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历代绘画艺术——五代两宋的绘画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5:46:24 0

唐末藩镇割据,国家走向分裂,相继出现五代十国。五代时期绘画盛行的地区,主要在中原、西蜀和南唐所辖地。西蜀和南唐都建立了画院,山水、花鸟画成熟,出现了一批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画家。北宋统一后,绘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画院兴盛,文人画兴起。这一时期传世的作品较多,寺观等壁画虽也有所成就,相形之下,就退居其次了。

一、人物画家周文矩和顾闳中

周文矩,金陵句容人,擅长人物、山水、楼观和仕女。他继承了周昉的传统,但在衣纹描绘上吸收了李煜书法的“行笔瘦硬战掣”(称“战笔描”)即颤抖的笔法,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有《宫中图》、《重屏会棋图》(今藏故宫博物院)、《琉璃堂人物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摹本)等。《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兄弟们下棋,有肖像画性质;衣纹作战笔,是其画法特点。《琉璃堂人物图》描写文人士大夫的诗酒活动,各有神态。据专家考订,今传韩滉《文苑图》(今藏故宫博物院)即其中一部分。

顾闳中唯一的存世作品是《韩熙载夜宴图》(今藏故宫博物院)。(彩图20)据记载,此画是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而作。全画分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个段落,描写韩熙载的夜宴过程,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贵族的腐朽生活。由于作者技术的高超,对韩熙载的刻画,能通过形象而揭示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所画其他人物也都各有特点,生动传神。该画线描的工整精细、严谨有法,设色的绚丽清雅、丰富协调,都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其他著名画家尚有僧贯休、阮郜、胡瓌、卫贤等。胡瓌,契丹人,善画本部族人马,其画作沙碛平远,曲尽契丹族及塞外之景,传世有《卓歇图》(今藏故宫博物院)。卫贤为南唐画院画家,作品有《高士图》(今藏故宫博物院),以山水为主体,画梁鸿、孟光夫妻相敬故事。

二、“徐黄异体”和北宋的花鸟画

“徐黄异体”是指以徐熙和黄筌为代表的、在艺术风格上不同的两大花鸟画流派,最早见于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

徐熙,金陵(今南京)人,性淡泊,所画花鸟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蔬菜茎苗,亦入图画”。其画法“落笔颇重,中略施丹粉”,可能是一种以勾勒为主的淡彩画法,有“落墨花”之称。他的题材内容与画法都表现出文人士大夫情趣,故有“徐熙野逸”之评。但他也为宫廷服务,创作一些装饰用的作品,称为“铺殿花”、“装堂花”。

黄筌,字要叔,成都人,西蜀的宫廷画家。除人物画外,尤擅长花鸟画,多画宫廷中珍禽瑞兽,奇花怪石,以供帝王贵族玩赏。其画法先用细笔勾出轮廓,然后敷以重彩,极其工细精整,富丽堂皇,故有“黄家富贵”之称。传世作品有《写生珍禽图》(今藏故宫博物院)。(图13—9)

历代绘画艺术——五代两宋的绘画

图13-9 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

入北宋以后,宫廷中主要是黄筌体系的花鸟画占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都非常欣赏黄家作品,曾命黄筌之子黄居寀负责搜访天下名画,诠定品目,因而黄家的画法便一时成为宫廷绘画的标准。徐熙之孙徐崇嗣继承祖法,在宫廷中受到排斥,只好改变画风向诸黄学习,创造了“没骨法”。

北宋的花鸟画家除黄居窠、黄居宝外,重要的还有赵昌、崔白、易元吉等。赵昌长于写生,形象生动,被认为达到了“与花传神”的境地。作品有《四喜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写生夹蝶图》(今藏故宫博物院)。崔白,字子西,作品有《寒雀图》(今藏故宫博物院)、《禽兔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易元吉,长沙人,善画猿狖獐鹿,曾深入荆湖深山,对野生动物作观察研究,又于家中建庭苑,养育野禽,对之写生。所以他的作品真实生动,被认为“徐熙以后一人而已”。传世有《聚猿图》等。北宋的花鸟画家重视师法自然,观察细致入微,创作精密不苟。北宋是花鸟画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

