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诸葛亮怎么死的?诸葛亮死在哪里?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13:46:11 0 诸葛亮

>>时间:234

蜀汉建兴十三年(234)八月,将星陨落,蜀汉一代名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合上了双眼。“兴复汉室”这面大旗,随着落叶一同消散在夜空的秋风中。自此,三国时代的草创者们基本凋零殆尽,那个英雄仗剑而起,在中华大地纵横驰骋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隆中对策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他自幼父母双亡,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荆州定居。叔父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的隆中。这时的诸葛亮自比名臣管仲、乐毅。诸葛氏虽然与荆州刘表是世交亲戚,与荆州望族蔡氏、蒯氏也是世交故旧,但诸葛亮却不肯为刘表效力,宁愿隐居隆中不出。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以海内知名的声望,不计较诸葛亮的身份低微和27岁的年龄,三顾茅庐,最终折服了诸葛亮,加入了刘备的军事集团。在回答刘备的询问时,诸葛亮总结历史,预测形势,向刘备提出了一个转弱为强的战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认为,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刘备兴复汉室的战争,必须划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在刘备弱小的实际情况下,应该对孙权实行联合,伺机夺取曹、孙占领区外的中间地带,依次占领荆州和益州,以壮大自己,与曹操、孙权鼎足相抗。

其次,在第二阶段中,对曹操可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在曹操集团内部遭到拥汉势力的反对下,刘备集团趁机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攻击曹魏,平定中原,复兴汉室。

《隆中对》从战略上为刘备找到了转弱为强的出路,对刘备集团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后,刘备仅用了七年时间,就从寄人篱下的三流势力,一跃成为拥有荆、益二州的地方豪强。但是《隆中对》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隆中战略中兴复汉室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人心思汉的基础上。但人心的变化是有时限的,当曹魏政权度过草创阶段,随着北方统一和社会的安定,百姓厌恶战乱,大族特权得到满足,人心也就不再思汉,北定中原就缺乏了最基础的民心。《隆中对》对此缺乏正确的判断。

平定南中

刘备占据荆、益两州之后,围绕荆州的归属,孙刘两家的矛盾渐渐激化,最终演变为全面战争。两家的斗争最后以刘备惨败而告终。没过多久,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去世,临终托孤诸葛亮。此时,荆州已经丧失,蜀汉国土骤然减半;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蜀汉机动主力军团惨被全歼;开国皇帝刘备的驾崩,更使国内政治形势陷入风雨飘摇的危局之中。

面临这一前所未有的严峻困境,诸葛亮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南中的叛乱。南中,古称西南夷,辖境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南中地区对于此时的蜀汉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其地少数民族骁勇善战,是重要的兵源;南中战略物资丰富,盛产马、牦牛,可以为蜀汉提供战略物资;再次,南中是通向南亚、中亚的陆上要道,是蜀汉对外贸易的要地。

自秦汉以来,南中的大姓豪强常利用百姓的不满情绪进行叛乱和分裂活动。刘备死后,南中更是不稳。建兴元年(223),雍、孟获等人起兵反叛。诸葛亮因为遭逢国丧,不便加兵,于建兴二年(224)春,关闭了通往南中的灵关,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朝廷的权力交接和南征准备。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军事征剿与攻心战术并用,很快就平息了南中叛乱,消灭了雍、朱褒、高定等汉族分裂势力,降伏了以孟获为代表的当地豪强大姓。

战后,诸葛亮为了实现民族团结的目的,缩小行政区,把南中四郡划为七郡,以南征将领李恢、马忠、吕凯等任太守;然后把孟获等人调往蜀中做官,承认当地部族首领的权力,实行民族自治。同时,诸葛亮还令南中出人出物支援北伐,征收南中金、银、丹漆、牦牛、战马,供给军国使用,征发南中羌族加入蜀军。十二月,诸葛亮凯旋成都,结束了南征。

北伐备战

南中平定后,蜀汉的后顾之忧解除了,诸葛亮开始从军事、外交、政治和经济等诸多方面做着大举北伐魏国的准备。在军事上,诸葛亮大力整合蜀国的军事力量,成立了专门进行山地作战的“飞军”;在外交上,诸葛亮派遣使者,与吴国方面重修旧好,再次确立了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在政治上,诸葛亮确立了以他本人为军政核心,调和蜀国内部荆州派和蜀中派的矛盾,调动全国的力量为北伐服务;在经济上,诸葛亮派人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同时利用南中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来补充蜀国急需的战略物资。

诸葛亮怎么死的?诸葛亮死在哪里?

