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玉史话——沟通神灵、祖先的玉礼器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1:44:52 0


玉礼器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玉器文化的主要特征。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是玉礼器的主要发祥地。属于良渚文化的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汇观山遗址,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遗址,武进寺墩遗址,昆山少卿山遗址,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等,都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玉礼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了浮雕、透雕和阴线雕刻等技法,构成地纹、主题纹、辅助纹三层纹饰的合理布局,在造型和装饰技艺方面都有明显的创新,代表了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礼器的主要器类有:玉琮、玉钺、玉冠状饰、玉三叉形器和玉璧等。

古玉史话——沟通神灵、祖先的玉礼器

图3 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图案

玉琮可能是从圆筒形玉手镯或方形小玉管两种装饰品发展演变而来的。规范化的玉琮作内圆外方的柱状体。良渚玉琮一般都有或繁或简的兽面纹。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在四面正中直槽内雕琢着最为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图案(见图3)。图案采用减地浮雕和阴线细刻的技法雕琢而成,神人作蹲踞状,上肢为人手,下肢作鸟兽爪。神人头戴羽冠,脸部作倒梯形,圆眼宽鼻,大口露齿。胸腹部为兽面纹,大眼圆睁,宽鼻阔嘴,獠牙外露,形象威武。这种神人和兽面复合的图像,应是当时人们崇拜的神像或神徽。在这一玉琮的四角,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雕琢简化的神人兽面纹。神人的羽冠演变为两组细弦纹,面部只刻出两眼和嘴;兽面纹也只存大眼和阔嘴,而两侧各加刻一变形鸟纹,可称为“神鸟”。神人省略了四肢,脸部也略有简化。这种雕琢在琮的四角的简化“神徽”,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主要特征。

良渚玉琮雕琢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纹,主要不是为了装饰,而是有其深刻意义的。玉琮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它的功能是什么?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琮是贯通天地的法器;有的认为琮是用于祭祀的礼器;有的认为琮是具有权力的象征;有的认为琮是神祀或祖先的象征。总之,雕琢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和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文解字》解释“灵”字时说:“灵,巫也。”所谓巫,就是能“以玉事神”。玉琮可能是巫师祭祀时用于沟通神灵和祖先的法器。良渚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逐渐解体,贫富分化,产生了集宗教和政治权力于一身的特权阶层。玉琮就是特权阶层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权力的象征物,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古玉史话——沟通神灵、祖先的玉礼器

图4 玉钺整体复原图

良渚文化的玉钺,不同于一般的武器,除雕琢规整的玉钺本身外,柄部的上端和下端还镶嵌着带装饰性的玉具,上端玉具可称为龠或钺冠饰,下端玉具可称为鐏或钺端饰(见图4)。这种柄部上下端都安有玉饰的钺可称为“玉具钺”,它和战国以后流行的具有四种玉饰的“玉具剑”有类似之处,二者在“以玉为饰”这一点上可能有渊源关系。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具钺,由青玉琢成,玉质优良,抛光精致,刃部上角有一浅浮雕加阴线琢成的神人兽面纹“神徽”,下角有一浅浮雕的“神鸟”,象征神人翱翔于太空之中,两面纹饰相同。“神徽”和“神鸟”的形象同上述玉琮上所刻的完全一样。

玉具钺除出于余杭反山墓地外,余杭瑶山、青浦福泉山、武进寺墩、吴县张陵山等墓地也有出土。玉具钺的柄部一般长60~80厘米,有的柄部有涂朱痕迹并嵌许多小玉粒,或垂挂成对的小玉琮。从玉钺出土的情况可以看出,墓主一般用左手托持钺鐏,使玉钺向上大体与肩部持平。这种装饰华丽的玉具钺,应是一种象征权力、地位的“权杖”。玉钺上雕琢神人兽面纹,显示了军权和神权的结合。出土玉具钺的墓葬,同时也出土玉琮等玉礼器。手持玉具钺的墓主人,生前可能是身兼酋长和巫师双重身份的特权人物。