三、荆、关、董、巨山水画的新贡献

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表现为(1)水墨山水画的确立;(2)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不同的笔法,出现了南北两大派别。代表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荆浩(号洪谷子),沁水(今属山西)人。唐末隐居太行山,潜心研究山水画,善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沿袭唐代水墨山水画法而有新的创造。他曾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自己则采二者之长而成一家之法。画法在勾斫之中有皴有染,用笔带方而讲究笔势。传为他的作品有《匡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全景式山水画,气势雄伟。(图13—10)他曾著《笔法记》一文,着重“图真”,提出“六要”,总结用笔方法“四势”和“二病”,对于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历代绘画艺术——五代两宋的绘画

图13-10 传荆浩《匡庐图》

关仝,长安(今属陕西)人,山水学荆浩,多描写关中一带风景,尤喜绘秋山寒林、村居野渡。所绘山水,用笔简练而气势壮阔,石体坚凝,山峰峭拔,杂木丰茂,有枝无干,被认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传世关仝作品有《关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勾笔粗壮雄健,境界宏大。

荆浩和关仝对表现大自然雄伟之美开创了新风格,把山水画的思想内容提到了新高度。

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他善画江南风景,山峦浑厚,林木苍茂,烟雾迷濛。用笔长、圆,称为“披麻皴”和“点子皴”。作品有《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夏景山水待渡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夏山图》、《龙宿郊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

巨然,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开元寺和尚,山水师法董源。用长披麻皴画山,以破笔焦墨点苔。所画山水为水深林密、烟云流润。作品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

董源和巨然创立了山水画的另一种新风格,受到元明以来文人画家的推崇和模仿,比荆、关影响更大。

四、李成、范宽和宋初山水画

李成,字咸熙,避乱居青州营丘(今属山东)。他是唐王朝宗室,有文学才能,抑郁不得志,好饮酒和游历,善画山水,能表现出山川地势和季节气候的多样变化;山林薮泽,平远险易,索带曲折,一一吐自胸臆而写之笔下。喜作寒林雪景,笔势锋利简洁,有“惜墨如金”之誉。但他的作品到宋时就很少,今有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画中人马为王晓所作)可供参考。

范宽,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仁宗在位早期尚在。山水受李成影响,也曾师法荆、关。他长期生活在终南、太华一带,所作多关陕地区雄奇壮美景色。山石坚劲,气势逼人。喜作正面主峰,用笔浓重粗壮而短,称为“雨点皴”或“芝麻皴”。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成、关仝、范宽在宋初被认为是并立的三大家,评价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人物。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和范宽的雄杰,代表了宋初山水画北方风格的不同气派。

五、郭熙及其《林泉高致集》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是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宋神宗时被召入宫廷,为当时宫殿、官署画了大量山水壁画。他的山水画曾受李成的影响,技巧熟练。他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能作大幅山水画,具体、生动、真实,重视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有强烈感染力。作品有《早春》、《关山春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故宫博物院藏)和《幽谷》(上海博物馆藏)等。(图13—11)

历代绘画艺术——五代两宋的绘画

图13-11 郭熙《早春》

郭熙的绘画理论,集中在由他儿子郭思辑录的《林泉高致集》一书中。全书共六节,前四节阐述画理画法,强调山水画创作要深入自然,进行研究,从对比的角度去观察山水的四时、朝暮、阴晴、远近,高低等不同变化,并把这些变化同人的思想情绪发生联系,从而创造出富有理想和意境的山水画作品。在具体技法上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平远、高远、深远)取景法。《林泉高致集》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理论著作,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六、李公麟、苏轼等文人画

文人画是相对于当时工匠(职业画家)画而言的,参与者多为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人,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画风,故有此名。

文人从事绘画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掀起潮流还是在北宋中后期,重要的画家有燕肃、王诜、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舒州(今属安徽)人。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曾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元符三年(1100)辞官回家,隐居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他博学工诗,善鉴别古器物,尤精于画人物鞍马山水等。他创作的题材广泛多样,重视对生活的观察。所画人物,能于不同阶层中区分地域和种族的特征和情态,敢于突破前人定式。他把过去只是作为壁画粉本的“白画”加以精练提高,确立了“白描”在绘画中的独立地位。传世作品有《五马图》(今在日本)、《临韦偃牧放图》(故宫博物院藏),是为杰作。(图13—12)另有传为他作的《免胄图》(今在台湾)、《维摩演教图》(故宫博物院藏),也是值得注意的作品。

