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踹匠”叫歇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5:55:55 0

>>时间:1662~1722

苏州是清前期全国最大的棉布加工与贩售中心,随着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踹布业逐渐独立出来,成为棉布加工业中的重要一环。然而,踹匠与包头之间频繁发生摩擦,使得踹布业成为康熙年间苏州发生罢工事件频率最高、规模最大的行业。

明清时江南苏州一带踹坊盛行,在踹坊工作的雇佣工人被称做“踹匠”。踹坊,又称“踹布坊”、“踏布房”,是当时一种经营棉布整理加工的作坊,踹坊的负责人称为“包头”。包头向布商(客店)领布后,发给踹匠压碾加工,给付工资。踹匠的工作主要是,先将漂染过的棉布卷上木滚,放在石板上,上压重达千斤的凹字型大石,然后,一名踹匠手扶木架,足踏大石的两端,左右往来滚动,这样能使布质更加紧密光滑。

踹匠叫歇

苏州有上万人从事踹匠这一职业,以按件计酬方式获取劳动报酬。但是,包头却常常借故克扣、拖欠工资,甚至无端开除工人。再加上一成不变的薪金水平无法与米价的波动保持一致,导致踹匠的生活日益窘困,入不敷出。这些匠人只有通过叫歇停工的方式,才能显示自己的力量,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

苏州踹匠的罢工此起彼伏,康熙九年(1670),因为灾荒米价高涨,踹匠生活困难,在踹匠窦桂甫的带动下发动“齐行”罢工。康熙三十一年(1692)罗贵、张尔惠等人再次组织叫歇停工。

而康熙三十九年(1700)发生的踹匠大罢工则是康熙年间苏州踹匠叫歇运动中最重大的一次。这年四月,刘如珍等失业踹匠发动踹匠大罢工,上千人响应。他们联合在一起,声势震天,以致包头回避,各踹坊主束手无策,踹坊陷入停工的境地将近一年之久,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苏州69家棉布商人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变乱之势,比诸昔年尤甚”。

官府介入

踹匠的历次叫歇停工都在苏州官府的打压下而平息,组织罢工的踹匠一般被判枷责,遣回原籍。

康熙三十九年踹匠大罢工后,为了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证布商的利益,苏州府发布告示以保甲的形式对踹匠严加管理,要求包头盘查踹匠来历,对踹匠的行为负责,“一家有事,九家连坐”,并将此告示刻成《苏州府约束踹匠碑》,警示众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苏州再次公布《踹匠条约》,规定踹匠的日常作息,驻防军队也协助包头管理踹匠。

同时,为了安定社会秩序,显示政府的公正,苏州府也不能一味地打压踹匠,也会应踹匠的要求,仲裁商匠之间的工资争议。早在康熙九年(1670),苏州知府即为踹匠订定了“每匹纹银一分一厘”的工资水准,同样刻碑公示。康熙三十九年的踹匠大罢工之后,清政府将踹匠的薪金提高到“每匹纹银一分一厘三毫”。

联合反抗

值得注意的是,踹匠的“叫歇”抗争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有充分准备的,甚至形成了一种类似“罢工准备金”的制度,以保证因罢工而无法领取工资的时候,踹匠的生计不至过于艰难。

在众多踹匠的配合下,这笔长期的抗争基金,“积少成多,已盈千万”。有了这种保证,解决了踹匠的后顾之忧,康熙三十九年的这场冲突才能持续一年之久。

踹匠收集的基金还用于建造普济院和育婴堂。面对商人和官员组成的强大反对力量,踹匠逐渐意识到只有成立自己的组织,团结更大的力量,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德等人商议在普济院或育婴堂成立踹匠会馆。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遭到了苏州官吏的极力反对,成立会馆的计划胎死腹中。王德以“蛊惑众匠”的罪名被杖责,驱回原籍。此后,踹匠之间的联合不得不转入“歃血为盟”、“拜把约会”的秘密状态。

“踹匠”叫歇

绸布店图

商品交换,从初始的以物易物发展到货币买卖、专营店铺。图为清朝绸布店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4068.html

下一篇:三征噶尔丹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