玉冠状饰是良渚文化特有的一种玉器。它的形状略呈倒梯形,上宽下窄,顶部当中有尖状突起,下部有短而宽的插榫,榫上钻有若干小孔,可用于插销固定。冠状饰的外形和神人兽面纹中神人头上的羽冠十分相似,而且有些冠状饰还雕琢着繁简不同的神人兽面纹。余杭瑶山2号墓所出土的玉冠状饰,正面有精细的线刻纹饰,上部当中为基本上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神徽”,和反山墓地所出玉琮、玉钺上的同类纹饰基本相同,只是神人的下肢被省略,兽面纹下有一椭圆形穿孔。神人的两侧各刻一鸟纹图案,下部饰一道卷云纹带(见图5)。余杭反山17号墓出土的冠状饰,正面雕琢简化的“神徽”,神人的脸部及上肢被省去,只存浅浮雕和阴线刻成的兽面和神人的鸟爪状下肢。15号墓所出的玉冠状饰,采用透雕和阴线细刻相结合的技法,雕琢出神人的形象,冠状饰上端正中突起部位构成神人的羽冠,神人的身躯、四肢俱全。16号墓出土的玉冠状饰,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与15号墓所出者基本相同,而纹饰构图却有所创新:冠状饰的当中部位是圆眼、大嘴、獠牙外露的兽面纹;两侧各刻一侧身、侧面的神人形象,神人大眼阔嘴,头戴羽冠。上述后两件冠状饰都是两面雕琢纹饰,构图巧妙,玲珑剔透,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珍品。

古玉史话——沟通神灵、祖先的玉礼器

图5 瑶山出土的玉冠状饰

玉冠状饰多出在墓主头部的一侧,一般一个墓只出1件,应为头梳上部的玉饰,即玉梳背。在冠状饰的下方往往发现成片的朱砂,有的冠状饰下部的插榫还残存朽木的遗痕。这说明有的玉冠状饰是某种木质神像冠冕上的镶嵌物,其形状和神人头上的羽冠颇为相似。有些玉冠状饰出土时,其周围还发现许多小玉粒;有的还发现由小玉珠组成的小型串饰。据此推测,头戴玉冠状饰的神像,身上可能还镶嵌小玉粒,有的还佩挂小型的玉串饰。

除玉冠状饰外,还有一种玉三叉形器,可能也和良渚居民崇拜的神像有关。这种玉器上部有三个并列的枝杈,下部为圆弧形;有素面的,也有雕琢精美纹饰的;所雕纹饰的主题也属神人兽面纹。玉三叉形器当中的枝杈都有贯通上下的小孔,而且往往和玉管相接,推测可能是用于穿插某种装饰的。三叉形器多出在死者头部附近,应该也是某种冠饰。

此外,良渚文化墓葬中,还出土许多玉璧,一座墓中所出的玉璧最多达50多件。所谓“璧”,是圆形圆孔的平片状玉器,可能是从装饰品中的玉环或玉玦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的玉璧,体积较大,但一般都没有纹饰,琢磨也不如玉琮精细。可见当时的玉璧未必与神灵崇拜有关,但可能具有象征财富的意义,或与丧葬祭祀有关系。玉璧在商周及其以后发展为重要的礼仪用玉。

《越绝书》说:“夫玉亦神物也。”认为“玉”是“神物”的思想,看来至迟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形成。《说文解字》认为,所谓“灵”就是能够以玉事神的巫。可见“玉”和神灵的关系十分密切。余杭瑶山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址,在祭坛范围内营建了排列成行的墓葬,这些墓的随葬品以玉器为主,有玉琮、玉钺、玉冠状饰、玉三叉形器、玉锥形饰等。这些墓的主人生前应是以玉事神的巫觋。良渚文化时期,巫师以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奉祀神灵,特权阶层以“玉具钺”作为拥有军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先民崇拜的神像嵌饰玉冠状饰、玉三叉形器和小玉粒,并佩挂小型的玉串饰,神灵、巫觋和玉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玉的神圣化和神灵化成为中国玉器文化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