历代绘画艺术——五代两宋的绘画

图13-12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善画枯木竹石。他在绘画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推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并在文人画的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确定文人画的地位高出于工匠画。他很推崇吴道子,但更推崇王维。正式提出“士人画”的概念。(2)强调艺术形象创造的主观感受,以便达到于象外求意。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等诗句。(3)提倡绘画表现的诗歌意趣。如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如此等等,都对后世绘画有极大影响。苏轼有作品《枯木怪石图》(今在日本)存世。

与苏轼同时对文人画作出重大贡献的画家还有文同和米芾等。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四川永泰人,诗人兼画家。善画墨竹,因出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所画墨竹及后来学他画法的,称为“湖州竹派”。他曾深入竹林,作仔细观察研究,先有成竹在胸,然后进行创作。有《墨竹图》两幅(一在台湾,另一在广州市博物馆)存世。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精于鉴藏古书画和善书法,在绘画上,根据江南烟云风雨变化的特点,用水墨大笔触的方法来表现。这一方法为他儿子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所继承和发挥。世称“米氏云山”。阔笔浓墨皴法,被称为“米点鼓”或“落茄皴”。米芾画已无存,存世《溪山雨霁》等图乃后人所作。米友仁作品有《潇湘奇观图》等。

王诜,字晋卿,神宗时为附马都尉。与苏轼、米芾、黄庭坚等文人往来密切,善画山水,继承李成、郭熙画法。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等作品传世。

七、赵佶和宋代的画院

宋代继承南唐和西蜀的做法,在宫廷中设置了翰林图画院,集中了当时大批的优秀画家,为宫廷创作服务。到宋徽宗、宋高宗时期,画院最为兴盛,并有一整套制度。当时画院也同科举考试一样,进行开科取士,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以摘古人诗句为题目。考取后按出身分为“士流”与“杂流”,授以不同等级职称,有画学生、供奉、祗候、待诏、艺学、画学正等名目;再通过考核,予以提升。特别恩宠者赐“绯紫”和“佩鱼”,有的还授以朝官衔。画院画家的创作,主要为宫廷服务,受皇帝支配控制;画稿需经审查,才能正式创作。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位期间,是画院的高峰时代。他本人也是出色的画家,善画花鸟和山水。有作品《四禽图》、《雪江归棹图》、《柳鸦图》、《祥龙石图》等,被认为是其亲笔。另外有《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等作品,画法工细,设色浓丽,技巧精熟,被认为是画院画家代笔。(图13—13)他还擅长书法,用笔瘦硬,被称为“瘦金体”。赵佶自己是画家,经常对画院进行指导。他的喜好与他对绘画的某些见解,对画院创作风格有着支配作用。他还命臣下整理记录了当时宫廷的古今书画收藏,编辑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是官修的重要书画史论著作。

历代绘画艺术——五代两宋的绘画

图13-13 赵佶《听琴图》

张择端和王希孟是徽宗时期宫廷画院里的画家,分别以创作了《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两图均藏故宫博物院)而成为画史上不朽的画家。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原为士人,游学京师,后习绘画。入画院为翰林待诏。工界画,尤长于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所作《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被称为神品。

《清明上河图》,绢本,淡着色。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东角子门内外市区风貌。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农村风光;中段以“虹桥”(正名上土桥)为中心,画出汴河及两岸车船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是城门内外纵横交错的街道,商店鳞次栉比,车马轿驼往来熙攘。作者以写实的手法、高超的技巧,集中概括、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令人百看不厌,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王希孟,徽宗时期画院学生,曾得到徽宗赵佶的亲自指授,天才颖悟,进步很快。但寿命不长,作品仅只留下《千里江山图》一件。据图后蔡京题跋,王希孟创作此图时,年仅18岁。

