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典故

军事典故——骄兵必败

历史大观园 历史典故 2020-06-17 15:57:52 0


“骄兵必败”,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成语。“骄兵”,是指恃强凌弱的军队。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认为自己强大而轻敌的骄横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公元前68年,汉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率军西征车师国。车师国求救于匈奴,但匈奴没有及时派兵支援,因此车师国投降了汉朝。不久,匈奴大军突然袭击车师,把郑吉率领的七千人马团团围住。郑吉派人突围,给汉宣帝报信请求派兵支援。

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大将军赵充国主张趁机攻打匈奴的大本营。而丞相魏相却不同意派大军出战。上书进谏说:“国家出兵作战一般是在五种情况下,结果却是不同的。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在魏相看来,第一种情况解救危难,平暴安良,是为正义,因此称为“义兵”,战必无往而不胜。第二种情况敌人侵犯,迫不得已奋起自卫,也可称作“应兵”,师出有名,必然打胜仗。而后三种情况,忿兵、贪兵、骄兵都是不可取的。因一时气愤铤而走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或是贪恋他人资源财物,强取豪夺,大动干戈,甚至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动不动就给别国发号施令,大施淫威,以战争相威胁,都是不义的,最终必然导致失败的结果。在忿兵、贪兵和骄兵中,尤以骄兵的后果最严重。魏相认为,骄兵“出兵虽胜,犹有后忧”。也就是说,骄兵短时期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从长远观点看,却是忧患重重,弊大于利。所以,他对汉宣帝讲,骄兵的结局,不仅仅是失败,而可能是灭亡。

说到这儿,魏相把话锋一转,说:“近年来,匈奴没有侵犯我们边境。现在为了车师,就要去攻打匈奴,这是没有道理的。出兵作战要有名义,我不知道这次出兵攻打匈奴有何名义?”

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意见,决定暂不出兵攻打匈奴,而是派了一支部队,驰援郑吉,把他和他的军队接应回了渠犁,也就是现在的新疆轮台、尉犁之间。

魏相的“五兵”说,其实是阐述了中国古代军事哲学中关于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影响很大。“骄兵必败”,作为这一思想的载体也以成语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至今。不过,如今它的运用已走出军事领域,成为人们在表达骄傲的人做事不会成功这层意思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比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dg/859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