙大将军。……其余或是后汉及魏所置,今则或置或不。

可以推测,刘宋宣威将军以下军号,在晋代大概也是存在的。因为刘宋军号在后汉、三国时期已确定者,很可能也存在于晋代。此外,虽然数量较少,但根据明威将军郝彦(《晋书》卷六〇)、讨虏将军陈安(同书卷八六)、荡寇将军索靖(同书卷六〇)、殄寇将军乔智明(同书卷九〇)、厉武将军丁乾(同书卷五八)等事例的存在,可以更加确定这些军号存在的可能(但是,于刘宋也不常置者,于晋代大概也并非全部都设置)。如此,晋宋的将军号在官品表中可看作是大体一致的。

其次是关于北魏的《前令》与《后令》的问题。仅见于《后令》中的冠军、游击、平远、建义等各个军号,以及仅见于《前令》的建远、绥远、绥虏、绥边四号的存在之外,序列上仍可见到一些差别。但是,关于冠军如次节记述般,在北魏初期有许多实例,同样的事例在官品表产生的太和时代及其后都曾被提起过。游击也是同样的情形,可以推知此二号因《魏书》记载不备而未见。另外,建远与平远、建义的位置相当,前者的名称是省略后两者而来。管见以为,建远虽未见任用事例的记载,由于可见平远、建义的任用事例相当常见,这也是因为《魏书》的记载不全,建远应分拆为平远、建义二号。关于绥远等三号,虽然也可以认为是在《后令》中被减省掉了,但因为都是地位低下的七品之号,似不能将没有实例作为其不存在的证明。接着检讨在序列上存在前后差异的军号。前后左右与四平的差异只限于在同一官阶之内,鹰扬、折冲和宁远也是同样情形,这些军号并不存在值得重视的巨大差异。至于建威等五威将军的序列如《前令》中显著的不统一,一见即可明白,并在《后令》中获得重新整理。在序列上前后明显存在差异者,只有前后左右军和左右积弩射、强弩而已。如此观察的话,可以说《前令》与《后令》中的将军号(序列)基本上应是一致的。了解官阶的区分方法之后,仍然可以得到如上述的见解。《后令》一方面继承《前令》并修正其不统一之处,更可见对于极小部分的再调整(割舍七品以下的官职,而将六品以上重新分配到九品之内的结果,《后令》中见不到许多出现在《前令》中的官职 [9] ,这是在比较《前令》和《后令》时所不能忽视的。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后令》中的将军号的阶官性质获得加强。《前令》中全五十四阶中的二十五阶设置将军号,相对于此,《后令》的全三十阶中的二十一阶存在将军号,都显示出《后令》中将军号的阶官化倾向的发展。但是,也还没有进展到梁天监年间改革那样,把将军号划分为十品二十四班,与流内十八班完全对应 [10]

接下来,将更为详细地比较晋、宋与北魏(以下使用表1A-D的记号)。以C为标准,由骠骑至龙骧(个别失载的部分已加以订补)并无显著的差别。只有A的中、镇、抚军序列与BCD有所不同,C的前后左右序列有所差异而已。就骁骑至中垒而言,AB与CD中骁骑、游击的序列有所变化,C的前后左右军的位置与ABD不同。此外,以B而言,不见中坚、中垒。应注意这些属于制度上的前后相承之处,但是除了镇远以下至显武为止的各个军号,只不过是先后顺序的不同而已,并没有根本的差别。不过,镇远以下至显武等十四号完全不见于AB,这是一个重大的差异。关于此点将于后文讨论。宁朔以下至强弩为止,除了积射弩,B与D是一致的。A与C虽然在五威、五武的序列上发生错乱,但仍可视为大致相同。由鹰扬至虎威的序列有明显差异,将军号本身也有一部分出入,但是仍可认为大体上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宣威以下的四十号在B与C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同者仅有四号而已。D之中插入了积弩射等已提及的军号,此外与C完全相同。A虽然详细不明,但是可推测与B大体相同,前文已经说明。