木牛(模型)·三国

诸葛亮创制,用来运送军用物资,适于山地使用。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太子曹叡即位,曹魏政权进入了新老帝王交替的动荡时期。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进攻魏国的千载良机。第二年春,诸葛亮和老将赵云、魏延等人率领二十万大军进驻前哨阵地汉中,准备寻机北伐。在驻守汉中期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份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奏章,也就是后人耳熟能详的《出师表》。在这份情意真切、感人肺腑的奏章中,诸葛亮表示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和一些治国的基本理念。这也体现了蜀汉后期诸葛亮安邦定国的一种策略——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当时魏国军事力量是蜀国的数倍,人口、资源等战争潜力更是蜀国所不能比的。然而蜀国通过和吴国的联合,成功地将魏国推入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而蜀国却能集中全国的兵力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

诸葛亮怎么死的?诸葛亮死在哪里?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虽然蜀国通过“伐交”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但蜀、魏两国边界地区的地形却对进攻一方极为不利。当时蜀、魏两国边界东段以秦岭为界。这条横亘于华夏大地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东至陕西,如同一座巨大的天然要塞横亘在两国之间。蜀国如果想攻取关中地区,然后再向东夺取洛阳,秦岭天险就是必须突破的第一道防线。当时蜀军从汉中出发,翻越秦岭有四条道路可走:第一条,大军穿行秦岭子午道进入关中,直抵长安以南;第二条,全军经秦岭褒斜道出斜谷入关中西部,这条路线是当时秦岭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但道路险峻、谷深石多,短时间内大军无法通过;第三条,大军出阳平关,经散关,进入陇东地区;第四条,大军出阳平关,在地形险峻的陇南山地行军,再到达陇右之祁山。这四条路线虽然位置和路程不同,但都是山地行军,道路难行,后勤补给极其困难。在后来的北伐战役中,正是补给的问题导致蜀军多次铩羽而归。

第一次北伐

在蜀军进驻汉中后,诸葛亮开始同属下商量北伐路线。督前部、领丞相司马魏延建议以5000精兵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南麓出子午道,不出10天可攻到长安。这时诸葛亮率大军从斜谷出发,一定可以到达长安会师。客观的说,这是一个豪赌性的计划,风险和收益同样巨大。如果魏延大军受地形所困,10天内无法按时到达,或者诸葛亮的大军未能及时到达长安城下,那兵力分散的蜀军极有可能被魏军各个击破。最终,用兵稳健的诸葛亮否定了这个太过冒险的计划,他决定将陇右地区作为主攻目标。这个决策一方面因为蜀军可以借助汉水实现军用物资的漕运,减轻后勤的压力,另一方面则因为陇右是粮食产区,占领此地可以因粮于敌,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在陇右站稳脚跟之后,蜀军还可以居高临下地进攻长安,最终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计划。

蜀汉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采用奇正结合,声东击西的战术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命令镇军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领一支偏师进驻箕谷(今河北褒城北),营造出蜀军将由斜谷大举进攻魏国郿城(今陕西眉县北)的假象,以吸引关中地区的魏军向郿城方向集中。这时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出汉中西北,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方向发动进攻,以夺取陇右地区。不久,在蜀军绝对优势的攻击下,曹魏的天水郡(今甘肃甘谷)、南安郡(今甘肃陇西)、安定郡(今甘肃镇原)相继归附蜀军,曹魏的地方守将、蜀国后期的支柱将领姜维也在此时向诸葛亮投降,蜀军的声势大振。

魏国听说诸葛亮大军北伐、连陷三郡的消息后,朝野震惊。魏明帝曹叡急忙任命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率领魏军主力进驻郿城,以迎战蜀国名将赵云。此外,曹叡又命左将军张郃率领步骑兵5万前往陇右迎战诸葛亮。随后,魏明帝还亲自率领精锐中军前往长安督战。

按说此时的战争进程完全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赵云、邓芝的偏师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而诸葛亮的数十万大军只要击败了张郃所部的5万魏军,就可以顺利占据陇右。然而就在一个叫街亭的地方,蜀国的北伐大计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当时诸葛亮以参军马谡率领众军为前锋,扼守街亭,阻止张郃所部进入陇右,诸葛亮自己坐镇后方,指挥全军。马谡奉命占领衔亭后,仅令部将高翔驻守旧城护卫水源,主力不据险守城,反而舍水上山,驻在街亭南山上。张郃看破蜀军弱点后,切断了南山水源,造成蜀汉军断水,然后魏军发起进攻,大破马谡。魏国援军占领街亭,进入陇右,诸葛亮丧失以强胜弱的战机,只好迁徙百姓千余户退回汉中。赵云、邓芝也在箕谷与曹真对垒时失利,第一次北伐以蜀汉失败而结束。