《千里江山图》,绢本,青绿设色。描绘江南自然景色,峰峦冈岭,江湖河港,境界空阔,气势宏伟。其间丛树竹林,楼台庄院,舟楫桥亭,以及各种人物往来活动,繁密不可胜记。整个色调,以暖色赭石衬托出石青、石绿,统一和谐而绚丽夺目,给人以祖国辽阔大地雄伟壮丽的深刻鲜明印象。艺术技巧上,作者主要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适当吸收了董源、巨然的笔法,灵活地将郭熙“三远”取景构图融为一体,因而极富变化。《千里江山图》不但代表了北宋宫廷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罕见的长篇巨制。

八、南宋李、刘、马、夏四大家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在继承北宋的基础上,以追求表现内容的单纯、手法的洗练、形象的突出为目的,而创造出了新的风格,形成时代特征。其代表画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称为“南宋四家”。

李唐,字睎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徽宗时画院老画师,汴京陷落,逃亡至杭州卖画为生,后受高宗赏识入画院,授以待诏。善画山水人物,山水画突破全景式构图,多取近景,简练突出,重视意境创造。代表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高岭飞泉,万松深壑,用斧劈皴,墨色浓重,气势雄浑厚重,开创了南宋新风。人物故事画有《采薇图》(故宫博物院藏)为代表,通过对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中采薇时稍事休息的描写和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表现出他们宁肯饿死、不愿投降的刚毅不屈精神,含有深意。(图13—14)

历代绘画艺术——五代两宋的绘画

图13-14 李唐《采薇图》局部

刘松年,杭州人,孝宗、光宗、宁宗时的画院画家。其师张敦礼是学李唐的,因而他的山水画继承了李唐风格而有所创造,善于把人物和山水结合起来。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故宫博物院藏),描绘杭州近郊贵族别墅四季风光,笔法细密严谨,富有享乐的庄园情趣。他还画过《耕织图》,受到皇帝的赏识。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光宗、宁宗时画院待诏。其先祖及父兄都曾是画院画家。马远继承家学,擅画山水,取法李唐而能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绘山石,多以带水笔作大斧劈皴,显得方硬多棱角;绘树干用焦墨,常为横斜曲折之态。所绘风光,多为“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人谓“残山剩水”,有“马一角”之称,有人认为这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讽刺。后人把他与夏圭并称“马夏”。存世作品有《踏歌》、《华灯侍宴》等。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为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喜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笔法苍老而墨汁淋漓。绘楼阁不用界尺,信手而成。所绘景物亦多取“半边”、“一角”之景,有“夏半边”之称,与马远齐名。存世作品有《溪山清远》、《江山佳胜》等。(图13—15)

历代绘画艺术——五代两宋的绘画

图13-15 夏圭《溪山清远》局部

九、南宋的人物画和风俗画

南宋时期,由于赵宋政权退避江南,民族矛盾尖锐,长年与北方的辽、金政权处于敌对状态,这时画家们的人物画常常是通过历史题材反映人民收复失土的愿望。早期李唐画有《采薇图》,以歌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气节,讥讽朝廷中的投降派。又有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隐喻少数民族的入侵给中原人民带来的悲痛。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画的是刘琦、韩世忠、张浚、岳飞四位抗金名将,是为岳飞恢复名誉而作。此外,无名氏画家留下的《折槛图》、《却坐图》、《锁谏图》等,都是以表彰贤臣、斥责权奸为主题的。

风俗画包括节令画,以描写民间风俗和吉祥用语为主要内容。苏汉臣擅长画婴戏一类题材,有《婴戏图》、《秋庭婴戏图》、《五瑞图》等作品传世。李嵩善画货郎题材,描绘货郎走村串巷,招徕妇女儿童,引起阵阵欢乐。无名氏作品《百子嬉春图》、《村童闹学图》、《大傩图》等,取材于民间风俗活动,色彩艳丽,富有情趣,具有今天年画的性质。当时的汴梁和临安,每逢年节,市场上均有门神、桃符、钟馗、虎头一类书画出售。

南宋时代还有其他许多画家,如杨无咎、赵孟坚、郑思肖、梁楷、牧溪等,也都对后世画风颇有影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3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