接着,镇远以下的十四号被认为是至北魏才初次使用的军号,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后赵石虎时,已有镇远大将军、建义、建节、曜武等军号的出现(《晋书·石季龙载记》),前秦时已可见到安远、建节、立忠(同书《苻生载记》等)、平远(同书《苻坚载记》)、立节、建忠(《金石萃编》卷二五),后秦时的镇远、平远(《晋书·姚苌载记》)、建节、建忠、立节、建义(同书《姚兴载记》等)、恢武(同书《姚泓载记》)等散见各处,这些将军号中的多数均出现于五胡诸政权中。关于晋代事例的检索并不充分,仅知东晋时有平远杨佛嵩(同书《姚苌载记》)一例,即使将忽略纳入考虑,与建威以下五威五武的事例之多相较,其事例的数量便显得太少。因此,可以推想,五胡诸政权继承晋代的将军号,并增加了镇远以下诸军号,北魏则是综合了这些军号而加以继承。以下试将《晋书》载记中所见将军号与数个政权配合列举来看(限于表一的关系,前述诸号除外)。前赵有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中军、镇军、四安、前后左右、四平、征虏、冠军、龙骧、前后左右军、中坚、中垒、宁朔、振威、建武、振武。后赵有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镇军、抚军、四安、前后左右、四平、征虏、冠军、辅国、龙骧、骁骑、前后左右军、游击、镇远、奋武、左右积弩射、宁远。前燕有车骑、四征、四镇、中军、抚军、四安、前后左右、征虏、冠军、辅国。前秦有骠骑、卫、四征、四镇、中军、镇军、抚军、四安、前后左右、四平、冠军、辅国、龙骧、骁骑、游击、中垒、宁朔、建威、奋威、扬武、鹰扬、伏波、凌江。尽管受限于使用的数据有限,即便如此,仍可见各政权几乎完全沿袭晋官品表中所见的将军号。此外又附加而使用了镇远等几种将军号,北魏也加以继承。当然,由于南朝的各个制度也给予北魏极大影响,在其整理官制的过程中也相当重视南朝的官品表,但是关于将军号方面应如前述笔者所论才是。将表3-1的ABCD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并未推翻此一结论。

二、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前面检讨过的北魏官品表,乃是孝文帝太和时代的产物。北魏初期是否也真实存在如表中所列的将军号,则需要另外进行讨论。表3-2即是为此而制作,以《魏书》为中心,同时以其他数据补充,以显示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时代中使用了哪些将军号。将军号及其序列依据《前令》,若有脱落之处则补以〔〕号标示。由于未能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在精确度上仍存有问题,不过已足够把握大体的发展方向,对于帮助明了本问题而言可说是已相当足够。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注:()内表示为大将军号。讨寇以下的将军号因就官者未详,故于此处省略。

如本表清楚呈现出的结论如下。(1)由骠骑到龙骧相当于晋代的二品、三品的各个将军号,可见许多任官者且分布均匀。(2)中坚、中垒、骁骑、游击、五威、五武、积弩射、强弩等相当于晋代四品的军号,除了中坚、中垒,也存在任官者的事例。(3)至于镇远以下至显武等不见于晋代的将军号,少见镇远、安远、平远、建义以外的任官者,也可见到一些无从得知任官者的军号。获得下级的宁朔等军号者反而较多。一般说来,列传中有记载高级官号的倾向,因此此处似有问题。不过,表3-2中不见任官者的立忠、恢武、昭武、显武各军号,以及包含这四号在内的各军号的就任情形,其后仍旧持续出现于整个北魏时期。任官者较少的问题或许与不见于晋宋官品表有所关联。(4)相当于晋代五品将军号的鹰扬至虎威,任官者数不等,尤其可发觉到伏波、凌江、平漠不见任何一例,这些将军号均属下级军号,被记录下任官事例的机会当然较少,就算有如官品表方式的存在,也并不能视为是错误的。(5)相当于晋代八品军号的宣威以下各号,除了宣威、厉威、绥远,未见任官的事例。但是与(4)由于同样的原因(这种情形是由于较(4)的官位更为低下),不能据此认为这些军号在北魏初并不存在。反而应该由此三例能够推测当时尚存在其他的军号。若直接浏览表3-2以下时期的任官事例,可以发现宣威、明威、襄威、厉威、威烈、荡寇、绥远、殄寇等的事例,不过数量极少。

依据前文所述,见于《魏书·官氏志》所载《前令》的将军号,应可确认在北魏初期便已经存在了。

表3-3 《魏书》载未见于官品表之将军号及其任官数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注:()内表示大将军号。