延伸阅读

九品中正制

曹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支持,采纳了大臣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于各州郡设中正,分别以本地人在中央任官员者充任,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的士人,写出简短的评语,称品和状。品是等第,依据士人家世高低,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状就是关于士人德行、才能的评语。品和状写好以后,由中正司徒逐级上报吏部尚书,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从而,以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和吏部尚书负责的选官制度取代了原有的由各级地方行政长官荐举官吏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在实行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


这次北伐所以失败,是诸葛亮用将不当所导致。当时众将都认为应该用老将魏延或赵云为先锋,可诸葛亮却派遣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领兵,最终招致失败。其次,诸葛亮未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导致临战失机。再次,夷陵之败让蜀汉军中的老兵损失殆尽,而新兵经验又少,蜀军根本不是魏军精锐的对手。针对此战暴露的问题,诸葛亮严肃军纪,杀了街亭之败的主要责任者马谡,将自己的失误昭告天下;以后蜀军每次出征,诸葛亮必定亲临一线指挥。此外,诸葛亮还进一步加强军队训练,减兵省将,励兵讲武,提高军队的战术和纪律,使蜀军面目一新。

诸葛亮怎么死的?诸葛亮死在哪里?

武侯高卧图·明

此图反映的是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之前,隐居南阳郡的生活。图中诸葛亮坦胸露怀,头枕书匣,仰面躺在竹阴下,举止疏狂。作者用简练的线条将诸葛亮沉湎山林之中、放浪形骸之外的高士风度,刻画得生动逼真。

最后的北伐

第一次北伐之后,诸葛亮又先后三次北伐中原,可都因为军事实力弱于魏国,后勤补给不及,全部无功而返。建兴十二年(233)冬,诸葛亮令各军把粮食运至临近魏境的斜谷口,在该处修建仓库储存。建兴十三年(234)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再次于汉中地区集中了十万大军。当年四月,诸葛亮率军沿褒斜道出斜谷进入陇东,在渭水南岸修筑营垒,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在出征之前,诸葛亮派使者前往吴国,与孙权相约同时出兵攻魏,以分散魏军兵力。魏国大将司马懿认为渭南是关中主要的粮食产区,决不能让缺粮的蜀军在此地站稳,于是他率领魏军渡过渭水,背水扎营,同诸葛亮的蜀军对峙。

在两军相持中,诸葛亮为了避免补给不畅而被迫撤军的窘况再次出现,就下令在敌境分兵屯田,作长期驻屯打算。同年五月,吴大帝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魏国,以响应诸葛亮,魏国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由于西线有司马懿这样的大将坐镇,而且地形有利,魏明帝决定东攻西守,先以举国之力重创吴国。七月,魏明帝御驾亲征,击退了吴军的进攻。此后,群臣建议明帝率军前往长安,支援渭南的司马懿,明帝却笑着回答说:“孙权大败而走,诸葛亮自然无法坚持。有大将军在前线,我没有任何担忧了。”

渭南前线的战局果然和明帝预料的一样,司马懿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和蜀军对峙,双方已经不是在比拼兵力和指挥,而是在看谁的后勤补给更顺畅。深知消耗战对己方不利的诸葛亮屡次派使者送挑战书,百般诱使司马懿出战,又向司马懿送去妇女服饰,嘲笑司马懿胆小怯战,妄称男儿大丈夫。为了安抚愤愤不平的将领,司马懿佯装生气,上表明帝请求出战。果然如司马懿所料,明帝也明白固守是最合适的选择,派遣卫尉辛毗持节任军师制止出战。诸葛亮得知这些情况后,叹息说:“司马懿这是在故作姿态,他千里请战不过是想安慰部队的士气罢了。”

在长达100多天的相持中,诸葛亮呕心沥血,身体状况越发不堪。当时蜀魏双方互有使者往来,司马懿见到蜀汉使者,不问军事,只问诸葛亮生活起居和工作多寡。得知详情后,司马懿大笑着对属下说:“诸葛亮食少事烦,早晚必然垮掉。他若一去,蜀汉还能长久吗?”当年八月,诸葛亮在军中逝世,这位毕生为兴复汉室而努力的蜀汉丞相享年54岁。蜀汉大军秘不发丧,全军退兵回国。司马懿闻讯迫击,蜀军举旗击鼓,佯装反击,司马懿收军,不敢进逼。作为蜀汉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和第二代领袖,诸葛亮的去世使蜀汉丧失了咄咄逼人的攻势。此后的姜维北伐,由于数次都选择偏远的陇西出兵,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远远不如诸葛亮。同时魏国进攻汉中的失败,也说明了此时的魏国尚不具备打破两弱抗一强这一南北战略僵局的能力。不过随着北方经济的日益增长,以及蜀、吴的进一步衰落,中华统一的曙光已经不远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628.html

上一篇:高平陵之变
下一篇:孙权建吴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