此外,《魏书》中仍有不少不见于官品表记载的将军号。表3-3整理了这些军号。关于这些军号需要进行若干说明。材官将军亦见于晋宋时期。北魏沿续晋代,之后才将此军号裁省 [11] 。其次,宁东等四宁将军也不见晋宋官品表的记载,至梁代才在“施于外国”的第二十二班将军号中见到。但是就实例而言,西晋末已有宁北将军王浚(《晋书》卷三九)、宁东将军郗隆(同书卷六七),在五胡政权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和夏等国也可检出四宁将军的事例。如后文所述,官品表以外的将军号在各个时期多少都可见到一些事例,四宁将军大约也是其中一例。北魏初期如表所见数量很多 [12] ,此后也继续沿用,但是若与表3-2中的将军号比较,似乎其数量减少许多。这个现象与以下所述其他将军号显示出相同的情形。接着还可见到,冠以古代地域名称的秦兵、晋兵等将军,计有十个例子(统万将军也包含在其中)。《魏书》卷四三《毛修之传》记载: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中,以修之领吴兵讨蠕蠕大檀,以功拜吴兵将军,领步兵校尉。

由修之担当率领“吴兵”的吴兵将军来看,可知这些军号意指率领各地域之兵的将军,不过,如修之这般实际统领其军号地域士兵的事例却不见其他记载,反倒可见如《魏书》卷二八《贺狄干传》记载般:

初,太祖普封功臣,狄干虽为姚兴所留,遥赐爵襄武侯,加秦兵将军。

而且这些事例大多可见“加”、“进号”等附加语,可能只是象征的意义。无论如何,这一类的军号在此之后数量也逐渐减少。直意以下的将军号,除了柱国大将军之外,在此之后也一样消失踪迹。就大体的发展倾向而言,表3-3的将军号集中出现于北魏初期,可以发现它们随着时间的移转而消失(同时,其他表一以外的将军号,几乎也不曾出现)。《魏书·官氏志》记载:

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

已有如此明白的说明。晋代的武威、武部、安集等,前赵的武牙、辅威、忠义、辅汉、安国、翼军等,后赵的横海、渡辽、戎昭等,前秦时前后左右的四禁、轻骑、破虏等,各个时代均可见到独特的将军号。因此,北魏初期有如表3-3的将军号,也不是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些军号渐渐被淘汰的现象,更值得受到注意。

三、北魏初期将军号的序列

了解了《前令》所载将军号在北魏初期大体皆存在之后,接着要来检讨这些军号的序列是否果真如官品表般的安排。为达此一目的,将太武帝末年以前、得到两次以上将军号的官员,制成表3-4的一览表。数字表示《前令》中的官品,未作记述处表示官品不详。资料以《魏书》列传为中心,以本纪等其他资料补充。依最初获得将军号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列,例11以前为道武帝时期,例33以前为明元帝时期,以下为太武帝时期。例68以下为时代不详者。

表3-4 北魏太武帝末年之前获赐二次将军号官员一览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注:(1)平远将军这里记为降号。从他例可以推知平远、宁远的官品均无误,大概是列传的记述错误或者疏漏所致。

(2)据《世祖纪》,源贺在攻击北凉时为安远将军。列传所记先为平西将军,北凉平定后迁征西将军,大致没有问题。本纪或许有误。

(3)据列传,元他为镇南大将军、元提为镇东大将军时,二人讨伐吐京叛胡。但《世祖纪》真君八年条记载,讨吐京叛胡之际,二人军号分别为征南与征东。考虑到元他其后为镇西大将军,很难认为二人都从大将军被特别降格再任为四征将军。应是本纪或列传之一有误。但无论是何者有误,在迁官方面都是合适的。另外也有类似的例子。如例10叔孙建的征南大将军,《世祖纪》记为镇南大将军。

据表3-4可得知,迁官若以同品或向上级迁转为原则,与此不合的事例有例7、10、17、20、24、33、37、43、57、62十个事例。 [13] 其中例7的冠军与例24的镇东、例33的征南三者均被记载为“假”。由假授然后真除的事例颇多,但是仍与真除有所不同。这三个例子并非真除,而是终于假授的可能性甚高。若是如此,应考虑将这些事例排除在正式迁官之外。将例外排除后,三例迁官均合于序列。例20的司马楚之由后秦来降后,立即授予征南将军,进入平城后即迁为安南大将军。这大概是由于入国的情形特殊,而暂时授予高位。例17的苟孤因太宗即位的定策之功,而获授车骑将军号。与例20皆被视为特殊的事例。例37所见四安→四宁→四安的迁官模式,无论四宁的序列为何都必然产生矛盾。以功而为宁北,不太可能是左迁,要对此进行说明实有困难。例43的仇洛齐为宦官,可以推知因其不再受宠而降号。例10、57、62都在与前后左右产生关联之处有些问题(例62由后军→奋威,也与序列相反)。就前后左右军号的其他事例而言,迁为四宁、征北大将军者有之(例5、63),也有由平远、安远、左军升迁者(例1、3、60)。若将前后左右将军号,置于骁骑之上、龙骧之下,便能够说明前述的事例。这个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晋宋和《前令》、《后令》任一种官品表中,前后左右军号均置于征虏将军之上。

除了假授和特例之外,还有如例10、37、57、62等四例仍然是难以解释的事例(实际为五例)。表3-4的七十二例中,排除军号品秩不详之处,每一次迁官均计算为一个事例的话,共有八十三个迁官的例子,其中有不相符的五个例子(6%),并非很显著的数目。在《前令》与《后令》诞生的太和前后时期里,不符合升迁序列的迁官事例仍然有相当的数量,如元天琚于高祖时由征虏将军迁为后将军,接着又迁为征虏(《魏书》卷一六),世宗时于忠由安北迁为平南(同书卷三一),肃宗时元徽由安西迁为辅国(同书卷一九下)等,也有像这一类不一定符合序列的官位迁转的情形。这五例大概可以视为少见的例外。

如前所述,可以认为,北魏初三位皇帝的时期内,将军号仍维持着如《前令》记载的序列。

结语

本章认为,北魏《前令》一方面取用了五胡政权下常见的许多将军号,另一方面大体继承晋代的将军号,这些军号由北魏初期便已使用,其序列应与《前令》记载相同。这些问题就此而言并无特别值得注意的结论,论证也还有不充足之处 [14] ,但是如本文开始所说的那样,本文仅预期达成考察的预备作业。就此搁笔,期盼方家不吝赐正。

【补记】镇远以下十四个将军号中,已可确认西晋时有立节(周权,《惠帝纪》)、东晋时有镇远(桓石虔,《孝武帝纪》)的存在。尽管十四号在晋代已存在的可能性甚高,配合本书以避免修改论点为编辑原则的方针,这里仅指出问题所在。(2003年5月记)


[1]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第308页。

[2]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第403页。

[3]参见坂本義種:《古代東アジアの国際関係——和親.封冊.使節よりみたる——》,收入氏著《古代東アジアの日本と朝鮮》,吉川弘文馆,1978年;武田幸男:《平西将軍·倭隋の解釈──五世紀の倭国政権にふれて——》,《朝鮮学報》77,1978年。本章完稿后,小尾孟夫也发表了《晋代における将軍号と都督》(《東洋史研究》37-3,1978年,后收录于氏著《六朝都督制研究》,溪水社,2001年),讨论了西晋、东晋将军号的特征。

[4]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第390-396页。

[5]参照浜口重国:《正光四年の交に於ける後魏の兵制に就いて》,《秦漢隋唐史の研究》上,东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

[6]《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中记载:“直阁等于禁直上下,有宿卫之勋。”直阁与直后、直斋等一样,有担任宿卫之指挥官的意思。

[7]《魏书》卷六一《毕众敬附毕祖晖传》中记载:“正始中,除龙骧将军、东郡太守,入为骁骑将军,加征虏将军。”此外还可见到如同书卷三九《李宝附李季安传》所载“正光末,〔元〕颢为关西都督,复引为长史,委以戎政,寻加骁骑将军”等许多事例。

[8]冠军陶瑾(《晋书》卷五七)、扬威莫原(同书卷五九《赵王伦传》)、扬烈王浑(同书卷四二)等。此外,也有未载晋代中军的刊本,此处依据四库善本丛书所收的《通典》。

[9]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第397—399页。

[10]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第340—341页。

[11]《宋书·百官志上》关于材官将军的记载,有一条“主工匠土木之事”,据说东晋将材官校尉改为材官将军。可以看出《晋书·职官志》中的材官营与此不同,这也与北魏的废止有所关联。

[12]由迁官事例来推测四宁的序列(参照后揭表3-4)高于从二品、低于二品下,换言之即在前后左右与四安之间。尤其是由四宁迁四安的例子颇多,可以推知为升进的一种模式。

[13]关于例43的问题,请参照第99页注2。

[14]如关于骁骑、游击等将军号的处理,以及讨论仅限于将军,而未及于四中郎将、诸校尉,等等。这些问题容另论探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1004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